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86|回复: 2

[听雨阁♡] 红楼五线谱上的姽婳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26 15: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9-27 08:57 编辑

    “昨日因又奉恩旨,着察核前代以来应加褒奖而遗漏、未经请奏各项人等,无论僧尼、乞丐、女妇人等,有一事可嘉,即行投送履历至礼部,备请恩奖。”红楼梦》第七十八回里,贾政向客人们讲了一个故事:从前青州有个恒王,养了一大群美女,并让她们练武,其中有个林四娘,美貌和武艺都最为出众,恒王于是就让她统领这群女兵,称林四娘为“姽婳将军”。第二年,黄巾、赤眉起义,恒王前去镇压,被起义军所杀。林四娘知道后就聚集众女前去报仇,但也被起义军所杀。贾政说林四娘这个人“风流隽逸,忠义慷慨”八字都具备。又有朝廷不久前征集前代的奇节异行的事,林四娘的事也被列入其中,朝廷并要求大家都作一首“姽婳词",以表忠心,作得好的有奖赏。贾政叫贾兰、贾环和贾宝玉出来当着客人的面以《姽婳词》为题各作一首诗。

明线
    在红楼的世界,是男人主宰的世界,女子的才能得不到发挥,像探春这样有才干和志向的女子就没机会施展才能,实现自己想成就的事业,女人们的命运更无法由自己掌控。可到了危难时刻,“不期忠义明闺阁,”危急关头,真正的忠义出现在闺阁中。林四娘“巾帼不让须眉”的形象。她忠贞、勇武、无惧生死,以柔弱的肩膀担起了一个朝廷一个国家的荣辱。在男人主宰的世界里,战争本与女子无关,但恰恰正是一位女子以自己的生命唱出了这一曲悲壮的战歌。
贾政说林四娘这个人风流隽逸,忠义慷慨八字都具备。又联想到大观园是葬花冢。如果整个大观园是葬花冢,那葬的都是薄命司的女儿。她们都是为聪明风流所害,也就是“夭风流者,千古风流人物!”这里插入林四娘,以未嫁之女写未降之将,以“姽婳”写“将军”,以“闺阁昭传”写“世间忠义”。千古风流人物,又何止林四娘一人?风流隽逸,忠义慷慨”就是葬花冢的墓碑,《芙蓉女儿诔》是为风流人物写的祭文。薄命司的图册是他们的墓志铭。林四娘是晴雯,是黛玉,是薄命司的女儿,是未降之将,是中花民族不屈的英魂,是以“不屈意志”铸就民族脊梁的军民




隐线
    林四娘是未降之将,明朝末年有一个著名的女将军叫秦良玉她是历史上唯一被单独立传记载到正史,《将相列传》中的巾帼英雄。秦良玉能在古代历史上被正史立传,她的功德绝不是从后宫起步的,因为她是一位为国出征的将军,一位英姿飒爽、战功显赫的女将军。作为女子,她就是明朝的花木兰,战场上丝毫不输给男子,每一次吹角连营,秦良玉都是第一个杀敌在前,身后的士兵也深受鼓舞。但是,到底是怎样大的贡献,让历来古板的史学家将一个女子放到了男子的行列?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归功于她作为将军的实力,归功于她丰厚的战绩和高超的军事才能。秦良玉能有那时的成绩,也多亏她丈夫的成全,她的丈夫,名叫马千乘,是她比武招亲,找来的夫婿。马千乘是当时有名的将士,武功也是了得,两个人志同道合,自然是顺利完婚。不过秦良玉也并不是小家碧玉、大家闺秀,没有像当时大多数女性一样,在家相夫教子,管理大宅门。而是夫唱妇随,和丈夫形影不离,更是成为丈夫的左膀右臂,和丈夫一起训练士兵,增强所带军队的军事实力,没用几年时间,训练出一支超强的军队,几乎无人能敌。很快,他们的对手就出现了,马千乘带领军队去征讨危害百姓正常生活的造反势力,丈夫在前方打仗,妻子就在后面押送粮草,帮丈夫守住后方的大本营。在整个作战过程中,秦良玉和她的丈夫都配合得非常默契,不管是敌人的偷袭,还是自己的乘胜追击,两人都能沉着冷静应对,最终打败了敌军,衣锦还乡。后来,马千乘被人陷害,死在了监狱中。时间没过多久,国家的苦难也来了,老对手金入侵了辽东,秦良玉的兄长前去支援,但是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兄长战死沙场,一去不复返。容不得她悲伤,秦良玉接到命令,回乡征兵,增加兵员,但是好巧不巧,遇到有人造反,在国家大义面前,没有半点犹豫,杀了带着金银财宝求和的使者。随后她率领军队埋伏在河边,把造反军队的船只全部烧毁,造反派被杀急眼了,贿赂当地官员,包围秦良玉。但是秦良玉依旧展示她天才般的军事才能,杀出重围,直捣造反派的大本营,最终歼灭了造反派,平息了这次叛乱。还没有休整几年,满清军也按捺不住自己的野心,开始进攻大明朝,秦良玉散尽家财。为此,崇祯皇帝召见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女将军秦良玉,封其为一品夫人,充总兵官,加封少保。崇祯感慨万千,写下四首诗赐给了秦良玉,夸赞她的功绩。其中“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这一句是非常值得体味的。支持军队开支的同时,再次骑上战马带领自己的部下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个时候,我们都会认为这个奇女子依旧能打胜仗,可是终不敌岁月催人老,秦良玉已经70多岁了,即使她能力出众,也无法抗住力量的悬殊。即使是这样,秦良玉也没有放弃护住大明朝最后的尊严,只要自己在,绝对不投降,最终在她75岁时候,在军队中安然离去,这可能是她最好的结局。一位奇女子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为自己身后的国家着想,以她这样的担当,以她这样的胸怀,没有理由不被正史立传,她的境界,很多男子都无法匹敌。秦良玉一生也活得精彩,没有被困在大宅院里,没有被封建礼教约束,肆意潇洒地遵循自己的本心,活出自己的本色,也活出了民族英雄的气节。历史上如此英雄的女性,还有很多,花木兰、樊梨花、穆桂英、梁红玉等人的存在,让世人明白女人能顶半边天,不仅是天,还有这脚下的土地。秦良玉,古代历史上被正史立传的女子,护住了大明最后的尊严。


    贾兰的七言绝:“姽婳将军林四娘,玉为肌骨铁为肠,捐躯自报恒王后,此日青州土亦香。”引出“雪胔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忠未肯降。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据清朝文学家徐鼐《小腆纪传·阎应元传》记载,顺治二年(1645)清军下江南,为抵制满清的剃发令,江苏江阴县前后典史阎应元、陈明遇共同率领军民联合抵抗,坚守城池八十一日,杀清兵七万五千余人。故被称为“江阴八十一日”。在孤立无援的80天后,城中的百姓决定孤注一掷,男人们穿戴整齐,对着清军冲锋,最终都被清军所斩杀。女人们在参与抵抗后,没死的也选择自杀了断生命。这一战,整个江阴活下来的只有五十三个人,城内城外死亡二十多万。战斗期间,正赶上过中秋节,八月二十一,博洛把二百多门大炮集中在一起,猛轰东北城,激战过后,清兵终于攻上了江阴城头。有女子不详姓氏,提诗城墙云云:“雪胔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忠未肯降。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唐代,著名诗人李益的《过马嵬二首》中就已经对此有所提及:“路至墙垣问樵者,顾予云是太真宫。太真血染马蹄尽,朱阁影随天际空。”红楼《马嵬怀古》诗中:“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战争之过,由女子承担责任。君无耻,将领军人如此糊涂……



   
预线

    第七十八回,姽婳词"的诞生,预言宝玉和王夫子母子情尽,贾政名利之心淡去后,开始欣赏接受宝玉,这是他们父子最和谐的一个场景,宝玉吟诗,贾政亲自书写。宝玉按命制诗,却偷改故事结局,将失去晴雯之悲愤移情到林四娘身上,此时,宝玉心中的林四娘就是晴雯,他自比恒王,连累女儿惨死。《姽婳词》原本结局是青州失守的消息传来,皇帝就派兵镇压了。宝玉只写文武百官无能,不敢挺身而出,不如林四娘之忠义。是将王夫人独断专权之下,无人能挺身而出的控诉。贾政希望宝玉写的是一篇赞歌,可是宝玉却用这首《姽婳词》尖锐地批评了满朝文武。宝玉所写的不是一曲歌颂“圣朝无阙事”的赞歌,而是一曲挽歌。他悲哀的是美的被毁灭。《姽婳词》是一声声沉重的叹息,“我为四娘长太息,歌成馀意尚彷徨”才是宝玉的心声。


   “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沙鬼守尸”预言即将到来的战争是这样悲惨的画面,白骨森然,鬼气弥漫,一片凄凉。宝玉对“武死战”的讽刺:“那武将不过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他自己无能,送了性命,这难道也是不得已!”宝玉为林四娘等人的牺牲而扼腕叹息,是因为在“纷纷将士只保身”的情况下,林四娘等人的牺牲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意义。《姽婳词》并不是一首替朝廷褒奖林四娘的忠义之心的作品,而是一首表达对战争的控诉,对满朝文武的批判,对林四娘等人的哀悼的挽词。“纷纷将士只保身,青州眼见皆灰尘”,“天子惊慌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林四娘是女中豪杰,她誓死捍卫了一个王朝的尊严。举国上下,功名利禄之徒,在国难来临之际,只图自保,满朝文武列于朝纲之上,竟然无一人敢出头对敌!懦弱的朝廷养了一群无能之辈!一个女子突显了男人世界的荒唐可笑。《姽婳词》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我为四娘长太息,歌成馀意尚傍徨”,为什么?这一位可歌可泣的女子的死,究竟是否有价值?她除了彰显男人世界的可笑可鄙,还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姽婳词》中,以贼众颇有诡谲智术,来反衬林四娘"风流俊逸、忠义慷慨,即暗示这种非正统性与正统性。号令秦姬驱赵女”,预言红楼书中的阋墙之争,宝玉和贾环之争。写嫡出宝玉和庶出贾环兄弟阋墙之争,暗喻皇家内部主要是皇子之间的夺位之争。宝玉为首的避秦之乱大观园一派,可称为正秦派。赵姨娘、贾环一派,可称为暴秦派。秦姬驱赵女的结果,是起初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嫡子宝玉落败,而庶子贾环小人得志,掌握荣国府大权。第七十五回赏中秋,贾赦激赏贾环诗作:这方是咱们的口气,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文本中,未来贾环将袭荣国一脉的爵位。


   黛玉被诩为谢道韫一般的咏絮之才,谢道韫拥有智杀贼寇的勇武。谢道韫少博学,聪颖有才智,以大雪天吟出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句得到谢安的赞赏,后世遂称女子文学才能为咏絮才。婚后,丈夫王凝之之弟王献之与宾客谈论,词理将屈,谢道韫在青绫屏障后参加议论,发挥王献之前议,宾客不能折屈。其谈锋之健不让男子。后在孙恩起义中,其夫与子均被义军杀害,她率领侍女挥刃入敌群,手杀数人。后被俘,坚贞不屈,被孙恩释放,重归故里,一直寡居于会稽。谢道韫的智杀贼寇的勇武,是预言黛玉面对贼寇的勇武,不同的是,谢道韫生,黛玉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26 16: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9-26 16:23 编辑

暗线

    青州之变在明亡清兴的变革之时(这里主要说甲申年),占领青州城的斗争也相当复杂,古城腥风血雨,经历非凡。
    清光绪《益都县图志》载:顺治元年春三月“丁未,李自成陷京师,僭尊号。夏旱。李自成遣伪官姚某以五百人镇青,青人杀之。五月,我大清定鼎京师。六月,遣户部右侍郎王鳌永招抚山东。秋七月,王鳌永抚定青州郡县,赍故明衡王朱由棷降书以闻。请蠲免山东钱粮如河北例,从之。冬,流贼余党诈降,杀侍郎王鳌永。梅勒章京和托等率师至,讨平之。”此志所记基本源自明末清初人毛奇龄作的《冯文毅公年谱》。
    1989年2月出版的《青州市志》大事记载:顺治元年(1644)“起义军李自成部将姚某率五百人进驻青州城,被明裨将李士元刺杀。七月,清廷派户部侍郎王鳌永来青州‘招抚’。冬,农民军领袖赵应元入城,杀王鳌永,‘封府库,禁杀略’,与衡王朱由棷商议共同反清,李士元刺杀赵应元,纳清兵入城。”
    史志记载的时代背景不同,政治倾向不同,但所记大事件是相同的。概括为:这一年之中,明朝的青州(益都县)被大顺的姚某接管,姚某被李士元刺杀;清廷派王鳌永来青州招抚,被起义军赵应元部所杀;赵应元又被李士元刺杀,清军入城,青州归清政府所辖。
    甲申年在青州发生的巨变,被称为“青州之变”。此时间,明青州知府何永清见明朝灭亡,大势已去,削发为僧,遁迹石门山寺窟。明朝被推翻,原青州的守军涣散失序,无所作为。青州城人心惶惶,六神无主,何去何从,完全由历史老人导演,演绎了一幕幕激烈的戏剧。围绕青州这场轮番争夺,其中的关键角色有姚某、王鳌永、赵应元和李士元等。这几人犹如闪电,在青州大地上一瞬即逝,有的仅知其姓,有的则见于史籍,他们各有其背景,结果多是一场悲剧。姚某,其身世不详(一说名姚应奉),农民起义军将领。李自成坐镇北京以后,派出许多人员,分别到河北、山东等各地占领地盘,出任地方长官,改官名:知府为府尹、知县为县令。姚某被派往青州。他以胜利者的身份轻而易举地来青州任益都县令(有的文献提到“伪益都令”),却在庆功宴会上被李士元杀死了。姚某为李自成部下将领,是否就是李所派来的益都县令,还须进一步考证。据《甲申传信录》载,李自成派往各地任县令者,有一名叫姚文然的人。其人为南直(江苏)桐城人,癸未(崇祯十六年,即1643年)庶吉士,是位新进士选为庶吉士。但该书中没有记载姚某是何处县令,所列中无其他姚姓人员,所以对姚某之名暂且存阙。

    王鳌永,字克巩,山东淄川人,明天启五年(1625)进士,任襄阳知县、宣城知县。崇祯五年(1632)升户部主事,成绩突出,升按察司佥事、都察院佥都御史巡抚郧阳。甲申之变,李自成在北京令其手下人对明朝的大臣进行“追赃”,多数大臣被追逼,包括大学士陈演等大贪。王鳌永被李自成追赃后委以官职,当清军击垮李自成进入北京,遂投降清廷。他以户部侍郎招抚山东,经德州、济南至青州。被李自成余党赵应元部杀死。
    赵应元,传为淄川城北小赵家庄人(见《孝妇河畔明清名人传》)。家世习武,一身功夫,曾给同县人王螯永当过保镖。王螯永在治郧阳时,赵应元竟把王鳌永的私密外泄给了张献忠的部下,被训斥,因此离王而去。赵出走后加入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担任小头目。甲申之变中,随大军进京。当清兵袭来,军伍溃散,只身逃回家。他在周村一带与杨玉林把此地的兵匪乱军组织成一支部队。这年冬,王螯永在青州招抚山东即将大功告成。赵应元以诈降进城,突杀王螯永。孰知,明守备李士元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杀赵应元于青州城北门。赵应元占了青州之后,“封府库,禁杀戮”有明确的目的。因为当时明朝在江南另立朝廷,仍有半壁江山,青州的衡王还存在,赵应元抱有很大希望。他想联合衡王,抗清自立,所以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实现这一目的。赵应元还像王鳌永一样,派人持符(李自成对官印的改称)对青州所属地方进行招抚。结果,清军大兵压境,李士元复出,把赵应元送归黄泉,杨玉林同时被杀。

    杨玉林,河北盐城人,崇祯三年(1630)举人,崇祯末官陕西潼关兵备道。(见《甲申传信录》)李自成攻下潼关,杨玉林投降,进北京后封为户政府(户部改名)侍郎。李自成军溃败后,杨玉林与赵应元连为一体,抵抗清军。有的青州文献把杨玉林写成了“杨王休”,实为错误。

    李士元,字小溪,明清直隶通州(今河北通州)人,生卒年代无考。他身材高大魁梧,有臂力,以胆略著称。自青年参加行伍,积功升为裨将,守备青州。明代政府重文轻武,李士元郁郁不得志,只是在青州西南山区追捕山莽盗贼,无用武之地。
    崇祯十五年(1642),清八旗军队绕过北京,进军山东,围攻青州城。李士元负责防守西北段城墙。清军万余人马驻扎尧山温家洼。攻城激战相持了三天,清兵忽然拔寨撤离。明守兵都解除警惕,放心睡觉,惟独李士元感到蹊跷,继续巡城。至夜半,听到城外有动静,望外一看,清军已兵临城下。李士元大声疾呼,守城兵士惊醒,一看大事不妙,纷纷走散。李士元大声疾呼,加以阻止。李士元力大无穷,投放一种名叫“万人敌”的火炮武器,响如轰雷,烧坏敌军云梯,城池岿然不动。清军只好撤围,拔营东去。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派遣姚某为益都县令,带领500兵马来到青州。李士元乘姚某在邢尚书宅摆筵席之机,率领数十人闯入,将其刺杀。清朝定鼎北京后,派户部侍郎王鳌永来青州招抚山东、河南地方。此时,李士元找到末代衡王朱由棷,劝他即位称帝,挑旗抗清。但朱由棷不敢冒险,甘愿听天由命,投降清朝,递交了降书。李士元知事不可为,乃弃官,怏怏回到老家。不久,李士元降清,回到山东,带领部分人马,在高密一带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旧部赵应元,经过一番准备,率起义军数千人,以诈降进入青州,杀王鳌永。李士元与清兵一起来到青州近郊驻扎,准备攻城。为避免大规模厮杀,李士元欲智取,遂带领数人入城,假意要与赵应元联合抗清。赵应元亦仰慕李士元的名声,未加防备。是夜,赵应元在北门瞻辰楼设宴招待李士元,二人贴肩而坐,很是亲热,甚至要歃血为盟结为兄弟。这时,李士元早已同清兵暗中联络,以炮声为号,里应外合,杀赵应元。事毕,李士元没有做官,遁迹故里。此后二十年,有人看到李士元经商为生,做起贩卖马匹的生意。
    李士元三全青州城的事迹非常突出,影响很大,青州城北门内建有李将军祠。时人寿光安致远的《李将军全城记略》专门记述了李士元的事迹。当王鳌永来青州的时候,清廷同时委任韩昭宣为山东参议(县志记其顺治三年为青州兵备道),张文衡为青州知府。在谋杀赵应元的过程中,韩、张二人俱为参与者。为剿灭赵应元,八旗将领和托率大军围困了青州城,列阵以待。李士元计除赵应元,没大动干戈,而为青州之变划上了句号。

四 衡府之变
   青州之变必然涉及到衡王府,这是其明朝宗室的地位所决定的。
   衡王在青州共传六世七王,他们是:恭王朱佑楎、庄王朱厚燆、康王朱载圭、安王朱载封、定王朱翊镬、宪王朱常氵庶和朱由棷。

   朱由棷(?—1645),末代衡王。这位衡王在位期间,风波艰难最多,结局至惨。崇祯十五年(1642)冬至次年春,清兵入山东,数次围攻青州,在青州保卫战中,衡王曾起积极作用。
   史料记载:“逆虏大众攻青,官兵奋勇堵杀,仰仗宪威,力保藩封。……衡藩亲临城头,前后斩获功级将士,逐名给赏花红,大张鼓乐,劝勇惩怯,众皆踊跃,人人有杀贼之志。……藩王念切维城,多方鼓励,与世子暨臣督率道府厅县,宿城防御;会移督镇将领,城下列营,各分信堵防。”
    朱由棷在危难时机,挺身而出,动员将士,亲临城头,抵御敌兵,在这次战斗中,指挥黄垣战死,守备李士元有勇有谋,身先士卒奋勇抗敌,保住了城池。此次虚惊过后,崇祯帝念及宗室之情,派出了刘泽清等四支队伍来青州作四围防护。孰料,这些军队纪律涣散,欺略百姓,不亚于土匪,清军铁骑再至,他们溃逃不迭了。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率起义军攻进北京,派姚某为益都县令。不久,清军又把李自成击败而占领北京,派王鳌永至青州进行招抚。衡王府是北方惟一没有损伤元气的亲藩,财力雄厚,若因势乘时,自可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青州守将李士元曾劝告衡王自立,抗击清兵,但被朱由棷拒绝。不久,朱由棷便向清朝廷使臣王鳌永递了投降表。此后,农民军将领赵应元、杨玉林又带兵杀王鳌永,占领青州,招兵买马,抗击清兵。他们也想扶持衡王朱由棷登基,事又不成。李士元又杀赵应元,清军入青州城,自此青州归清朝统治。

    朱由棷为典型的末代王爷的形象。他前期指挥抗清保城为何却在清兵濒临城下选择投降?答案是,朱由棷对身边人都信不过,人微言轻,李、赵只是一介武夫而已。江南的南明小朝廷,是由一部分明朝大臣拥戴而立的,当然,其条件截然不同。甲申之变,朱由棷对李自成所派县令没有反抗,更不敢反抗强盛的清朝军队。

    清顺治二年(1645)正月,衡王朱由棷奏请入觐,清廷命候旨来朝。十一月,清廷命登莱巡抚杨声远督发衡王及至亲眷属起程,送往北京。次年五月,清朝廷借谋反为名,杀衡王朱由棷等明宗室11人。清廷处死衡王后,随即命令将青州衡王府的其他郡王拿送至京。这些人到北京后,再无后话。正是:管弦已散城西水,剑佩难招地下魂。

    据有关资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在甲申年前后,衡府宗人有的潜逃各方。明朝建国后,分封若干藩王,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府人口越来越多。明末,王室的物资供应已经匮乏,大部分宗人度日艰难。甲申年之前,就已有自谋生路的;甲申年,明朝灭亡,李自成的人占了青州,有的郡王、将军、都尉和宗人感到天翻地覆,大胆的便瞅机会外逃了。以后陆续有潜逃者。顺治末、康熙初的查抄衡王府,也有逃者。总之,外逃者毕竟是少数的幸运者。潜逃的衡府宗人,开始隐姓埋名,找偏僻之地落户。康熙初,朝廷诏复明室朱姓,衡王府后裔的朱和睦还考中了举人。

五 青州仕宦
   甲申年的青州,两次闯入农民起义军,均为临时政权,明清政权并未直接交替,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青州的仕宦大家也处于风云激荡之中。明代中后期,青州科举昌盛,高官众多。甲申之前,石茂华、邢玠、钟羽正、赵秉忠等尚书一级人物均已过世,其家族已经不再辉煌,但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明末官员任浚、孙廷铨家居益都的颜神镇,离府城很远所以未受冲击。在青州城居住的益都官员有曹珖、高有闻、房可壮等。他们处境不同,情况各异。

    曹珖,字用韦,号葆素,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崇祯间,他因反对太监专权而辞官家居。甲申三月,李自成进京,崇祯帝自缢,朝廷天翻地覆,姚某受李自成派遣接收青州。曹珖得知消息后悲愤交加,“闭一室,具衣冠拜,北面恸哭,累日不食,赋《绝命词》以终。”(李象先《尚书曹公传》)绝命词:“大化兮遄归,白日兮幽墟。蹇素心兮抱遗书,肆悬祛之歌兮嗟长夜其曷盱!”曹珖是明末的名臣大儒,曾与邹元标、冯从吾等在北京首善书院讲学,在家乡青州也有讲学活动,著有《大树堂讲经》。在国破君亡的关头,他抱定儒家信条,以死殉国了。

    高有闻,字非耳,号谷虚,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曾任明朝的京官。甲申年即顺治元年,清廷召高有闻人京,授大理寺丞,他勉强应召上任。不久转右通政使。但高有闻并不愿继续为官,第二年,便以病为由,乞求退归故里。其奏章中说:“臣有闻素病虚怯,每遇劳伤举发。去冬,被赵贼拷掠,手足受伤,及天兵复城,家私罄尽,仅余残息。臣因先奉屡旨起用,寇乱既平,遂舆疾来京。”高有闻陈述病因,特别提到“被赵贼拷掠”的问题。此话从何说起呢?原来,李自成进京以后,对明朝官员进行拷掠,不分良莠一体追赃。此事,计六奇《明季北略》记载甚详。赵应元赚得青州后亦效法李自成的做法,向青州仕宦敲索。高有闻是受害者之一。高有闻带伤赴京上任,以有病之躯而不胜其苦,所以第二年便请求退休了。

    房可壮,字阳初,号海客,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历官中书舍人、监察御史等职。崇祯十五年(1642),房可壮任都察院副都御史。他得罪了奸相陈演。在一次推举阁臣中,房可壮是被推选人之一。陈演害怕可壮入阁,在崇祯面前恶语中伤,由是,可壮被下狱削籍归。皇帝的昏暴,加之奸臣当道,令人寒心。房可壮回老家青州后,在挚友邱志充之子邱玉常、石常的邀请下,到诸城的九仙山避世隐居,住了四年时间。这里山深地僻人静,与世隔膜。此时,中原大地却几经战乱,江山易主。甲申年房可壮没在青州。顺治二年,在金之俊等人推荐下,房可壮被起用为大理寺卿,又转刑部侍郎,升左都御史,顺治十年致仕。(降清)

    甲申之际,在郡城青州的冯氏官宦世家没有受到大的冲击,因为冯氏家族在益都和临朐均有房地产,紧急关头有回旋的余地。冯溥,字易斋,明崇祯举人,国变期间,他隐居城西药王庵读书,“时,先生读书山中,不予闻。”(毛奇龄《冯文毅公年谱》)这年冬天,冯溥在卫街冯宅,依然读书。因为李士元杀赵应元事件发生在夜间,非常突然,城中居民包括冯溥一家皆予料不到,第二天才感到震惊,街巷陈尸。顺治四年(1647)冯溥成为进士,康熙初升官至刑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降清)偶园本为衡王府东花园,后被冯溥霸占。
益都仕宦在京者仇维祯、冯可宾、钟諤,益都颜神镇任浚、孙廷铨、赵进美等在改朝换代后继续任职,成为清朝的官员。
衡宫沦陷以后,清人对士兵“放赏”。宫女面临的就是残酷的屠杀和奸淫,他们投井,井里尸满,他们悬梁,梁柱坠断,宫内各树都吊满了女孩,这个李姓宫女,是为数绝少的逃脱衡宫女孩,最后在莱芜出家存活了半生,并在墓碑记录了这段清人不为后人知道的血泪历史。
次年,朱由棷一家十三口,被押送北京“厚养”,1646年,全部被勒死,其他朱姓人家,逃出青州,改姓为“霰”。据霰姓家谱记载:霰氏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乃是最后一代衡王朱由棷的后人,他们的祖训是::“清廷灭吾门, 衡府遭祸殃。楼阁化瓦砾,男儿赴冥乡。 汝辈朱氏后,幸存未族亡。有女不嫁冯,乞讨勿求房。孤蓬行万里,子孙当自强。冯溥、房可壮二人诬陷衡王子弟谋反(青州的两大降清汉臣!),清廷以此为借口将衡王府灭门,幸衡王朱由棷之妻洪英瑶(即霰氏始祖)携一子(朱慈安)一女(朱慈嫣)逃脱至现青州市弥河镇壮汉庙村,从此便改姓“霰”。
    李士元后踪迹全无,有人说曾在河北一带看到他靠卖马为生。
    此篇文章为我搜集资料和青州朱姓口述,明末之即,王爷也有报国之心,禆将也有救国大义!莫不能听信网络传言,将历史人物黑化。
    末代衡王在青州民间,还有很多小说中都是懦弱,贪得无厌的嘴脸,殊不知这是青州当地降清大户冯缚后代杜撰,冯缚一家的奢靡生活在青州博物馆内的书画展厅,还有被抄家的末代衡王府花园,也就是现在的偶园,一看究竟,近年来,冯氏家族目前在青州是被媒体宣传的大户家族,殊不知这种家族,是建立在卖国求荣,喝百姓人血馒头的基础上壮大的!

    我复制这些资料只是证明红楼有五个主题,搜集资料时选自认为客观公正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26 20: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9-27 09:25 编辑

主线

   《姽婳词》和慧绣璎珞一样是红楼删减后插入第七十八回的,把这段文字提出来,上下文更顺畅。为什么要插入这段文字呢?本回目用姽婳词和芙蓉诔为隐线和暗线上的故事做终结,示意《石头记》和《情僧录》在此回终结。贾政正与众幕友们谈论寻秋之胜,又说:“快散时忽然谈及一事,最是千古佳谈,‘风流隽逸,忠义慷慨’八字皆备,倒是个好题目……”这句话暗示《红楼梦》也快完结了。“快散”,就是离散场不远了“快散”说的是《红楼梦》这部书“快要完结”或“即将完结”,这一节,晴雯死了,宝钗搬走了,宝钗建议“园里这一项费用也竟可以免的”,黛玉不见了,在这个关节点上,要做一首挽词,可见是真的要完结了。按雪芹最先的构思,《红楼梦》回目应有一百零八回,后来合并五个主题为一本书,《红楼梦》被删减整合为八十一回。雪芹不想把故事完整地呈现给读者,如果是完整的,读者看完可能就丢了,会真的就把红楼当小说看,就像现在定义红楼梦:“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大荒山青埂峰下顽石幻化的通灵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百态的史诗性著作。”这显然不是雪芹哭成此书的目的。他断尾求缺引人去推测红楼人物结局,期望有读者能发现风月鉴反面的文字和血泪真相。他发现中国的古代历史从秦始皇以后就一直陷入一个无限循环的怪圈中:皇朝初建,气象盎然;内部战乱,宫廷政变;繁荣时期,停滞时期,大衰退;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封建王朝分崩离析,割据政权纷纷出现,整个社会陷于一片战乱和无序的状态中,通常这种状态会持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再到后来出现一个强大的军阀势力,消灭各地割据政权,统一之后建立新的皇朝,接着下一个循环。他看到一代又一代中华优秀儿女为护国为忠君为百姓探索革新之路,他们一次又一次失败毁灭又重来,他寻找原因,寻求解决之道,想为人类脱离痛苦求解决之道。这是他的补天之志,他提出问题,引大家一起思考,也在书中说了自己的领悟解答。他把朝代奥秘藏于文本中,也把历史的循环往复特点用扬州城来表达,扬州城一直在建城、战毁、重建中循环往复。他这么处理,是希望读者研究历史规律,探知哪些华夏文明被篡改,哪些对社会进步没意义,应该舍弃,比如忠烈节烈,尤其是女性的贞节牌坊、望门寡、裹小脚这一系列极其反人类的恶习;比如武将的正死与非正死;比如何时失去了道;比如何时失去了德……


    雪芹用林四娘把薄命司女儿和中华优秀的忠义之士联系起来,用芙蓉花的一日三变特色来诠释风流人物的忠义。首先是林四娘在危难时刻维护一国尊严,就像秦良玉、花木兰、樊梨花、穆桂英、梁红玉、谢道韫等等,这是值得表扬歌讼的。然后,他又道出林四娘在“纷纷将士只保身”的情况下,林四娘等人的牺牲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意义。引出人该如何正确对待人的生命价值?宝玉道:“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拚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拚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汙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谈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即时拚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雪芹还通过林四娘的故事,让贾政来亲自肯定贾宝玉怒批文臣武将的行为,先看贾政旁白式的介绍林四娘故事。贾政道:“谁知次年便有‘黄巾’‘赤眉’一干流贼余党复又乌合,抢掠山左一带。恒王意为犬羊之恶,不足大举,因轻骑前剿。不意贼众颇有诡谲智术,两战不胜,恒王遂为众贼所戮。于是青州城内文武官员,各各皆谓:‘王尚不胜,你我何为!’遂将有献城之举。”满朝文武如袭人之流献城池于薛家,这才是宝玉口中国贼禄鬼之喻的真面目。花袭人所做所为,是在诠释党争、排除异己、构陷女儿、背叛主子、卖主求荣。国破家亡的时候,那些死谏之臣和死战之将各自紧捂着自家的腰包,明哲保身地献了城,靠着仕途经济学问当了贰臣,当了国贼禄鬼,只有袭人口中“算什么东西”的晴雯拼了命病补雀金裘。“日日争门户,今朝傍哪家?”像袭人这样的人还自以为晴雯“灭不过我的次序去”,自己才配比海棠。用宝玉的话来说,“不怕羞臊才拿它混比”。宝玉怒批文臣武将的行为,其实是心痛冤死的英魂,他在哀悼那些不幸中了伪儒家圈套的忠节烈之人。芙蓉花的一日三变,“一死报君王”的林四娘变成江阴那十万不屈的军民,变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这里的林四娘是阎应元、陈明遇等英烈,这里的林四娘又成了“我太不服”的晴雯……中华优秀儿女的人生,大都和晴雯一样,他们心比天高,总想为护国为百姓探索革新之路。但他们命比纸薄,一轮接一轮地失败,一次又一次地灭亡。雪芹在为他们痛苦的人生寻求一条解决之道,这是雪芹将《姽婳词》和《芙蓉女儿诔》放一章互相关联的缘故。“谁题忠义墓,千古独风流。”


    《姽婳词》谐音鬼话词。是谁的鬼话?当然是王夫人的。王夫人回贾母的那段话,是真正的鬼话。姽婳”是形容女子体态娴静美好,比如晴雯、黛玉。可在王夫人的鬼话里,她们都成了狐媚子,晴雯是死后还被王夫人泼了脏水,宝玉当然要代鬼说话。王夫人欺下瞒上,让晴雯有冤无处诉。红楼中欺下瞒上的还有贾雨村,还有扬州盐政那些贪污腐化的官商集团……是这些人毁了红楼朝廷的根基,让整个红楼朝廷的人都成了亡国奴。《姽婳词》是宝玉在代薄命司的女子说话,薄命司的女子无一不冤,宝玉在为她们鸣冤。《石头记》引出历史上明于道而以天下为己任的弘毅之士,引出意图为中华民众开创一条幸福之路的忠义之士。《情僧录》引出历史上的往事,引出那些阻碍历史进步的往事,引出那些“白骨如山”的往事,引出那些文明被毁的往事。《石头记》和《情僧录》说的都是曾经的事,是历史上的血泪真相,用《姽婳词》来结束这两本书,是宝玉为中华文明史上无数上了儒家节烈大当的冤魂叫屈鸣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1 16:53 , Processed in 0.26755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