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420|回复: 8

[听雨阁♡] 红楼五线谱上的冬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30 11:2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9-30 11:47 编辑

明线

    解读了红楼的三春,三秋,今天来解读红楼的冬至。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说。红楼中也反复强调冬至,
第十回“金寡妇贪利权受辱,张太医论病细穷源”:秦可卿傍边一个贴身伏侍的婆子对张友士道:“这位说不相干,那位说怕冬至,总没有个准话儿。求老爷明白指示指示。”先生笑道:“大爷是最高明的人。人病到这个地位,非一朝一夕的症候,吃了这药也要看医缘了。依小弟看来,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第十一回“庆寿辰宁府排家宴,见熙凤贾瑞起淫心”秦氏拉着凤姐儿的手,强笑道:“……我自想着,未必熬的过年去呢。”秦氏笑道:“任凭神仙也罢,治得病治不得命。婶子,我知道我这病不过是挨日子。”凤姐儿说道:“你只管这么想着,病那里能好呢?总要想开了才是。况且听得大夫说,若是不治,怕的是春天不好呢。如今才九月半,还有四五个月的工夫,什么病治不好呢?”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到交节的那几日,贾母、王夫人、凤姐儿日日差人去看秦氏,回来的人都说:“这几日也没见添病,也不见甚好。”贾母说:“可是呢,好个孩子,要是有些原故,可不叫人疼死。”说着,一阵心酸,叫凤姐儿说道:“你们娘儿两个也好了一场,明日大初一,过了明日,你后日再去看一看他去。你细细的瞧瞧他那光景,倘或好些儿,你回来告诉我,我也喜欢喜欢。秦氏说道:“好不好,春天就知道了。如今现过了冬至,又没怎么样,或者好的了也未可知。”


    这两回,提了三次冬至,可见这个节日,我们要“心领神会”这个节日有深意。红楼中有三春,三秋,那有没有三个冬至呢?值得花功夫寻找。
第四十九回,宝玉笑道:“这倒不妨,原该多疼女儿些才是正理。明儿十六,咱们可该起社了。”探春道:“越性等几天,他们新来的混熟了,咱们邀上他们岂不好?”李纨道:“我的主意。想来昨儿的正日已过了,再等正日又太远,可巧又下雪,不如大家凑个社,又替他们接风,又可以作诗。你们意思怎么样?”凤姐说着又问:“你们今儿作什么诗?老太太说了,离年又近了,正月里还该作些灯谜儿大家顽笑。”

    这些信息交代冬至一过,又是一年年关将近,该预备着过新年了。

    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李绮道:‘年稔府粱饶。葭动灰飞管,’李纹道:‘阳回斗转杓。寒山已失翠,’”“葭动灰飞管,阳回斗转杓”:葭(jiā):指初生的芦苇。古代候验节气的器具叫“灰管”,将芦苇茎里的薄膜制成灰,放入十二乐律的管内,置于特设的密室内内低外高的木案上,到了某一节气,相应律管内的灰就会自行飞动(《后汉书·律历志上》)。杓(biāo):斗杓,北斗星的第五、六、七颗星的总称,也叫“斗柄”。冬至这一天,斗柄指向正北,阴极阳生,自此开始,斗柄即渐向东转,所以说是“阳回”。(《后汉书·律历志上》)。阳回:阳气复来,冬至“阴极阳生”。杜甫《小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葭动灰飞管,阳回斗转杓”这两句化用杜甫同一首诗,应该也有意引出杜甫的冬至。杜甫还有一首《冬至》“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李绮姐妹的联句暗示冬至节日。
冬至一到,便进入数九寒天。民间将冬至叫做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开始,每9天分为一个“九”,共分9个“九”,数到81天时便“九尽桃花开”。冬至中国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人们寄望于它,来预卜来年丰欠,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的、好看的日历。明代《帝京景物略》载:“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相传“消寒图”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第一个画出来的,他被元朝统治者关在北京监狱里,创作了这种图,以后逐渐流转开来。明代《五杂俎》记载当时的北菪功乜区流行的十分简单明了《九九歌》“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围炉饮酒;五九六九,访亲探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

     《九九歌》的“围炉饮酒”,在大观园就成了“拥炉联句”。
方浚颐《梦园丛说》也说:“又有花局,四时送花,以供王公贵人之玩赏。冬则唐花尤盛。每当毡帘窣地,兽炭炽炉,暖室如春,浓香四溢,招三五良朋,作‘消寒会’。煮卫河银鱼,烧膳房鹿尾,佐以涌金楼之佳酿,南烹北炙,杂然前陈,战拇飞花,觥筹交错,致足乐也”。这消寒会,始于唐朝,其实也和冬至密切相关。自冬至这一天“进九”之后,文人雅士每逢“九”(如九、十八、二十七)日,都举行规模不等的雅聚。至则围炉吟诗作画,或雪窗对酌,以为娱乐。

    雪芹从“山意冲寒欲放梅”化出一片含梅咀雪图、一片“拥炉作诗”图、一片踏雪寻梅图、一片咏红梅花图,一片乞嫦娥槛外梅图,好美的五瓣梅花。

    第十回和第十一回,提了三次,只提示冬至很重要,没有写冬至习俗。第五十回,没有明写冬至,不过联句中隐写冬至,第五十回写的吃喝玩乐:李纨结社拥炉作诗、芦雪广扫雪迎宾、芦雪广烤鹿肉、争联即景诗、咏红梅花、乞嫦娥槛外梅、沁梅香可嚼、击鼓催诗、喝酒、糟鹌鹑、蒸芋、朱橘、黄橙、橄榄。这些都是古代消寒会的再现,属于冬至的特色。联想三春是多次明写告诉读者,三秋则是用
脂批提示读者“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那依此推断,第三个冬至不会再提示,不会隐写,只会按冬至特征去写冬至了。冬至三大特色:祭祖宴饮、九九消寒、冬至节气。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月令)的特定节令。二十四气中,最先被确定下来的就是冬至冬至“阴极阳生”,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这一天的日照时间只有不到9小时。冬至节气是阴气最盛的时候,是阴阳消长的分界点。冬至日这一天,民间,晚辈要给长辈拜冬,进献鞋袜,以示关怀与问候。官方重视冬至随朝代变化略有不同。
先秦以冬至为岁首,君王每逢冬至便不再过问国政,百姓也可以在家听五天音乐。汉朝时称“冬至”为“日至”,官场要举行贺节之仪,并放假休息,民间要给父母尊长拜节。唐朝时,“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飨祀先祖”。《乾淳岁时记》说宋朝“冬至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豹隐纪谈》中说:“吴门风俗多重至节,谓曰肥冬瘦年,互送节礼”。《帝京岁时纪》记载: “长至,南效大祀,次旦百官进表朝贺,为国大典。绅耆庶士,奔走往来,家置一簿,题名满幅,传自正统己巳之变,此礼顿废。然在京仕宦流寓极多,尚皆拜贺。预日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馅包角儿奉献。谚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之遗意也”。由此可知,直至明朝正统己巳年以前,冬至节一直是十分热闹。明代宗时官方不再过冬至节,但民间还一直沿袭旧俗。朱元璋制定了一个新的休假制度,一年休息三天,分别是春节、冬至和朱元璋本人的生日。可见,对于朱元璋来说,冬至和春节、自己生日一样重要。冬至时期,也是一年中人口死亡率最高的日子,所以有句俗话叫做:“冬至前后,阎王收人”。自古以来,节就是“劫”的意思,但凡遇到节气转换的节点上都需要注意,更何况冬至这种阴阳交替转换的重大时间节点。奇门遁甲就最看重冬至日与夏至日,认为这两天是天地阴阳转化的日子。夏至日,是天地阳气盛到极点,阴气逐渐萌发。冬至日,是阴气盛到极点,阳气初生之时,即所谓“六阴极盛,一阳来复,谓之冬至。”阴阳顺道妙难穷,二至还乡一九宫。若人识得阴阳理,天地都来一掌中。——《奇门遁甲》
中国古代一些文学作品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意思是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由于冬至后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太阳高度自此回升、白昼逐日增长,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第一个冬至写的“冬至前后,阎王收人”这个“冬至劫”,第二个冬至写的是“消寒会”,那第三个冬至应写冬至的“阴阳理”。

湘云听了由不得一笑,说道:“我说你不用说话,你偏好说。这叫人怎么好答言?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多少一生出来,人罕见的就奇,究竟理还是一样。”

    理是一样的,所以雪芹在在大自然中找到规律,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又把自己的发现写进书里。天气有四季,人也有四季,人的心情有四季,家族发展有四季,朝代兴衰有四季,这就是古人的“天人合一”理念。红楼用的明末情初的历史背景,雪芹写三春:第一春,元春,崇祯时期;第二春、迎春,南明时期;第三春、探春,九州之外,仇十洲的《双艳图》,明郑时期。搜索各种史料,仇十洲却未曾画过《双艳图》。可见,虚构出来的《双艳图》不重要,重点在画家名字,九州之外。再比如人的心情: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鑞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

    黛玉心情从春到夏,从夏到秋,再听曲落泪转到冬,很明显的四季色彩。心情有四季,性格也有四季,四春象征一年四季,元春为之春生,生于元月,正是鲜花着锦;迎春为之夏长,潜生暗长,安富尊荣;探春则有秋之悲,人生之感悟与疑惑;惜春则有冬日之寒,性格冷漠。
古人在干什么事情的时候,都会遵守自然的变化规律,特别是以前的帝王,自比为“天子”,也就是天的儿子,因此对天地的变化规律非常重视。早在周代,皇家就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夏至祭地,冬至祭天的习俗。各种政令也会顺应季节的变化,比如《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意思就是春庆夏赏,秋罚冬刑。古人行刑的时间就是从秋分到冬至之间,特别是冬至之前的一段时间,行刑最多。这也让无数的囚徒提心吊胆,只要挨过冬至之后,基本上就算安全了。因为“冬至一阳生”,统治者为了顺应阳气的初生,往往会大赦天下,就算不赦,也有了生机。

    综合上述信息,我得出第三次冬至写的是末世。可从甄士隐的四季验证,“炎夏永昼”。从夏开始,中秋佳节,元宵失女,末世失家,投亲不着,悬崖撒手。甄士隐的冬至是失女失家失国的末世,引甄士隐失女失家的原因是家仆霍启,寓意祸起家仆。写可卿病重,是写宁府四季,可卿丧事,是宁府的冬至。大观园的四季,以宝玉挨打为夏,祸起兄弟阋墙,冬至为“妒妇主谋,愚夫听命,恶仆殷勤”的抄检大观园。以宝钗建议关园,王夫人执行,大观园关闭为终结。贾府的四季以元春封妃为夏,祸起削藩,君臣争斗,再有祸起家患,有贾环里应外合,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就是贾府的冬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9-30 11:4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红学家

点评

惭愧,我只是在做读书笔记而已,只希望解读思路引起红迷注意,大家早点结束纷争,齐心探寻真相。感谢您的阅读。  发表于 2023-9-30 18:4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30 18:4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9-30 19:49 编辑

隐线


洪武二十六年定、凡遇正旦、聖節、冬至、或吉慶筵宴、所用諸品膳羞酒醴、並須提調光祿寺供辦。若管待諸番國朝貢等使客、並外國來降土官人等茶飯物料、禮部自行備辦。其宴之日、赴會同館管待。令教坊司供應。若奉旨管待之人、俱於本部筵宴。


可见,对于朱元璋来说,冬至和春节、自己生日一样重要。直至明朝正统己巳年以前,冬至节一直是十分热闹。明代宗时官方不再过冬至节,但民间还一直沿袭旧俗。我们来看明朝正统己巳年发生了什么事,把原本热闹的冬至节放弃了。发生土木堡之变的1449年(正统十四年)是农历己巳年蛇年。
土木堡之变:(又称土木之变或己巳之变),是指明朝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公元1449年9月1日),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北伐瓦剌后退途中,于北直隶宣府镇土木堡(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遭遇瓦剌军袭击,惨败被俘的事变。同时也是正统十四年七月至八月十五日期间,明朝和瓦剌在大同、宣府两地爆发的一系列军事冲突的统称。明英宗遭俘后被拘往北方囚禁,因此明朝史学家在史书中将该事件讳之为北狩。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对外政策开始由攻势转为防御的标志性事件。

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是这样的,这也是我们经常听到看到的版本。不过,有心人提供了这样一个版本:
不一样的土木堡之变:按史书记载王振,也先是直接导致英宗失掉皇位,囚禁八年的罪魁祸首,但英宗复位后非但没有记恨二位,还给他们立庙树碑,这是英宗神经错乱还是另有隐情?按照明实录记载明英宗是土木堡事变后第三天才碰到的也先。原文是:"也先闻车驾来惊愕未信",就是也先看到英宗是非常意外的。然后"致礼甚恭,奉至宣府城南"。也先带着英宗去大同的时候,史书记载是两千多人。正统12年也先来朝贡,是2149人,正统13年朝贡是3000多人。土木堡那会是正统14年,他又是2000多人,他干嘛来了,还是朝贡一一所谓贡就是明政府对蒙古征的税。英宗巡边,否泰录里记载是50万官军私属,就是50万部队后勤。国榷记载的相对就要准确的多,原文是:前军5万,立卒私属50万人,就是5万骑兵,加上50万的部队后勤。正统14年这个时间,宁阳侯陈懋带着10万大军正在江浙平叛,靖远伯王骥也是10万大军在湖广平定苗乱,20万大军在外。正统11年,英宗犒赏军队,在册的人数是22万,这还是账面上的数字,因为英宗前期是内阁控制朝政,军队吃空饷很普遍,这个数有不实。英宗亲征的前半年,福建平叛从三大营调走了两万人,亲征的前一个月,平乡伯陈怀支援大同带走了三万人,都督王贵和吴克勤支援宣府又带走了一万五。这英宗没出门就已经调走了65000人了,再加上他这5万兵,一共是115000军队。国榷记载,宣府和居庸关的部队后来去打扫战场,找回来了9800个头盔,还有6000副盔甲。史书不写阵亡数字,因为根本写不了,土木堡之变就是一次朝廷文官集团和兵部那批人搞的一次兵变。
文官集团怎么和边将勾结:正统六年,英宗给翰林院下了一道敕谕:朝廷优士至矣,将领不恤。意思就是朝廷对文官的待遇好得有点过分了,军队根本没人管。这就是英宗重整军备,对文官动手的一个信号。首先是正统八年,英宗恢复了洪武、永乐朝的制度,官员凡是满70岁身体不行的,抓紧回家。主动退休,朝廷可以准你衣冠致仕,就是带着头衔退休,相当不错。正统六年,户部尚书刘中敷革职下狱,换上了一个王佐又下狱。正统八年,吏部尚书郭进革职,换上一个王值,还是下狱,这还是六部尚书。侍郎以下更是惨不忍睹。第二个是正统13年,英宗废除了保举制,恢复了洪武、永乐朝地铨选,就是官员由皇帝和吏部任命考核。铨选从正统元年,英宗八岁的时候,让杨士奇改成了保举,就是朱元璋去世以后,齐泰和方孝孺搞的那一套。最后,英宗开始和内阁文官集团抢钱(国有私有之战)。正统九年,英宗重开了福建和浙江的银厂。之前宣德九年,朝廷从银厂能收上来的银课,是每年白银三十二万两,福建每年就能收4万俩,浙江是9万俩。而正统四年,就英宗12岁这一年一年只收上来九百两,就跟没有一样。钱都跑到私人手去了。正统八年,英宗命工部侍郎焦洪为八府总提调官,在福建督造下西洋官船120艘。郑和下西洋最多的时候是200艘船,英宗一次性就造了120艘,规模相当的大,这就一下就更加刺激到文官集团的神经了。因为下西洋,皇帝搞垄断,海外贸易全由皇帝掌控,国家有钱了,地方财阀及走私集团油水可就少了。明实录,包括国榷,对造船这个事儿根本就没有记,就生怕以后的皇帝知道下西洋挣钱这事儿。这些记载又是在墓志铭里头被发现的,根据焦宏的墓志铭记载,船一造完,福建和浙江就乱了,海路不通,就是想出去没那么容易,想出海挣钱不可能。因为矿税还有下西洋,从正统九年开始,江西叶宗流,福建邓茂七,整个东南沿海文官集团的地盘全都乱了。文人写史不要脸,说这些人是农民起义。正统14年,英宗命宁阳侯陈懋为总兵官,佩征夷将军印,统兵10万,按照征缅甸那个标准,又打了一遍福建。因为地方地官军和文官,他勾勾搭搭,出工不出力。所以英宗又从北京调了2万京军,就包括最精锐的五军营和神机营,明朝三大营,三个月,福建的骚乱就被平定了。正统14年的三月距土木堡之变还有四个月,福建乱贼邓茂七等被带回北京枭首示众。英宗祭告天地宗庙,宣布战事结束。六月份,当英宗开始调查福建暴乱起因的时候,25年风平浪静地大同、宣府还有辽东就同时传来了军报(注意,明朝皇帝还有锦衣卫东厂西厂的情报,军报是真是假皇帝自有定夺),然后七月份英宗带兵巡边。明朝的皇帝情报系统特别发达,不仅有文官武将的情报,还有锦衣卫东厂西厂,等大量情报,这些情报表明军队不仅吃空饷,盗卖国家粮库粮食,还向蒙古走私军火。之前明英宗命驸马都尉和一众世袭武将去西北边关查粮库,士兵,军械等。结果查粮库,查到哪,哪就着火,火一烧啥也查不到。清查当年,御林前卫,,忠义后卫仓库起火。正统十一年京都太仓,大宁中卫,彭城卫仓库起火。正统十二年景陵卫仓库起火,正统十三年忠义前卫仓库起火,查空响,军队在册人员是六十六万六千八百人,御史三年才清点完六万人,剩下的御史报告还需要十次才能查完。正统14年七月英宗为查吃空饷,赏赐边军每人一两银子,派十个监察御史和给事中分别去大同,宣府,辽东等地发钱,出发不到十天大同宣府辽东甘肃等地军情告急,关键是英宗派去大同的总督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还阵亡了,并且没有士兵阵亡的数字。接到情报后英宗第二天(七月十五)便带五万人出发巡边(时间仓促未带后勤),以彻查真相。土木堡兵变,被杀的文官有七十多人,有内阁首辅曹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及众多御史,武将寥寥无几。其实英宗去西北就是查账去的(但和郑和下西洋国私利益之争一样,以皇帝完败而告终)。土木堡兵变后,于谦提议撤回清查御史又烧掉不少关外粮仓,清军查账这事便过去了。此后军权财权又回落到文官集团手中,江南地区的银税盐税车船税被取消,明帝国的中央利益再一次被剥削。
明英宗:1449年9月3日在明朝的境内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在朱祁镇之前,朱祁镇的爸爸和爷爷都死得不明不白;在“土木堡之变”发生前,明朝一直都处于紧张的状态,下面民不聊生,上面阴云密布。朱祁镇从9岁登基到“土木堡之变”发生时他才22岁,并且,这时他才刚刚摆脱了祖母的控制。从1435-1449,明朝受小冰河时代的影响民间一直灾难不断。令朱祁镇恐惧的是,他爸爸和爷爷不明不白的死一直都令他寝食难安,这才是朱祁镇为何想通过土木堡之役一举歼灭敢于觊觎大明神器之文官集团的重中之重。无论是爷爷朱高炽或爸爸朱瞻基,他们不到40岁就暴毙的死亡之谜肯定和文官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为什么从政治强人朱元璋和朱棣之后,明朝的皇帝一个个都很短命,而且一半以上的皇帝都是非自然死亡呢?这中间绝对有阴谋,而这些阴谋恰恰正是朱元璋和朱棣所造成的。在封建帝制时代,明面上是家天下,其实是大地主阶级的共天下,也就是传说中的“王与士大夫共天下”。由于朱元璋和朱棣太过贪婪,他们打破了将利益再分配的千年传统,老朱家想通过残酷的暴力手段一家独大,这就彻底侵害了其他大贵族的利益。一旦老朱家的子孙失去了政治强人的地位,那也就到了文官集团来清算并控制朝廷的时刻了。在朱棣和朱元璋时代,百官是任凭老朱家宰割的鱼肉,在朱棣之后,老朱家的子孙同样也会变成了文官集团手中的玩具。刚刚22岁,年轻气盛的朱祁镇绝对不甘心只做一个傀儡皇帝,他企图通过一场战争来借刀杀人,将已经把持了朝政的文官集团一举歼灭,并重塑太祖朱元璋时期的唯我独尊。看看土木堡之变的诡异之处,读者您能从中发掘出多少阴谋?1、瓦剌2万人,明军50万人,明军全军覆没;2、明军有当时堪称世界第一的2万多火枪部队;3、明军有当时世界上最为发达的情报系统—锦衣卫;4、明军在自己地盘上作战,所有信息却被敌人全部知晓;5、明军距离两大军事重镇不到一天的路程,被困时却无人救援;6、明军实际是败在了补给上,明军败了之后京城三天之内就聚集到了足够多的军用物资;7、朱祁镇被俘后朝廷第一时间抛弃了他和他的儿子,并由文官集团把持了军政,朱祁钰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8、土木堡之后明朝皇帝没一个有好日子过的,正德和天启都死于“游泳”,嘉靖差点被人勒死,崇祯被大臣活活逼死;9、朱元璋和朱棣时代内阁就是摆设,是一个咨询机构,皇帝想杀谁就杀谁,想干啥就干啥。土木堡之变后皇帝似乎成了摆设,内阁动不动就敢驳回皇帝的圣旨,搞得皇帝想活命就不得不依仗太监;通过以上9点读者也能得出,土木堡之变就是一个惊天阴谋,这个阴谋是双重的,既有朱祁镇的陷阱也有文官集团的圈套,是一场赤裸裸的权力的游戏。在权力的游戏中,真正能笑到最后的也就那么几个人,其他的都是随意被人抛弃的棋子。
次年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八月,明英宗返国。《明史•列传第五十八》载:“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泰帝朱祁钰病重,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改元天顺。

个版本对照红楼梦隐写事情来阅读,好象更接近历史真相。比如,书中多次提及火灾,明史被文臣篡改,贾赦两次派贾琏去平安洲,林如海的非正常死亡……不过,今天不验证土木堡之变的真相,这个暂时存疑。解读冬至只用到土木堡之变的结果,土木堡之变后,冬至的影响逐渐减弱,主要是因为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的变化。节日气氛也受到战争的影响,逐渐淡化。明代叶盛《水东日记》说:“年初时,京都是最重要的冬节礼物,四处游历几天的人都有一本书名全的书。变了,这仪式浪费了。景泰二年冬至节,礼部请皇帝到东门游玩,并下诏避贺。每逢旧节日,凡是遇到鸿渐、尚宝、中书、刘珂陆贽的人,都要脸朝下祝贺。那一天,我亲自见到了洪凯左儿,并邀请大兴杨公燮向他道喜。大众说‘太爷爷见不到他,谁来祝贺他?’听说是京都的礼物,不过还是很少见,也不是以前的样子了。"冬至原本是儒家传统中祭拜长辈的节日,但景泰帝拒绝了朝臣对英宗的祝贺,这在传统上被认为是对长辈的不服从。由于当时社会的抵制,这种习俗不再延续,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这个节日失去了认可。景泰帝十分担心英宗争夺皇位,迎回之后,使居南宫,开始了实际上的软禁。景泰帝不许朝臣拜见英宗,也不许英宗与大臣私自往来。在“土木之变”之前,朱祁镇毕竟已做了14年的皇帝,在瓦刺军中只有一年左右的光景,“虎走威犹在”,他对群臣的影响是难以忽视的,景泰帝不得不防。这就是明代宗时官方不再过冬至节的原因,雪芹以此为切入点,引读者去了解秦可卿的病因。可卿代表崇祯时期时,崇祯朝廷病因就是:祸起家仆、祸起兄弟阋墙、祸起君臣争斗、祸起妒妇、祸起自毁长城……

朱祁镇兄弟的皇位之争,于谦成了牺牲品。于谦:在大明王朝即将覆灭之时,于谦勇敢的站了出来,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当初极力反战的兵部侍郎于谦,这次却主战。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十八日,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作为监国,主持朝会。面对众多大臣南迁的建议,于谦斩钉截铁的说:“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在一个月前于谦曾经是坚定地反战派,但是当明朝将亡的时候,于谦成了最有力的主战派,反战是因为不该战,主战是避无可避必须一战。于谦的话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扭转了朝会的风向。在此危难之时,他们拥立朱祁钰皇帝,遥尊被俘的朱祁镇为太上皇。同时下令边关将领,不得私自与瓦剌接触,即便是瓦剌用上皇的名义,也不用搭理。也先恼羞成怒,挥师攻打北京。却被于谦等明朝文武击败。北京保卫战,明军击退瓦剌。瓦剌无奈之下,退走大漠。“天无二日,国无二君”,迎回英宗必然引起皇位之争,景泰帝为英宗之弟,理应让出大位,可这当然是景泰帝极不情愿的事。景泰帝是将迎英宗回銮与迎英宗复位等同起来,这是最敏感又最棘手的问题,景泰帝是在逼迫群臣对这一根本问题作出答复,文武百官自然语塞,不敢妄言。在一片寂静之中,于谦当机立断,从容不迫地回答道:“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词矣。”于谦的建议是当时唯一可行的方案,但其倾向性也是相当明显的。于谦之死,从根本上说是有关皇帝废立的政治问题,拥立并忠于景泰帝的于谦在英宗复位之后,只有死路一条,这恐怕也是素称“刚烈忠义”的于谦无奈的结局。他保全了社稷,却无法保全自己的性命。明景泰帝不愿英宗回銮,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于谦以江山社稷及黎民百姓为重,拥立新帝,击溃强虏,奇功卓著,却因此面临更加艰难的抉择,如果没有于谦力挽狂澜,英勇反击,也许大明江山将丧失大半;如果没有于谦“社稷为重,君为轻”的严正宣言,蒙古人也不会轻易将英宗放回。应该承认的是,在奉迎英宗的问题上,于谦确实犹豫再三,同样着眼于江山社稷,在选择的天平上,于谦是倾向于景泰帝一边的,他对英宗有自己的评价和看法,也就在这一点上,于谦为自己设下了危险的陷阱。

一百八十年之后的1629年(崇祯二年)也同样是己巳年蛇年。清代史学家孟森曾说明之惠于属夷者,以建州女真所被为最厚,明清版农夫与蛇的故事定档蛇年上映。 己巳之变又称后金攻明京畿之战,是从1629年(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十月至1630年(明崇祯三年、后金天聪四年)正月,后金大汗皇太极率军突袭明京师以及明军阻击后金军的历史事件。
1629年(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十月,皇太极率近三万八旗精锐及部分蒙古诸部,号称十万,避开明朝宁远、锦州防线,分兵三路从龙井关、大安口、洪山口突入关内,攻占顺天巡抚治所遵化、蓟镇总兵驻地三屯营(今均属河北),直逼明京师(今北京)。崇祯急令京畿地区关宁、宣府、大同、保定、昌平、天津等处兵马入卫勤王,并令蓟辽督师袁崇焕星夜入援,节制调度各路援兵,阻后金军于广渠、德胜等门外。皇太极进攻京师广渠门受挫,遂施反间计,中伤袁崇焕。袁崇焕被逮下狱,崇祯临阵换帅,援军军心动摇,总兵祖大寿等辽东主将为避祸退回宁远。皇太极乘机夜袭京师西南三十五里的卢沟桥,击溃明守军6000余人,斩杀明军副总兵申甫,继而击败明援军4万于永定门外,明四位总兵,满桂、孙祖寿战死,黑云龙、麻登云被俘。1630年(明崇祯三年、后金天聪四年)初,皇太极考虑到:京师城坚池厚,一时难以攻破;逼急了万一袁崇焕又被起用,反倒不智;久困京师,一旦后路被断,反而功败垂成。于是分两路东进,连克数城,分兵驻守遵化、滦州(今河北滦县)、永平(今河北卢龙)、迁安(今属河北),自率主力返回都城沈阳。
己巳之变,从整个明王朝的历史来看,实际上既标志着崇祯帝中兴之梦的破灭,又是崇祯时期从初始“振作”逐步走向灭亡的分水岭。其影响和后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京师防务,趋于崩塌。从此攻防失据,门户洞开。第二,财富被掠,生民涂炭。第三,阉党余孽,死灰复燃。后金军撤退之后,明廷并没有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而是借机倾轧,继续进行党争。崇祯帝没有从全局分析北京己巳之役的经验和教训,而是以杀袁崇焕出气、泄愤。阉党余孽也借机翻逆案,打击东林党。东林党内阁大学士韩爌、钱龙锡、成基命、李标等去职,而代之以周延儒、温体仁等佞臣入主内阁,六部九卿也相应变更。这标志着崇祯新政的结束。党争也进入了新的阶段。正如史学家顾城所说:“内斗就要亡国,亡国也要内斗。”总之,从此,明王朝,无可忠之君,无可任之臣,无可信之将,无可驭之兵,无可御之边,无可守之城,无可生之民,无可取之财,无可施之策,无可战之略。
袁崇焕:后金皇太极的父亲努尔哈赤是死于袁崇焕之手,皇太极视袁崇焕为仇敌。关宁大捷、宁锦大捷,是明对后金几乎唯二的胜仗,也打出明军的士气和信心。也正是因为关宁锦防线,后金皇太极不敢从辽西锦州一线进攻,而改为从喜峰口一线快速偷袭。战前,镇守边关的蓟辽督师袁崇焕却看出了皇太极的战略意图,他上书崇祯皇帝:“臣在宁远,敌必不得越关而西;蓟门单弱,宜宿重兵。”袁崇焕的意思是,自己镇守宁远,后金不可能越过宁远西侵,但是蓟门的防守力量太弱,建议朝廷加派重兵。但崇祯皇帝旨意是:“蓟、辽两镇分由三人各自为政,袁崇焕负责关外辽东,顺天巡抚(王元雅,驻遵化)负责关内蓟镇,蓟辽总督(刘策)驻密云,东西策应。”但蓟镇一带久无战事,疏于战阵,防守薄弱,成了防守链中最易打破的一环。袁死后,其打造的关宁锦防线和关宁铁骑,无论是此次己巳之变,还是在后续对抗后金的蚕食和侵犯过程中,都是明王朝最后的重要防线和主要军事力量。后来的继任者,孙承宗、梁廷栋、杨嗣昌、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等,都或多或少利用了关宁锦防线和关宁铁骑,使明王朝又得以苟延残喘了十几年。袁被杀后,后来的蓟辽督师或总督,均不得崇祯的信任,不得善终,以至于崇祯十五年蓟辽总督洪承畴被俘降清,锦州一线全线崩溃,此时离明朝灭亡已不到两年了。
崇祯皇帝:五岁丧母,从小缺乏母爱,生活在一个相对闭塞、衣食住行相对简陋的环境中,养成了不苟言笑、孤僻多疑的性格。崇祯志大才疏,存在刚愎自用、急躁多疑等性格缺陷。既然任命了蓟辽督师,又不赋予全权,造成防线漏洞,事发又临阵易帅,屡犯兵家大忌,对己巳之变应对失当造成的严重后果,以及后来明朝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崇祯皇帝成长过程中,没有专门师傅授业,缺乏对政治、经济、军事、民情的分析和认识。以其能力,无从认识明王朝内外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与后金民族矛盾和军事斗争,庞大的军事财政开支与日益萎缩的财政收入巨大差距,阉党与党争内耗之祸,民生艰难引起的社会矛盾。即位之初,总揽权纲,仅三个月铲除魏阉集团,平反东林冤狱,可谓雷厉风行,而且勤于政事,衣食节俭。但其短短两年的新政也膨胀了其野心,更坚定了刚愎自用、特立独行、标新立异的性格,造成君臣失信的局面。政事任用东林党但对东林党并不放心,留下被东林党称为“四凶”的礼部尚书温体仁、礼部右侍郎周延儒、吏部尚书王永光、兵部侍郎申用懋等非东林党的官员,以制衡东林党的势力,以致双方党争不止。任人不用其才,而专挑其缺,以致无人可用,到后来频繁换人,朝令夕改,令人无所适从。连一线封疆大吏也不例外,以致人人自危,败固获罪,胜亦遭谤,逼迫疆吏为求保命另寻出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30 22: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9-30 22:15 编辑

预线

节气是《红楼梦》叙事的一个重要元素。红楼的冬至是预言末世。红楼以甄士隐家的四季变化,影射宁府的四季,影射贾府的四季,影射崇祯朝廷的四季,影射明朝的四季,影射历史的四季,影射人的四季。

甄士隐的四季:“炎夏永昼”,从夏开始;进入秋天,中秋佳节,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忘年交对月畅饮;过完冬天进入春季,元宵佳节后,烟消火灭时;田庄上去安身。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剿捕,难以安身,投亲不着,悬崖撒手。甄士隐的冬季有天灾有人祸,甄士隐的冬至是他的劫难,他选择的是悬崖撒手。元宵失女,末世失家,甄士隐的冬至是失女失家失国的末世,引甄士隐失女失家失国的原因是家仆霍启,寓意祸起家仆。

脂砚斋批语所揭示的《红楼梦》的所谓“三秋”叹“三春”,其实就是用一种小说结构方面的“三秋”的安排,即第一回、第三十七回和第七十六回的“三秋”事件。第一个冬至也是从“三劫”的预言开始。

只听道人说道:“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甲戌眉批:佛以世谓“劫”,凡三十年为一世。三劫者,想以九十春光寓言也。]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那僧道:“最妙,最妙!”

第一劫是宁府的冬至,可卿虽然坚强地挺过了生病的那一年冬至,却依然夭折了。可卿的丧事是宁府的冬至,自那后,宁府在新皇眼里是名存实亡了。第二劫是大观园的冬至,以宝玉挨打为夏,祸起兄弟阋墙,冬至为“妒妇主谋,愚夫听命,恶仆殷勤”的抄检大观园。以宝钗建议关园,王夫人执行,大观园关闭为终结。第三劫是贾府的冬至,以元春封妃为夏,祸起削藩,君臣争斗,祸起家患,有贾环里应外合,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就是贾府的冬至。三劫后,十二钗等同往太虚境销号。




《帝京岁时纪》记载: “长至,南效大祀,次旦百官进表朝贺,为国大典。绅耆庶士,奔走往来,家置一簿,题名满幅,传自正统己巳之变,此礼顿废。然在京仕宦流寓极多,尚皆拜贺。预日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馅包角儿奉献。谚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之遗意也”。由此可知,直至明朝正统己巳年以前,冬至节一直是十分热闹。



冬至本是一个很传统很重要的节日,可红楼中却不明写,引大家去寻找冬至节日变化的原因。为什么冬至节礼顿废?因为失道。敬天法祖是中国人的传统信仰,出于对祖先的崇拜,总认为祖先做得好,是自己为人处世的榜样。红楼写长幼有序就花了很多笔墨让我们了解到红楼社会奉行的礼仪准则,也写了宝玉遵守这个礼节却不在意这个礼节,他并不管贾环也并不需要他怕自己,这与当时的社会礼仪是不符合的。景泰帝拒绝朝臣对英宗的祝贺,这在传统上被认为是对长辈的不服从。所以,冬至节礼自他而废了。雪芹这么写并不是赞成或反对长幼有序,他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读者追根究底,什么是真正符合自然的大道?这个大道什么时候失去的?先秦诸子百家,虽然他们观点各异,甚至针锋相对,但是有一点他们出奇的一致,那就是上古时代,也就是从伏羲神农到尧舜禹、再到周文王。要寻觅真正的道要到上古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 00:2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10-1 15:04 编辑

暗线
有专业的红学研究者查阅《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钦定万年书》和《中华万年历》等历法书籍,在明末清初的历史上符合十一月三十冬至的记载,第一个是万历二十一年癸巳,也就是公元1593年;第二个是崇祯四年辛未,也就是公元1631年;第三个是崇祯十五年壬午,也就是公元1642年,再往后就到了公元1813年。

红学研究者找出三个冬至的年份,为什么要排除呢。小孩子才做选择,成年人全都要”。雪芹就是集历史典故、历史往事,从中取事体情理来写红楼,这三个年份的大事就是可卿的病因呀。第一个是万历二十一年癸巳(1593)。宝玉到妙玉处求得梅花:“原来这枝梅花只二尺来高,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约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或如僵蚓”是冬至物候中的蚓结”。蛇蟠蚓结。典故出自明宋濂 《题司马公手帖后》曰:当是時,章惇、蔡確、黄履、邢恕等蛇蟠蚓结,牢不可解。主要指相互勾结,维持不体面的利益关系。或如僵蚓”影射的就是万历党争。万历党争的起点:由癸巳京察引发的内阁与部臣斗争,大批部臣被贬。万历二十一年通常被看做明末东林党的起点,因为东林党的重要核心人物赵南星 、高攀龙和顾宪成等都在万历二十一 、二十二年相继被贬出京城,甚至革职为民。而导致东林党领袖人物被罢斥的直接原因是“癸巳京察”引发的纷争。这一事件通常被认为是吏部赵南星等力争考察的公正,罢免朝廷私人,得罪了首辅王锡爵, 结果遭到王锡爵的报复 。东林党人与王锡爵的对立也就被看做主持公正的东林与徇私害公的内阁的对立。
《辑校万历起居注》记录了万历对陈泰来这封奏疏的批语:
陈泰来这厮,前者屡屡恣肆狂悖,因未责处,心怀疑惧,故逞刁恶,欺君比于幼年,将朕独断处分,佯作不知,诬赖辅臣,显然乱政惑众,好生可恶。本当挐问,姑从轻降极边杂职。贾严、薛敷教、于孔兼、顾允成、张纳陛,明谋结党,济乱政体,都着降三级调外任,俱不许朦胧推升。

三秦:秦可卿一家,三秦。三秦与李自成的“略定三秦”有关联,李自成得“闯将”之名这年正好冬至。

第二个是崇祯四年辛未,也就是公元1631年。李自成号“闯将”:李自成,原名李鸿基,生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陕北米脂县李继迁寨人。幼牧羊,后为银州驿卒。崇祯元年(1628),李自成之舅安塞高迎祥起义,号“闯王”。崇祯二年,朝廷裁减驿站,李自成失业,逃至甘州充边兵。崇祯三年,李自成聚众起义。崇祯四年六月初,王嘉胤牺牲,部众共推王自用为领袖。七月间,王自用与老回回、八金刚、扫地王、射塌天及高迎祥、张献忠等共三十六营、二十余万人马会聚于山西。李自成从高迎祥,号为“闯将”,并与张献忠部会合。崇祯十一年李自成兵败后,陕西境内的农民战争一直沉寂了五年。李自成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走出深山,进入河南,饥民纷起相从,出现了戏剧性的大发展。两年之内兵至百万,攻克洛阳,三围开封,五败明军,并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春在襄阳建立政权,自称奉天倡义大元帅。至此他已成为明末农民军群雄中之魁首,承担起最后推翻明王朝的重任了。这座以城高壕深、设防坚固而称绝于当时并至今仍以其明城墙为国内一绝的西北重镇、千年古都,竟在几小时之内便落到了农民军的手中。守财奴秦王朱存枢被活捉,陕西巡抚冯师孔、按察使黄炯被杀,布政使陆之祺投降。占领西安后,李自成即着手分兵三路,略定三秦:李自成亲统以李过为制将军的义军后营和以刘芳亮为制将军的义军左营进军陕北,十一月初进占延安,明军高杰部渡黄河逃入山西。绥德、米脂一路皆下,只是在榆林遇到了明延绥边军将领王世钦、侯世禄、尤世威等的抵抗,经过12天激烈的攻城战,十一月二十七日义军攻占榆林,处死了顽抗的敌将,陕北遂告底定。


红楼中的四王和贾府关系都好,只有忠顺王爷不来往。不来往的原因就在这,凡是顺王都是清朝王爷。恭顺王孔有德、智顺王尚可喜、怀顺王耿仲明。

孔有德造反降清(也叫吴桥兵变):明崇祯四年,也就是公元1631年。大明王朝当时充满了内忧外患,国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关外女真族强势崛起,不断割据关外的土地。那年八月,名将祖大寿被女真人围困与大凌河城中,辽东战事非常紧急。登莱巡抚孙元化接到命令派兵支援辽东,他派部将孔有德带骑兵八百赶赴辽东救援。孔有德十一月走到吴桥县。当时因一只鸡引发后面的一系列事件。孔有德和李九成改变行程,带领部下回头杀向山东半岛,接连攻陷多座县城,直奔登州,和城中的耿仲明叛军里应外合,攻陷登州。孙元化自杀未遂被俘,孔有德念其收留之恩,将他放走了。登州失陷意义重大,因为城中还有三百多尊西洋大炮,二十多尊红衣大炮也落入了叛军手中。尽管叛军被后来增援的明军击败了,但是孔有德等人带着一万多名部下投奔满洲皇太极,一万多名士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些大炮和熟练火器操作的技术人员,这可是明朝压制满族军队的利器。孔有德等人给皇太极的降书是这样说的:“本帅现有甲兵数万,轻舟百余,大炮、火器俱全。有此武器,更与明汗同心协力,水陆并进,势如破竹,天下又谁敢与汗为敌乎?”这既是表忠心,也是在邀功。所以皇太极带着亲信们出盛京十里迎接,并且很快封他为恭顺王。红楼中的四王和贾府关系都好,只有忠顺王爷不来往。不来往的原因就在这,凡是顺王都是清朝王爷。恭顺恭顺,既然当了满清的狗,自然要积极地去咬人。孔有德这条狗首先带着其他两顺王(智顺王尚可喜、怀顺王耿仲明)充当急先锋攻打朝鲜,并强迫朝鲜成为了清的属国。随后孔有德又与吴三桂、洪承畴等人身先士卒的参与了对明的战争。其实说是战争,为了强化自己的统治,再加上自身骨子里的落后和野蛮,满清人在攻城略地的同时经常对汉族百姓们展开屠杀,而作为忠诚的走狗,明末的那些汉奸们也忠实充当了屠杀同胞的刽子手,无辜死难者的鲜血染红了这些无父无君无祖宗之人项上的顶戴,成了他们加官进爵的阶梯。孔有德等人的投降直接导致了大明军事上的优势荡然无存,自此城墙也无法再阻拦满清的铁蹄,边事愈加糜烂。大明的灭亡,孔有德同样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与其他汉奸相比孔有德心肠最狠毒,手段最残忍,尽管他是汉人,却常以满人的狗奴才自诩,所以在屠杀同胞时最为积极,在战争中经常不分青红皂白动辄屠城。(孔有德参加了江阴屠城,被屠杀者多大十七万人,仅有五十三人生还,这还只是孔有德所犯下滔天血案中的一件)。


第三个是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贾瑞贾天祥,即假文天祥,借指的是无耻的假殉国者。《崇祯遗录》记载:”过东松杏失利,洪承畴全军覆没,传承畴死。上震悼,命礼部具仪,钦天监择日设坛予祭,以慰忠魂,荫一子锦衣卫千户,世袭。即闻承畴降,遂罢祭,仍荫其子。”夏完淳抗清失败被俘,洪承畴亲自讯问:“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归顺当不失官。”想要招降少年天才夏完淳。夏完淳装作不知审讯大员就是洪承畴,高声答道:“我闻亨九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当左右差役告诉他堂上人就是洪承畴时,夏完淳更声色俱厉地说:“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畴色沮气夺,无辞以对。夏完淳遂就义于金陵西市,年仅十七。行刑时,傲然挺立,拒不下跪。葬于松江城西。


洪承畴战败降清的一六四二年,却又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而且还是自一六三六至一七七一年止的,唯一的一个十一月三十日冬至。洪承畴是崇祯皇帝提拔最多的一个人,他起身于微末之间,因为受到崇祯的赏识从而开始做官崛起,因为个人的才华能力确实比较厉害,所以最后被提拔成为了明朝军事最高统帅之一。洪承畴在崇祯十二年的时候被升级为了兵部尚书,并且开始负责辽东方面的事情,别人都在为洪承畴升官庆贺的时候,只有洪承畴自己是不开心的,因为他的心中想到了之前的辽东总督几任下场都很惨,熊廷弼蒙冤自杀,孙承宗兵败全家自杀而死,袁崇焕受到凌迟被千刀万剐而死,这些前辈的经历让升官之后的洪承畴惴惴不安。辽东这个地方似乎成为了明朝优秀统帅的死结,这里不仅是战场之上的厮杀那么简单,更多是道德名誉上的争斗,还有人心于国家之间的相互算计,起初的明军的洪承畴的带领之下相当的勇猛,就连皇太极都不得不暂避锋芒,但之后就发现了洪承畴的破绽是内不和。最后在松山之战中,洪承畴战败被俘,整个明朝辽东辽西防线只剩宁愿和山海关两座孤城。后来,洪承畴成了皇太极夺取中原的引路人。乾隆四十年的时候就开始修撰史书《贰臣传》,这本书之中将明朝的贰臣分为了两类,一类是像洪承畴这样有着巨大功劳的人,另外一类就是混吃等死像李永芳这样熬资历的人。总共的人数算起来一共是有120人。洪承畴的人生成为了明清共同唾弃的悲剧,他家之中悬挂在中堂的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也成为了一个笑话,因为崇祯皇帝掏心掏肺的对洪承畴,但洪承畴一次失败就投降简直是伤透了明朝君臣的心,当年的洪承畴不是一个忠臣烈士,而是一个贰臣,这是他效忠的大清盛世君王乾隆给他不容翻案的定义,简直就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崇祯十七年恰是壬午年“十一月三十冬至”后的第三个年头。书中“倏又腊尽春回”,这说明已经到了1643年,这时秦可卿还没有逝世。再看原文(第十三回):“东府蓉大奶奶没了。”,时间应该是1644年。崇祯帝就是死于1644年。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八日,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三月十九日,天未黎明,崇祯在司礼监太监王承恩的陪同下,来到景山自缢而死,维持了270多年统治的大明王朝由此灭亡。“崇祯之死”究竟是“自缢”还是“殉国”?历史没有定论。红楼中用可卿托梦之功删去天香楼隐死亡真相,对应的是因崇祯继位后勤俭节勉,兢兢业业;可卿出身平凡成为宁府少奶奶,对应崇祯没接受过帝王之术教导成为帝王;可卿敏感多疑,心思细腻,对应崇祯在猜测多疑的性格下,做出了自毁长城的举动;可卿的勤换衣服,对应崇祯朝廷频繁更换文臣武将;崇祯煤山上吊自杀,陪葬有一个太监王承恩。秦可卿葬礼上,“因忽又听得秦氏之丫鬟名唤瑞珠者,见秦氏死了,他也触柱而亡,此事可罕,合族人也都称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10-2 17:2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10-2 18:03 编辑

主线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古老的一个。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据记载,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周历),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至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一直不变。至汉代依然如此,《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在红楼中是一个重要节日。红楼中的描写节日风俗十分注意人的性格、当时的心境和情节的发展需要,他从不孤立地铺写节日物候。比如,第一个中秋节,遇到未发迹的贾雨村,雪芹便不肯多写节日,只让贾雨村吟了两首中秋诗。雪芹着意写中秋节是在《红楼梦》第七十五回至七十六回。第一个元宵节,英莲丢失,也是一笔带过,不多用笔。贾府处在三春繁华时,贾府的元宵庆赏很热闹和活跃。红楼写冬至,这是第一个与金陵十二钗关联的一个节日,在两回中,提了三次冬至,反复强调冬至,提醒读者冬至十分重要。冬至既然与十二钗关联,那我们就从十二钗处解读。可卿在《红楼梦》十二支曲中排名最后一个,曲名好事终》,很多人都认为可卿在十二钗排名中是最后一个,其实,这不符合雪芹设定。宝玉入梦前看到的《燃藜图》是雪芹给读者的提示,他隐藏的真相是用谶纬之法的隐语写出来的,需要读者把书中的谶语、伏线全部找出来,结合脂批提示,才能看到隐藏的真相“谶有谶言、图谶等形式,如“亡秦者胡也”即为秦代的一句谶言。“秦谶”是关于谶语的最早记载,同时记载中最早的一个谶语“亡秦者胡也”又是发生于秦始皇时期,这是在提醒我们,十二钗判词是用上溯的手法写出来的,要从最后一个秦可卿的判词,倒叙着进行解读,才是正确的解读方法。正册判词的画谶谜底是朝代更迭的帝王或历史名人或血泪真相的往事。在这里,可卿是处于领首地位,对应着第一回目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的编辑写作过程。从第五回目是《红楼梦》的缘起,警幻仙姑以梦警醒宝玉,宝玉入太虚幻境,可卿是引路人。从第四回目《金陵十二钗》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剧情来看,可卿夭折是全剧的序曲。由此可知,可卿和她对应的冬至节气有着隐性或显性的岁首地位。可卿是岁首地位,又是十二支曲中排名最后一个,是起点又是终点,这可能就是雪芹要告诉读者的,这也是为什么红楼用那么多十二来反复强调的缘故。


    十二代表轮回,一天有十二个时辰,十二个时辰结束后,开启新的一天,重新开启新的十二个时辰;一年有十二个月,十二个月结束后,开启新的一年,重新开始十二个月。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就是如此轮回重复。十二代表阴阳,在《易》学中的数字奇偶是“阳奇阴偶”,也就是说1和其它奇数是阳数,2和其它偶数是阴数。十二属阴,是个阴数。如按阴阳之说,日为阳,月为阴;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阳”代表的是男性,“阴”代表的是女性,用阳“1”阴“2”组合作为常用“量词”作以暗示和对应。“12”取阳数之首和阴数之首组合而成,乃阴数中最“阴”之数,对应红楼为闺阁作传。自古以来,数字“12”在我国文化领域也尤其重要。在天文方面,有12次;在历法方面,有12干支;在乐律方面,有12律;在服饰方面,龙袍上有花纹12章;还有12年为一轮,由12个属相代表天下之人,无论高低贵贱,都对应“十二生肖”,天下之人,无论高低贵贱,都生活在十二个时辰内。因此,“十二”这个数字,代表着轮回,代表着始终,代表着平等,小则能具体到个人,大则可包罗天下。雪芹用十二钗写十二种不同人物的性格命运,又把十二钗对应一年内某个特殊节气,还用十二把太虚幻境与人间相互联系起来。


《庄子》说:“黄钟者,律之始也。九寸,仲冬气至则黄钟之律应。”由于先民历来把历法和音律联系在一起分析,所以冬至也被看作乐律之始。古人用十二根长度不同、直径相同的定音管,吹出十二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称“十二律”,循环往复,以应月令。若以十一月建子作为新年伊始,那么与地支月份相应的十二乐律便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由于音律与一年中的月分恰好都定有十二个,于是在中国上古时代,人们便把十二律和十二月联系起来。依照《礼记.月令》上的记载,它们之间的对应为∶孟春之月,律中太簇;仲春之月,律中夹钟;季春之月,律中姑冼;孟夏之月,律中中吕;仲夏之月,律中蕤宾;季夏之月,律中林钟;孟秋之月,律中夷则;仲秋之月,律中南吕;季秋之月,律中无射;孟冬之月,律中应钟;仲冬之月,律中黄钟;季冬之月,律中大吕。所谓“律中”就是“音律的对应”,其征验的方法则是凭“吹灰”。据说古人将十二根律管里塞入葭莩的灰,只要到了某个月份,相对应的那一只律管中的灰就会自动地飞扬出来,这便是“吹灰候气”、“夷则为七月之律”等词汇的典故。古人认为十二律是天地之气、日月运行相合而成的。从历法上来说,十二月的划分(有时要补充上闰月),反映的是回归年的周而复始,表现的是天文学的意义,但是同时又与气候的变化密切相关,月份的推移反映着鲜明的季节变化,因而具有显著的物候特征。《后汉书律历志》中有一段话,是典籍中对律管候气术最早、也被奉为最经典的叙述,这段话的前半部分如下,这也是古人对候气术起源脉络最概括的论述:“夫五音生于阴阳,分为十二律,转生六十,皆所以纪斗气,效物类也。天效以景,地效以响,即律也。阴阳和则景至,律气应则灰除。是故天真常以日冬夏至御前店,合八能之士,陈八音,听乐均,度晷景,候钟律,权土炭,效阴阳。冬至阳气应,则乐均清,景长极,黄钟通,土炭轻而衡仰。夏至阴气应,则乐均浊,景短极,蕤宾通,土炭重而衡低。进退于先后五日之中,八能各以候状闻,太史封上,效则和,否则占。候气之法,为室三重.......”

从这段话中可看出雪芹巧用十二传递的信息很深很广,
今天只点到为止,重点还是解读冬至。文中提到显著的,物候特征,古人归纳夏至三物候是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冬至物候主要被概括为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薛海燕 郭亚楠:《论《红楼梦》冬至叙事的文化隐喻功能》
如《逸周书·时训解》说:“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 “麋”在古时候一直同“鹿”相对,正如“凤”与“凰”经常相对。鹿的角是向前而生,在方位上被古人认为属阳;而麋的角是向后而生,被认为属阴。到了夏至这一天,阳气达到极致,物极必反,阴气萌动而阳气始衰,于是,鹿角便开始脱落,蝉鸣才变得突出,背阴的湿地中开始有半夏等植物萌生。而到了冬至这一天,阴气达到极致,物极必反,阳气萌动而阴气始衰,于是,蚯蚓卷曲于土中开始悄悄活动,麋角开始脱落,水泉也开始流动。古人对夏至与冬至两个相对物候的观察概括,充分说明了阳极阴生、盈极必损、阴阳互转、周而复始的自然辩证规律。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写盛夏日,史湘云来到贾府消暑,与丫鬟翠缕在大观园展开了一场有关阴阳的讨论。翠缕不解荷花为何还不开,湘云解释说:“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湘云是个好老师,直讲到懵懂的翠缕不仅明白了太阳为什么叫太阳,月亮为什么叫太阴,还明白了万事万物都有阴阳。而围绕着夏至、冬至等节气,红楼各色情事也呈现出阴阳消长之势。这里集中谈冬至。
与冬至叙事相关的几个回目,所涉及的阴阳之道首先是男女之情。湘云这个老师最不方便给学生翠缕讲清楚的,就是男女之情。所以听到翠缕问:“这也罢了,怎么东西都有阴阳,咱们人倒没有阴阳呢?”湘云照脸啐了一口道“下流东西,好生走罢!越问越问出好的来了!”而冬至前后几回中,恰恰最露骨地描写了不方便宣之于口的男女之情。比如,贾珍与秦可卿之间的不伦之情,在这几回中便逐渐呈现出恶果。尽管在脂砚斋等评点者的劝说下,小说作者删掉了“淫丧天香楼”等情节,但从贾珍对儿媳之死的过度反应,还是能暴露出二人之间不伦之恋的痕迹。少奶奶秦可卿病逝,贴身丫鬟瑞珠触柱而死,一定程度上既掩藏了这段情事,又将这段隐秘做了了结。

再看“蚁封蚓结”。“蛇蟠蚓结”的结果,从代际传承上看,是树立了反面的典型,恶化了人格教育的环境。这就必然造成一代不如一代、后继乏人的局面。最后虽然看上去还是雕梁画栋,钟鸣鼎食,实则已如“蚕茧蛛丝,蚁封蚓结,儿女子之经营”,不复当初先辈所期望的“龙吟虎啸,凤翥鸾翔,大丈夫之气象”。当然,反过来看,没有当初的富贵已极,也就没有子孙的懈怠奢靡,以致任意妄为,走上倾覆之路。不加防范,则难逃脱盛极而衰的定律。秦可卿判词暨《十二支曲·好事终》所说“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批判了秦可卿、贾珍及一味求道而有“不教之过”的贾敬。“麋角解”又暗喻什么?女性或未成年人都可被视为阴性,而女性主题及成长主题确实也是冬至叙事相关段落所包含的内容。 “角解”即脱落并生长。这意味着“麋”“鹿”的成长必定会付出沉重代价,得失参半。作为阴性或弱者,“麋角解”所隐喻的女性或未成年人的成长将更以牺牲、舍弃为特征。……http://clajc.ouc.edu.cn/ctwhyjzx/2021/0601/c16711a325194/page.htm

薛海燕和郭亚楠所写的《论《红楼梦》冬至叙事的文化隐喻功能》一文较长,我截取一部分,有兴趣的读者和进入链接阅读。薛海燕和郭亚楠把冬至的物候特征和文化隐喻都分析出来了,我就不多说,直接拿来,只为早点验证我的红楼五个主题五条经线五条重要纬线之说。要解读的太多,集众人智慧是捷径。解读冬至物候特征,了解冬至的文化隐喻,我们更容易理解雪芹用冬至写末世了。可卿的病因,如果选择与崇祯时期对应的话,那就是:护官符指出结党营私、骄奢淫逸,官护权贵,权贵护乡绅,朝廷被架空了葫芦案指出的是法制问题,官、法、君都出了问题,亡国不远了“五十三”是指制度和秩序出问题;扬州城的重要指的是国家财政和吏治出问题了。林如海的死对应崇祯朝廷对扬州盐政失去控制,朝廷空了;贾瑞的死对应部分文臣武将对闯王对满清的妄想之路;以贾政为贾雨村买官对应朝廷买官与爵;以贾雨村徇私舞弊、乱判命案对草菅人命、官官相护;冯渊之死对应边境的敌军的为非作歹、抢男霸女;以三秦的死对应正统的死。第七回“蒙:苦尽甘来递转,正强忽弱谁明?惺惺自古惜惺惺,时运文章操劲。无缝机关难见,多少笔墨偏精。有情情处特无情,何是人人不醒?”秦可卿死后,正统已死,即相当于隐指皇家的宁国府已“绝灭无人了”,秦王朝进入了末世,即秦朝的基业已岌岌可危,秦朝已经无未来可期,而秦业谐音“秦业”,也有脂评本写秦业作秦邦业,那寓意就更明显了一一“秦之邦业”,秦钟谐音“秦种”,因此,秦可卿死后不久,秦业便驾鹤西去,很快,秦钟也夭逝黄泉路。三秦的死暗示国家也就是明朝的灭亡。而秦可卿的葬礼象征着大明朝的葬礼,所以她的死让贾宝玉奔出一口血,丫鬟瑞珠为之殉葬,小丫鬟宝珠甘心愿为义女誓任摔丧驾灵之任,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亲来上祭(这里直接点明了“大明”),四王八公将军侯府都来参加她的葬礼。他们参加的其实就是明朝的葬礼。所以葬礼才如此的隆重奢华,气势如此的庞大“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这是崇祯朝廷的末世,三秦已死,正统已亡,至此,红楼朝廷进入非正统和非秦之人手里。这是正统的终结,是非正统的新生,国家权力的交接就如同冬至的阴阳,阴尽就是阳,阳尽就是阴,如此循环往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2-15 10:5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风调雨顺 于 2024-2-15 10:58 编辑

读理学的,常幻想或许有人能写一部理学的红楼梦,让数百年后的专家也一样逐一解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2-20 11:5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初次接触红楼梦啊,佩服楼主的渊博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1 17:09 , Processed in 0.24548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