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69|回复: 8

[【心情日记】] 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阅读感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23 01:2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agent124 于 2023-7-23 01:58 编辑

陈思和教授的这本书,共15讲,我只看了第四讲,而且看得不很仔细。反正只是说些零碎感想,不是严肃的学术文章,偏颇,误解大概难以避免。
这讲是关于周作人的《知堂文集》的。周作人诸多散文集中,陈教授选出这本,应该是有他的慧眼的。记得当初读中学时,有位语文老师也向我推荐这本。不过老实说,在读了全套周作人自编文集后,我最喜欢的几篇,似乎收录在《泽泻集》里的更多。而从陈教授在这个集子里选评的4篇散文(《胜业》,《沉默》,《伟大的捕风》,《闭户读书论》)来看,他明显地主要是对作者的思想感兴趣。虽然他也专用一节讨论了周作人散文的语言特色,但却说:“在我所读过的关于周作人研究的著作里,只有一本书是讲周作人散文的艺术性的,那就是刘绪源先生的《解读周作人》,刘先生对周作人的散文语言艺术作了很好的分析,他讲得好的地方我就不说了。我想补充的是另外两个特色,周作人的文体特色,还可以简单归纳为两点:一是文体的迂回;一是文体的丰腴。这是我所喜欢的语言特点,至于他的文体还有许多其他的特色,我就不说了。”明显可以看出,“语言特色”并不是他的重点关注所在。选中《知堂文集》,而不是《泽泻集》,或者单篇的散文来讨论,明显看出他感兴趣的是思想,而不是文本。

这种讨论作者思想,心理的路数,以前我是喜欢的。读书的时候,看到钱理群著《周作人传》,非常佩服,简直叹为观止。但现在则对这种路数的文字越来越没有耐心看。介绍作者基本思想不是完全没有必要,有时可以避免对文字完全南辕北辙的理解。但是,现在更喜欢直追文本,更喜欢讨论文本本身,而不是讨论文本背后的思想。因为作者写文章时脑子里在想什么,旁人是无法知道的,种种揣测,往往并不靠谱,或者并不准确。而且,基于对作者思想的认识再去看文本,容易先入为主,未看文本,先有了结论,为成见所束缚,影响了对文本的欣赏和理解。从实用的角度来说,周作人的思想,或者说民国文人的思想,看过几本书就大致有所了解,多看就无趣味。而对文本本身的深刻分析,看了之后可以提高文学欣赏能力,我觉得更加“有用”。

我当然有自知之明,学术能力,写作能力,和陈教授比有天壤之别。但是,我对于自身的文学欣赏水平,还是有点信心的。虽不敢说能和陈教授比肩,但至少可以说,即使在陈教授面前,我的评论也会有一定的道理。另外,某些方面比陈教授了解得多一点点,也是有可能的。陈教授的某些评论,我觉得是可以商榷的。

陈教授说:“他的散文风格愈是成熟愈是涩,成熟期的散文几乎没有自己的话,都是不断地抄书,借前人的话来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周作人“不断地抄书”的文字,的确很“涩”,加上我缺乏古文修养,简直是不堪卒读。但是,陈教授说“借前人的话来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话我不能完全同意。最早,我的想法和陈教授有些相似,也想捕捉这种“隐晦的意思”,但看得多了,现在我觉得,其实没有什么隐晦的意思,周作人不过是真的“喜欢”抄的内容,所以不厌其烦地摘引出来给大家看。这就和有了喜欢的东西,不但独自欣赏,还要拿出来给别人看的心理一样。过于敏感,过于追求挖掘所谓“隐晦的意思”,容易牵强附会,缘木求鱼。或许,这和以前写文章,总追求所谓的”托物言志“之类的思维惯性有关。看到一篇文章,首先想到的是它的”立意“,好像没有”立意“,文章就不存在了。当然,作者写文章,总会受到当时的心情影响,比如心情烦闷,就写点自己喜欢的东西,聊以排遣。这是有可能的。但这个只有作者自己清楚,无法从文本去揣测。

另外,”不断地抄书“是事实,但不是全貌。比如《立春以前》,1945年出版,应该也属于周作人”成熟期的散文“吧,掉书袋的文字不多,也并不涩,文字晓畅可读。不知道陈教授有没有读过《立春以前》,感觉他的这句话,说得不太全面。

周作人的《伟大的捕风》里引用了《圣经》里的《传道书》,陈教授更是从《圣经》中摘抄了一大段,但是他得出结论说”在宗教家的彻底的悲观厌世的人生态度面前,周作人却显现出少有的世俗的热情与批判精神。他把传道者的这段话活学活用了。“也就是说,他从《传道书》中读出的是”宗教家的彻底的悲观厌世的人生态度“,这个理解,或许不太准确。虽然《传道书》里的有些文字,似乎也可说有点颓废和悲观,但要说“彻底的悲观厌世的人生态度”,却说得过了,因为《传道书》最后说道:“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意就是敬畏神,谨守他的诫 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所以它的主旨还是要敬畏神(上帝),而不是悲观厌世。陈教授可能对《圣经》不是很了解。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7-23 01: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7-23 17: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读理工的,怎么爱上了文学。好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7-23 17:57:45 | 显示全部楼层
whiteman 发表于 2023-7-23 17:19
楼主读理工的,怎么爱上了文学。好奇

我还不时看到这个楼主半夜起来发帖,似乎工作很忙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23 20:54:10 | 显示全部楼层
whiteman 发表于 2023-7-23 17:19
楼主读理工的,怎么爱上了文学。好奇

从小家庭熏陶,个人气质造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7-25 19: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给楼主点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7-25 21: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中有许多快意的事情,读书大约可以算作一种,文人的读书境界大约是在斜阳柳下,寂寞午后,清灯暗夜,读书作文,不亦乐乎?可是,现在生活的节奏和功利破坏了闲适的阅读快感,读书有时变得不那么快乐。当然,读书有很多种,为知识,为实用,为修养,有一种读书却是为快乐,为个人内心世界的丰厚,特别是当我们与文学经典相遇的时候。

我自己对文学经典向来怀有深刻的敬意,这些被许多人反复阅读的文学作品在不同的时代撞击着不同的心灵,同时,我也深信文学阅读是一种非常私秘的感觉,需要我们打开心灵的枷锁,谛听来自生命深处的声音,这些细密的感受就这样一点点塑造着我们,改变着我们。在个人感受性的强调下,我觉得陈思和先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有点冒险的意味,他既要把自己的感觉完完全全的传达出来,又要带领我们进入一片迷人的文学星空,在文学史的穿行中传达出自己的体验,让我们领受和感觉,让我们在文学的传统中把握独特性。我担心一个文学史家可能会因为过于重视资料和史实,让匠气和沉重毁灭感受性,尤其是像陈思和这样颇有造诣的文学史家,可能对文学感受的伤害更大。

可是,我的疑惑在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的遭遇中一点点被瓦解,让我看到个人感受性的有限,名家的魅力呈现出来,名家卸下所有的外壳,朴实的站在我们面前,有时比我们高,因为他知道这些作品的资料和背景,有时和我们一样,平平常常的,把自己的喜好和品位一下子告诉我们,他在里面经常说的是:我不喜欢,我觉得,我想是这样,仿佛是一个很博识的朋友把它的丰富感受告诉我们,这个朋友稍稍带着点上海的口音,很温软,很和缓,他诉说自己的感受后,开始告诉我们所不知道的文字之后的东西,让我们时时惊叹原来这个作品可以这样读,原来在文字下还有另一层意蕴。正如作者所说,细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一种心灵与心灵互相碰撞和交流的过程,我们阅读文学,是一种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或为熟悉或为陌生的心灵世界。仔细领会作品的内在精细微妙之处,细细品位作品的来源与肌理,质疑隐藏在作品中的缝隙,借此提供更多言说的可能性。作者不仅带领我们领略了美不胜收的文学之旅,而且教给了我们领略文学风景的隐秘钥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7-25 23: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学欣赏文学批评,还是需要一些新东西的。中国这方面比较落后,“新批评”到了现在可能都算新东西。

甚至,100多年前的俄国的形式主义,也算新东西,更别说后来的结构主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7-26 19:27:07 | 显示全部楼层
agent124 发表于 2023-7-23 20:54
从小家庭熏陶,个人气质造成的

原来有家学渊源,怪不得可以跨界谈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5-1-11 02:57 , Processed in 0.277292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