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6-9 14: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端午节快乐!——介绍一下端午节
端午节 :
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等。汉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端”与“初”同义,“五”与“午”音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亦为午月,所以初五也作端午。因“午时”为“阳辰”,故也称“端阳”。
端午节约始于春秋战国之际。它的起源,说法大致有四种:
一说源于纪念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汩罗江。所依据的资料,一是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载粽子起源之说,一是南朝梁人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载竞渡起源之说。
一说是龙的节日。闻一多的《端午考》,列出有关典籍中的一百零一条记载;他的《端午的历史教育》,推论端午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
又说源于恶日, 依据是《风俗通义》、《论衡》、《后汉书》等都涉及“不举五月子”的内容。
再一说端午源于夏至,依据是南朝宋人范晔的《后汉书、礼仪志》中说,汉代五月五日风俗源于夏商周时的夏至节。唐代韩鄂的《岁华纪丽》将端午解释为“日叶正阳,时当中夏”,只有在夏至,太阳才完全合于正阳之位。
各种说法中,民间流行最广、最有影响的是第一种。
端午有吃粽子、躲午、赛龙舟、迎鬼船、戴艾蒿、挂菖蒲、带香包、挂葫芦、驱五毒、饮雄黄酒、缠五色丝、悬钟馗、挂老虎素等习俗。
五月酷暑将临,瘟疫滋生,古称“恶月”,五月初五为“恶日”,所以这天父母多将未满周岁的儿童带至外婆家躲藏,以避不祥,俗称躲午。
江西一带因当地水浅,不能进行龙舟竞赛,故作旱龙舟,用以登高、游街市,俗称“迎鬼船”。
挂葫芦则源于唐末,相传黄巢义军杀富济贫,为避免杀错好人,定下以葫芦挂于门作为标记,相沿成俗。北京一带则用彩纸剪成葫芦状,倒贴于门,取将毒气倒出之意。
五色丝又叫花花绳、长命缕,人们用它缠成各种物形,佩于身上。汉代流行阴阳五行之说,据传五色龙可驱邪避瘟。
江苏淮安等地,将菖蒲、艾叶等香草,放入锅内煮水,叫做香汤,大人小孩都用香汤洗澡擦身,以求避灾祛邪。
南京一带群众在一碗清水里放适量的雄黄,丢进两枚鹅眼钱,全家用此水洗眼,说是可防眼病,叫做破火眼。
各地应节食品也各有风格。江西萍乡人吃包子和蒸蒜;山东泰安一带吃薄饼卷鸡蛋;河南汲县一带吃粽子和油果;东北一带节日早晨由长者将熟鸡蛋放在小孩肚皮上滚动,而后去壳给小孩吃下,据说这样可免除日后肚疼;福建莆田一带则吃黄鸡蛋和青黄豆。
据《康熙大兴县志》载,北京这天少女必须佩灵符,簪榴花,已嫁之女也各归家团聚,故又称“女儿节”。清代李静山的竹枝词《节令门·端阳》是这样描绘端午节的:“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来源:《中国民间节日文化辞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