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5-12-2 09: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恒信必有恒心,有恒心必有恒产。”有恒产必有恒大?有恒大必有国足???
此句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原文是“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大致意思是:有一定财产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类比来讲,像我如此缺少论坛财富的菜鸟,灌水在所难免也。孟夫子微言大义,直见人心,令人惊佩。
可见,所谓“来自美国经济课本头一篇常说的一句话”纯属胡编乱造。不传谣不信谣,勿信。
******************
【原文】
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
滕文公问孟子治理国家的事情。孟子说:“老百姓不能让他们懈怠懒惰.《诗经》上说:‘白天割取茅草,晚上绞成绳索,赶紧修缮房屋,到时播种五谷.’人民有一个基本情况: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加以惩罚,这等于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人坐朝,却做出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贤明的君主一定认真办事、节省费用、有礼貌地对待部下、尤其是征收赋税,要有一定的制度.阳虎(即阳货,鲁季氏家臣)曾经说过:‘一心要发财致富,便不能仁爱了,要仁爱,便不能聚敛钱财。”
*******************
另见,《孟子·梁惠王上》第七章
原文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这句话真实完整的涵义是什么呢?孟子思想有丰富的内容,核心在于主张仁政王道。孟子的这段话讲述老百姓要有一定的财产,才能操守道德,如果老百姓穷困不堪,就会走险犯罪。等老百姓犯了罪,再用刑罚惩罚,这是陷害百姓。英明的君主应该保护老百姓的利益,使他们有一定的财产侍奉父母,养活妻子儿女,只有如此,老百姓才能安定下来。民有恒产,进有恒心,君主要保民而王。
有人认为,更好的翻译可能是:没有稳定的资产作为生活保证,却又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恐怕只有贤达之人才能做到。一般的民众,假如没有稳定的资产收入,便会心神动摇。一旦心神动摇,便会放纵、骄奢、奸诈、欺骗,无所不为。等到这些人犯了罪,然后国家用刑罚惩罚他们,等于国家用罗网故意引导民众而捕之。因此,贤明的君主为人民大众创造稳定的产业,使他们上可以俸养父母,下可以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终年丰衣足食,坏年景也能免于冻馁死亡。如果民众连基本生活都不能保证,天天在死亡的边缘挣扎,哪里会有功夫来奉行礼义呢?
********************
张颐武谈中产阶级——“有恒产者有恒心”
(2010-04-28) 稿件来源: 法制日报
中国的中产阶层正在迅速地崛起,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消费能力都已经引起了世界的瞩目。他们拥有独特的文化性格和心态。对此,著名作家张颐武在其新浪博客中谈到: 中产阶层的一大特点是在社会和职场中温和内敛的状态,因为中产阶层需要上升,在具体的生活中往往上下左右都不敢得罪,他们都是职场里打工的,不能痛快一时,只能熬着,许多问题需要自我消化,同时今天竞争激烈,机会转瞬即逝,压力很大。
中产阶层的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他们的权利意识开始出现。他们现在对于自身幸福的要求和渴望随着中国的大发展,有了一个新的平台,他们对于社会的期望也并不是“一天变好”,不是立即就有终极的解决方案。因为他们都开始置产置业,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着想,所以绝不期望社会动荡,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就是此谓。他们是具有灵活性的人,不是一根筋,但他们的声音需要有人听到,他们的要求往往在网络和媒体上很高调,但在现实生活中相对温和。
*****************
有恒产者有恒心
喻北哲 2010-07-28
“有恒产者有恒心”,本来是孟子的话,并不是我的发明。这句话跟管子的“衣食足然后知礼仪”一样,同样说的是普遍的人性。在这里,“恒产”指的是稳定的生产手段和生活资金,更为直接的含义就是指让人安居乐业的农业生产。我们过去的时代总是轻视商业,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儒家看来,商业是浮产,虽有利益,但是使人见利忘义,不利于社会安定,所以作为基本国策,就是重农抑商,并不是统治者不知道商业可以带来更多的利益。电视剧《乾隆王朝》有一个场面,和坤为了筹集款项,在广州与外商暗中交易,被乾隆发觉以后,受了重罚。乾隆并不是不知道贸易可以带来巨利,但是,建立在家天下基础上的封建王朝,不可能接受商业贸易所带来的平等互利的文化,是自明的。乾隆闭关虽然造成了中国三百年的落后,但是从维护本阶级利益的角度上来看,他是理所当然的“明君”。
我借用孟子的话,当然并不是在今天主张重农抑商,而是为了强调社会的稳定在于让大多数人持有“恒产”。而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能否有“恒心”,决定于他是否有“恒产”,一个社会是否有“恒心”,决定于这个社会“有恒产”的人是否占有大多数。ALPHA先生强调制度的重要性,在一个没有良好的合理的制度的社会里,有恒心的人得不到好报,最后会劣币驱逐良币,这种担心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制度是人决定的。如果有“恒产”有“恒心”的人占多数,那么,良好的合理的制度自然就可以建立起来。一味的强调制度的阙失,并不能解决问题,还很容易使我们对自己的民族丧失信心。
“恒产”是极其重要的。日本有句老话,“恶钱不着身”。意思是,不是正经通过努力,通过正当途径争来的钱,不容易积累下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财富。说得很有道理。比如赌来的钱,因为来的容易,所以也不会珍惜,很容易花天酒地的流出去。到最后,赌棍还是贫穷,真正赌成富翁的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又比如股票市场的一夜暴富,并不能真正造成多少富裕阶级。更不用说贪污腐化得来的财富了。这些来路不正的财富,除了毒化心灵,毒化社会之外,并不能创造新的财富。这些都不能算作是“恒产”,自然也不能带来让社会安定,使人生积极向上的“恒心”。
楼下有人在传授秘技。如何从银行骗取融资,通过自我卖买,把风险转嫁给银行,自己无本得利。这种手法之所以有效,有两个必要的条件。1,银行是国家的。2,市场在上升阶段。如果不是上升行情,又想从银行骗贷,就非买通银行职员不可。这种手法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根本就行不通。银行有自己的不动产评估士,不当高估的资产人家是不可能给你贷款的。当然,资本主义社会的银行也有不良资产,但这种不良资产是在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属于银行业务固有风险的一部分。而国内某些人的作法却是明目张胆的盗窃。这又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一种新形式。
人性是不可扭曲的。任何扭曲都必须付出代价。水性无处不入,可以冲击出坚固的堤坝。任何严密的美好的社会制度,都是经过人性的欲望的无数冲击,并经过千锤百炼才逐渐形成的。任何轻易的嫁接,引进,都不可能真正解决问题。这就是某位经济学家所指出的“后发的劣势”。可悲的是,真正认识这种劣势的人并不多。我们这个民族总是倾向于一蹴而成。唐三藏经历千辛万苦的取经,无非是取经,而不是造经。好不容易有自己的宗派了,这种宗派也是禅宗,是“不着文字”,是“尽得风流”,是立地成佛的“顿悟”,而不是“时时勤拂拭”的“渐悟”。过去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今天又是海归带来的西学东用。恨不得将上海北京变成纽约华盛顿。如此狂躁,我们配谈“恒心”吗?
********************
质疑“有恒产者有恒心”
网友:胜似闲庭信步 10-28 13:17
最近好象《物权法》要出台,媒体都在集中作大量宣传。宣传中有一个可能不约而同的话题,就是“有恒产者有恒心”。昨晚,CCTV4一个谈话节目就是这个题目,有学者在那里大论恒产恒心。但我总有些百思不得其解,搞《物权法》就搞吧。为什么要拿“有恒产者有恒心”来说事?
如果我记得不错,从古希腊到美、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当年以财产定选举资格的差别选举法时,反复强调的理由就是,有财产的人才会对国家有责任心。没有财产的人很多,他们一旦有了发言权,保不准会利用民主程序剥夺有产者的财产。
美国建国初期,各州都要求选民出示证据,证明在社会上拥有一定财产利益,从而“对社会显示充分依附”。这种对选举权的财产限制,受到了在美国动员和领导了独立战争的那批人的普遍支持,其中,作为美国启蒙运动开创人兼《独立宣言》起草人之一的富兰克林就是财产限制的重要支持者。
我们的宪法还在,宪法规定我们的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工人农民有多少是有“恒产”的?现在反复讲这个“有恒产者有恒心”是什么意思?资本主义国家用过的理念,我们都要用一遍吗?
诚然“有恒产者有恒心 ”是孟子讲的,他的原话是:
滕文公問為國.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詩云:『晝爾于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乎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於民有制。
孟子是对国君说这番话的,他的意思是说:没有稳定的资产作为生活保证,却又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恐怕只有贤达之人才能做到。一般的民众,假如没有稳定的资产收入,便会心神动摇。一旦心神动摇,便会放纵、骄奢、奸诈、欺骗,无所不为。等到这些人犯了罪,然后国家用刑罚惩罚他们,等于国家用罗网故意引导民众而捕之。因此,贤明的君主为人民大众创造稳定的产业,使他们上可以俸养父母,下可以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终年丰衣足食,坏年景也能免于冻馁死亡。如果民众连基本生活都不能保证,天天在死亡的边缘挣扎,哪里会有功夫来奉行礼义呢?
孟子的这话以我理解,他主要是要滕文公这样的国君给老百姓创造可以安居的产业;因此他对“无恒产者”可能的行为有点取其极端而证之。无恒产者就一定会“放辟邪侈 ,無不為已”?孟子可能是依据少数案例,概括了一个整体行为,以耸动滕文公。
早期资产阶级将“无恒产者”视为异类,并从法律上歧视之,则是阶级本性之使然。
恒产是什么?望文生义,应该就是稳定的产业,是能够长久地维持基本生活的产业。那么这种产业首先应该是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通过生产才能使生活延续。光有房产没有生活来源,算不算“恒产”?手中有存款万把元而别无生息,算不算“恒产”?恐怕都不能算。俗话说的好:“家有万贯,不如薄技在身”,大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能这样理解的话,那么在今天的中国,有多少人有“恒产”?那有多少人有“恒心”?有的人把“恒心”解释为“信心”,信心诚然是一个方面。但信心能涵盖这句话的全部吗?依孟子原意肯定还有个道德在其中。
这句话反过来,必然是:“无恒产者无恒心”,那这,置广大人民群众于何地呢?除在国有企业的人员和其他 吃“皇粮”的还有“公产”罩着,其他 多数人的“恒产”在那里?特别是现在众多的青年打工者,他们彻头彻尾属于“无恒产”者,难道说他们既无道德也无信心?这岂不成了危险的一族?
再深想一层,照这个说法,有恒产者就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无恒产者就成了国家和社会的麻烦了?
我以为,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现在恐怕还不能说这个话呀!
来源:强国论坛
*****************
最佳答案,诚不我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