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楼主: emppp

[【图书推荐】] 陆续推荐几本挑战雾霾的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0 15: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继续读《拾得一袖香》一书的第四部分:孤崖一枝花----木槿•紫薇等,行山道上,看见崖上一枝红花,艳丽夺目,向路人迎笑。详细一看,原来根生于石罅中,不禁叹异。

    第一篇是林语堂先生写的【孤崖一枝花】,借孤崖上盛开的一枝红花,来比喻宇宙万物之应时生灭,必尽其性。此中说及“猫叫春兮春叫猫”,而老僧不敢人前叫一声,是受人类文明之束缚,拂其本性,实际上老僧虽不叫春,仍会偷女人。看到此,怎不让人忍俊不止呢?无论是写文章还是做事情,还是率性而为的好吧!即使强加阻拦,也是拦得住人拦不住心罢了!就像这花一样,即使在孤崖上也是要开的。

    第二篇是宗璞先生所写的【好一朵木槿花】,木槿在我们这边都成了绿化带里的必备树种了,花开三色,白、红、紫我都喜欢,因为那丛丛花和丛丛叶平淡却不失美丽,最主要的是很好养活,小区内也有几树,孩子们经常摘花玩耍,我却只喜欢静静地注视着,能让人心情趋于平静、安详。记忆中对这种花没有太多的贪恋,有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感觉,简单自然。

    第三篇是汪曾祺先生写的【紫薇】,紫薇花也是夏天很常见的花儿。只不过在此文中,了解了“紫薇花对紫薇郎”的意思,原来唐代的紫薇郎是个官名,也就是中书侍郎。长见识,不错。中书侍郎是要到宫里值班的,独自坐在办公室里,不免有些寂寞,但是这也不是一般人所能谋到的差事。其实我也觉得紫薇花的那个阵势确实够震慑人的,这才是真正的乱红一片,乱成一团,挤挤压压,唯有花枝俏了。文中提到的大黑蜂我也见过,没有作者那么仔细地观察过,我比较怕蜂,也可以用望蜂而逃来描述。小时候捅过马蜂窝,所以......

    此部分里面还提到了腊梅花(汪曾祺)、君子兰(冰心)、石榴(郭沫若)、菜花(孙犁)、牡丹(张抗抗)、马缨丹(吴敏显)、通草花(李广田)、紫藤花(徐蔚南)、晚香玉(叶灵凤)、山茶花(邓拓)、昙花(钱歌川),这些花有些是我们所熟悉的,有些是我们所不熟悉的,正好借此机会好好学习一下,所谓活到老学到了矣!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唐兴顺先生所写的【花草档案】一文,这里面又着重介绍了玻璃花、炮打满天星、酸枣、臭香菊、米兰、石榴、铁碧莲、凤尾竹。每一种花都蕴藏着一段故事、一段回忆、一段留恋,让人读来倍感亲切,同样也勾起了几多往事......回忆是最美的,也是最甜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5: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趁着强冷空气来前,把《拾得一袖香》这本书读完,第五部分:紫陌红尘拂面来----花会•看花等。鲜花是我们的秘密语言,我们从容得体的使者,它的灿烂而短暂的生命在人们中间准确传递着各种曲折的信息。

    第一篇是朱光潜先生写的【花会】,开头借用诗人刘禹锡的----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这篇文章是写成都的花会,成都的天气以阴沉著名,但在阳春三月,风光却特别明媚,梅花茶花没有谢,接着就是桃杏,桃杏没有谢,接着就是木槿建兰芍药,在三月里你可以同时见到冬春夏三季的花,看到此,也好想赶在阳春三月去逛一逛成都的花会,去感受一下,三季的鲜花烂漫。逛花会就跟我们这里的赶庙会一般热闹,纵使是老年人,也会觉得年轻了十岁一般,人过中年,难得常有这样的少年兴致,确实值得一逛!

    第二篇是朱自清先生的【看花】,这篇文章在前面的书里已经看过,在这里重温,依旧感觉特别亲切特别温馨,尤其在心静的时候,慢慢品读着,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如沐春风,如浴温泉。好就一个字!在这篇文章里,朱自清先生又一次提到了清华园的菊,不知道时过境迁以后,如今的清华园的菊是否依旧如故?有机会再去的时候,一定好好寻访一番。

    第三篇是郭沫若先生写的【芭蕉花】,这里面所写的关于芭蕉花能治作者母亲的晕病的故事,读来让人倍感神伤。天后圣母果然有灵的话,应该也不会责怪一个幼童为治母亲的病而偷偷摘取芭蕉花的行为,只是人都是有那么一种坚守的,即使是固执即使是迷信即使是愚昧。

    第四篇是汪曾祺先生写的【花园】,内容看起来非常杂乱,却正是一座花园所应有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花园,包罗万象,花、草、虫、鸟不说是应有尽有,但也差不多够一年里把玩欣赏了。这样的花园又该是多少人所向往的世外桃源,可以在这里剥去所有的束缚,回到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精神乐园中,那又会是何等的享受与幸福!

    第五篇是凤子先生写的【养花】,看到养花,确实这里面的学问大了去了,想养活已经算是不简单了,如果再能养到花开花落,那又是另外一个境界了,至少在我看来是如此了的本事。种花是为了美化人的生活环境,要达到赏心悦目的目的,就不能偷懒,就是留根的花草,到时候不是也得修整一下么?道理说起来简单,实践起来就不知道要经历过多少次的失败呢!

    第六篇是张秀亚先生写的【种花记】,在玻璃渣、碎瓦片还有一些乌黑的煤屑的荒瘠的土地上能种出绿色的小生命,这该是多么令人激动、振奋、幸福的事情,然而好事多磨,这些历经磨难的小生命终于在被火鸭、大母鸡和小雏鸡的两次浩劫后竟然还能顽强地活下来,并且开出了美丽的花朵时候,那确实是一种喜极欲狂的感受。这就是生命的伟大,这就是生命的力量。

    第七篇是洪素丽先生写的【花香】,这里介绍了很多种花的香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花都有香味的,开篇却是这样写的,读来让人既觉得身处花香里,又似乎能从阵阵花香背后,感受到那些默默奉献娇艳花朵的无味的功臣,没有花香,我也是花,我也照样动人与妩媚或平淡中。长得类似罂粟花的虞美人,毋宁有种山高水远,野马尘埃的苍渺,美得恍恍惚惚。玉簪花的淡紫也是美极,淡紫色的玉簪花是衰败中的最后一次回眸,紫色的光,是一种回光返照的余晖。

    第八篇是彭燕郊先生写的【百合花】,百合花的记忆是 忧伤的,因为那是关于喇叭与百合花的象形,作者第一次画百合花就画成了喇叭!在映山红盛开的高原上,吹喇叭的小号手就长眠于此了。所以在作者的记忆里,百合花是盛开在盛开着映山红的高原上的,那里有太多难忘的记忆,带血的记忆!

    最后一篇是柯灵先生写的【望春花的故事】,望春花开了,春天就快要来了!第一个泄露了春讯的,就是那一树望春花。望春的残葩终于在紫槿花红出墙头,春意盎然的一天早晨,飘零在院中的草地上了。在春阳温暖的怀抱里,望春花做了个含泪的微笑,悄悄地离开了大地,是它用自己的翘首望春来告诉人们,春天已经悄悄来临,这是无畏的春的使者。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这春的第一声绽放,为望春花送上最诚挚的敬意,感谢望春的报春之情!

    至此,这本《拾得一袖香》全部读完,这是在最寒冷的大寒节气里读完这本书的,而书尾用望春花的故事来结束,也是给我们以启迪,春天已经不远了,在冬日,读一本花香四溢的书,真正的是“手有余香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 14: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帮顶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 20: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2楼milanstar于2016-01-22 14:20发表的 :
好东西,帮顶一下。

在如此寒冷到麻木的日子里,看到兄的回复,好感动,也好温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 20:4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外面的气温早已降到了零下十多度,读书除了能驱走雾霾,竟然还有另外一个功能,刚刚被我发现了,竟然也能驱寒!走进书的海洋里,满眼满心都是满满的温暖,真幸福!

    从今天开始读《再别康桥》这本书,经典常读里的一本,虽然是青少年推荐阅读的书目,我感觉依旧非常值得好好品读之。纸质版的书,作者大家一看就知道----徐志摩。天津人民出版社。

    书皮上的这段话我非常喜欢,有些书不可不熟读,不可不熟知,那就是经典。那是被岁月吹打、淘洗、风化后剩下的菁华。让自己心灵纯净,精神充实的一个重要方式是阅读经典。文学经典书香四溢,日久弥新。与经典同行,与名家对话,可以感悟作家自我的生命体验,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爱与美的追求。为生命而阅读,寻一片心灵的栖居地,体悟人的价值与尊严,对培养一个会审美的灵魂,一颗会感悟的心灵有着重要的意义。确实如此,虽说开卷有益,我切身的体会是自己喜欢的书才有这种感受,如果是自己不喜欢的书,即使强迫自己去读,也会是那种食不甘味的无奈心情,所以还是那些被一直流传下来的东西也就是经典,才能让人甘之若饴,手不释卷,手有余香!

    这本书分两部分,散文篇和诗歌篇。

    先读散文篇的一部分,用作者的话来引领我们,我将寻访我人生之唯一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虽然有些悲观,却也是现实,尽管这需要去寻访,但是更需要机缘,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安之若素!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这是多么美好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多么令人迷恋的人生真爱!真能有如此的机缘,则此生夫复何求?

    康桥,在我第一次明白康桥就是剑桥时,真的要忍不住大发感慨了,我所熟知的诗歌【再别康桥】,原来是说的剑桥!

    明天继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5 10: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末贪恋雪景,疏远了这里,致歉!

    今天趁着雪后蓝天的大好时光,让我们继续走进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一书中,散文部分的第一篇是【我所知道的康桥】。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河的名字是葛兰大(Granta),也有叫康河(River Cam)的。这段介绍让我初识康桥,可以想象一下那条美丽的康河,给作者带来过多少美好的回忆。河身多的是曲折,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看到作者这段唯美的描述,我似乎也已到了这享誉中外的名校里,如此的绚丽多彩,怎不令人向往和留恋。尤其在英国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真是寸寸黄金。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看一回凝静的桥影,数一数螺钿的波纹:我倚暖了石阑的青苔,青苔凉透了我的心坎......难忘七月的黄昏,远树凝寂,像墨泼的山形,衬出轻柔冥色,密稠稠,七分鹅黄,三分橘绿,那妙意只可去秋梦边缘捕捉......读到此,我的心也跟着醉倒在康河边上了。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静地,看天,听鸟,读书,倦了时,和身在草绵绵处寻梦去----你能想象更适情更适性的消遣吗?真的不能,此时只能让人忘情忘我而贪恋难返。

    在初夏阳光渐暖时你去买一只小船,划去桥边荫下躺着念你的书或是做你的梦,槐花香在水面上漂浮,鱼群的唼喋声在你耳边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黄昏,近着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静处远去----谁不爱听那水底翻的音乐在静定的河上描写梦意与春光!如此闲适的环境,又怎能不让人感动,那些优美的文字便自然挥洒而出,这也让我懂得了何以徐志摩先生的文字是如此的醇美胜似甘泉烈酒。

    那一次不可忘却的奇景----临着一大片望不到头的草原,满开着艳红的罂粟,在青草里亭亭的像是万盏的金灯,阳光从褐色云星斜着过来,幻成一种异样的紫色,透明似的不可逼视,刹那间在我迷眩了的视觉中,这草田变成了......这又是什么样的圣境,什么郁闷烦愁都统统去见鬼吧!在这里,只有真、善、美,只有圣洁,只有感恩!

    我只要那晚钟撼动的黄昏,没遮拦的田野,独自斜倚在软草里,看第一个大星在天边出现!能如此,则此生何求!

    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沉浸在作者为我所描绘的亦真亦幻的胜似仙境的纯美世界里,我还能做些什么,唯有继续在精神的晴空万里世界徜徉着,感动着,忘情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6 15: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气晴好,心情不错,继续读书。

    继续读《再别康桥》中的第二篇【拜伦】,对于拜伦这个人我只知道他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品有《唐璜》和《普罗米修斯》。后来查了一下,才知道,原来拜伦的全名是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代表作品还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是领导人之一。

    徐志摩毕竟是诗人,我很想知道在诗人眼里的诗人拜伦又有着怎样的性格和才情。【拜伦】一文开篇便是借用杜甫的一首诗----荡荡万斛船,影若扬白虹。自非风动天,莫置大水中。如此浩荡的场景,让人怎能不浮想联翩呢?大气、豪情、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拜伦不是神,他是凡人,比神更可怕更可爱的凡人,他生前在红尘的狂涛中沐浴,洗涤他的遍体的斑点,最后他踏脚在浪花的顶尖,在阳光中呈露他的无暇的肌肤,他的骄傲,他的力量,他的壮丽,是天上瑳奕司与玖必德的忧愁。他是一个美丽的恶魔,一个光荣的叛儿。这就是诗人眼中的另一个伟大的诗人拜伦的形象,让我们欣赏、崇拜、感念!

    “What is life, what is death, and what are we. That when the ship sinks, we no longer may be. ”

    他站在梅锁朗奇(Mesolonghi)的滩边,海水在夕阳里起伏,周遭静瑟瑟的莫有人迹,只有连绵的沙碛,几处卑陋的草屋,古庙宇残圮的遗迹,三两株灰苍色的柱廊,天空飞舞着几只阔翅的海鸥,一片荒凉的暮景。他站在滩边,默想古希腊的荣华,雅典的文章,斯巴达的雄武他默想他自己的身世,三十六年的光阴已在时间的灰烬中埋着,爱与憎,得志与屈辱,盛名与怨诅,志愿与罪恶,故乡与知友,威尼市的流水,罗马古剧场的夜色,自由的实现与梦境的消残……

    Tis time this heart should be unmoved,  (年岁已经僵化我的柔心,)
       Since others it hath ceased to move;(我再不能感召他人的同情;)
    Yet, though I cannot be beloved,      (但我虽则不敢想望恋与悯,)
       Still let me love!                 (我不愿无情!)
                 ……              ……

    Seek outless sought than found—         (只求一个战士的墓窟,)
       A dier’s grave for thee the best;       (收束你的生命,你的光阴;)
    Then look around, and choose thy ground, (去选择你的归宿的地域,)
       And take thy rest.                  (自此安宁。)

    这就是拜伦的诗,“冲锋,冲锋,跟我来!”这就是拜伦在希腊梅锁龙奇临死前昏迷时说的话!那时他的热血已经让冷血的医生给放完了,但是他争自由的旗帜却还是紧紧地擎在他的手里……

    诗人徐志摩眼中的拜伦就是这样的光辉、高大、充满激情、充满斗志,人的一生能轰轰烈烈是一种福运,得者能有几人?而死后能被人如此的崇敬更是一种幸运,作品能不朽,可以留给后人慢慢品读,而人格的魅力历经沉淀,那份光耀更会绵延长存。向诗人致敬,常读诗人的作品才是我们最大的收益与收获,怀着感恩的心情来品读,这些经典之作才会大放异彩。快乐读书,读书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7 20:4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16: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9 14: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31 11: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要读的这本书是林语堂先生的《闲情偶寄》,纸质版的图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直想找本林语堂先生的大作拜读一下,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这本书,第一眼的反应似乎这个书名非常熟悉,而且应该是李渔先生的作品,带着一丝不解和迷茫翻开了第一页。但是,心里还是一直想着李渔先生的《闲情偶寄》,原来此闲情非彼偶寄耶!

    此书的开篇是这样写的----代序【且把闲情寄笔端】,原来如此,至此才恍然顿悟。

    这本书也分四部分,第一篇:品时论世;第二篇:淡墨文香;第三篇:幽情絮语;第四篇:思逸感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31 14: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能像峨眉兄那样手不释卷地读后写感想的,不多,最起码我不是如此。现在我不怕读书,怕写,怕交流,怕浅薄的认识贻误别人。而峨眉兄的那一篇篇短文,反而是一种享受,一种角度,一种启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1 09: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31楼hjqz1于2016-01-31 14:16发表的 :
现在能像峨眉兄那样手不释卷地读后写感想的,不多,最起码我不是如此。现在我不怕读书,怕写,怕交流,怕浅薄的认识贻误别人。而峨眉兄的那一篇篇短文,反而是一种享受,一种角度,一种启迪。

问好鸿渐兄,所言不虚,其实一开始,我也犹豫过,很怕被笑耻,但是每当我看到那些精彩的字词句的时候,心灵真的有一种要被冲破的感受,无处倾诉无处宣泄,如果是在空山深寂处,我是真的要狂吼的,但是,现实中的我必须忍耐。这就是生活,因为我没有李白的洒脱,没有陶渊明的闲淡,不能随心所欲,不能放荡不羁!与其胡诌乱写给自己看,莫若放到这里,假如有人笑耻岂不更好!

兄的点评让我很惭愧的,能静下心来读书,真的是很享受的。

时间过得太快,我已经度过了一半的人生,不能再浪费下去,生活中总是忙碌的,但是每天只要是有空看看书,哪怕只是一页文字,都感觉有一种很淡然的心绪,那些日常的应付不得不去,而后总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醉了又如何?总还是要醒来,所谓午夜梦回的时候,那真的不是幸福,而是无奈。心烦时候,看看书,当然是要自己喜欢的书,无所谓名著与否,心情便被狠狠地梳理了一番,是一种彻骨的痛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1 10: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继续读林语堂先生的《闲情偶寄》,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林先生: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从上面的介绍,让我再一次认识了林语堂先生,尽管记忆中他的形象是跟鲁迅相近的,而且是手持一枚不小的烟斗。

    第一篇:品时论世,这里选的有演讲稿、有发刊词、有序。一开始我看林先生写的东西,感觉好高深,有些难以理解,读起来挺费劲的,于是就觉得这本书,我或许选错了,这本书似乎哲学味很重,打算放弃,于是就把这本书给放在了一边,这大概据此有近两个月的时间了。有一天从书桌上又拿起这本书,纯粹是消遣的意思,又读了起来,忽然有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受,于是就慢慢读了下去,间或放声诵读,才发现原来是如此的痛快淋漓。不觉想起那句大家都熟悉的词----字字诛心!【论东西文化与心理建设】难怪要放到第一页,只能是大呼过瘾了。(一)人必以平等自居,然后人肯以平等待之。(二)国家之事,我们若不争平等,外人决无将平等置在托盘上自送给你之理。【艺术的帝国主义】一文中,故宫宝物在伦敦展览,出尽风头,确实是国人最应痛心疾首之事。英国战舰运输西洋耶教和帝国主义而东,又运中国艺术而西,这真可谓是千古奇谈。我一直觉得这是我们的国耻,那些原本是我们的国宝却被掠夺被摧毁,而后我们还需重金回购,天理何在!【论玩物不能丧志】一文更是一针见血,道出了当时的时弊,当我们花前月下散步赏花时节,又岂能忘我,国之疲惫,更需我们勇敢面对,勇于担当。更应以健全的眼光来看时日,文化亦然。

    【希特勒与魏忠贤】一文,是世界笔会大会演讲词。希特勒之残暴如与魏忠贤相较,亦得退避三舍。看到这里,你难道不为之拍案称快?自杀乃是独裁暴君最该做的事!【抵美印象】一文也让我们对美国和今日之中国有个更直接的比较。在苏俄人士看来,美国是罪恶之渊薮,亦是快乐之福地----资本主义使它成地狱,机械文明又使它成天堂。美国丰衣足食,诸事安全;美国真有和平;美国物质文明足使人们快乐一生。而机械文明终究会使人人成为有闲阶级,美国就站在这个文明的最前头。【回京杂感(四则)】又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中国的现状,感触颇深。呜呼玄同,我们虽欲不“气炸了肺”其可得欤?且岂独“气炸了肺”而已,我们简直非效喇嘛开打鬼大会不可。

    每一篇都需要静心慢读,有时候看的我特别激愤,然而毕竟是时过境迁的内容,毕竟与现在相去甚远,但是其中的道理却是永恒的,辩证的心态来面对,人生中确实需要这样的疾呼与呐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1 16: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读林先生的《闲情偶寄》第二篇:淡墨文香。

    林先生的文章确实应该慢慢品读,我在这里写起来简单,其实这本书用时确实够长了,要慢慢领会,还得要能做到设身处地才行。毕竟那个年代,国将不国之时,文人志士都该群起而攻之,只是攻的力度不同,而且人与人的感想也是千差万别的,唯有怀有一颗爱国的心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文人。

    【天下第一不通文章】,以前肯定看过,只能说是看过而已,而今重读之,感受更深。看看这不通文章所言何事----人的进化,没有物的进化,人是不能进化的;物的进化,没有人的进化,物是不能进化的。面对这样的问题,恐怕世界著名科学家也没有人能答复。

    【课儿小记】一文中所写内容,我比较赞赏的是那种不是现在的应试教育,只是这种超前的思维与现在还是没有得到改观,当然这样的方式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遇到问题去找解决的办法,于情与学中,真正做到自由读书,快乐读书,喜欢读书便是心中真正的喜欢,为此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论语》社之缘起】一文,读来更是让人有点啼笑皆非的感受。这里有几句话是要抄来的:友人问:“吾兄为什么要办报?敢问宣传什么主义?”“没有!没有!”我连忙的拱手回答。友人怕我未曾听懂,又进一步问:“诸位办报,持什么主张?”“岂敢!岂敢!”是我固谦的回答。其时朋友有点慌张起来了,“诸位办报应该有个立场呵!敢问你们站在什么立场上?”请坐!请坐!“我仍旧很和气的答他。于是那位朋友,不知怎样,竟悻悻然扬袂而去了。看到这里,你除了会忍俊不止外,相信也一定会为这一问一答给搞得要扬袂而去了。办报也是因缘际会,有人肯执笔,有人肯拿钱,由是这报就”应运“而生了。真要知道这办报的因缘际会,是因为我们同人中有一位的岳母死了。

    【《语丝》的体裁】一文中,让我回到了过去那些油墨印刷的年代,记得当年很多试卷就是用那种滚动的油墨印出来的,弄的满手都是黑乎乎的油墨,只不过这里所写的只是页数的排版问题,看似琐细的问题,却给读者带来“翻天搜地”的不便,确实应该改进。力求方便读者,这才是真正的服务于民,方便于民。

    静静地品读大作是一种优雅的享受,愿这文香长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 10: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继续读林先生的《闲情偶寄》第三篇:幽情絮语。

    【一张字条的写法】一文写得确实令人纠结,就是简单的向木匠讨一点油灰的小事,结果在作者这里,横也不是竖也不是的写了一上午,纠结了一上午也没有搞定,还是小伙计去了直接口述求之,如此简单的问题,让文言和白话的纠缠不清,真的是让人无法理喻一般,却又是当时的现状。稿子起了四次,仍不那个!看到这里,想笑还是想哭?我既喜又嗔,掷笔于地曰:“管城子不中用!我辈书生何不早自杀!”

    【关于“穿中装才是怕老婆”复峇峇(ke)书】一文,看题目便觉得此文颇有深意,怕老婆与否竟然与穿衣服有关,另外又认识一字----峇。【“雨花”幽默文选】里提到的很多话,确实够我们大笑一场的,如:赵元任与友人信中有云:“要是你收不到这封信,请你赶快通知我,我好告诉你是什么时候付邮的。”;一个中国人,闷得发慌;两个中国人,便好商量;三个中国人,不能成事;四个中国人,麻将一场。到现在似乎还是很适用的。

    【塚国絮语解题】一文让我们面对塚国来处之泰然,自然絮语是应该在花间柳下讲的,但如果一个人遇着没有花间柳下可以坐谈,而且恰恰坐在坟中碑石上,也不便叫那个人就沉默下去以待毙。不管是活的,还是死的,还是半生不死的及半死不生的,喜欢瞌睡的人尽管瞌睡下去,不喜欢瞌睡而愿意多延长一点半生不死的苦痛的人,也就在塚国里谈谈笑笑。面对国难,面对列强,何去何从?

    【《论语》三周年】一文,算是对《论语》创刊以来的总结,要在有说有笑中成长,同时也不能太放肆无礼,拟人的写法,非常亲切感人,渴望活泼天真,拒绝沉闷虚伪。还有四篇文章,谈螺丝钉、再谈螺丝钉、三谈螺丝钉直到四谈螺丝钉,从一个小小的劣质螺丝钉谈起,谈及整个中国与外国的差距,几个人的辩论更让我们要励志要爱国。国人齐心协力才能其力断金,而且要善于批评,找到差距才能自强。

    这一部分内容,很多是答复来信的,内容比较杂,看起来正好不用费很多的时间,都是可以随手放下,又可以随时再看的,我有时候也比较喜欢这种没有太多连贯的内容的文章,看似随便,却都发人深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 16: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读林先生的《闲情偶寄》第四篇:思逸感怀。

    第一篇是【哀莫大于心死】,这句话被我用过很多遍,那都是一种少年未识愁滋味的心态,而今面对这篇文章,感触则不同了。天下大聪明与大糊涂,相去只有毫发之差。孟子所云哀莫大于心死,只是个说法,心为主裁,心死则万事不足为。孙中山先生为中国近代伟人,非其聪明过于袁世凯,只是一点忠贞为国,凛冽秉耀气贯日月之光明心地。处于今日地位,虽万分困难,只要是非分明,去从立决,办法自来。

    【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一文,让我记起了当年学过的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还记得那些背诵的内容: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时间过得真快,当年背书的印象已经模糊,只是这些慷慨陈词却依旧留在心底。所以她们的死,于我们虽然不甘心,总是死的光荣,因为觉得她们虽然死的可惜,却也死的可爱。我们于伤心泪下之余,更应以此自慰。

    【大义觉迷录】一文,把雍正好一通痛扁,毕竟是文人的个人观点,不过历史留给后人的总是东西各有所言,百家争鸣就应如此,我只是就文章而言,感觉看后很过瘾,仅此而已!

    最后一篇独幕悲喜剧【子见南子】写得是真幽默,读来让人啼笑皆非,世人皆尊孔子,然而孔子所整理并尊崇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在这出独幕剧里让南子给整出了一个“六艺研究社”,让人真的是要捧腹大笑之。是虚伪与真诚的较量还是盲从与变通的较量,世界是变的,我们不能墨守成规,也应审时度势。当然林先生此文的内涵我难以理解,只不过是就皮毛而发的感慨罢了。此幕悲喜剧确实值得好好欣赏之。

    至此,林语堂先生的这本《闲情偶寄》我也该读完了,虽然所写内容寥寥,是因我只能是高山仰止,慢慢品读,如果有感兴趣的朋友,我真心希望有时间有精力的朋友,可以好好拜读之确实令人受益匪浅,此文非常有教育意义,对现在的现状也大多适用,值得借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3 14: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天就要回老家了,这个帖子暂停,等过年回来再更新。提前祝大家过年好,猴年大吉,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15 14: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向大家问个好,年过完了,又开始了新的一年,按部就班,日复一日,挺好的,正好有空继续来更新这个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15 14:50: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话,今天外面的天空是如此的湛蓝,那份清爽确实已经是透骨的,给人一种说不出的愉悦,这样的心境下来写点东西,感觉非常棒!希望一直是这样的好天气相伴我们左右,祝福明天会更好!

    今天要推荐的书很通俗易懂,中学生必读名家系列之一----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纸质版的图书,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为啥要选读这本书,初衷是为了孩子,结果书到手后,倒是我读得津津有味了。记得上学时候的课文有一篇就是《落花生》,重温一遍的感受果然很不一样,除了一份对儿时的记忆以外,竟然还多了一份深深的乡愁,也许跟过年刚回老家有关。

    介绍一下许地山先生: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花)生。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1922年又毕业于燕大宗教学院。 1923—192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和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哲学、民俗学等。回国途中短期逗留印度,研究梵文及佛学。1927年起任燕京大学教授、《燕京学报》编委,并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课。看完以上内容,我不得不感叹一下子,纵观这些名家大家,每一位都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经历颇丰,这也就是他们之所以能成名的重要原因吧!

    这本书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散文卷,另一部分是小说卷。散文卷部分内容不算太多,每一篇的篇幅也都不算长,正好可以让人于愉悦中静心品读,尽情享受快乐读书的情趣。散文卷开篇以《落花生》一文中的内容发人深思,【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的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来。】正如许地山先生的文字一般,每一篇都饱含深情,每一篇都发人深思。

    【山响】一文,非常简短,通过群峰的对白,通过山峰与花叶的对白,表达了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一份渴望安宁的心情,只是设身处地地想一下当年的境况,怎一个难字了得。

    【蜜蜂和农人】一文,通过两首唱诗让我们深深体会到蜜蜂间那种互助的情怀,而人呢?则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人都不及动物能互相照应,互相帮助,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怎不令人彷彷!徨徨!徨徨!彷彷!

    【万物之母】一文,那深深的母爱是如此的让人动容,那该死的战乱年代,那该死的军人,把寡妇的幼子残杀,看到这里,真想手中有一支枪,把那万恶的社会给戳穿。母亲痛失爱子而疯癫,但是寻找儿子的心却不迷乱,为了能找到儿子,刀山火海算得了啥,那感人至深的慈母情怀让我久久无法平静下来。

    【再会】一文,写得是两位少年时代的朋友,一别多年,旧话重提的时候,那份淡然似乎并没有经历过这么多年,只是彼此在倾述衷肠,四十五年的时光竟然像数着手指头一般地过去了,那份记忆犹在,过往只不过是一场梦,现实还是那么宁静和安详。

    【落花生】一文,是我们所最熟悉的文章了,----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想起来了吧!记得当年还曾试着背过几句呢!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因为它是有用的。花生的魅力所在正是基于此的,没有艳丽的外面,植根于深深的泥土下面,默默无闻,却把累累硕果无私地奉献给了我们!

    【忆卢沟桥】一文中所提到的关于卢沟桥的见证历史让我感同身受,----从卢沟桥上经过的可悲可恨可歌可泣的事迹,可惜桥栏上蹲着的石狮子只会张牙裂眦结舌无言,以致许多可以稍留印迹的史实,若不随蹄尘飞散,也教轮辐压碎了。它不必记历史,反而是历史记着它。确实如此,历史和卢沟桥已经成了一体,已经无法分清谁是谁非,只是历史铭记的那段正是卢沟桥所见证的。

    这些优美的文字读来让人心情舒畅,但是那些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又让人痛苦与无奈,那个年代他们所承受的悲苦是我们现在人所无法理解的,只能是勿忘历史,在历史的印迹中成长、长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2 10:26 , Processed in 0.258261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