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542|回复: 19

[【其它】] 佛教出家人降服贪欲的办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1-9 18: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许春梅 于 2023-11-9 18:55 编辑

一天,婆磋国优填那王来尊者宾陀罗婆罗陀闍的住处拜访,看到有许多刚出家的年轻比丘,跟随着尊者修学,就好奇的问:“尊者!为什么这些充满青春活力、血气正盛的年少比丘,能够安心在此出家清修,而且准备这样过一辈子呢?”

尊者说:“我们教其依照佛陀的教导修习:见年老如母者,观为母;见长如姊妹者观为姊妹;见幼如女儿者观为女儿,比丘们因此而能安心在此清修。”

“但是,尊者!如果将所看到的女人想成是自己的母亲、姊妹、女儿,可还是起了欲念,又怎么办呢?”

“大王,佛陀又有对治的办法。应当观身不净,从脚掌以上,头发以下,从里到外,观想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充满着血、肉、黏汁、排泄物等等恶心不净之物,没有任何部分是洁净漂亮的。比丘们因此而能安心清修。”

“但是,尊者!这个对于资深的老修行可能不是问题,可是对出家时间不长的新学比丘,虽然修了不净观,但对某些部分还是会冒出净想而生起欲念,对这样的人,有什么好办法吗?”

“有啊,大王!佛陀这样教导我们: 应当守护六根等感官,约束自己的心念:当看见东西时,不要执取所见的影像,不让它印在心中长久不去,更不要挑好看的看,因为,如果对看东西这件事不予以约束调伏,那么,就会遭到贪爱、忧愁、苦恼等恶法的侵袭。其他的耳听、鼻闻、舌嚐、身触,意识等感官作用也一样。比丘们因此而能安心在此清修。”



注:
对治男女贪欲的禅修方法-不净观主要包括三大类:
1.十想观:白骨想、青瘀想、膀胀想、食不消想、血想、啖想、有常无常想、贪食想、死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2.不净观::此身从足至顶,骨干肉涂,覆以薄皮,种种不净充满其中;周遍观察:发、毛、爪、齿、尘垢、流唌、皮、肉、白骨、筋脉、心、肝、肺、脾、肾、肠、肚、生藏、熟藏、胞、泪、汗、涕、沫、肪、脂、髓、痰癊脓、血、脑、汁、屎、溺。
3.白骨观:从自己脚趾观到全身,皮肉腐烂,唯剩白骨一具。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9 19:27: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容易做起来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9 19: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春梅 于 2023-11-9 20:02 编辑
X_ping 发表于 2023-11-9 19:27
说说容易做起来难。

修法不是那么简单的。在修不净观之前,应先修“止”,即奢摩他。例如入出息念、落日想等而得定。有了定力,再修观就容易观的出来,就能观的很清楚。这个次序不能忽略。凡是观不出来、观不下去的都是因为没有预先得到止。不得定,则观的效果不给力。再古代印度,有些尸体的处理办法是放在山林让其自然腐烂,这时便可以观察思维。目前在国内,没这条件。若在农村,可以观察死亡后被丢弃的小猪尸体。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9 20:3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许春梅 发表于 2023-11-9 19:55
修法不是那么简单的。在修不净观之前,应先修“止”,即奢摩他。例如入出息念、落日想等而得定。有了定力 ...

楼主你可以自己去观察啊

点评

观察是为了将感性认识经验用于禅修。观察本身算不得禅修。修落日想则是这样。对死猪只有小时候的记忆。若要专修,还是需要再观察的。城市里完全看不到了。  发表于 2023-11-9 20:4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10 07: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许春梅 发表于 2023-11-9 19:55
修法不是那么简单的。在修不净观之前,应先修“止”,即奢摩他。例如入出息念、落日想等而得定。有了定力 ...
再古代印度,有些尸体的处理办法是放在山林让其自然腐烂,这时便可以观察思维。目前在国内,没这条件。若在农村,可以观察死亡后被丢弃的小猪尸体。

国内有一本书叫《尸体变化图鉴》,就是观察尸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腐化过程,能认真仔细地读完它,是不是算有了一定的定力了?
在农村目前还能看到一些被丢弃在河里的小猪小狗小猫尸体,胀鼓鼓的,部分还蜕了毛,有的还肢体不全,这些观察起来效果比看人体的《尸体变化图鉴》差远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0 23: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X_ping 发表于 2023-11-10 07:13
国内有一本书叫《尸体变化图鉴》,就是观察尸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腐化过程,能认真仔细地读完它,是不 ...

读书、看视频或实地考察,都只是为观修做准备,不能说,这样就能培养定力。否则,法医和火化场工作人员天天接触尸体,难道定力会很高?不净观属于禅定,要坐下来仔细观想,有顺序,有停留,有局部有全体的思维。定力是专注力。观修时有条不紊地按既定顺序变换目标。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11 00:5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所谈仅仅限于出家比丘降服淫欲吧。

人类的贪欲无量无边,女色是其中一种而已---如:贪读书、贪做官、贪饮酒、贪成名、贪做善事、贪做恶事、贪吃、贪睡、贪成阿罗汉、贪成佛、、、、、、、、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1 10: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春梅 于 2023-11-11 10:34 编辑
hakwocbzkaq 发表于 2023-11-11 00:51
楼主所谈仅仅限于出家比丘降服淫欲吧。

人类的贪欲无量无边,女色是其中一种而已---如:贪读书、贪做官 ...

这个法最初是用于出家人的。对在家居士,只要求戒邪淫而不戒夫妻。可是无论出家在家,持戒的目的都是为了成就道果。在家人若想要悟道证道,不净观之类也是需要修习的。所以寺庙里传授不净观,不限对出家人。

在前面的发帖的评论里,也看到书友将贪心所与欲心所混淆。欲心所的欲是古文字,是愿的意思,在51个心所有法中属于五种“别境”的第一个,不是烦恼。贪欲的欲指的是欲望,即对色声香味触法等的染著。而贪是六种根本烦恼的第一个。欲界的贪主要是指贪财食名色睡,色界和无色界的贪主要是指贪其定境。欲心所通善恶无记,而贪唯缘有漏的境:三有(即三界有情)之果和三有之因,实际上就是十二因缘里的爱支。如来成就的十八不共法,其中第七个是“欲无减”,并不是欲望无减,而是指度众生的心无厌足。欲心所是精进的所依。欲成阿罗汉、欲成佛,不能改用贪字。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11 11: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along 于 2023-11-11 11:35 编辑

“欲成阿罗汉、欲成佛”,一昧的修身成佛,难道不是一种执念?佛不是说,要放下执念吗?
有个“欲”字,便已离佛十万八千里了。

看到过,在饭馆几个喇嘛拿着手机聚在一起,看的投入,时不时还一阵畅怀大笑,你可别告诉我,他们看佛经看的这么起劲。

现代社会,这些出家人不事生产,靠香火赚的盆满钵满,不上税,不给社会做任何贡献,吃素都能吃的肥头大耳。

强烈建议,论坛把这些乌七八糟的宗教宣传给禁了。



点评

有些知识,读书人是不可不了解的。无缘无故地恨这个恨那个,其实害的是自己,怒伤肝嘛。  发表于 2023-11-11 12:12
你可能出生太晚了。文革时是看不到有任何宗教存在的。宗教教职被认为是剥削阶级。不知道你是否愿意生活在那样的时代?  发表于 2023-11-11 12:02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1 11:4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春梅 于 2023-11-11 12:26 编辑
kalong 发表于 2023-11-11 11:23
“欲成阿罗汉、欲成佛”,一昧的修身成佛,难道不是一种执念?佛不是说,要放下执念吗?
有个“欲”字,便 ...

执念是不明佛理的人所使用的粗糙词汇。当我们修禅定的止时,是有无数相同的念头生起和息灭的。不执不能得定。净土宗持名念佛就是执持佛号。入出息念也是这样,息是需要执持的。梵语安那般那就有持来持去的意思。佛教所断的执是我执和法执(有专门的理论,不是一句话说的清),不是欲心所。欲心所不是遍行心所,而是别境心所(各别生起),因此,欲成罗汉、欲成佛不是恒时生起的,所以在修禅定和修其它法时不会成为干扰。人和动物如果断了这个欲心所会怎样?欲呼气欲吸气、欲起床、欲睁开眼、欲上厕所、欲迈步,....,这是不能断的。断了连生命都不能维持。年老的人,可能打算想做某事而转眼就忘记刚才的想法。就是因为相同的欲心所的序列过短。年轻人则能持续地生起,将这个想法变成行为。这是执持的结果。

网上一些人想出来的词汇以讹传讹,以为是佛法,其实是烦恼法。千万别以百度为师。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11 14: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從念頭把關~ 管好自己念頭 空 很難做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11 21: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11 22: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世俗化比较严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2 11: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agent124 发表于 2023-11-11 22:23
佛教世俗化比较严重

相比于南传上座部佛教,世俗化是大乘佛教传播过程中的一个特色。这使得证悟者少而讲说者多。佛法在世间,被人误解为佛法在世俗了。必须先有山林苦修和证悟的经验,然后才能在红尘历练。直接入世俗,好比不会游泳的人直接入深水,不溺亡才怪。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12 13: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贪嗔痴为三根毒界
世人仅知人生苦短
却不求出离三界法
三皈依阿三皈依阿
不在佛经法律僧论
不在世间也不离尘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11-13 01:2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应该看《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与《楞严经》卷第六这一段,自然明白佛陀的断欲与阿罗汉断欲有什么不同: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六<大佛頂如來萬行首楞嚴經序>:「必使婬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大正藏, T19, no.945, p.131,c29-p.132,a1)

《金光明最胜王经》明佛陀之断欲为大般涅槃、一真法界,如来寿命无量无边: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2 如來壽量品(一)>:「菩薩摩訶薩如是應知,復有十法,能解如來.應.正等覺真實理趣,說有究竟大般涅槃。云何為十?一者、一切煩惱以樂欲為本,從樂欲生;諸佛世尊斷樂欲故,名為涅槃。二者、以諸如來斷諸樂欲,不取一法,以不取故,無去無來,無所取故,名為涅槃。」(大正藏, T16, no.665, p.407,a18-24)
[1]本=大【宮】。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2 如來壽量品(一)>:
八者、若自愛者便起追求,由追求故,受眾苦惱;諸佛如來除自愛故,永絕追求,無追求故,名為涅槃。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3 19: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许春梅 于 2023-11-13 19:25 编辑
hakwocbzkaq 发表于 2023-11-13 01:27
楼主应该看《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与《楞严经》卷第六这一段,自然明白佛陀的断欲与阿罗汉断欲有什么不同 ...

我认为您对所引用的两部经的经文可能存在很大的误解。

身断淫,为律仪戒;心断淫,为定共戒;断性亦无,为道共戒。您可能以为断性亦无为大乘不共小乘的断欲。贪欲也不是烦恼的全部。修法虽有差别,但所断的贪欲是一样的。

金光明经说的“乐欲”,其实就是十二因缘里的爱支,也就是贪爱,因为说了乐欲之后接着就说“取”。乐欲并非是说欲心所。其中的“自爱”不是《自爱经》里自爱的意思,而是圆觉经说的我爱,也就是我贪的意思: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即涅槃相。菩萨不厌生死、不爱涅槃、无修无证,是大彻大悟的境界。

如来所证十八不共法中,第七是欲无减,第八是精进无减。因为欲是精进的所依。如来是不分大乘如来和小乘如来的。了解贪心所与欲心所的区别,需要学习《大乘百法明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30 07:23 , Processed in 0.136915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