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91|回复: 4

[【转贴】] 《管子》中的养生智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25 23:2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25 23: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是没有管仲,可能就没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及其霸业。管仲更让人称道的,是他留下了一部《管子》。这部书,是先秦诸子时代的百科全书。书由管仲(约前723--前645)的继承者、学生收编、记录管仲生前思想、言论而成。换言之,那是战国初年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才荟萃的学术中心、百家争鸣的圣地稷下学宫管仲学派所编撰者。原书五百六十四篇,除去重复的四百七十八篇,实为八十六篇。系汉代刘向编定,后亡佚十篇,故今本《管子》仅七十六篇。全书十六万言,为《论语》的十倍,《道德经》的三十多倍,为最宏伟的中国先秦单本学术论著,其价值不言而喻。《韩非子•五蠢》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已将商、管并列。司马迁著《史记》时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其书世多有之”。足见《管子》成书之早,流传之广。《管子》内容很丰富。史学家罗根泽在《管子探源》中指出:“《管子》八十六篇,今亡者才十篇,在先秦诸子,裒为巨轶,远非他书所及。《心术》、《白心》诠释道体,老庄之书未能远过;《法法》、《明法》究论法理,韩非《定法》、《难势》未敢多让;《牧民》、《形势》、《正世》、《治国》多政治之言;《轻重》诸篇又多为理财之语;阴阳则有《宙合》、《侈靡》、《四时》、《五行》;用兵则有《七法》、《兵法》、《制分》;地理则有《地员》;《弟子职》言礼;《水地》言医;其它诸篇亦皆率有孤诣。各家学说,保存最夥,诠发甚精,诚战国秦汉学术之宝藏也。”腾新才、腾荣则认为《管子》一书“先秦诸子之博大精深,无出其右者,孔孟老庄申韩荀墨所不及也”(中华书局《管子今译》第4页)。
  黄侃读了《管子》的《内业篇》后,感慨更多,说是“真古道家言也,《参同》、《黄庭》皆于是乎出。”“诵法此等文籍,实足以安身成德,岂不胜于方士隐语,缪其辞义,使人误解以滋欲者乎!”(中华书局《黄侃日记》第126页) 在他看来,《管子》一书,实在是后世道家的源头。仔细看看,果然了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25 23: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管子那里,养生的第一要义是德。德的渊源,是精气。管子以为,世间至可宝贵的,是精和气。日月星辰、五谷万物,乃至神灵,都由精为之成,精气充沛,蕴藏于胸,就是圣人。故此精气,高可摩天,幽则入渊,阔大如海,要收,又在自己手中。如何保有此精气呢?答案是有的:“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音。敬守勿失,是谓成德。德成而智出,万物毕得。”
  德自何来?是心。有心,就有德。心,是“自充自盈,自生自成”的。心有时候是会丢的,丢的原因,是忧、乐、喜、怒、欲、利这些,离开这些远一点,心就回来了。管子说“心之情,利安以寧,勿烦勿乱,和乃自成。”那么,安宁一些,平和一些,心情就好了。
  和心连在一起说的,管子选了一个“道”。这是先秦诸子以至于后来的哲人们谈论最多的一个字眼。道在哪里?它没有注定的地方,“善心安爱,心静气理,道乃可止。”原来,道就在善良的心态里,在心平气和的地方栖止。有道,就有民:“彼道不远,民得以产。彼道不离,民因以知。”这是说,因为有道,百姓也就可以生存,可以认知了。
  在管子看来,道,也是有性情的。“彼道之情,恶音与声。”夸夸其谈是不行的。关于得道的办法,管子也有陈说:“修心静音,道乃可得。”道,是口不能说,目不能见,耳不能听的,人只有修心正形,或许可以把握。有道者生,失道者死。无道者失败,得道者成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25 23: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万事万物来说,不见其形,不闻其声的道无所不在,成就一切。天意主正,地气主平。人心主安静,春秋冬夏四季,是天之时也,山陵川谷,是地之材也,喜怒取予,是人之谋也,因而“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可以为精舍。”这就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仙家正源了。有了定,就成功了。
  在管子眼里,道,又叫做“一”,实际就是规律和法则。明白并掌握了这个的人,便是君子。“执一不失,能君万物。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得一之理,治心在於中,治言出於口,治事加於人,然则天下治矣。一言得而天下服,一言定而天下听,公之谓也。”身心调整好了,话就对,天下就太平,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这样看来,身心修养,关乎道德,关乎仁义。反过来说:“形不正,德不来。中不静,心不治。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淫,在这里是渐渐的意思。
  修心的关键,在“敬除其舍”,也就是打扫心地,做到内心安定。这样,“精将自来”。 之后认真保持,“ 精想思之,宁念治之。严容畏敬,精将至定,得之而勿捨,耳目不淫,心无他图。正心在中,万物得度。”这个功效是巨大的,后果是美好的:“道满天下,普在民所”,届时,言出天下安,通天彻地,都由于心安:“我心治,官乃治。我心安,官乃安。治之者心也,安之者心也;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彼心之心,音以先言,音然后形,形然后言。言然后使,使然后治。”官,是指五官身体。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便会精气存身,荣光焕发。深藏身心的精气神,浩然和平,是生命的源泉,源泉充沛,则生命力旺盛。这个时候的君子,“心全於中,形全於外,不逢天灾,不遇人害”,就是圣人。这圣人,形正身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乃能戴大圜,而履大方。鉴於大清,视於大明。敬慎无忒,日新其德;遍知天下,穷於四极;敬发其充,是谓内得。”戴大圜,而履大方,是说顶天立地。这是说圣人们的从内心修为的开发,达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凡人未至此境界,是由于养生上的失误所致。
  “凡道,必周必密,必宽必舒,必坚必固。”这应该是大家的一个共同体认。守善不弃,趋善去恶,就是道德的回归。“善气迎人,亲於弟兄。恶气迎人,害於戎兵。不言之声,疾於雷鼓。心气之形,明於日月,察於父母。赏不足以劝善,刑不足以惩过。气意得而天下服。心意定而天下听。”这个道理是透彻的,这个结果是喜人的。管子告诉人们,要问一问自己:能专心么?能一意么?能不需占卜就预知吉凶么?能要止就止么?能要完就完么?能不求于人而只靠自己么?思考,思考,反复思考吧。思考不通,鬼神将帮你想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8-4-25 23:29:55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所恃者,是平和中正,是心神安定。有了这个,就能长寿。然而,喜怒哀乐,欲望想往,都是胸怀里在所难免的,这就要控制。管子开出的良方是:“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守敬莫若静,内静外敬,能反其性,性将大定。”其实,这也是教育古今教育所要追寻的好目标。
  “仓廪实而知礼仪”是管子治国的名言。在《内业篇》里,他也说到了“以食为天”的百姓们的食:吃的太多,就会伤胃,吃的太少,就骨枯血滞。食量合适,就是实现了中和之道,精气神就有所寄托,有所滋养。饥饱失度,就要想办法解决。饱了就要好好活动,饿了就要放宽心思,老人要勤动脑。宽心就有勇,舒心就有博,形体安然而德性不移,心性专一则万种忧烦俱绝。“见利不诱,见害不惧,宽舒而仁,独乐其身”,生命的活力开发出来,意气风发,神采飞扬就是自然而然。
  “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欢。忧则失纪,怒则失端。忧悲喜怒,道乃无处。爱欲静之,遇乱正之。勿引勿推,福将自归。彼道自来,可藉与谋。静则得之,躁则失之。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所以失之,以躁为害。心能执静,道将自定。得道之人,理丞而毛泄,匈中无败。节欲之道,万物不害。”《内业篇》以这些话为结束语,很顾及人的心理,称得上反复叮咛,一唱三叹了。生命以欢欣为己任,以中和为要义,以不强求为大福,以节欲为坦途,读管子,精气神因之而旺,亦人生之幸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3 14:37 , Processed in 0.170727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