在消费经济时代,一方面大家有读书的需求,另一方面大家缺乏读书的时间。有什么解决方案吗? 在消费时代,你只要有需求,解决方案就必须有。比如呢?读书会。 现在读书会很多。头部的可以年入N个亿。哪来的这么大需求?因为一个是没时间,再一个是看不懂。 读一本书,如果不识字,先要识字;如果基础知识不够,先要补基础知识。然后才能懂。不想踏踏实实识字和补基础知识,有什么多快好省的办法呢?读书会。 加入读书会,不懂没关系,人家给你讲。门槛不需要,上至九十九,下到刚会走。讲多长时间?十几分钟几十分钟。几十分钟怎么能讲清楚几十万字?人家说了,我们讲的是干货。就是说,一本几十万字的书,除了他讲的几十分钟干货,剩下的都是水,人家帮了你多大忙啊。帮你这么大帮,还有啥可说的?交钱吧您内。 那么,交了钱,你买到的真是干货吗?这需要你自己判断。根据什么判断?根据其干货的生产方法。这道理就像你要想知道老坛酸菜的品质,你就得知道它是怎么在土坑里经过拖鞋脚丫子制作的。 读书会所谓干货的幕后生产方法,就是两个字:拆兑。 说到拆,我首先想到的是当年备考GRE的小伙伴说的秘诀,买两本英汉大字典,拆成一页一页,贴在门上墙上大白纸上。因为贴的那面看不见,所以要买两本字典。且不说背字典的工作量,就这个拆字典的工作量也是够辛苦的。 但现在是什么时代,现在人多聪明多鸡贼,怎么可能这么辛苦费力地拆呢?现在读书会要讲一本书,自己对这本书连读一遍可能都不会读,怎么舍得这些时间去这么拆? 那现在读书会怎么拆兑呢? 第一步,把本书放一边,先拆网上的介绍、解读。 第二步,把书翻开,再拆目录、序言、后记。 第三步,把前两步的内容兑到一起,这就可能有了书的主题、大意、脉络、重点、关键点。 第四步,把书扔到地上,按落地点再到网上拆几个让第三步结果接地气的故事,算作理论联系实际。 然后开讲。然后下一本书从第一步开始循环。 这就是干货的生产方法。你觉得这干货的品质如何?比老坛酸菜怎么样? 说实话,如果读书会请来拆兑的人水平比较高,这干货还真可以凑合吃。虽然可能没营养,但起码吃不出什么大毛病,顶多也就是你根据这干货吹牛碰上识货的丢人现眼而已。 但问题是如果请水平高的人,成本太高啊。商人谁不想多挣几个,压低成本是必须的。 所以请来的人,三本毕业的水货大学生就不错了,而且给钱少人家也不认真干,稀里糊涂弄一本是一本。 这样的干货,就相当于脚丫子踩过的老坛酸菜。讲给你听的书,有多少是原书里有的有多少是水货大学生拖鞋上脚丫子上带的你哪儿能分清?后果你自己考虑吧。 最重要的一个后果就是,你听了这样的书,却自以为学到了真经,自以为多快好省地读了一本好书。 其实你得到的,很可能只是一个那本书的幻觉。 因为要从书里读到些什么,就只能踏踏实实地亲自读书,别信什么多快好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