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6-18 18: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
“以力假仁”虽然也有漂亮的旗号,其实是以实力恃强凌弱,朱熹分析是“本无是心,而借其事以为功者也”,就是主观上没有仁政动机,但是有客观效果,张居正评价更简洁“其事虽公,其心实私”。陈独秀的《战后世界大势之轮廓》里有一句评价“没有革命的统一,反革命的统一也有进步的意义。例如吴佩孚的统一比军阀割据好,刘湘的统一比防区时代好”指的大概也是这种情况。
不过这里的王霸都是指内战的政治措施,朱熹分析霸是指齐桓晋文,可是实际上连很多侵略者都打着漂亮旗号,日本人的“东亚共荣”,《神雕侠侣》里忽必烈都打着孟子理论的旗号,这就连什么“其事虽公”都说不上了。电视剧《血色湘西》里日本军官与清溪书院一位教书先生的辩论也是这类内容,这段视频被截了出来传到网上标题为“华夷之辨”,就是这段“以力假仁”和“以德行仁”的区别,这种更加恶劣的情形大概是孟子、朱熹、张居正都没有料到的。
以德服人,虽然举的孔子与学生的例子,不过对于政权也适用,孟子在第一章到处游说,以后章节著作里反复像祥林嫂强调的就是这一点。黄纯艳的《宋代海外贸易》就有一段话分析:
印度洋及中国海一带自古以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贸易体系。中国是这个贸易体系中最强大的政治力量但中国以儒家文化为指导的外交思想并不崇尚武力扩张,政治上重名轻实强调的是宗藩关系、华夷名分,经济上奉行厚往薄来、重义轻利的原则.文化上如孔子所说“远人不来,修文德以来之”、把以德服人、以华变夷作为最高目标。中国重名轻实、重义轻利的外交思想、超前发展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周边国家对中国先进文明的向往、共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中国对外政策从来不是穷兵黩武的,而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阿拉伯和印度也始终不是用政权和武力支持商人争夺市场和殖民地。这个贸易体系自产生以来总体上就是和平安宁的。维护这种和平安宁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基础就是互补性的贸易结构。如我们在上文中说到的这样的贸易结构十分稳定。由于自然环境和技术条件的差异,双方都缺乏对方的产品,使得商品的比较成本的差距 以及国际价值与国内价值的差距都很大。贸易双方都有利可图。波斯和阿拉伯商人优秀的商业才能和开拓精神更促进了贸易的良性循环。直到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方殖民者东来,才彻底破坏了这里的和平安宁、良性循环的贸易环境。
------------------------------------------------------------------------------------------------------------------------------------
这就是王霸两种方式区别从陆地转向海洋的区别,韩昇的《海东集》主要是到隋唐为止的东亚秩序,黄纯艳、万明等人就是以后转向海洋的这种秩序了,以前就提过,所谓的“朝贡体系”在政治上类似英联邦的结构,经济上有点像苏联东欧的经济互助委员会。“远人不来,修文德以来之”就是现在所谓的“软实力”,就是孟子一再强调的建立意识形态吸引力优势。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也并不是指“统一思想”似的思想钳制,“统一思想”是不可能的,《论语》里就有孔子与子路辩论的内容。这一点也要特别说明一下,再转一篇陈独秀的分析这一点的短文说明一下这个问题:
各党派应如何巩固团结?
——答《抗战行动旬报》征集抗战集体意见问题之一
1938年4月
一国中为什么有党同伐异的各党派存在,这不是根据人们愿意不愿意,而是根据社会各阶层客观利害不同形成思想不同所结合的共同意志,不能够由人们在主观上任意令它发生,令它消灭。
为什么利害不同、思想不同、意志不同的各党派能够合力抗日,这是由于为民族生存而奋斗的共同意志;也只是因为有形成这一共同意志之可能性,我们才有理由提出各党派合作抗日的问题,过此以上的合作、团结,只是人们的幻想而已,没有共同的利害,便没有共同的意志,便谈不上合作、团结。
不幸得很,竟有人在各党派合作抗战中,提出思想信仰之统一为党派合作抗战的条件问题,这未免太过幻想了,而且对于各党派合作抗日是一种有毒害的幻想!思想信仰统一了,则只有一党存在,根本无所谓各党派,便根本无所谓合作、团结了。诚然,人们提出思想信仰统一的问题,正因为企图实现一国一党消灭其余别的党派之理想。其实党派是相对的名词,如果别党消灭了,科学的说来,任何一党也就不能存在,因为那时各党派所代表的各部分人民不同的利害都消灭了,一切党派也自然消灭。这样的社会还很遥远,现在俄、德、意所谓一国一党的办法,即令政权的阶级性不同,都不过是一种人为的外表形式;正因为这种人为的外表形式,招来国内不断的纷争,将来还会成为崩溃之一因素。
现在的中国,无论政府党或在野党,都更不应该利用抗战的机会,效法这种人为的外表形式来消灭异己!能够使各党派合作团结的口号,只有一个,即“抗日救亡”,这就是说,无论各党各派在思想信仰上如何不同,而对于抗日救亡的行动,必须一致,这便是所谓“对立的统一”,“对立的统一”,本是全宇宙普遍的规律,政治也不能例外。若企图统一思想信仰来抗日救亡,那便不知道要等待到何年何月了。譬如宗教上有儒、释、道、耶、回之分,哲学上有唯物唯心之别,政治上有集权分权之争,如此等等,何时才能够统一呢?我们能够要求他们为抗日救亡而放弃他们的思想信仰吗?如果定要拿思想信仰之统一为各党派合作抗日的条件,那只有先从事内战,肃清了异己,然后才来抗日;这对于党派的问题,只是分散而不是团结,对于抗日救亡的力量,不是增加而是削弱,都在客观上帮助了敌人!如果顾虑到战后之经济的政治的制度纷争问题,这乃最后决定于国际和国内经济政治之发展,而非决定于思想信仰。
统一思想信仰,根本是一个荒唐无稽的幻想。在欧洲中世纪,全欧洲的文化几乎都在公教会手中,宗教法庭用过无数次烧杀酷刑,也消灭不了异教徒,也没有把思想信仰统一起来,反而公教会本身倒分了无数的派别;凡是一个集团,对外走向统一,同时对内即走向分裂,倒是对外竞争,往往加紧了内部的团结,这是一个公例。在中国古时,汉武帝和黄仲舒,他们君臣曾热心拿尊孔来统一思想信仰,然而汉朝的宫廷中,始终完不了儒、法、黄、老的斗争,即董仲舒本人的思想信仰,就是一个儒、道两宗的混血儿;后汉诸帝也曾严厉的拿谶纬来统一思想信仰,然而终于降服不了桓谭、王充的党徒。
历史的教训是很严酷的,我奉劝主张统一思想信仰的人们,多做点抗日救亡工作,少发点幻想罢!幻想一旦碰到实际,便如霜雪见了太阳!
陈独秀:《从国际形势观察中国抗战前途》。1938年4月广州亚东图书馆印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