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961|回复: 4

[【读书沙龙】] 从《论语》中的“教”与“诲”看孔子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7 09:54: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代“教”和“诲”是一对同义词,二者有区别,“教”带有强制性,在“诲”重在启发、诱导。
1‘《论语》中的“诲”
“诲”字在《论语》中共出现5次: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述而)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7 23: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视角。我来扯两句。

“诲”的确缺少“教”的督导之意。“教”的对象确实也经常是民,这从“教化”连用容易感受。

“诲”的关键是亲口教导。用现代的概念说,就是口耳相传而非函授,近似于入室弟子。束脩以上也不是普通老百姓能付、肯付的,故难以诲众。孔子的弟子多为士或平民,家境尚可,也有跟随受教育的眼界意愿。

“教”则没有明确的耳提面命的亲近感,适用对象也就扩大很多。“善人教民”,“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应该都是传达、宣扬、指示而已,不是亲力亲为。当然也有“言传身教”,但并非“教”的内涵。

孔子的时代,正是礼去公室,文化下移的过渡期。孔子创办的私学,顺应了这个需要,将贵族公学专有的知识技能(六艺)带入民间。这已经是相当大的突破,如果一下子扩大到“劳苦大众”,未免苛责,又难以实现。

所以,与其认为是局限性,不如说这两个字就是这么用的。只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特点,刚好可教之人较多且远,可诲之人较少且近。而像素昧平生的互乡童子,有缘相见也无妨诲一下。

《诗经》早于孔子。《小雅·绵蛮》有:“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孔颖达疏:“教诲一也。”这是从广义的teaching来说,未及辨异,但显然对象相同。郑玄笺:“事未至则预教之,临事则诲之。”孔明确不同意郑的解释,我赞同孔。

至于“人”、“民”之辨,前者没有阶层意味,范围上包含后者,并非“士以上”那么夸张。以孔子当时的地位,至少对诸侯、天子,都不敢自诩为诲,对大夫似乎也不合适。另外,《论语》同时有“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这里的含义显然相同。凭空猜一下,也许和《捕蛇者说》结尾的“观人风者”一样,都是为避李世民之讳改“民”为“人”,而后出的版本又有混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9 11: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楼wdscxsj于2015-08-07 23:04发表的 :
好视角。我来扯两句。

“诲”的确缺少“教”的督导之意。“教”的对象确实也经常是民,这从“教化”连用容易感受。

“诲”的关键是亲口教导。用现代的概念说,就是口耳相传而非函授,近似于入室弟子。束脩以上也不是普通老百姓能付、肯付的,故难以诲众。孔子的弟子多为士或平民,家境尚可,也有跟随受教育的眼界意愿。
.......
言之有理。确实不是孔子的局限性,是我们责之过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8-10 17:27:09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bbs.tianya.cn/post-books-85364-1.shtml



楼主:老金在线 时间:2006-10-08 00:38:00

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文】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说解】
  孔子是否有愚民思想?
  攻防双方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主要依据之一,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十个字。认为孔子或儒学有愚民思想的人还可以举出《孟子·尽心上》的名言来佐证:“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但是这个公案需要分析。
  这涉及到古文标点。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十个字可以有多种标点方法——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哪一个是孔子本意呢?
  孔子是教育家,一生在为启蒙人心教化天下而努力。《论语》多次讨论“民”事、“人”事(“民”字总出现49次,“人”字总出现219次。一般来说,“民”是“人”的复数形式,“人”是“民”的单数形式),关于“爱民”、“教民”的言论甚多,都足以证明孔子与“愚民”无关。后世所谓“孔子愚民”说,多属于“历史发展五阶段社会论”、“阶级斗争论”的产物,证据不足。
  孔门“爱民”言论,如——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这样一个“爱民”的先知,岂有“愚民”之心?
  孔门“教民”言论,如——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戒戎矣”。“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孔子最有名的“教民”思想在《子路》篇: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教之”,就是“使知之”。由此可以推知:这样一个志在化成天下的先知,岂有“愚民”之心?
  准此,“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十个字,标点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较为允当。“可”,是懂得礼义,教化流行的意思;“不可”,是不懂礼义,教化不行的意思。“由之”,乃是居敬行简,“小政府”的意思。“知之”,乃是施行教化,发挥政府教化功能的意思。“使”之主体是公室君主。
  孔子不是鼓吹“愚民”政策的“没落的奴隶主贵族”;而是倡导“爱民”、“教民”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是伟大的先知,他的思想、教化,为民族共同体所共有,不是哪一个“阶级”、“阶层”可以独享的精神资源。今天唯一感到遗憾的,是孔子、孔门留下的言论太少,令今人在还原先知的观念时,需要多方考索、演绎、推想。所以顾亭林说:“《孟子》书引孔子之言凡二十有九,其载于《论语》者八。又多大同而小异,然则夫子之言其不传于后者多矣。故曰:‘仲尼没而微言绝。’”(《日知录》卷六“孟子引《论语》”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8-11 13: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15:46 , Processed in 0.19136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