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863|回复: 1

[【问道台】] 明代理学教育思想的特点 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5 18: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代理学教育思想的特点

  明代初年,崇儒重教之风大兴,文化教育事业发达,诚如《明史》所载.\"明太祖起布衣,定天下,当干戈抢攘之时,所至征召者儒,讲论道德,修明治术,兴起教化,焕乎成一代之宏规。\"①丈化事业的发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兴盛。明初的理学家、教育家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一度出现纷呈、繁荣的现象。这里,拟对明初理学教育思想的特点作一综合论述。


  明代理学教育思想主要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程未理学繁育思想取得独尊的统治地位


  明代初年,官方极端推崇程朱理学。早在开国之初,宗守朱学的刘基、宋蘸等理学家就常与朱元璋\"论道经邦\",他们建议以孔孟之书为经典,以程朱的注解为\"规矩\"。朱元璋逐步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亦懂得理学是治心之要、治国之本。洪武年间,解绪上万言书,建议由官方编修理学书籍,\"上溯唐、虞、夏、商、周、孔,下及关、闽、濂、洛\",以进一步确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到明成祖永乐十三年 (1415) ,在皇帝朱棣的亲自主持下,编篡而成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标志着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完全确立。这三部大全所据经注,均属程朱理学著作。就以《五经大全》为例,(周易大全》据《伊川易传》及朱熹《易本义》,《书偌大全》据蔡沈《书集传》,《诗经大全》据朱嘉《诗集传》,《春秋大全》据胡安国《春秋传》,《礼记大全》主陈浩《云庄礼记集说》,它们均是程朱本人及其门人的著作。

  程朱理学成为明初的官学以后,尤在教育上有着鲜明的体现。明初的科举考试,以《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规定文章略仿宋经义,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称\"制义 \"《四书》主朱熹《集注》,《易》主程《传》、朱熹《本义》,《书》主蔡氏《传》及古注疏,《诗》主朱嘉《集传》,(春秋》主左氏、公羊、谷梁三《传》及胡安国《传》,《礼记》主古注疏。永乐十三年,明成祖颁《四书大全》、《五经大全),作为科举考试的准绳。与科举考试相关,学校教青也以程朱理学为主要内容。明初的中央官学及地方各级学校,为了培养应付科举考试的后备力量,均按科举要求,以《四书》、《五经》的朱学传注,教授生徒,使得程朱理学在科举考试、中央及地方各级官学中占据统治地位。程朱理学在社会意识形态、教育部门取得独尊的地位,故而也支配了明代初年的教育思想。如三部《大全》之一的《性理大全》,其二十六卷以后,按门目将程朱理学的有关语录分类选载。程朱理学的教育思想主要收在《学》的门目之中,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小学

总论为学之方

存养(持敬附)

知行、致知、力行

教人、人伦

读书法

史学、字学

科举之学

论诗、论文


  在这些门目下辑录的都是有关教育思想的语录,而其来源主要取自程朱本人及其门人后学的著作,其中所体现的,均是程朱理学关于教育宗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读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在《五经大全》、《四书大全》中,也大量辑有程朱理学的教育思想。由此可见,三部《大全》的颁行,不仅标志着程朱理学作为国家哲学统治地位的完全确立,而且标志着程朱教育思想的统治地位确立。


  程朱理学教育思想的统治地位不仅体现在官学及官方颁布的典籍中,同样体现在明初涌现出来的一大批理学家、教育家的思想之中。据《明史·儒林传·厚论》所载\"原夫明初诸儒,皆未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白,矩嬉秩然。曹端、胡居仁等践晨,谨绳墨,守儒、先之正传,无敢改错。\"这一大批理学家、教青家很多,除了上面例举的曹端、胡居仁之外,还包括有宋蝶、刘基、方孝濡、薛理、吴与阔、汪克宽、陈真晨等人。他们在教育思想方面,主要是宗守程朱理学。如以方孝需为例,方孝黯( 1357-1402)宇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宋攘的弟子,被称为\"程朱复出\"。他十分推崇朱慕的教育思想,认为:\"朱子之学,圣贤之学也。自未子没二百年,天下之士未有舍朱子之学而为学者。\"①所以,方孝孺也像程朱一样,主张\"敬内义外\"的教育主张,他说\"涵养以敬,以澄其内,制之于义,以应乎外。\"②\"以敬存心,以义制行。\"③这些都是朱嘉倡导的敬义夹持的继续。又如明初理学家刘基,亦是宗守程朱之学。刘基( 1311-1375)字伯温,被称之为\"明一代宗师\"。他的教育思想,也是承继朱嘉的格物致知、内外兼尽的主张。他说\"现其著以知其微,察其显而见其隐,此格物效知之要道也。不研其性,不幸其故,桔于耳目而止,非知天人者矣。\"@\"儒者之道,格物以致其知,贵能推其类也。\"⑤这一类教育思想都是明确延续朱嘉的\"格物致知\"思想,即要由外及内、由物而推其知。再如前面专节论述的薛茧,初认为是\"明初理学之冠 \"f开明代道学之基\"。他所宣扬的教育思想,正是对程朱理学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由此可见,在明代初年,由于官方的极度推崇,程朱理学已成为国家哲学,统治着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与此相关,程朱理学的教育思想也在教育界取得独尊的统治地位。


(二)明初理学费育思想在注重躬行实践方面部现出理论特色

  教育思想不仅受理论基础、思想资料的支配和影响,同样受到教育家本人的教育实践的支配和影响。明代统治者推行崇儒童教的政策,大批理学家们从事教育活动,在教育实践中对理学教育思想产生一些新的体认和阐发,故而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见解。他们的教育思想有一个显著特色,就是注重对躬行实践的阐发,反对当时诵习章句的不良风气。

  明初理学家方孝睛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方孝需从小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后又成为宋糠的人室弟子,故被人称为\"程朱复出\"。但他认为,以理为本的天道论经宋儒论证后,\"具已明白\",更应该注意的是学道的方法,这正是教育思想方面的问题。与程朱理学的教育思想相比较,方孝霜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视践履功夫的特点。他十分重视小学功夫,所谓的\"小学功夫\",主要是指自幼年至成年的道德践履功夫。他的《幼仪杂箴),就专列小学功夫项目二十项,包括坐、立、行、寝、揭、拜、食、饮、言、动、笑、喜、怒、忧、好、恶、取、与、诵、书等。他认为,那高超、神圣的天道并不是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反,就存在于日用常行之中,他在《幼仪杂箴》中首先就提出:

  道之于事无乎不在,古之人自少至长,于其所在皆致谨焉而不敢忽,故行跪得拜饮食言动有其则,喜怒好恙'比乐取于有其度,或铭于盘孟,或书于绅药,所以养其心志,约其形体者至详密矣。其进于道也,岂不易哉。

  由于高超的道就存在于坐立揖拜、言动取予的日用生活实践之中,那么,《幼仪杂箴》所列的小学科目,一方面固然是使学者的外表形体、日常行为规范化、程式化;另一方面则是使学者通过行为的要求而达到涵养心性、体悟天道的目的。这样,通过日用实践的\"小学\"功夫,即可将\"下学\"和\"上达\"统一起来,而不是将\"上达\"看作是离开日用生活实践的静思冥悟。譬如《幼仪杂箴》所规定的\"坐\"必须做到\"端正\",就是为了培养\"坚定若山\"的精神:\"立\"必须做到\"植\"即要象树一样挺直,就是为了培养屹然不动的精神:\"寝\"必须做到\"宁心定气\",就是为了\"安养厥德\";\"怒\"不要遽暴切齿,就是为了培养授道、审虑之心,等等。总之,这些外表形体、行为模式的规定和训练,最终又是为了\"养其心志\"。《幼仪杂箴》所规定的二十项内容,将理学关于心性修养的内容都包括进去,纳入到洒扫应在对、饮食言动的日用常行之中。一切养其心志、体验天道的道德修养、道德教育,均离不开这日用常行的生活实践。这种注重践履的教学方法,应该说是十分有特色的。

  明初理学家刘基的教育思想,也有自己的特点。刘基一方面主张\"敬以直内\"的道德修养工夫,另一方面又强调道德践履的重要性。他批评一些道学君子的道德与行为之间了不相颐,指责他们是\"呼朋命徙,左跄右趋,谈无用空言,强相名曰儒\"①:\"今夫世俗之人,类以善自名也,现其行而不掩\"②。他还批评二些儒者口头上也讲\"孝为百行之首\",但是一到生活实践中,则往往是以\"饮食供奉为至足,而不知成其戚,欣其欣,至于连者情而不顾\",不能做到\"由义.履礼\"。③为了纠正这种种不良风气,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他提出\"知易行难\"的问题,认为\"人之于道,知足以知之,而行弗逮者,元,勇也。\"③他倡导人们象颜渊那样知仁而能\"跃然\"行之。刘基所以这样强调践履问题,是由于明代初年,儒林中空谈心性、言行相悖的情况十分严重,他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了这些问题,试图通过对践履的强调而纠正它们。

  前节论述的薛瑄,同样是一个对程朱理学教育思想有自己独特体认的理学家、教育家。强调\"学贵践履\",也是他的教育思想中具有特点之处。正如刘宗周所评价的\"阅先生《读书录》,多就兢检点言行间,所谓学贵践履,意盖如此。\"⑤薛盟强调人伦日用的下学功夫,认为下学功夫不实,欲求上达则\"无可择之地\"。他所谓的\"下学\",包括日用生活、社会政治的实践,他说..下学人事,形而下器也。\"①\"圣贤之书,六艺之文,历代之政治,皆所谓物也\"。②他认为学者们必须能在人伦臼用、应事接物生活实践之中,做到\"暴行践履\",以\"求至极之理\",最终能达到对性体的\"豁然贯通\"。他所倡导的这种注重下学功夫、道德实践的教青主张,体现出独有的特色。薛茧的理学教育思想在明初影响很大,并经其学派的传人影响到以后。如明代关中之学的代表人物吕柟(1479一1542),即是薛瑄的四传弟子。

  他不仅在学术思想上继承了薛瑄的\"性气不离\"、\"以性为宗\"的主张,而且在教育思想方面也注重人伦实践的下学功夫。他在论及\"格物\"的意义时说\"这个物正如孟子云‘万物皆备于我'物字一般,非是泛常不切于身的。故凡身之所列,事之所接,念虑之所起,皆是物。\"③吕柟强调\"格物\"即是格与自我生活实践相关的物,包括耳目鼻口的\"身之所列\"、饮食男女、言行酬酵的\"事之所接\"以及心与物接时\"念虑之所起\",这都是强调学者应该从人伦实践的下学方面努力。所以,他主张\"求性\"应该\"亦只在下学中做去\",\"从下学中做起\",应当\"即事即学,即学即事\",他进一步说\"今讲学甚高远,某与诸生相约,从下学做起,如随处见道理。事父母这道理,待元,弟妾于这道理,待奴蝉这道理。此可以质鬼神,可以对日月,可以开来学,皆是切实处做来。\"④这些教育主张,与薛理那种注重下学功夫、注重日用实践非常一致。


  (三)明相理学教育思想也蕴含着心学的倾向

  明代初年,程朱理学的教育思想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几乎支配了当时的教育界。但是,明初的理学家、教育家在宗守程朱的前提下,又曾表现出“兼采朱陆”的特点,流露出明显的心学倾向,这既是对元朝理学\"折衷朱陆\"的学术风格的继承,又对明中叶以后兴起的心学思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明初理学家宋蝶(1310-1381)系浙江金华人,黄宗辈《宋元学案》将其列为金华朱学系统。他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确有十分浓厚的朱学特点。但是,他常常讲\"吾心\",在哲学本体论方面以\"吾心\"为天地根本,在教育思想方面倡导识心、明心,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心学特色。首先看看他的哲学本体论,他说:

  天下之物孰为大?曰:心为大,曰:何也?曰:仰观乎天,清明穹窿,日月之运行,阴阳之变化,其大矣广矣。俯察乎地,广博持载,山川之融结,草木之繁芜,亦广矣大矣。而此心直与之参,混合无间,万象森然而莫不备焉。
  非直与之参也!天地之所以位,由此心也;万物之所以育,由此心也。①

  在这里,\"心\"成为天地万物\"所以往\"、\"所以育\"的根本,那么,这个\"心\"显然就是宇宙的本体。所以,他在许多地方均是将\"吾心\"视为宇窗的根本,他认为理就存在于心中,没有心就没有理,他说:\"心存则理之所存。\"②\"有此心即有此理。\"③在这里,\"心\"显然比\"理\"置于更为根本的地位,他有时又称心为\"太极\",提出:\"天地一太极也,瑄吾心一太极也。风雨雷霆皆心中所以具。\"①他不仅在哲学上具有心学倾向,而且在教育思想方面也同样表现出来。他将儒家学者必读的《六经》,视为\"吾心\"所具之理的记录,他说:\"《六经》者皆心学也。心中之理元不具,故《六经》之言无不该,《六经》所以笔吾心之理者也。……人无二心,《六经》无二理。因心有是理,故经有是言。\"②他对儒家经典的这种理解,和后来的阳明学派十分接近。

  在教学方法上,他也倾向于心学一派,主张\"识心\"、\"明心\"等向内冥求的方法。他称赞陆丸渊\"发明本心\"的教学方法是\"卓然有见\",没有朱学那种因为泛观博览而产生的\"漫这支离\"的弊病。但是,他又认为,陆学缺乏致知的下学功夫,也有缺点,他的主张是\"折衷群言\"。

  可见,宋濂的学术思想、教育思想是折衷、调和朱陆之学,在宗守程朱的前提下,又有突出的心学倾向。

  被称为能\"守先儒之正传\"的曹端,其教育思想方面也表现出心学倾向。曹端将道德教育称之为\"事心之学\",明确提出\"学圣之事,主于一心。\"\"事事都于心上做工夫,是入孔门底大路。\"③这和朱熹教育思想、重视\"道问学\"大不一样。

  他将\"心\"分为\"未发\"和\"已发\"两种状态,而特别重视心之\"未发\"时的\"预养\"功夫。所谓\"预养\",就是要求学者注重自思反省,使自我的本心在\"未发\"时即处于一种诚、敬的状态,这样一己之心能够明觉自悟,天理即可在自我的本心中\"发露\"。曹端将教学方法归之于涵养其心,即如他本人概括的,\"在心上做工夫\",这种方法不重视对外物的\"致知\"和\"集义\",重在\"事心\",表现出心学的特点来,故刘宗周称他是\"即心是极\",\"一以事心为入适之门\"①即是明确肯定他的教育思想的心学倾向。

  明初理学教育思想的心学倾向还反映在其他学者的教育思想之中。如方孝霜的教学方法主张将\"敬内\"和\"义外\"结合起来,尤其倡导\"正心\"、\"治心\"的内省自觉方法。

  他认为治心是学道的要旨,提出\"学道之要,莫切乎治心,而心之官则在于思。\"②他所以重视以\"心\"为中心的主观内求方式,是因为他相信主体的\"心\"具有绝对的主宰地位。他认为\"其心之虔明广大,与天地同体,\"③\"宇宙之内,特以是心为之宰耳。\"④这样一些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显然是接近心学一派的。

  再如上节论述的吴与弼,也是因倡导\"静观\"、\"反求吾心\"的教育思想,从而成为明代心学教育思潮的\"启明\"。

  由上可见,在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初年,仍有相当一部分理学家、教育家注重内向的\"求心\"功夫,表现出明显的心学倾向。事实上,自元代开始,在学术界、教育界就出现了\"朱陆合流\"的趋势,明初时期理学教育思想的心学倾向,只是上述趋势的继续。明中叶以后阳明心学思潮的出现,只是上述趋势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5 18:0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刚OCR出来的一文,是用Adobe Acrobat X Pro OCR的,ABBYY Fine Reader还是安装不上,把破解包覆盖到安装目录后还是照样打不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19:30 , Processed in 0.16420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