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3-2 17: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2. 内篇•齐物论
《齐物论》放在第二篇,也许从客观上就阻碍了《庄子》的传播,因为实在是太难了。以前我就尝试努力理解,陈鼓应先生注解这一篇也花了许多篇幅,我看了两遍还是头大,只好只好采用最原始的办法,手抄了一遍,又参照了曹础基先生的《庄子浅注》及其他资料,理出了个大概的头绪。实际上,这一章如果读通了,《庄子》的难度相对就降低不少。
由于这一章是庄子哲学中最为重要的,对它的理解从来也众说纷纭,我所发表的意见肯定是粗浅的,还好也只是为了尝试照见本心,如果方家风笑,实属必然。
题目的意思还是解释为齐同万物与齐同物论为好。齐同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道。
王先谦《庄子集解》在注释这一篇的题目时说:
天下之物之言,皆可齐一视之,不必致辩,守道而已。苏舆云:“天下之至纷,莫如物论。是非太明,足以累心。故视天下,如天籁之旋怒旋已,如鷇音之自然,而一无与于我。然后忘彼是,浑成毁,平隶尊,均物我,外形骸,遗生死,求其真宰,照以本明,游心于无穷。皆庄生最微之思理。然其为书,辩多而情激,岂真忘是非者哉?不过空存其理而已。”
----------------------------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苔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笄,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
南郭子綦是庄子笔下那种得道之人,这样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应该是大量存在的,他们很多因为不著书,于是照他们理想的方式那样生活然后又消失了,如果遇到这样的人,我们应当致以敬意,虽然这对他们并无意义。
这一段对于风声的描绘已经可以算是一篇小赋了,庄子的文笔有时候比他的思想更吸引我。在这里提出的天籁,我想或许可以解释为:
天籁:在所有声音之上,体道者能听到的那让一切声音发出来的声音。道的表现之一。
这一小节乍一看好像与后文关系并不密切,但是“道通为一”。天籁合于道,各种声音也合于道——世间的各种争论在道面前自然被消解了。
“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庄子希望自己能心如死灰,但是恐怕只有在部分时候能做到吧?《世说新语•伤逝》中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庄子渴望成为圣人,但他最终还是因为同注目人间与宇宙才成就了他的伟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