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952|回复: 24

[【原创】] 天什么时候开始降大任于“斯人”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10-28 14: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bulunuo 于 2022-10-28 14:40 编辑

最近知乎上有个强贴,引发了一段段的记忆反杀。如果说记忆杀是怀旧的话,那么记忆反杀,就是怀错了旧。分明记得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怎么就变成了“是人”?是课本的问题吗?可是课本都找不到了呀……
搜索网上能够找到的课本及其参考书,竟然也是“是人”。搜索中华基本古籍数据库,查“天将降大任于**”,竟然也是“是人”为主。只有一条清代李雨堂《万花楼演义》的文献是“斯人”,看来正式文献里是不会有错的,只能走其他路了。
查“大任+斯人”,果然有戏,元代王恽著《秋涧集》有:“曰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元代也是能查到类似话最早的时期了。
再查《中国俗文库》,元代许名奎《劝忍百箴考注》有:“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从查到的文献看,元代这句话就开始变字了,后来民国时期,报刊里使用的就更多了。
古代使用这句话的改造版本,最著名的是方苞,“余谓世有斯人天将降以大任”。
虽然“是人”“斯人”意思差不多,但斯人用多了能够成词,什么“斯人独憔悴”,“是人”一读就不是个词,而在近现代的汉语中,词的比重越来越大,也越来越为人接受,单个字反而没有了势力。这也许是大家会发生记忆错位的一个原因。至于现在的重要文献中出现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是不是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0-28 14:4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小的时候也是斯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0-28 20: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待语言,最好的态度是市场经济。这也是语言学的态度。语文老师则喜欢计划经济,动不动就这个对那个不对的。

因为语言是变化的。怎么变化呢?谁都可以变,只要有人跟着你变,跟着你的人足够多就成了。所谓白字,只要念的人多了,就变成正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0-29 10: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记得是 斯人

点评

对劲儿  发表于 2022-10-29 14:0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0-29 12: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改读音才叫多的呢,见牛羊 xian改成jian,骑ji改成qi,一行hang改成xing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0-29 12:3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mile2012 于 2022-10-29 12:58 编辑

这两天通过读秀(SS号13226786),把小时候读的初中三年级第5册课本检索出来,确实那时候课本上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但是老师课上指出”是人“通或同”斯人“,说明20多年前的语文老师都知道这个问题了,也就是说不存在”集体失忆“、”曼德拉效应“之类的说法。现在大家习惯哪个顺口读哪个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0-29 13: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怎么感觉我好像是高中学的呢,印象是斯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0-29 13: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过的是“斯人”的日子,最后老天把“降大任”这个事儿给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0-29 14:5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小学是五年制,初中是三年制,这就有一个问题,不能满足国家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于是,我自发复读了一届初三。
《孟子》二章,这一篇正是初三上册的课文,是要求背诵的。咱不管它什么铁证,就凭咱读过两届初三的资深经历,可以断定,上学时背的一定是“斯人”。
我绝不认同有人为此所作的一种合理化解释:上学时学的是“是人”,只是后来的人生中反复被一些不严谨的课外读物或影视作品中的“斯人”洗脑,导致了记忆混乱,以至于最终以假乱真。
说到洗脑,有什么能比得了教科书呢?咱又连洗过两遍。至于现在看教材为什么真的是“是人”,而不是“斯人”,我不知道,大概只能用平行宇宙理论来解释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0-29 15: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天不学习,就赶不上刘少奇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0-29 15:43: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初中语文课本就是 “是人”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年第2版 第五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0-29 18: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emppp 于 2022-10-29 18:08 编辑

问好布鲁诺兄,好久不见啊!

斯人啊,斯人,这咋还出现了变异呢?年代再久远,记忆深处的那个“斯人”也磨不成“是人”!乱弹琴,搞不懂的越来越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0-30 00:33: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教版的“是人”,其他版本的会不会是“斯人”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0-30 06:4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先摘抄几句曹炜老师的论文《关于上古汉语近指代词研究中所存分歧之新审视》
https://www.sohu.com/a/458280101_120873510

先秦时期“是”用于指人时80%是单用的。                                          例如: 是为冯妇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孟子尽心章句下》)

“是”也有以“是+名词”形式出现的情况,但远不如“是”单用于指人常见。例如: 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雠也。”(《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以天下之王公莫好之也,然而是子独好之;以天下之民莫为之也,然而是子独为之。(《荀子·君道》)


《诗经》之后,鲁方言中“斯”曾一度盛行,以《论语》为代表。《论语》中“斯”作指示代词时在句中主要作宾语和定语。
定语的例句如: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论语·卫灵公》)

邾国也称作邹国,是当时山东鲁国的一个附庸小国,是孟子的故乡,而后世称一个地方文教昌盛乃礼仪之邦,一般都会将其称作“邹鲁”,同时也代指孔子与孟子。


所以,如果孟子也讲鲁国话,那么大概率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小概率用“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0-30 06:54: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学研究的好话题。人们对古文重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0-30 08: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上学的时候背的就是斯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0-30 09: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特别奇葩的是某些人说这是“集体记忆错位”、“集体失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0-30 16:3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教科书不统一造就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0-30 17: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同地方不同时代的土话,所以都对。
就看引用的是哪位大家什么时候的话,赞同louselice^_^兄的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0-31 07:4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大家争论的焦点并不是“斯”和“是”是不是通假字,这是古汉语学家研究的范畴。
而是:自己学的课本是“斯",但都没有证据。而人教社把”是“的照片拍出来,说看看我们没错,我们是”是“。
80-90年代,大家用的未必是人教版教材。所以人教社搬出的证据不具普遍性。
我就在想,为什么号称手书量第一的读秀,为什么没有收录90年代的各地语文课本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6-13 07:31 , Processed in 0.475735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