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36|回复: 3

[听雨阁♡] 集众人谜底,再谈红楼十首怀古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9 21:4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7-20 08:56 编辑

第一首赤壁怀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第二首交趾怀古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第三首钟山怀古    名利何曾绊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第四首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第五首广陵怀古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第六首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第七首青冢怀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第八首马嵬怀古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第九首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第十首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综合众人谜底:
第一首—《赤壁怀古》—蚊子灯—总说—诸葛亮—三国—东汉末年战乱—黄巾之乱及三国混战
第二首—《交趾怀古》—喇叭—贾元春—马援—东汉—西汉末年战乱 —王莽之乱
第三首—《钟山怀古》—木偶—李纨—周颙—南朝 宋、齐— 靖康之难—南北朝混战
第四首—《淮阴怀古》—纳宝瓶—王熙凤—韩信— 秦 西汉—焚书坑儒—秦灭六国
第五首—《广陵怀古》—牙签—晴雯—杨广—南朝 陈隋朝—书船沉没—隋末混战
第六首—《桃叶渡怀古》—纱灯—贾迎春—王献之—六朝—西晋末年惠怀之乱—五胡乱华
第七首—《青冢怀古》—墨斗—香菱—王昭君—西汉 元—蒙元南下—宋蒙大战
第八首—《马嵬怀古》—肥皂—秦可卿—唐明皇—唐朝—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唐末战乱
第九首—《蒲东寺怀古》—骰子—金钏儿—小红—明—闯王起义—明亡清兴
第十首—《梅花观怀古》—扇子—林黛玉—杜丽娘—影射南明 无清(不写之写,清不清)—清朝禁毁,文字狱—扬州十日


也分明线、隐线、暗线、预线、主线来解读。

明线:谜底是物品,孙念祖的谜底是按灯谜猜的。

孙念祖的谜底:蚊子灯、喇叭、木偶、纳宝瓶、牙签、纱灯、墨斗、肥皂、骰子、扇子

隐线:谜底是俗物,依荷听雨的谜底是按隐线猜正邪两赋的人才。

依荷听雨的谜底:诸葛亮、马援、周颙、韩信、杨广、王献之、王昭君、唐明皇、小红、杜丽娘(存疑,待考证)

预线:谜底是预言,蔡义江的谜底是红楼中已死和将要死去的女子。

蔡义江的谜底:贾元春、李纨、王熙凤、晴雯、贾迎春、香菱、秦可卿、金钏儿、林黛玉

暗线:谜底是往事,依荷听雨的谜底按华夏文明被毁猜的,分书厄和人厄

书厄:东汉末年战乱、西汉末年战乱、靖康之难、焚书坑儒、书船沉没、西晋末年惠怀之乱蒙元南下、安史之乱、闯王起义、清朝禁毁

人厄:黄巾之乱及三国混战、王莽之乱、南北朝混战、秦灭六国、隋末混战、五胡乱华、宋蒙大战、黄巢起义唐末战乱、明亡清兴、扬州十日

主线:谜底是朝代,从秦开始到明、清,世界奉行“强者尊、霸者王”的法则,每一次朝代的更迭,都是人类的灾难,书籍、人才、人都损失惨重。

随狂风去的谜底:秦,西汉—东汉—三国—南六朝—隋—唐—宋—元—明  结论:清没了。

我稍微修改下为:秦,西汉—东汉—三国—南六朝—隋—唐—宋—元—明—南(难)明—无清,从秦到清都是浊世,明难明,清不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9 22:3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7-9 23:23 编辑

资料保存
十大书厄

一、东汉末年战乱
《后汉书·儒林传》及董卓移都之际,吏民扰乱,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诸藏典策文章,竞共剖散,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縢囊。及王允所收而西者,裁七十余乘,道路艰远,复弃其半矣。后长安之乱,一时焚荡,莫不泯尽焉。
二、西汉末年战乱
《后汉书·儒林传》:“昔王莽、更始之际,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隋书·牛弘传·请开献书之路表》:“及王莽之末,长安兵起,宫室图书,并从焚烬。又《隋书·经籍志》谓《七略》所载大凡三万三千九十卷,王莽之末,又被焚烧
三、靖康之难
北宋末靖康元年(1126)金军攻破汴京(开封),次年四月掳徽、钦二帝及宗室后妃数千人及各教坊乐工,技艺工匠,携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北去,汴京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宋史·艺文志》:“迨夫靖康之难,而宣和、馆阁之储,荡然靡遗。”这些书被掠到北方后,传下来的极少,以宋版书而论,北宋刻本传世绝少,就是一个证据。
四、焚书坑儒
始皇三十四年,博士淳于越主张效法古制,分封诸侯,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李斯坚决反对,李斯建议: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制曰:可。”(《史记·秦始皇本纪》)
五、书船沉没
痛心的历史还在延续。公元581年,隋文帝代周,接收周朝图书一万五千卷。八年后再灭南陈,天下一统。此时官员牛弘痛陈古人书史五厄,建议政府重新收集图书,以文治理天下。于是文帝以优厚的条件四下征集,书库始盈。至隋炀帝即位,在藏书一项,比其父尤甚。为防不测,炀帝命所藏书目多录副本,多者达五十个副本。于是隋朝藏书达到极盛,据载有三十七万卷之多,为历代之最。后因隋末军阀割据,群雄并起,炀帝前往江都。两年后,禁军将领宇文化及等发动兵变,攻入宫中,弑逆炀帝,焚烧宫室,所藏之书毁于一旦。因炀帝善抄副本,故洛阳尚余八万余卷。
628年,李世民攻入洛阳,见如此多的图书,如获至宝,命将所获图书船载运往长安。谁曾想途中书船竟然触礁沉没,图书“皆被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甚为可惜。
六、西晋末年惠怀之乱
梁阮孝绪《七录序》:“晋领秘书监荀勖因魏《中经》更著《新簿》,虽分为十有余卷,而总以四部别之。(《隋志》:“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惠怀之乱,其书略尽。江左草创,十不一存。”《隋书·经籍志序》:“惠怀之乱,京华荡覆,渠阁文籍,靡有孑遗。”
有人把“惠怀之乱”解为“八王之乱”。考《隋书·牛弘传》中牛弘叙述此事作刘、石凭陵,京华覆灭,朝章国典,从而失坠,此则书之四厄也。”所谓“刘、石凭陵,京华覆灭”,主要指怀帝永嘉五年六月刘曜、石勒攻占京城洛阳。《晋书·怀帝纪》:“六月癸未,刘曜、王弥、石勒同寇洛川。王师频为贼所败,死者甚众。……丁酉,刘曜、王弥人京师。帝开华林园门,出河阴藕池,欲幸长安,为曜等所追及。曜等遂焚烧宮庙,逼辱妃后,……百官士庶死者三万余人。”这次京华荡覆,与八王之乱有直接关系,八王之乱以东海王司马越毒死惠帝、另立怀帝为结束,其时间在惠帝时期。刘曜、石勒攻占洛阳则在怀帝永嘉五年。史官把两件事连起来叫“惠怀之乱”。所以把“惠怀之乱”解释为“八王之乱”不准确。
七、蒙元南下

宋高宗赵构为避金兵,迁都临安(杭州),建南宋,国土沦陷大部。南宋虽然偏安一隅,但对重建藏书之事未曾放下。不但民间征集,政府也组织重刻,还有大量新著新刻图书,如重刻《大藏经》等巨作。南宋虽然未到百年,馆阁藏书白手起家,但所藏之书从数量上已与北宋相若甚至超出,大多是拜新刻所赐。 观之两宋,重文轻武,虽积弱多年,但文化之风未减反盛,于藏书业可见一斑。各项科技、艺术中,宋朝都有独特建树,尤以印刷业为一顶峰。民间私藏私印也十分发达,宋刻版书,质量甚佳,版面精良,字体规范,校对得当,为古籍中的珍品。

可惜南北两宋时崇文院都曾失火,烧毁不少图书。1276年,蒙古军攻陷临安,后建立元朝。战火中,南宋图书损毁甚巨,此又是书史一劫。 早在北宋时,金人不但也建馆收藏所掠的北宋图书,还征集民间图书,因此金人所藏之书也颇丰富。元人灭金后,图书虽有损毁,但余者皆归元人所有。自此,两宋图书为元人所承。好在元人也重视刊刻新书,因信佛教,更重视经藏的刊刻,并修宋、辽、金史,为古籍业复苏奠定了基础,使得今人还能窥到宋版全貌,当为书史一幸事。

八、安史之乱
《旧唐书·经籍志序》:“自后毋煚又略为四十卷,名为《古今书录》,大凡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卷。禄山之乱,两都覆没,乾元旧籍,亡散殆尽。”
九、闯王起义
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卷二十六《黄氏千顷斋藏书记》“……岁积代累二百有余载,一旦突遭焚如,销沉于闯贼之一炬,内阁之书尽矣。(泽逊按:此内阁当指明文渊阁,张萱尝编《内阁书目》。)而内府秘殿之藏如故也。煨烬之余,继以狼藉,举凡珠囊玉笈、丹书绿字,绨几之横陈、乙夜之进御者,用以汗牛马,制胳骑,蹈泥沙,藉粪土,求其化为飞尘,荡为烈焰而不可得。自丧乱以来,载籍之厄,未之有也。”
十、清朝禁毁,文字狱
清代康熙、雍正时亦有禁书,据王彬主编《清代禁书总述》(中国书店1999年出版),清代禁书有3236种,数量接近《四库全书》。近人邓实曰:“昔者之毁,乃官府之所藏,而山岩屋壁尚有存者。今之毁,并毁及民间,而比户诛求,其所留遗者亦仅矣!”(《国粹丛书》第二集《禁书目合刻跋》)
文字狱,可以说贯穿整个清朝,尤以清初顺治到乾隆时期最甚。其中顺治施文字狱7次,康熙施文字狱20多次,雍正施文字狱20多次,乾隆施文字狱130多次。蛮夷之族喜欢诛九族,连坐。诛九族就是把本家的九族所有人、本家的亲家的七族、或者是九族的所有人都处死,然后是把所有九族以内的血亲及其配偶处死。

十大残忍大屠杀
一、黄巾之乱及三国混战
公元156年,人口5007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的全国人口为140万,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万,损失了98.3%。诗人描述为“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曹操说汉末三国大动荡后活下来的人,只是原来人口的1%!一直到公元265年,三国人口总计才767万。
二、王莽之乱
西汉末年,得益于户籍制度的发展,中华大地上第一次有了人口数量的记录,虽然是五千九百万人,但实际上刨除掉逃避赋税的因素,真实的人口数量可能超过了六千万人,然而王莽的新朝灭亡后,东汉建立近二十年后,人口统计却只有两千一百万人了,王莽以及他一手建立起来的新朝到底做了什么才能在短短的几年间使得人口锐减到这种地步呢?
三、南北朝混战
据《北史》的记载:关东大饥,又见人相食。神蒨四年,慕末及宗族五百余人出降,送于上邽,遂为定灭。北齐到北周,人口从两千万骤减至900万。
四、秦灭六国
虽然秦朝统一六国,对全国的统一作为了重大贡献,但是却不得不承认,秦军当时真的以杀人为荣,他们以“左提颅,右挈虏”为乐。光是白起在公元前262年杀害的人就达到了42万,秦灭六国之前人口为四千多万,但是在秦统一之后,人口以不足三千万,这和秦国的暴政徭役有巨大关系。
五、隋末混战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混乱时期,在隋文帝时期达到了“开皇之治”的盛世。但是逆取的隋炀帝过分自信自己的才智,多次征伐高丽、修建大运河耗尽了民力。最终导致人民忍无可忍在“无向辽东浪死歌”的激励下揭竿而起。前后历时十四年的战争造成全国户数锐减了六百多万户!
六、五胡乱华
死亡平民:1000万以上。五胡乱华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多个少数民族大规模南下而造成与汉族政权对峙的时期。又称永嘉之乱或五胡十六国。入塞胡族中,羯、白匈奴、丁零、铁弗、卢水胡、鲜卑、九大石胡等部落主体都是金发碧眼的白种人,这些来自蛮荒之域的野蛮胡族还保留着原始的食人兽性,其中以羯族,白种匈奴,鲜卑族三族最为凶恶。
七、宋蒙大战
据《宋史》的记载:“襄阳饥,人相食。扬州谷价腾踊,民相食。”那个时候蒙古铁骑屠城杀人,南方的损失非常惨烈,之后忽必烈杀了中国1800万多的人,北方同样有65%的汉族人民被杀害,四川人被屠杀之后,剩下的人数不到90万。
八、黄巢起义唐末战乱
黄巢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在失败前夕包围陈州近一年时间里,采用过的机械化方式,将活人粉碎,以人肉作军粮,供应他围城部队,以保证他起义军的战斗力,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食人纪录。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黄巢传》载:“贼围陈郡三日,关东仍岁无耕稼,人俄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下》:“楷击陈州败死,巢自围之,略邓、许、孟、洛,东入徐、衮数十州。人大饥,倚死城堑,贼俘以食,日数千人,乃办列百巨碓,糜骨皮于臼,并啖之。”
九、明亡清兴
反清复明,这个主题的电视相信大家都看得很多了,但最后复明并没有成功,成为了满清灭明的惨状。在明末时期全国人口有一亿两千多万,但到了清世祖时期,全国人口仅仅剩下了1401万。
十、扬州十日
扬州城破,多铎一怒之下下令屠城10天。扬州是当时最富有的城市之一,而且是历史名城,无论经济、人口还是文化底蕴都是中国最核心的区域。这次屠杀导致的不仅仅是80多万人口的白白丧命,更是毁灭大量的历史遗迹和珍贵文化,破坏力是极大的。最早被发现记录扬州十屠的文字资料居然是出现在海外的日本,因为日本在近代计划入侵中国,所以保留了不少从中国陆陆续续传过去的史书。


十大屠夫

1、铁血屠夫白起 也叫公孙启,打起仗来铁血无情,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就占了二分之一,铁血屠夫当之无愧。

2、辣手屠夫曹操 不但是盗世奸雄,也是个心狠手辣的屠夫,攻打陶谦,徐州大屠城;破张邈,屠雍城;征吕布,屠彭城;攻袁绍,屠邺城;征乌丸,屠柳城;每到一处,都实行杀光政策,手段狠毒至极。

疯狂屠夫黄巢 有一句俗话"黄巢杀人八百万,劫数难逃",黄巢领兵围陈州近一年,粮草吃没了,就把陈州四周的百姓杀了都给吃光了。黄巢还在广州杀了阿拉伯、波斯等穆斯林商人有二十余万,疯狂程度令人毛骨悚然。

4、野蛮屠夫铁木真 铁木真的蒙古帝国可以说完全由白森森的白骨搭起来的,攻陷金国都城中都,对城中居民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屠杀,杀了超一百万人。公元1221年第一次西征,对撒马尔罕进行疯狂屠杀,当时蒙古兵有5万人,平均每人杀死24人,共计120万人。

5、屠夫之最忽必烈 这位元朝的建立者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大肆屠杀汉人、南人累积1800多万之多,中国北方90%汉族平民几乎惨遭种族灭绝。四川在屠杀之前,估计有1300-2000多万人,屠杀后竟然不满80万人,几乎成了无人区,这种惨绝人寰的种族灭绝,已作为世界纪录收录在《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1985年版)

6、冷血屠夫朱元璋 这个放牛娃当上皇帝后翻脸不认人,大杀功臣,据记载,胡惟庸、李善长、蓝玉三案总共杀了十万人之多,基本将功臣都杀光,他还设立酷刑"剥皮揎草",就是将活人的皮剥下来,再塞上草,在各州县设有"剥皮亭",冷血程度可见一斑。

7、变态屠夫朱棣 比起他爹一点不逊色,夺了侄子的江山,把建文帝的宫人、女官、太监几乎杀绝,一次就枉杀了14000多人。将忠于建文帝的旧臣方孝孺等人都杀了,灭十族,妻女送到军营,有的被摧残死了就直接喂狗了。永乐末年,他又大肆屠杀宫女、宦官,临死当天,30多名宫女被带上殿上,让她们吊死陪葬。

8、兽性屠夫张献忠 明末起义军将领,攻陷成都之后,张献忠下令屠城三日,三日之后仍然每天小杀百余人来树威。创造了很多杀人的名堂,譬如派遣将领四面出击,分屠各州县,名曰"草杀",上朝的时候百官下边跪着,他招呼数十只狗,狗闻谁就杀谁,这叫"天杀"。张献忠每杀一地,都详细记录所杀人数,其中记有人头几十堆,人手掌几大堆,真是丧尽天良。

9、嗜血屠夫努尔哈赤 占领辽东地区后,因为担心穷人没办法生活而造反,把贫民都抓起来杀了,称"杀穷鬼",后来又怕辽东的富人不堪压迫造反,又把辽东地区的富人几乎杀光,称"杀富户",努尔哈赤共杀辽民300多万。

10、地狱屠夫多铎 清豫亲王,1645年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誓死据守,多铎用红衣大炮炸开城门,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大屠杀延续了十天,屠杀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10 00: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依荷听雨 于 2023-7-10 13:57 编辑

红楼疑云,十首“薛小妹新编怀古诗“究竟在说什么?
随狂风去

此十首诗,有难有易,虚实相间。有些作者直接在诗中点了字眼,算是容易解读的;有些作者则隐真意在历史典故之中,若学问差些,无异于看天书。


第三首

《钟山怀古》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这首是第一个有难度的。从全诗内容看,是在说一位隐士被皇帝下诏启用,之后他不知出了什么事,不仅导致牵连甚广,也引得他人嘲讽不断。

究竟是什么人呢?

此处建议诸位先掩卷沉思一番,若有眉目,可先在评论区留言,再看后文印证;如没有头绪,直接翻下文便是。

作者君第一反应是“东山再起”的典故,谢安本于会稽东山隐居,前秦进攻东晋,孝武帝下诏请谢安出山以抗强敌,谢安指挥东晋军队在淝水之战中大胜,所以推测诗中所讲之人为谢安。

《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东晋首都在建康,即今日南京,钟山亦在南京,符合诗名《钟山怀古》。

是吗?

不是。

原因有二。

谢安淝水之战后功高震主,虽受东晋孝武帝猜忌去职,但并未牵连谢氏族人。其次,谢安并未受世人褒贬之议,毕竟淝水之战意义重大,天下人皆受其恩惠,怎会有诗中“嘲笑频”之语。

谢安生平,只符合前半首。

除此之外,那还有人选吗?

有!王安石。

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王安石因母亲病逝,辞官回江宁(南京)守丧。宋英宗即位后,多次征召王安石入朝,王安石均借故推辞,拒绝入朝。

宋英宗只做了四年皇帝,就龙驭归天,长子宋神宗登基即位。

神宗久慕王安石大名,下诏起复王安石任江宁知府。熙宁二年,神宗拜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举国托付。熙宁三年,王安石又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掌宰相大权,至此,掀开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大幕。

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势力庞大的保守派利益,在保守派领袖司马光带领下,北宋朝堂新旧党争日益激烈。

熙宁七年,变法基本宣告失败,王安石被罢相,至此以后,新党中人尽皆贬谪,牵连极广,王安石亦备受时人指责。虽后来王安石又有短期复起,但终归大势已去,返回江宁后,病逝于钟山。

王安石变法,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始终毁誉参半。反对者,无不言“王安石乱天下”,此等争论,即使今时今日,仍未平息。

所以,诗中才有“莫怨他人嘲笑频”之语。

这一首,说的便是北宋王安石。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意杜甫这首中标黑的诗句,两诗一比较,便知雪芹此诗源头正是杜甫大作。

“黑水”,即现在大黑河,位于今内蒙古境内,蒙语名伊克图尔根河。

青冢,即昭君墓,内蒙古4A级旅游胜地,位于今呼和浩特市,门票价格50元/人,有点小贵。杜诗注解: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故名青冢。

这首《青冢怀古》,讲的正是昭君出塞。

第八首

马嵬怀古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这首太容易,一看就知讲的李隆基与杨贵妃马嵬坡之事。

诗中第一句“寂寞脂痕渍汗光”引用了白居易《长恨歌》“温泉水滑洗凝脂”;

第二句“温柔一旦付东洋”,也来自《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

这一首,说的是杨贵妃。

已经解析了八首,不知诸君是否已看出一丝端倪。

前文讲过,不要去猜谜,因为这十首诗,它根本就不是谜语。每一首,都指代了历史上的某个人或某件事。

这些人或事,有些讲的浅显,有些则很隐晦,全部解析出来,实非易事。

前八首是宝钗讲“史鉴上有据的”,可归作一类,我们排列一下,就可以发现红楼作者费尽心思,也要暗藏于其中的规律!

注意,本文的真正重点,来了。

第一首—《赤壁怀古》—赤壁之战—三国

第二首—《交趾怀古》—马援—东汉

第三首—《钟山怀古》—王安石—宋朝

第四首—《淮阴怀古》—韩信—西汉

第五首—《广陵怀古》—杨广—隋朝

第六首—《桃叶渡怀古》—王献之等—六朝

第七首—《青冢怀古》—王昭君—未知

第八首—《马嵬怀古》—杨玉环—唐朝

诗中影射的人或事,都不是重点,真正重要的,是这些人或事,所一一对应的朝代。

按序排列,更为直观。

西汉—东汉—三国—南六朝—隋—唐—宋

除秦和元没有,历代中原王朝的顺序依次排开,这,就是红楼作者深藏于薛小妹新编怀古诗中的真正秘密!

细心的读者肯定注意到,我在王昭君那首《青冢怀古》对应朝代标注的“未知”。

是的,昭君是西汉之人,如果对应西汉,则与前面《淮阴怀古》韩信所对应西汉有所冲突,作者精心安排的架构,就不该有冲突,也不可能有冲突。

因为,王昭君真正对应的,是元朝。

薛小妹做十诗的原因是:“从小儿所走的地方的古迹不少,我如今拣了十个地方古迹,做了十首怀古诗”。

她是因为去了十个地方,作出的怀古诗,所以,她去的地点这个因素,比诗中内容更重要。

昭君墓青冢、黑水所在之处,是为蒙元发祥之地,昭君一诗所影射朝代,正是元朝。

从西汉到元,即为前八首诗中隐藏密码。这些朝代,均为明清两代承认并传承有序的天命正统王朝,元代,明朝也是承认的。

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秦在哪里?明又在哪里?明之后的清,又在哪里呢?

秦,关键就在韩信身上。

韩信,横跨秦汉两朝,出生于秦始皇十六年,在汉高祖十一年被刘邦所杀。他本质上是处在秦汉交替时期的中间人物,所以,韩信一诗,实是影射秦汉。

青冢代元,韩信秦汉,因此,前八首所指代的朝代真正顺序是:

秦汉—东汉—三国—南六朝—隋—唐—宋—元

很好,看来就只缺少明清了,恰好还有两首诗不知道谜面。想必,这最后两首,一首应该是指代明朝,一首是影射清朝了吧。

大概正常人都会这样想,只是作者君正好是那个不正常的。

因为,如果只是这么简单,红楼作者还费劲心思借薛宝琴之口,给我们出谜干嘛呢,直接让薛宝琴念个朝代表岂非更省事。

红楼作者,乃千古奇才,也是真正的鬼才。

最后两首诗,他偏偏不写“史鉴上有据的”,而是找了两支人尽皆知的戏曲来作诗,一曰《西厢记》,一曰《牡丹亭》,来隐藏他真正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思想。

前面解析了薛小妹新编怀古诗的前八首,每一首诗都都对应着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某个著名人物或事件,其排列正好是从秦朝到元朝。

秦汉—东汉—三国—南六朝—隋—唐—宋—元

那么,十首诗中的最后两首,是否是指代明朝和清朝呢?

密码,就隐藏在这两首中。因为它们,才暗藏着红楼作者的真实意图。

第九首《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此诗取材于戏曲《西厢记》,坦白地讲,从诗词鉴赏的角度来看,此诗是十首之中水准最差的一个。

诗中遣词用语谈不上考究,近似于大白话,与红楼中各处雅致的诗词相比,相差何止千里。我一度怀疑此诗是薛蟠那呆兄写的,和他风格太像了。

“小红”,即《西厢记》中的红娘,崔莺莺婢女。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是:红娘身份低微,在她悄悄安排下,莺莺与张生私会于深夜。后来莺莺娘怀疑,对红娘严加拷问,红娘只得将一切坦白,并告知夫人,莺莺与张生已是生米煮成熟饭,夫人无奈之下,也只能点头同意这门亲事。

诗中最后一句“勾引”一词,是为“吸引”之意,“彼”则是指夫人。

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以上即此诗的大意。但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是另一重含义,因为这是一首双关诗。

第一联“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重点是词句中第一个词,“小红”。

显然,“小红”是指某个人,既有小红,那是否还有个对应的“大红”?

而红楼梦中,“红”常有“朱”之意,最典型的莫过于那句“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所以,“小红大红”,其实是为“小朱大朱”。

既然姓朱,那这“小红”就应是影射某个明朝皇帝或藩王才对。

这就很有意思了,小朱是谁?对应的“大朱”又是谁呢?

而从第二句“私掖偷携强撮成”来看,这位“小朱”干了一件大事,但这件“大事”却是偷偷进行且强行做成的。

不用继续分析了,稍稍了解明史,就知除了朱棣朱先生偷袭南京强登帝位这件事,还没有哪个明朝皇帝有过此等经历!

小红,正是指朱棣,那“大红”就应是对应的明太祖朱元璋。

朱棣起兵后,与建文帝的南京朝廷几番大战,先后有白沟河之战、济南之战、东昌之战等战役。虽胜多败少,但朱棣终究不占大义名分,以一隅而抗天下,日子其实不大好过。

朱允炆败得起,因为他是帝国正牌皇帝,江山在握,拥有无尽的战争潜力。但朱棣却败不起,他最大的问题,就是兵力不足。

朱棣虽屡屡获胜,但直到起兵三年后,还只据有北平、保定、永平三郡。每次战胜南军后的新取之地,往往只能放弃。

实际上朱棣一直打的是游击战,一旦他兵力耗尽,南方朝廷就会泰山压顶般碾碎他。

成祖与谋士姚广孝深知,以骑兵为主的自家军队,最大优势就是快速机动能力,唯一能战胜朱允炆的机会,只能是奇袭南京城。

建文三年隆冬,朱棣决定率军南下,与朱允炆决一死战。

成祖不愧为兵法大家,用了约大半年的时间,与南军反复周旋,左冲右突、东出西进,不断撕扯南军防线,没有机会也要创造机会。

南军多为步兵,在北军骑兵的高机动力下,不断被迫疲于奔命。终于,南军的防线出现了薄弱环节,北军只须攻下灵璧,就可直趋南京。

灵璧一战,朱棣大胜,北军至此突入江南,快马加鞭向南京直线前进。此时南京沿线防守空虚,仅仅一个月,朱棣就率军进入金陵。

此时朱允炆在全国尚有数十万大军,但已赶不及回援勤王,建文帝从此下落不明。

虽然“靖难之役”是明成祖以偷袭南京的方式取得最终胜利,但无论怎样,他才是最后的胜利者。

朱棣的经历,正是诗中第二句,“私掖偷携强撮成”!

第三句“虽被夫人时吊起”没有双关意,纯是讲《西厢记》中夫人拷问红娘一事。重点在第四句,“已经勾引彼同行”。

此句关键就在于“勾引彼同行”五个字。前文我们已知此诗是在讲燕王朱棣“奉天靖难”,那么他“勾引”了哪位人物一起“同行”呢?

宁王朱权。

朱棣起兵时,朱权也跟着四哥一块反了,而朱权,恰恰正是朱耷先祖!

所以,这首诗的真正本意,是在谈明代朱棣朱权兄弟靖难之事。这与前八首在各朝各代中,选择一个典型人物和事件来影射的手法一脉相承,这首诗,正是影射的明朝。

所以,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而到了这影射明朝的第九首,红楼作者就不再“有据”了,而是选择一出《西厢记》来暗示。

解读到此,我们正在逐渐接近真相,古人云:行九十而半百。截止到第九首《蒲东寺怀古》,红楼梦作者此十诗要表达的秘密,依然深藏不露。因为真正的关键,是在第十首,《梅花观怀古》。

第十首《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这一首取材于汤显祖所作戏曲《牡丹亭》,与第九首《蒲东寺怀古》相比,水准不知高到哪里去,也不知是否作者刻意如此。

前面九首,从秦汉开始,一直到明朝,一个不漏,全部上榜。按顺序来排,想必这一首是写清朝的了?

答案:不是!

红楼作者设计之精妙,远远超出了你我想象。如果这首《梅花观怀古》是影射大清朝,那他从一开始就没必要写这段“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要解读此诗,免不了要谈谈《牡丹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牡丹亭》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所作《临川四梦》中第一梦,艺术成就最高,

流传范围最广,全称《牡丹亭还魂记》。

而整部剧的重点,就在这“还魂”二字身上。

女主角叫杜丽娘,长得天香国色、沉鱼落雁,父亲官拜南安太守,官宦人家。所以丽娘出生很不错,是个淑雅的官家小姐。

在她十三岁时,由于那个年代没有九年制义务教育,杜太守就给她请了个老夫子来当家庭教师。

某日,老夫子教丽娘《诗经》,讲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节时,丽娘由文生情,心中那根情丝被拨动了。俗语说得好:哪个少女不怀春。于是丽娘每日里就想象着将来遇上个俊俏的少年郎君,双宿双飞。

这等白日梦其实很正常,就算换今天,不少女儿家也常常做这类好梦。

但是,丽娘与常人不同的是,她的梦成真了。

有一日丽娘午睡,恍恍惚惚入了梦中,梦里真来了一个英俊的书生。书生自称姓柳,丽娘那叫一个又羞又喜。两人花前月下、吟诗作对,真真是相见恨晚。后来不知怎的,二人居然在牡丹亭里成就了好事,就在这时,丽娘醒了。

丽娘醒来,虽知是南柯一梦,但耐不住心中思念,到处寻那书生。

人,肯定是找不到的,丽娘心中哀怨之极。日子长了,这份哀怨竟渐渐成了心病,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没过多久,丽娘就病入膏肓,药石无效撒手人寰了。

唉......不就是个春梦么,何必把命给送掉了。这做春梦把自己给梦死的,我也只在这《牡丹亭》里见过。

杜太守见爱女去世,心中无比哀伤,便修了座庵观,请来一老道姑看守,此庵便是“梅花观”。死去的丽娘,便葬在梅花观后花园的梅树下。

丽娘的魂魄地府不收,因为判官查明她还有一桩阳世姻缘未了,便让她魂魄回了阳间。

这一日梅花观里来了位上京赶考的书生,唤作柳梦梅,丽娘魂魄一见,欢喜的差点晕了过去,这位柳书生,就是她日思夜想的那位“梦郎”。

额外说一句,个人严重怀疑金庸老先生《天龙八部》里,虚竹和西夏公主那段极其肉麻的“梦姑梦郎”情节,就来自《牡丹亭》这个桥段。

二人相见,自然如胶似漆,做起了鬼夫妻。大概夫妻做久了,柳生阳气给的足,梦姑居然重见天日,复生如初,丽娘又活过来了......

所以我说这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戏剧,这等情节,在明朝那个理学横行的年代,估计也就汤大能想的出来。

到此,《牡丹亭》的精彩情节就差不多了。

随后丽娘陪柳生到京城赶考,柳生中了状元,后来二人虽还有些波折,但终究还是在一起,大团圆结局。

所以,诗中第一句,是指丽娘没在“梅树”下埋着,而是死而复生在“柳生”的身边,正所谓“不在梅边在柳边!”

如果感觉作者君解读的还行,万万别忘了点赞关注,再接着看下文。

这一句在《牡丹亭》中也有出处,原句是“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

第二句“个中谁拾画婵娟”,“婵娟”是美人之意,这里指丽娘。整句意思是谁能给丽娘窗下画眉呢。毫无疑问,只能是丽娘丈夫柳生柳梦梅。柳梦梅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各位看官们可多品味品味。

第三四句与《牡丹亭》情节无甚关联,除了“春香”是指丽娘的婢女外,其余意思均与《牡丹亭》关联不大。因为,作者写的是双关诗,他真正要表现的,是另一层含义。

究竟是什么“含义”呢?

若非作者君还算有些底子,否则还真猜不出这哑谜来。

这首诗,有个“本源”,来自明末诗人,夏完淳。

夏完淳,字存古,别名“复”,松江华亭人,明末著名抗清英雄。

清军南下后,夏完淳与其父一同领兵征战,1647年兵败被俘,英勇就义于南京,死时年仅十七岁。

夏完淳在后世有极高评价。他不仅身怀坚定民族气节,他的诗,也有很高艺术水准,有天才之名。

柳亚子一生敬慕,盛赞曰:

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
我亦年华垂二九,头颅如许负英雄。

夏完淳由于就义时年龄不大,所留存的诗词不多,但每一首都堪称精品,多为慷慨激烈之作。他的诗词集中,有一首《一剪梅.柳》,正是薛小妹十诗中最后一首《梅花观怀古》的真正出处。不仅如此,这首词也是整个《红楼梦》影射用语的源头。

全文如下: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
金沟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今岁隋宫。
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
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这首词很显然是在怀念明朝,哀叹明亡。

其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是明末时期最早将朱明比喻为“红”的诗句之一,第一句联起来看,是为“故国的剩粉余红”,是指南明。

“昨岁陈宫,今岁隋宫”,“陈宫”是指陈后主所居之处,位于金陵。南朝陈被隋朝灭亡后,金陵的“陈宫”自然也就成了隋朝的“隋宫”,暗指建都南京的南明政权,此时也行将就木。

“往事思量一晌空”,与“红楼一梦”是同一个意思;

而最后“才过西风,又过东风”一句,更是在悲叹南明政权的命运多舛。“西风”一词指李闯,“东风”则是指清廷,这也是《红楼梦》中“风”之一字内涵的源头出处。

雍正朝“清风不识字,何必来翻书”一案,清徐骏“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一案,都是因为“清风”二字惹了大祸,可见连清廷统治者们都明白“风”的含义,恰恰现代很多红楼研究者们,却对红楼书中随处可见且意有所指的“风”字视而不见,叹,叹!

黛玉葬花词中“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风霜”影射谁,大约也不用我多说了。

了解到夏完淳这首《一剪梅.柳》为基础源头,回头看《梅花观怀古》一诗,可见此诗正是影射的南明政权!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不在梅边在柳边”,是影射北方明廷虽然灭亡,却死而复生在南方建立了南明政权,因为丽娘就是先死去埋在梅花树下,后又还魂去到柳生的身边。

“个中谁拾画婵娟”,这句有难度。历史上南明政权不只一个,而是好几个,有弘光、隆武、永历诸朝。

“婵娟”,不仅指美人,也指明月。苏轼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里婵娟便是指代明月。红楼梦中,明月常为影射明朝。

所以,第二句的意思是:南明诸政权,谁才能去真正画明月(重建大明)呢?

“团圆莫忆春香到”,“团圆”,乃是中秋团圆,“春香到”是指春天来临,这句的字面意思是现在已是秋天,就别去想春天的事了。

翻译过来真正的含义是:大明朝如今已似秋天般萧瑟凄凉,就别去想它如春天般生机勃勃的时候了。暗中讥讽各个南明政权在明朝都快走到尽头时,还在相互争权夺利。

“一别西风又一年”,“又一年”是时间泛指,也可理解为几年。这句是红楼作者在感叹怀念,距离李闯灭亡大明北方朝廷,又是一年或好几年过去了。

因此,这第十首诗,不是在讲清朝,而是影射南明。

那么,清呢?清朝又去哪了?

答案:清朝没有了......

有意思罢,红楼作者用十首诗把中国秦汉到明的历朝历代都影射了一遍,偏偏就少了个清朝。

这,就是他要表明的真正态度:天命正统属于明朝,即使它的后继者南明问题多多,那也是正统。清廷,在红楼作者心中,是不算数的,他拒绝承认清廷的正统性!

旷代奇才,红楼作者是真正的旷代奇才。

他以天才般的宏大视野,历数中华两千余年的精彩瞬间,匠心独运设计出这个“史诗体系”。又以“猜俗物”为幌子,用最平平无奇的《赤壁怀古》一首为起点,层层递进,直到最后一首,才揭示出他真正的心思。

整十首诗,文字之运用,架构之安排,心思之繁复,实为巧夺天工,妙到毫巅。

薛小妹新编怀古诗,历代以来,各种猜测如恒河沙数,红楼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种解法,只是大部分都纠结于猜谜之中,薛宝琴讲“十件俗物”,其实是个幌子,最终还是要从原文文本出发,方为解谜正法。

接下来,此十首诗之后的一段情节和脂批,才更加精彩。

宝琴作完诗后,接下来是一段几人的评点争论,寓意极深。如不是解析了前面十首诗,这段后续之文通常也就当是女儿家闲语碎语轻易放过了。

以上,便是本文结尾,也是作者君发出的终极一问。


PS: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梦醒锦官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7-10 20: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楼梦》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的影射意义
吴氏红学


贾雨村靠贾家的关系复职补授应天府知府,一上任就遇上薛蟠为争买英莲而打死小乡宦之子冯渊的案件。贾雨村不知底细,立刻就要拿人判案。手下的门子葫芦僧使眼色制止,并呈上一份“护官符”提醒他:金陵城这四大家族“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薛蟠就是“丰年好大雪”的薛家的公子,不可莽撞。“护官符”是指旧社会地方权贵的名单,新上任的地方官员必须保护他们的利益才能立住脚跟,从而保住自己的官职,如果得罪了这些权贵,不仅要丢官,恐怕连自己的脑袋也保不住。

(贾雨村与门子)


《红楼梦》以“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的兴衰作为全书的中心线索,“护官符”表明了这种情节结构设计。作者通过门子之口说出“贾王薛史”四大家族“一损皆损,一荣皆荣”,靖藏本批语亦说:“四家皆为下半部伏根。”即指四大家族将来共同衰亡。据作家董志新著《毛泽东读红楼梦》一书记载:“毛泽东一反前人的看法,将典型反映封建社会阶级对立关系的第四回视为全书的总纲。1964年8月18日,他在北戴河同哲学工作者谈道:《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开头当故事读,后来当历史读。什么人都不注意《红楼梦》的第四回,那是个总纲,还有《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好了歌》和注。”毛泽东以政治家的眼光和视野指出《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民国著名教育家、旧红学索隐派代表人物蔡元培也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他在《石头记索隐》一书中说:“《石头记》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说也。作者持民族主义甚挚。书中本事,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而尤于汉族名士仕清者,寓痛惜之意。当时既虑触文网,又欲别开生面,特于本事以上,加以数层障幂,使读者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状况......书中红字,多影朱字。朱者,明也,汉也。宝玉在大观园中所居曰“怡红院”,即爱红之义。所谓曹雪芹于悼红轩中增删本书,则吊明之义也,本书有《红楼梦曲》以此。又曰《情僧录》及《风月宝鉴》者,或就表面命名,或以情字影清字,又以古人有‘清风明月’语,以风月影明清,亦未可知也。”

《红楼梦》采用了影射的写作手法。影射是用一种事物暗示或说明另一种事物。影射一是起暗示、引导和提示的作用;二是借喻的作用。影射并非要求与所影射对象的特征全部对应,只要取一个或几个最突出的特征、性质、事件等即可。影射是文学创作的常用手法,经常被作家们采用。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小说《孽海花》时说:“书中人物,几无不有所影射。”《红楼梦》不仅大量采用影射手法,而且同一事物或人物往往有多层影射。就“贾王薛史”四大家族来说,在书中共有三层影射,现分别论述如下。

一、“贾王薛史”的第一层影射

“贾”,可以谐音“假”,这种谐音法与作品的主旨立意一致。《广雅》:“假,借也。”作者明写“贾家”,实写“国家”。也就是假借一个大家族兴亡故事,影射了明朝的兴亡,这就是“以家喻国”的写作手法。“贾”也谐音“家”,贾家的第一层影射即为国家。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汪兆铭也看到了这一点,他在《红楼梦新评》中说:“此书是中国之家庭小说。中国之家庭组织,蟠天际地,绵数千年,支配人心,为中国国家组织之标本。国家即是一大家庭,家庭即是一小国家。西国政治家有言,国家者家庭之放影也,家庭者国家之缩影也。此语真正不错。此书描摹中国之家庭,穷形尽相,足与二十四史方驾,而其吐糟粕,涵精华,微言大义,孤怀识,则非寻常史家所及。此本书之特色也。”《红楼梦》批书人也提示了本书“以家喻国”的写作手法,在甄英莲出场时有批语:“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

“王”,王字的甲骨文为斧钺之形,斧钺为礼器,象征王者之权威。王的本义指天子、君主。《释名》:“王,天子也。”在殷周时代“王”是对帝王的称呼,到了春秋时期,楚、吴、越等诸侯国国君也开始称“王”,战国时各诸侯国国君普遍称“王”。从秦代开始,天子改称“皇帝”,“王”便成了对贵族或功臣的最高封爵,即诸侯王。例如,韩信先被封为齐王,后改为楚王。另外,“王”又代表朝廷、王朝、首领、主宰、统治者等。在《红楼梦》中,王夫人与王熙凤两人,基本主宰了整个贾府的管理。《红楼梦》以家喻国,王氏对贾家的治理也就影射对国家的治理。在第十三回末,作者夸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另外,“王”谐音“亡”,《红楼梦》书写的是一部“白骨如山忘姓氏”的亡国史。

“薛”,本义指一种草本植物,即“赖蒿”,学名叫艾蒿。《红楼梦》作者为什么设计皇商家庭姓“薛”,因为在古代人们根据职业分出尊卑,商贾虽然划分在上九流,却是上九流中的最末位,形同杂草。“薛”谐音“雪”,护官符用“丰年好大雪”来指代薛家。在元明时期,汉族文人常用“风”指代北方少数民族和军队,例如虞集的《挽文丞相》:“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这里的“北风”指代蒙古铁骑。面对大好河山落入异族之手的现实,虞集不由得联想到东晋初年过江之士,因北方沦为外族统治而痛心疾首之事,然而,他们仍保有半壁江山,不像如今整个华夏大地都被元人侵占。清初明遗民思想家颜元在《存治编》中说:“宋人苟安日久,闻北风而战栗,于是墙堵而进,与荆公为难,大哄极诟,指之曰奸、曰邪。”这里的“北风”指代“金国人”。汉族文人们有时也用“雪”来指代侵略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元代张鸣善的《落梅风·咏雪》:“漫天坠,扑地飞,白占许多田地。冻杀吴民都是你!难道是国家祥瑞?”张鸣善把元朝统治者比作“冻杀吴民”的雪。在《红楼梦》中,作者用薛家影射清人。《红楼梦曲·终身误》说薛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癞头和尚给英莲命运的诗谶:“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寓意英莲被薛家迫害。在《红楼梦》中,“风”“雪”的意象符号指代清人。在“芦雪广联句”中,王熙凤起句就是“一夜北风紧”,李纨接句“开门雪尚飘”,隐喻清兵横扫江南大地。清人来自冰天雪地的东北。而对于失去祖国家园的明遗民而言,清人的残酷统治犹如不见天日的漫漫长冬。“薛”也谐音“血”。《红楼梦》隐写“白骨如山忘姓氏”的明清易代史实,清统治者推行剃发易服恶政遭到汉族人民的强烈抵抗,清兵几十次屠城造成几千万生灵涂炭,“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明清易代,清人对汉人欠下了血债,《红楼梦》是对清人野蛮暴政的血泪控诉。

“史”,即历史。在清朝统治者组织编纂的史书中没有几十次屠城等暴政的记载。《红楼梦》作者以隐写的方式记载了那段血腥历史。为此,作者特意设计了史老太君和史湘云这两个代表“历史符号”的人物,这两个人物对事物的评价往往是最中肯,最客观的。史湘云作为作者赋予的“历史”符号还有一个标志,那就是金麒麟饰物。她本人有一个小金麒麟,宝玉又送给她一个大金麒麟。麒麟是汉族民间神话传说中的神兽。雄性称麒,雌性称麟。在天地诞生之初,飞禽以凤凰为首,走兽以麒麟为尊。麒麟又是神仙的座骑,只在天上有,人间若见必有奇迹出现。在中国汉族传统民俗中,因麒麟性慈、祥瑞,于是被制成各种饰物和摆件用于佩戴和安置家中挡煞调风水,有祈求太平、丰年、送子、长寿、祈福、安佑等美好之意。麒麟还是皇帝图章的造型。另外还作为一品黼黻的图案。在明朝洪武年间就规定:公、侯、驸马、伯以麒麟作为黼黻图案,故称一品麒麟。据传说在孔子出生前,有麒麟在他家“口吐玉书”,书上写道“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徵在贤明”。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四年春天提到“西狩获麟”,孔子为此落泪,并表示“吾道穷矣”。孔子曾写歌:“唐虞世兮麟凤游,今非其时来何求?麟兮麟兮我心忧。”,不久孔子去世,这就是“孔子获麟绝笔”的典故。故《春秋》又别称“麟史”、“麟经”。

“贾王薛史”四大家族姓氏的谐音“家亡血史”,暗示了《红楼梦》书写的是一部亡国之恨、灭种之忧的民族血泪史。但这四大家族却“相互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又是指代什么呢?

二、“贾王薛史”的第二层影射

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管仲有一项颇为后世熟知的政策:“四民分业,士农工商”。这一政策的要点是,把国民分成军士、农民、工匠、商贾四个阶层,按各自专业聚居在固定的地区。据《国语·齐语》记载,管仲规划士乡十五个,工商之乡六个,每乡有两千户,以此计算,全国有专业军士三万人,职业的工商臣民一万两千人(均以一户一人计算)。此外,在野的农户有四十五万户。《管子·小匡》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管仲认为,四民分业有四个好处:一是“相语以事,相示以巧”,同一行业的人聚居在一起,易于交流经验,提高技艺;二是“相语以利,相示以时”、“相陈以知价”,对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有很大作用;三是营造专业氛围,使民众安于本业,不至于“见异物而迁焉”,从而造成职业的不稳定性;四是无形中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使子弟从小就耳濡目染,在父兄的熏陶下自然地掌握专业技能。《管子·小匡》曰:“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

(管仲)


士农工商,也是治理国家的四个方面,其中也有轻重缓急。远古的中国人似乎并不轻商。早在殷商时期,人们非常乐于、善于经商及从事手工制造业。商亡周兴之后,周朝的建国者们在反思商朝灭亡的教训时认为,殷商之亡就是因为民众热衷工商而荒废了农业,造成民心浮躁,国基不稳,因此转而推行鄙视工商的重农政策。在周制中,工商业者的地位非常低贱,金文中“百工”常与处于奴隶地位的臣、妾并列。《易·遁卦》曰:“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逸周书·程典》曰:“士大夫不杂于工商。”《礼记·王制》曰:工商“出乡不与士齿”。也就是说,士大夫必须远离商人,绝对不能与工商业者混居在一起,工商业者离开居住地则不得与士大夫交谈。《周礼·地官·司市》中还规定,贵族们不能进入市场进行交易,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红楼梦》中的“贾王薛史”四大家族,也被作者赋予了“士农工商”这四根国之柱石的隐意。我们且以《护官符》来解析这种隐意。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贾家影射国家。以家喻国,书中每个人物都有明末历史人物原型。贾府中的老爷太太公子小姐,原型均为皇公贵胄,丫鬟奴婢也大多影射文武百官。他们都是国家栋梁,代表“士农工商”中的“士”。“白玉为堂”,表意是白玉装饰的殿堂,亦为宫殿的美称。“玉堂”最早是汉宫殿名。《史记·孝武本纪》:“于是作建章宫……其南有玉堂、璧门、大鸟之属。”《东观汉记·孝冲皇帝纪》:“永嘉元年春正月,帝崩于玉堂前殿。”而“金作马”则是指汉代宫门名“金马门”,亦称“金门”,这是学士待诏处,在当时是文人荟萃之处,曾有许多人待诏金马门,后来也指翰林院。《史记·滑稽列传》:“金马门者,宦(者)署门也。门傍有铜马,故谓之曰‘金马门’。”欧阳修《会老堂致语》:“欲知盛集继荀陈,请看当筵主与宾。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用“白玉为堂金作马”比喻贾家,这本身就隐含着贾家是皇家的寓意。荣国府荣禧堂楹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这就是在皇宫百官早朝景象的书写。故贾家的第二层影射是“士”。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修建的新朝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驰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它们是中国首次统一的标志性工程,也是华夏民族开始形成的实物标识。阿房宫1991年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最大的宫殿基址,属于世界奇迹。可想而知,阿房宫的建造工艺在秦时可谓登峰造极。书中描写史老太君地位显赫,而史湘云却家道中落,不得不经常辛苦做很多针线活贴补家用。这正是体现了明朝手工业由兴盛到衰败,直至艰难度日的苦楚。所以史家的第二层影射为“工”。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在中国古代传说中,东海龙宫中的珍宝是极多的,但是为何偏偏没有这“白玉床”呢?这里的“白玉”是指稻米,是粮食,而“白玉床”,即是那生产稻米的万亩良田。东海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粮食,缺少良田,也就是缺“农”,于是就要找金陵王家接济。刘姥姥是狗儿的岳母,而狗儿、板儿、青儿,都是姓王的。昔年狗儿的祖上与王家连了宗,认作侄儿,所以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找的就是王夫人,而实际接待她的也是王熙凤,因此王家的第二层影射为“农”。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丰收之年是商人营销交易的好时节,赚得盆满钵满,真正是珍珠如土般堆成山,金银似铁到处都是。书中薛家本就是皇商,故薛家的第二层影射为“商”。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士农工商”是国家的柱石,缺一不可,彼此之间有相互依存的连带关系,正所谓“一损皆损,一荣皆荣”。《红楼梦》隐写了明清易代的史实,所以“护官符”又有明末清初时代背景的特定指向,这就是“护官符”的第二层影射。

(1648年的南明)


三、“贾王薛史”的第三层影射

这第三层影射吸收了吴雪松(九峰真人)《“护官符”的内涵》一文的观点,个别地方做了修改。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从政治文化角度来看,玉是汉族政权和文化的象征,传国玉玺代表最高权力,《红楼梦》中贾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就是影射传国玉玺,并且有诗为证:“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这就是为争夺最高统治权造成生灵涂炭的悲惨景象。前面已经解释“玉堂”是汉宫殿,这也是汉族权力机关的象征。而金指代后金,即清统治者。放眼明末清初时代背景来看,代表汉族政权的明朝与代表满族政权的后金(清国)并立,明朝奢华腐败,醉生梦死,后金厉兵秣马,虎视眈眈。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这里的“金陵”是指江南,或者说就是南明,“金陵一个史”就是指南明的这段历史。清人1644年入关,而在江南的南明政权一直在抵抗清人的入侵,直到1662年朱由榔被吴三桂绞死,南明存在大约二十年时间。而在清人主持编纂的史书中,以1644年崇祯帝殉国作为明朝的终结,不但不承认南明的存在,而且妄图掩盖因剃发易服造成几十次屠城的暴行。阿房宫三百里,都被项羽付之一炬,南明二十年的历史也被清朝统治者抹去了。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明朝初期,女真族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东海本为女真的一部,用以指代女真,即后来的后金、清廷。而金陵是明朝的开国都城,金陵王家即指代大明。这里暗喻盘踞在辽东的清人资源匮乏,他们以各种手段向大明进行索取,暴露了其觊觎中原的野心。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雪”即是血,“丰年好大雪”寓意血流成河。珍珠指代汉人,金指代清人。这是惨烈的战争画面,几十次屠城,清人用削铁如泥的利剑,将汉人的一颗颗人头割下,鲜活的生命化为尘土。这究竟是瑞雪丰年,还是“白骨如山”的末世?

《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它以表面的“假语村言”为障幂,敷衍了一个大家族兴亡的故事,同时用影射、隐写的手法,让读者去挖掘背面那段惨不忍睹的明末清初的历史。“贾王薛史”四大家族,既是代表国家柱石的“士农工商”,同时也巧妙地用历史的视角演绎了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兴起。这段历史对于汉民族来说是“家亡血史”,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来源:lhttp://www.cnmzppw.com/tv/20200506094843.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4 01:04 , Processed in 0.19309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