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7-15 13:35 编辑
再看赤瑕宫神瑛侍者来历:“神瑛”与“赤瑕”都指向神奇、神圣的玉石,且是赤色的玉石。这神奇的散发着神圣光彩的玉石只能是指传国玉玺,暗喻王朝皇权、政权。通灵玉上刻的字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传国玉玺上的铭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通灵玉上的文字有意模仿传国玉玺上的文字,被赋予皇权象征的内涵。贾宝玉是华夏正裔皇权的传承者。通灵玉上的文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的意思是:切莫丢掉华夏祖宗的魂,切莫忘掉华夏祖宗的情,这样才能让华夏子孙延绵不绝,华夏精神世代永传!
“赤瑕”目下,脂砚斋批道:“玉小赤也,又玉有病也。”这句脂批涉及一个和传国玺有关的典故。“玉有病”是指王莽篡汉时,传国玺被摔坏了一角;“玉小赤”是指王莽用黄金镶补传国玺被摔坏的一角。神瑛侍者竟是一枚传国玺的化身!换言之,贾宝玉是一枚传国玺的化身。晚清·孙渠甫才会在《石头记微言》说:“在书底言,上,宝玉为宝玉,是天子,下,宝玉即宝玉,传国之玺。”贾宝玉既然是传国玺的化身,那么与之对应的人物原型只能是天子。贾宝玉是传国玺的肉体,通灵宝玉是传国玺的灵魂,贾宝玉和通灵宝玉其实是一体的。贾宝玉失去通灵宝玉,就等于失去灵魂。
“赤瑕宫”有多重含义。它是拥有“赤玉”的宫殿,它是放射着红色霞光的宫殿,他是太阳的赤气笼罩的宫殿。古代文人常以“天”、“日”指代帝王,例如“日边”有指在帝王身边的意思,高蟾《下第后献高侍郎》诗:“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日月” 比喻帝与后,《礼记·昏义》:“故天子之与后,犹日之与月。”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之举在吴楚,武安之贵在日月之际。”
下凡的黛玉以潇湘妃子为号,所住之处原名有凤来仪,后改为潇湘馆,那里的翠竹描述,用的是“凤尾森森,龙吟细细”。那宝玉应该是像舜一样的帝王继承人,只是他好象逃避责任,逃避侍者之职下凡造历幻缘。下凡后又想逃离富贵之家,逃离家族传承之责。这可能就是他的“病”吧。这次历劫就是要去掉这个毛病,成为真正的无暇美玉。
有凤来仪:有凤来仪有三个含义:吉兆、用来比喻后妃、凤凰来此栖息。潇湘妃子、有凤来仪,为帝王后妃之意,林黛玉有后妃之德。
凤:凤凰,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仪:仪容。古时吉祥的征兆。出自《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
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周礼》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礼制典籍,被誉为“礼之大典”。其中有一段叫做“禘仪”,也就是祭祀天地祖先的礼仪规范。这个禘仪中的“龙吟凤哕”二词,是形容音乐发声时的婉转声音。“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意思”是一句极具诗意的汉字组合,它充满了浓厚的意境和文化气息。 “凤尾”指的是凤凰的尾巴,凤凰是中国文化中的神鸟,具有不朽、重生的象征意义。经过历经千辛万苦之后,凤凰尾巴上的羽毛也变得更加珍贵,因此“凤尾”充满了珍贵、宝贵之意。 “森森”代表浓密的林木,繁茂的草木充满生机,栩栩如生,令人心旷神怡。 “龙吟”则代表了龙的嘶鸣,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物,象征着权威、神秘和幸运。龙吟声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在中国传世,它具有震慑、威慑以及鼓舞人心的作用。 “细细意思”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它代表了细腻、深远的感悟与思考。这份情感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情调,以一种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最深层的情感和思维。
从“凤尾森森龙吟细细意思”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无限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文化自信心,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和独特文化魅力。
竹子和凤凰息息相关。《庄子》里记载凤凰:“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而“练实”就是竹子的果实。贾宝玉将潇湘馆题名为“有凤来仪”,在《有凤来仪》写到:“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将凤凰的高洁和潇湘馆环境的清新脱俗结合在了一起。
“有凤来仪”取自《尚书》里的“萧韶九成,凤凰来仪”,有颂圣之意,也赞美一种高尚的人格追求。刘桢在《赠从弟·其三》里就写到:“凤凰集南岳,徘徊孤竹根。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现出一种卓尔不群的崇高人格和自强不息的坚毅品格。在《惠子相梁》这篇文章里,庄子将“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鹓鶵(凤凰)”和“得腐鼠”的“鸱”进行对比,讽刺了世人对功名利禄的执迷,表达出自己志存高洁,不慕名利,独善其身的人生志向。李商隐的《定安城楼》里就用“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鸳雏竟未休”讽刺世俗之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心肠。
林黛玉是曹雪芹心目中的凤凰。她体弱多病,却靠着卓越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成为了大观园里诗才最为突出的才女,还细心教导香菱学诗,体现出诲人不倦的精神;她孤苦无依,多愁善感,却活出了生命的诗意,勇敢执着地追求心中最纯美的爱情理想;她说:“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活出了独立的人格和生命的风采,用自己的纯真和率性将生命的意义体现得淋漓尽致。曹雪芹用凤凰将林黛玉的精气神体现出来,也证明了林黛玉在自己心中的重要地位。
阆苑仙葩:仙境里生长的美丽花朵,指绛珠仙子林黛玉。 其中阆苑是指传说中神仙所住的地方。也称阆风苑、阆风之苑。 传说中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在诗词中常用来泛指神仙居住的地方,有时也代指帝王宫苑。仙葩是指仙花。
阆苑仙葩”中“阆”字,《辞海》注释:1、门高貌;2、空旷的余地。“庄孒•外物":“胞有重阆。”郭象注:“阆,空旷也”。“管子•度地”:“城外为之郭,郭外为之土阆”。《旧唐串•地理志》“阆水迂曲经郡三面,故曰阆中”。新华字典注释:阆,用于地名,现为四川省阆中市。阆中,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是人祖华胥孕育伏羲繁洐炎黄子孙后代的发源地,是古天文学家落下闳制定《太初历》、《浑天仪》天文风水宝地和春节文化发源地,是中国五A级旅游城市之一。阆中古城,位于嘉陵江中部。波涛汹涌的嘉陵江象一条巨龙环绕盘踞着阆中古城,又似一条湛蓝晶滢的宽幅玉带环绕围系着阆中古城。阆中古城四周是蜿蜒起伏,高低错落,茂密翠绿,繁花烂漫的群山拥抱,四周环山,三面环水,水在山中,城在水中央,恰是天工神手描绘的璀璨夺目美丽耀眼的大自然山水城巨幅画卷。
“阆苑仙葩”的“阆苑",《辞海》注释:传说中的神仙住处,天有瑶池,地有阆苑。西王母居住在阆苑,《集仙录》“西王毌所居宫阙,在阆风之苑,有城千里,玉楼十二"。唐•李商隐《九成宫》“十二层阆苑西,平时避暑拂虹霞,方隨夏后双龙尾,风逐王八驳蹄。”的确,在阆中有十二楼和双龙地方。十二楼为:华光楼、中天楼、奎星楼、观星楼,状元楼、凤凰楼、财神楼、火神楼、文枢楼、古戏楼、南城楼、西城楼。双龙之地方位于阆中古城南嘉陵江畔。“阆苑仙葩”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在阆中古城嘉陵江南岸绵屏山腰就有千古“八仙洞”,神话传说八大神仙云集阆中,住宅在“八仙洞”中,炼丹修仙,观景赏月,游江逛城,咏诗绘画,尽享神仙喜乐。神仙吕洞宾用西瓜皮在“八仙洞”石壁上写诗一首留传千古。“阆苑"起源于唐高祖李渊小儿子李元婴。李元婴被派到隆州郡(阆中)任刺史,在阆中城北玉台山修建宏大隆苑。《舆地纪胜•利东路阆州》“唐初鲁王灵夔,腾王元婴以衙宇卑陋,乃饰宏大之,拟为宫苑,由是谓之隆苑,后避明皇讳,改为阆苑。”
“阆苑仙葩”中的“仙葩”,指“海棠花”。但“海棠花”和“阆苑”联系在一起,还是源于杨贵妃的典故。据宋释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记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曰:“岂妃子醉,真海棠睡未足耳!”苏轼据此作《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芒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形容杨贵妃是皇宫中的海棠花,“阆苑”又有皇宫之意。最关键杨贵妃就是蜀中人士,相传生于阆中。所以后世很多“海棠”诗基本都会与四川阆中和杨贵妃有关系。因此“阆苑”与“海常花”为“阆苑仙葩”。李绅《海棠》“海边佳树生奇彩,知是仙山取得栽。琼蕊籍中闻阆苑,紫芝图上见蓬莱。浅深芳萼通宵换,委积红英报晓开。寄语春园百花道,莫争颜色泛金杯。”
王勃《梓洲郪县灵瑞寺浮图碑》:“玉楼星峙,稽阆苑之全模,金闕霞飞,得瀛洲之故事。”
许碏《醉吟》“阆苑花前是醉乡,踏翻王母九霞觞。”
屈原《离骚》“朝吾将济於白水兮,登阆风而緤马。”
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排阊阖而入帝宫兮,载玉女而与之归,舒阆风而摇集兮,亢乌腾而一止。低回阴山翔以纡曲兮,吾乃目睹西王母霍然白首。"
沈立《海棠百咏》“忽认梁园妓,深闻阆苑仙”。
秦观《次韵王仲至侍郎会李观察池上》“酒行寒食清明际,人在蓬壸阆苑间。”
南朝梁庾肩吾《山池应令》“阆苑秋光暮,水塘牧潦清。”
阆中三陈兄弟状元陈尧叟著诗《果实》:“甜于糖蜜软于酥,阆苑山头拥万株。叶底深藏红玳瑁,枝边低缀碧珊瑚。”
文彦博诗《送子骏朝议归阙》“累年分累西台宪,留滞周南人共叹。早传文价穴坤维,为先仙才出阆苑。……”
李处讷诗《仙鱼驿》“少年尝读少陵诗,寤寐城南天下稀。锦屏山色行看远。阆苑风光与愿违。回首玉台山下路,黄粱初熟梦成非"
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二折“你看那缥缈十三洲三岛,微茫处阆苑、蓬莱。"
长筌子“烛影摇红,菊绽黄花,月生碧汉清光皎。霜前雨后正芬芳,四海圆明照。朵朵争开烂熳,吐香风,腾辉天表。槛边出雅,空外婵娟,依时呈妙。阆苑仙葩,蒋公三经知音少。……
王韬巜清公滨琐话,药娘》“二女有时靓妆炫服,凭出栏而延佇,见者为阆苑神仙,缥缈天外。”
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九三:金鑾并砚走龙蛇,无分同探阆苑花。”刘逸生注:后人因翰林院地位清贵,化作阆风之苑。
汪恩诗《阆苑咏草》“山光绕座水明楼,曲院层栏花木稠。六七月间无暑气,清渠活泼识源头。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竟有三部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都有“阆苑仙葩”的引用。元•施耐庵《水浒传》第八十一回描写李师师,“燕青看时别有一般风韵:容貌似海棠滋晓露,腰肢如杨柳袅东风,浑如阆苑琼姬,绝胜桂宫仙姊。”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也有“阆苑”“阆风亭”等描述。
“阆苑仙葩”,出现在古代文人墨客笔下数不胜数。古代诗人李白、杜甫,陆游、元稹、卢纶、郑谷等等众多名家游阆咏诗,留下了上百篇古诗墨宝,赞美阆中人间仙境“阆苑仙葩”。“阆苑仙葩”是古人崇尚的美境圣地,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阆苑仙葩”,其实要说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那应该是人祖“华胥”居住的地方,孕育伏羲繁衍炎黄子孙后代的地方,阆中是人祖“华胥”的诞生地。
“阆苑仙葩”,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当今,桂冠阆中头顶,可谓名符其实,名不虚传。阆中,是女娲所赐,是“华胥”所绘,形成天下一朵奇葩,是地上一幅璀璨夺目绚丽耀眼的大自然“山水城"画卷。杜甫《阆山歌》“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哪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著青壁。"《阆水歌》“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巴童荡浆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川城南天下稀。”
古代文人墨客,用诗词名句对“阆苑仙葩”的诸多传扬,曹雪芹毕竟博览群书,对诸多古人名著有所读阅,特别是诸多古代诗人对“阆苑"描写,引起浓厚兴趣,在内心产生了对“阆苑仙葩”的崇尚和向往,甚至有可能亲游阆中观光考究深有感触和领略,对古代文人墨客描写的“阆苑仙葩”完全认同或更加赞赏与喜爰,乃至在心目中再没有什么更好的词汇来替代“阆苑仙葩”。所以在撰写《红楼梦》时引经用典古人笔下的“阆苑仙葩”。同时在设计人物“林黛玉、贾宝玉"时也是否从杜甫诗《阆水歌》“嘉陵江水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中“石黛碧玉”所构思借鉴设置取舍?这也是大有可能的。而且杜甫《阆水歌》中“石黛碧玉相因依"与曹雪芹《红楼梦》“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泪珠儿,怎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这段诗句内容上很有些关联相扣。
草木之人:作者把她的前世设定为绛珠草,集草木之人、性灵之诗、清虚之美于一身。“多闻草木少识人,常守自在清净心。”“草木深深,福佑其中;花果累累,生之有养。” 我们的源头:有本之木 《山海经·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山海经·大荒南经》:“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 我们都是草木之人,春萌,夏绿,秋枯,冬藏,像植物一样有着春秋四季。活着,生机盎然,死去化作一抔草灰,滋养新的一代。 我仅用一支瘦笔,以写实的笔法,记录我亲人的故事,但愿后人能从里面汲取到生长的养分。请原谅我,把他们都比作植物。草木润性,尘沸乱心,多闻草木少识人。 草木之人一是合乎自然之道,不沾染世俗之气,因为草木都是自生自灭的自然生物;二是比喻卑贱,天生天养无人关爱,通常用来自谦。 《诗经》乃性灵之书、自然之书、童话之书,更是精神明亮之书。我想,从古到今,即使只有这么薄薄一册,华夏文化也堪称灿烂。后人若能承先民衣钵、循童年心性,文明又何尝堕落至此?扔掉《诗经》,遗弃它的纯真精神,背叛它的诗意逻辑和生存美学,乃悲剧之始。 《诗经》伟大在哪儿呢?夫子看的透: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思无邪,即纯洁、烂漫,即清澈、雅正。作为教书匠,夫子总不忘唠叨,续了串大道理: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最后,又似乎想起了什么,对小儿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我极欣赏的一句话,也是酷爱《诗经》的一大隐由。 它确乎一部生物百科全书。陆玑著《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对《诗经》里的物类作了详解,计草本80种、木本34种、鸟类23种、兽类9种、鱼类10种、虫类18种,共动植物175种。而据台湾学者潘富俊统计,《诗经》藏有草木160种,比陆机多出近半百。 感谢这些草木鸟兽吧,感谢这部险几绝版的大自然吧。 很大程度上,我们所谓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的依据,即在其中。 张爱玲读《诗经》,很为里面的情爱男女怎么这样容易就见着了而欢欣,兴奋得脸通红。胡兰成则解释:直见性命,所以无隔。 不愧为情事大师,一语道破。 《诗经》里的美丽欢爱,正因人之心性和大自然息息相通,人之情思和旷野一样率真、赤裸。天光明澈,心如镜水,无泥沙拖累,无成府之深,故彼此认出、相互照见即简易得多、笔直得多。哪像今人这般诡秘周折? 黛玉的诗词里,蕴含着深厚的“草木”之性。甚至是一种对草木植物的崇拜与向往。正是这种观点,在经意不经意之间,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黛玉的一生。 白居易有诗云“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个人,一个像黛玉这样的女子,如果真能达到草木的境界,还有什么可以让她庸人自扰呢? 黛玉的诗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确实就有非常浓厚的王维色彩。这种山水田园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平淡质朴,往往就在她笔下的诗词里暗暗流淌。即使像《葬花吟》之类的诗歌,我们也依旧能在其中读到隐隐的恬淡之情。也只有对大自然怀有深深的敬畏之情,才能做出怜花、惜花之举。甚至都不忍桃花之瓣被泥土所污。黛玉笔下的植物,从最早的海棠诗社里的“白海棠”,到菊花诗社里的“菊花”,再到“秋风秋雨夕”、“桃花行”、“柳絮词”等等。而海棠、菊花、桃花、柳絮,这些意象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却是更少悲苦的愁怀,反倒是有海棠的富丽、菊花的清高、桃花的秾艳、柳絮的轻飏。更勿论潇湘馆里的三千翠竹,本身就是志存高远的岁寒三友之一。我们很难相信,一个以竹为邻的女子,会是只知道悲悲戚戚、伤心流泪、局限于和宝玉的感情那么的小格局?
山海经中有一位至高天神,名为帝俊,而在其后出现了一位人间贤王,名为帝舜。 《大荒南经》: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荣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有渊四方,四隅皆达,北属黑水,南属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从渊,舜之所浴也。 在这一段记载中,“帝俊妻娥皇”显然就在暗示,帝俊正是帝舜,因为大家都知道舜有二妃,名为娥皇、女英,这也是帝舜传说中流传广远的故事。
接着往后看,还提到了“从渊”,也就是一个大水池子,这里则是舜洗澡的地方,前面一直在叙述帝俊,为何后面突然提到帝舜,显然也在暗示,帝俊和帝舜就是一个人。 此外,我们从帝俊的角度去看,他的两个妻子羲和以及常曦,也与帝舜之妻登比氏有所关联。
《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帝俊妻羲和,生十日,是为日母;妻常曦,生十二月,是为月母。而在山海经中也记述了帝舜妻子生二女的故事,其神性与日母、月母几乎如出一辙。
《海内北经》:“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处河大泽,二女之灵能照此所方百里”
宵明与烛光二女,一个代表白天,一个代表黑夜,虽然只能照耀百里之距,但其神性传承可能正来源于其母登比氏的原型——羲和与常曦。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山海经》以及《史记·周本纪》中得到证实:
《大荒西经》:“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
这里面提到一点,周人始祖后稷乃是帝俊之后裔,先记下。
《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名姜原。姜原委帝喾元妃。”
这里明确指出周人的始祖后稷,其母亲姜原是帝喾的妃子,而且还是元妃,也就是四个妻子中的大姐大,而商人的始祖契的母亲简狄,反倒成为了帝喾的次妃。从先秦以及汉代的资料来看,舜的形象有着两个截然不同的版本,一种是以《韩非子》、《庄子》、《古本竹书纪年》为代表的形象,这里的舜可真算不上什么“忠臣孝子”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舜放尧于平阳。(放,流放)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竹书纪年》
另一种则是《尚书》、《孟子》、《史记》中将其塑造成了一个以德报怨,孝感天地的形象。实际上两者的区别只在于一点:舜是如何对待来自父母、弟弟这些亲人的死亡迫害?
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史记·虞夏本纪》
为什么会存在一种“暴力型”舜,和“贤孝型”舜呢?并不是帝舜本身具有人格分裂,原因还在于统治集团的现实需要,显然暴力型舜出现的较早,而贤孝型舜来得比较晚,而尧舜之间的关系,可能正是周以后参照商人之上神帝俊,与其父母弟弟的敌对关系而模仿性移植的结果。
一是家庭生活中舜与其父母弟弟的敌对性迫害和报复关系,最后被改造成成了证明舜至贤至孝的材料;
二是政治领域的尧舜间敌对性迫害和暴力复仇情节,转变为了尧试探舜品行和能力所作的一种有意为之的考验性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