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33|回复: 0

[听雨阁♡] 红楼五线谱上的“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17 23: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8-27 20:06 编辑

红楼梦第五回“黛、钗合为一图,合咏一诗”的判词:“只见头一页上画着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地下又有一堆雪,雪中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诗道: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试解“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之真意,继续分明线、隐线、暗线、预线、主线来解读。

明线
枯木,白雪,渲染出一股悲凉的气氛,心里自然而然生出一种悲悯、低落、伤心之情。两株枯木,暗示林黛玉的早夭,一围玉带,暗示宝玉对黛玉的牵挂呵护,对宝钗的冷落无视。一堆雪,一股金簪,暗示薛宝钗有名无实的婚姻和形单影只的余生。有咏絮才的黛玉和有停机德的宝钗都是美好的女子,却都是红颜命薄,可叹可怜。
黛、钗合为一图,合咏一诗”是作者的美好愿望,一个是雪里高士,一个是林下美人,一薛一林,都是梅花的化身;一个是高士,一个是隐士,都是贤人别名;一个是“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一个是“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都是“天地清明灵秀之气所秉”的正邪两赋之人。作者是因为“鹡鸰之悲,棠棣之威,而撰此闺阁庭帏之传”,从钗黛对立到义结金兰,作者希望兄弟姐妹不要为争权夺利而失和,可事实不如人愿。

隐线
枯木是画家笔下的宠儿,“倪云林笔下的枯木,孤高通脱、临风而立、遗世古貌、超然物外,君子之气矣”。枯木外表朽坏但内里生机勃勃,是向内求真,苏轼称之为“外枯而中膏”。画家笔下清高的白雪,用来荡涤污浊的世俗,表达出自己内心对孤高清净的情怀和拔俗脱尘的气韵的向往。玉带是明朝及以前朝代大臣们上朝戴的装饰,也就是俗话说的“蟒袍玉带”。金簪是古人男装时所戴。清代满族入主中原,颁布“剃发易服”令,玉带和金簪被弃置,不再使用。

判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和画中玉带围枯木,金簪埋雪里,都有怀才不遇、明珠投暗的含义,也有人才不愿同流合污,宁肯归隐山林,追求精神洁净之意。挂中林带玉,有实写林黛玉隐带出如玉的人才之意,我们只要用心,就能从林黛玉身上联想到许许多多的人才,最明显的就是陶潜苏轼比干。金簪雪里埋,指人才被雪藏,被贬,被浪费,被冷落。

作者的黛钗合一是感叹停机德和咏絮才都是难得的人才,可惜一样被埋没,没发挥作用,都是人才的浪费。更可气的是人才不尽其用,人才使用不当,没放在合适位置,人才没发挥作用就抱恨而终。早夭的黛玉代表抱恨而终的人才,如封狼居胥”的霍去病进一步大展宏图的时候,年仅二十三岁的他因病去世。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的柴荣在商议攻取幽州时突发疾病,不久去世,年仅三十九岁。“天下第一骈文”的王勃二十七岁那年,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开启“昭宣中兴”的刘弗陵准备大展抱负的时候,却因病驾崩,年仅二十一岁。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的李贺英年早逝,享年二十七岁……被冷落的宝钗代表被埋没的人才,如被命运捉弄的唐伯虎,一场因为流言而导致的考场大案,将这个才华横溢的少年,打入了绝望的深渊;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途中的苏轼,甚至几度险些丧命,就这样,他都把自己活成了全才……作者心疼这些人才,用正邪两赋代表人物把他们带出来,又用十首怀古诗提醒读者感怀那些治国的人才,他们的精彩,他们的际遇,他们的悲苦,他们的艰难比大观园女儿们更值得关注。


暗线
枯与荣,成王与败寇,风花雪月岁月美好与改朝换代的血泪史和累累白骨,都是风月宝鉴的正反面。要表达这个主题,作者赋予书中人物的角色也分饰不同身份。玉带林”后往前念是“林带玉”,作者用谐音提示读者注意姓名的谐音另有深意。作者选择人物姓氏和名字是花了很多功夫的,四大家族“贾史王薛”,不同排列不同谐音表达不同意愿:贾亡血史,家亡血史,假史枉雪,假王削史,雪假往事。所以,暗线的“薛”为“雪”、“血”和“削”。清朝来自于天寒地冻的东北,那边常年大雪纷飞的样子,严寒无比,作者由此情况延伸出来用“雪代表清朝”,薛是为表面故事,写四大家族的薛家。血代表惨烈痛苦死亡。画中的雪影射满清国,满清入主中原后,屠杀华夏人;删改华夏历史;掠取华夏政权。画中的玉带、金簪、雪、枯木就是传达“剃发易服”事件。因反抗剃发易服而被杀戮的汉人有数百万之众,一位西方传教士曾写道:“全世界像汉族这样因服饰、发式而遭屠杀的民族绝无仅有”。

因此,我将“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解读为“卦中灵代玉,脉理薛占尽”。林黛玉的谐音为“灵代玉”,黛玉的木石前盟、三生情缘、《葬花词》、唐多令·咏柳絮》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天人合一”理念是“阴阳和谐”理念的最佳境界。黛玉是带玉终身,以灵魄精魂代玉之意,黛玉是真玉。宝玉是传国玉玺的化身,是华夏的继承人,作者让黛玉来辅助宝玉,让他们拯救华夏文化,重建清明盛世。

脉理薛占尽,先看脉理相关词语成语:无理、治理、脉络、推理、事理、歪理、理屈、情理、医理、合理、照理、背理、推理、事理、伦理、连理枝、理所当然、慢条斯理、理直气壮、含情脉脉、心安理得、据理力争、无理取闹、顺理成章、至理名言、伤天害理、理屈词穷、强词夺理、一面儿理、以理服人、蛮不讲理、爱答不理、置之不理、天理不容、来龙去脉、不可理喻、岂有此理、不近道理、理亏心虚、血脉偾张、坐视不理、分条析理、天理昭彰、理不胜词、援疑质理、词穷理极、残民害理、血脉相通、逆理违天、蔑伦悖理、揆情度理、安分守理、吞言咽理、理枉雪滞、理冤摘伏。宝钗先窃取黛玉的信任,再窃婚姻,最后窃取玉玺。满清政府是窃国秧民。

宝钗为了争权夺利,全然不念手足之情黛玉面对强权,宁为玉碎。两败惧伤,可怜可悲。作者在暗线上的钗黛合一表现在宝黛对贾环的兄弟之争,宝黛在效法舜与娥皇女英。舜几次面临危难,都是依靠娥皇女英的机警才能成功脱险。尽管父母、弟弟对舜的态度恶劣,但舜与娥皇女英,从未动摇作为儿女的孝敬本分,对待弟弟,也是一如既往地亲切和善。最终,舜的父母也被他们的孝心所感动,一家人终于冰释前嫌,其乐融融。这是作者以情济世的执念,想以情感化恶念,包容他们,引他们向善,不再内斗。可惜,钗黛合一的愿望因为满清的残民害理和逆理违天而破灭。

预线
“挂忠林待玉”,作者打造一个清净的大观园,让金玉一般的十二钗在洁净的大观园演绎美好的生活。大观园是一个无为而治的理想世界。大观园是靠外界经济支撑的,自然也受外界约束,再有人性之劣根性,总因贪欲,觉得“美中不足”而生是非,从内耗到外侮,大观园失去了清净。只有靠自己努力建造的“大观园”才能真正护卫要保护的人。作者用大观园女儿的薄命,贾府势力的消失,用一个白茫茫干净的大地等待如玉的忠义人士重建清明盛世。玉带林中挂从《推背图》的第二七象的谶曰:“惟日与月,下民之极,应运而兴,其色曰赤。”和颂曰:“枝枝叶叶现金光,晃晃朗朗照四方。江东岸上光明起,谈空说偈有真王。”也可看出一个“明”字,清明盛世的明,很多人理解成朱明王朝的明。

金簪血里埋”,作者对获得天下帝权又以万民为轻的清朝终极命运做出的符合历史规律发展的结论,中国改朝换代几千年,每个轻视万民的朝代最终都走向灭亡。作者用一段葫芦庙公案告诉世人,香菱的悲剧,是薛家造成的;香菱忘了自己的姓氏,是薛家造成的;香菱的美满婚姻,是薛家毁掉的;香菱的如意郎君,是被薛家打死的;冯渊的有冤无处诉,是薛家造成的;香菱的死,也是薛家造成的薛家代表的满清造成“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背负着白骨如山的人命。判词中的“血”便是代表死亡和某个朝代的灭亡。

钗黛合一:钗黛对立,义结金兰,宝黛钗和睦相处,黛玉早夭,二宝有名无实的婚姻,宝玉悬崖撒手。钗分离,一个是彼岸世界的仙才,一个是此岸世界的楷模,

作者把真善美的清明世界创造出来,让读者看到美好生活而心生向往,又让读者看着真善美的清明世界一步一步走向毁灭,看到美的悲剧而警醒反思,为什么会这样?

主线
枯木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其中一个主要的意思是表达坚定不移的力量和永恒的希望。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就是华夏的希望,“剃发易服”后,玉带围在枯木上,不是摔碎毁坏,金簪埋在雪里,没有销毁或重新打造,是作者希冀这些东西只是暂时掩埋,希望后人能重新恢复华夏,留发复衣冠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这才是我们的华夏。

剃发易服,是想亡华夏的天下!华夏人为此反抗,此起彼伏的斗争历经37年之久,最终结果是满清取得胜利,汉族大部分生者都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坚持不愿改换衣冠者要么被杀,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遁入空门,带发修行,民间传说有十从十不从”原则。顾炎武曾经说过,明朝灭亡是亡国,剃发易服却是亡天下。确实,这样让汉民族的传统发饰文化,随之消亡。汉族丧失了他们美丽的衣服,被迫放弃了他们千年的传统。丧失了民族自尊心的汉民族,也开始逐渐为原本仰慕华夏的周围国家所轻视。作者是因为“鹡鸰之悲,棠棣之威,而撰此闺阁庭帏之传”,他最先认为满汉如兄弟一样,如果兄弟斗得你死我活,那得利的是外来的强权。他写钗黛合一,让代表华夏文明的黛玉宽容接受代表满清的宝钗。到后来,他发现不行,又让代表华夏继承人的宝玉悬崖撒手,然后浪迹天涯,去寻觅海外名士,遁入空门的人才一起起义,枯木上围着的玉带很像起义军手臂上系着起义军标志的丝带。

作者在书中以情济世的补天之路看似走不通,但他依然坚持以情济世的理念,著书立说,宣扬真情的美好,把至真至诚,至纯至洁,至贞至痴的真情演绎给读者,把人人向往得真善美的世界描绘给读者,希望读者在私欲过重时要反省下,不要损人利己,只有利己利他才是最好的选择。他一直认为成王败寇后又粉饰太平坚持自己是正统是授命于天才是导致历史长河里的冤、怨、恨、仇似海一样的原因,如果大家都能明白这样争权夺利会害人害己甚至害自己国破家亡的话,那会不会在恶念一起时就反省修心呢?他希望人人都修心,都修成君子,那世界就会很美好。有时候觉得作者就像精卫鸟,他用真情补离恨天,一直在努力。再一次想起他的“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散皆前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2 01:13 , Processed in 0.152452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