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9-6 23:38 编辑
五、《点绛唇》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世终难继。猜俗物。宝玉猜谜:“耍的猴儿。”
明线谜底:耍的猴儿 隐线谜底:王夫之 预线谜底:贾宝玉 暗线谜底:《贰臣传》 主线谜底:明朝
这谜语是湘云调侃宝玉,为宝玉量身定做的。“红尘游戏”笑他只知道玩,什么都不操心。“真何趣”是笑他填的《寄生草解偈》一曲中所说的“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名利犹虚”笑他蔑视仕途经济。宝玉说湘云劝他的话是“混帐话”,湘云在这里回他“猴儿”。“后世终难继”是在为他未来担忧,就如黛玉说的一样“荣国府出的多进的少,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神瑛侍者和石头下凡成为怡红公子,就是“溪壑分离,红尘游戏”,“后事终难继”,或者说“剁了尾巴去”,预言他“悬崖撒手”永绝红尘。“红尘游戏”“后事终难继”,正应“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湘云玩笑的谜语无意中道出宝玉的来龙去脉。
“溪壑分离,红尘游戏”指猴子多生活在山谷中、涧溪旁,被人捕住后便离了山林,来到闹市,供人耍玩。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耍猴儿者,木箱之内藏有羽帽乌纱,猴手自启箱,戴而坐之,俨如官之排衙。猴人口唱俚歌,抑扬可听,古称‘沐猴而冠’,殆指此也。”“后事终难继”湘云解说:“那一个耍的猴儿不是剁了尾巴去的?”
成语"沐猴而冠",就是从耍猴而来。司马迁的《史记》中用了这个词。《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宝玉猜谜时笑了半日,或许宝玉想到世人抛弃天性,追名逐利,最后却是一场空,就如剁了尾巴的猴子后事难继。那些热衷于功名利禄之辈,往往得意于一时的高官厚禄,自以为了不起,其实就像沐猴而冠一样虚妄可笑。免不了后事终难继的下场。
蔡义江这样解读:世上一切热中于功名利禄之辈,从他们套上名利的绳索的那一天起,也就像“耍的猴儿”一样,上窜下跳在扮演着滑稽的角色。他们洋洋得意于一时的高官厚禄,俨然摆出一副了不起的姿态,这完全像“沐猴而冠”那样虚妄可笑。戏总是要演完的,那时怕也免不了落得个“后事终难继”的下场。
《读通鉴论》,王夫之在分析五胡乱华时,三处提到了"沐猴而冠",现摘录几段供欣赏。
说慕容氏及苻坚之流:以威力兴者以威力延其命,沐猴冠而为时大妖,先王之道不可窃……窃其德仁未足以为德仁也。父驴母马其生为骡,骡则生绝矣。相杂而类不延,天之道、物之理也。读书礼乐文化所以造士而养其忠孝,为国之桢干也。拓跋氏自以为能用此矣,乃不数十年之间而君浮寄于无人之国。明堂辟雍养老兴学所为德成,人造小子者安在哉。沐猴之冠,冠收而猴故,猴矣且并失其为猴矣,不矣可为大笑者呼。道统之窃,沐猴而冠,教猱而升木,尸名以缴利……以文致之为圣贤而恣为妖妄,方且施施然谓守先王之道以化成天下……至于窃圣人之道以宠囗囗(笔者拟:世人?)而祸乱极矣。……石勒起明堂、辟雍、灵台,拓跋宏修礼乐立明堂皆是也。败类之儒鬻道统以教之,窃而君臣皆自绝于天。 以上王夫之说到的高欢、宇文泰、石勒等人进入中原建立政权后,虽起明堂辟雍,窃儒学教义为统治手段,都不过是沐猴而冠。王夫之是明末清初遗民,先随南明桂王永历政权抗清,后回家乡隐居深山著书,书中谈史论今,矛头是指向清廷的。他就是要提醒世人,不要相信异族统治者会真正接受汉族的传统文化。他认为,异族对儒家文化的接纳是十分表面化的,"但于宫室器物登降进止之容,造作纤曲之法",都是形态上的模仿。顾炎武甚至提出"君臣之分不敌华夷之防"的新准则来对抗假儒学。 雍正皇帝,就开始在《大义觉迷录》中拿起儒家的君臣之义来钳制人心了:"夫人之所以为人而异于禽兽者,以有此伦常之理也。故五伦谓之人伦,是阙一则不可谓之人矣。君臣居五伦之首,天下有无君之人,而尚可谓之人乎?而怀无君之心,而尚不谓之禽兽乎?"用儒家的伦常观念,彻底改换成征服者的绝对权威。 乾隆做得更绝,为了全面加强对士人的精神控制,实行了严密的文化政策。其中极具震撼力的,是在史传中新辟"贰臣"一类,把那些降清的故明官员贴上"大节有亏"的标签。这等于向臣民们宣告,向君主尽忠实为至高无上之道德准则,即使如范文程、洪承畴这样对夺鼎有大功的人,因为于此有亏,也将永远在史册上成为耻辱。对于追求"不朽"、极重身后名的汉族士人来说,此种手段给其心灵带来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他们只剩下一条路,就是战战兢兢、全心全意地忠君。再加上禁毁、窜改图书,文字狱等手段,清廷将中国士人的性格集体引向俯首帖耳、恭顺婉转。清帝对于道德评判权的执掌,褫夺了士人与之抗衡的最后一块阵地。清廷断章取义地解释儒家经典,还鼓吹"存天理灭人欲",把老百姓思想压制得麻木不仁,全国成一盘散沙。(王华东对史湘云"耍猴"谜语的解读之二)
猴子的形象在书中出现的很多,如:第十四回:宝玉听说便猴向凤姐身上立刻要牌。凤姐笑道别学他们猴在马上。第二十二回:贾母亦笑道:“你们听听这嘴!我也算会说的,怎么说不过这猴儿。你婆婆也不敢强嘴,你和我嗙嗙的。”第二十四回:贾芸进入院内,把脚一跺,说道:“猴头们淘气,我来了。”第六十一回:柳氏听了,笑道:“你这个小猴精,又捣鬼吊白的,你姐姐有什么好地方了?”只听门内又有老婆子向外叫:“小猴儿们,快传你柳婶子去罢,再不来可就误了。”
史湘云“耍猴儿”谜语,其实是贾母“耍猴儿”的意思!史湘云很多时候都是贾母的代言人。后文元宵节,贾母就讲了一个“孙悟空给媳妇们喂猴儿尿”的笑话,嘲笑王熙凤能说会道能力大。但同时也指出王熙凤“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后事终难继”,一语双关,预言贾府和大观园众人的兴亡,预言王熙凤没有儿子,短命的悲剧。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晚年隐居石船山,故后人称之为“船山先生”。明清两朝交替,他曾积极参加抗清斗争,经受过坎坷的政治流亡生活的考验和锻炼,同时有机会广泛接触社会,使他的进步思想趋于成熟。迫于抗清形势逆转,王夫之遁迹林泉,近四十幽居穷乡僻壤,荒山野岭,苦其心志,联系社会现实,总结历史经验,以全部精力从事著述,力图回答时代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寻找挽救危局的革新之路。王夫之是一个忠于明王朝,又具有浓厚民族意识的文人。对于明亡于清这一事实,他从其字里行间透溢出痛苦和悲愤。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借古史来发泄自己的民族义愤,而是希望“推本得失之原”,“立一成之型”,所以,其史论具有巨大的现实感。明亡后,若干史学家探讨其灭亡原因,或批评政治混乱,或分析制度弊端,或抨击君主专制及其流弊,深度不一。他的《读通鉴论》是一个思想家的历史沉思录。它既折射了明清之际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之光,又积淀了一个当时心境极为痛苦与矛盾的思想家的深邃反思。所以,总体水平远超出一般史书。与大多数史学家不同,他不仅具有这种现实感,而且能将其与历史的沉思融合起来,试图从中总结出更高层次的历史哲学来。 首先,他清醒地反观自身,认为“夷狄之蹂躏中国,亦非必有固获之心,中国致之耳。”于是他在《读通鉴论》中,批评君主与大臣聚敛财富,批评君主贪巧自矜滥杀忠良,批评奸臣败坏纲纪使国家衰微,批评大臣拥并自重强枝弱干,批评学风日衰邪说日盛,批评纵客商贾舍本逐末,批评奸臣引狼入室屈膝投降……批评几乎涉及到历代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在他心目中,前朝旧事只不过是明朝现实而已。
其次,在历史的沉思中,王夫之得到了一个启示,就是“事随势迁而法必变”。他从远古人类的“异于禽兽无几”与今天人类文明中看到了“世益降,物益备”;从三代的“沈酗”、“淫奔”、“黩货”与唐代的“天下帖然受治”中看到了今未必不如昔;从三代的封建诸侯与秦始皇改郡县制的成功中看到了“势相激而理随以易”。历史的变化使王夫之得出了一个哲理行的结论:“势之顺者,即理之当然者矣”,也就是说,顺应历史潮流的就是合理的。“理势合一”、“理因乎势”是王夫之在历史沉思中得出的最有光彩的结论。“变”是这个历史哲学的核心。正是在此思想指导下,王夫之批判了封建史学中最要害的命题“正统论”,“统者,合而不离,续而不绝之谓也”,就是说,所谓“统”是统一了国家并能较长久地持续下去的政权,不论是靠武力统一的,还是靠阴谋“篡弑”而来的,只要它顺应了大势,使国家“合而不离,续而不绝”,就是合理的、正统的,并不在乎它姓李还是姓赵。他说:“论之不及正统者,何也?曰,正统之说,不知其所自昉也。自汉之亡,曹氏、司马氏乘之,以窃天下,而为之名曰禅。于是为之说曰,必有所承以为统,而后可以为天子,义不相授受而强相缀系,以揜篡夺之迹,抑假邹衍之邪说,与刘歆历家之绪论,文其诐辞,要岂事理之实然哉。”史书从朱熹著成《通鉴纲目》以后,正统的争论已成为封建史学家所最关心的事,甚至影响到宋、辽、金三史的修撰,迟迟未能定稿。而王夫之此说完全粉碎了那些一无可取的谬论。如果说黄宗羲是从明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现实出发得出了批判明朝君主专制的理论,那么,王夫之则是从历史的不断变化发展中得到了这一思想。千百年来,天不便道亦不变,宋元以来,为一家一姓而争正统的喧吵热闹非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成则为王、为神、为圣,便是得天命、当正统,永远私有天下,无人敢说不字。而黄宗羲、王夫之却否定了这天经地义的结论,从历史变化上指出了顺应“势”者才合天理,无疑是一个进步。在对历史发展的认识上,《读通鉴论》指出“生有生之理,死有死之理,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之理,亡有亡之理。天者,理也,其命,理之流行者也……。违生之理,浅者以病,深者以死。人不自知而自取之,而自昧之……夫国家之治乱存亡,亦如此而已矣。”卷二十四国家的治乱存亡与人的生死寿夭一样都有自己的规律,并且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人所认识和掌握的。(来源百度百科,暂时复制过来,等以后查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