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719|回复: 55

[【读书进行时】] 读书杂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22 20: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於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事]方验而出之。」於是使使持节赦绛侯,复爵邑。绛侯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


(摘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
俗语所说“虎落平阳被犬欺,落难的凤凰不如鸡”,在这得到了充分验证,感概之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3 22: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绛侯周勃世家"是史记中的名篇,内容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周勃的事迹,后半部分是周勃儿子周亚夫的事迹,是父子同篇,周勃之功在于协助刘邦平定天下,但最重要是诛吕安刘,而周亚夫之功在于整顿军旅,防匈奴,最重要的还是平吴楚,可以说周勃父子对镇抚国家,安定社稷所做卓越的贡献,但这父子两人的结局都不好,周勃是被罢官郁郁而死,而周亚夫却是被逼不食呕血而亡,从这足以看出称文景之治的汉家天下,对待功臣也是相当刻薄的,周亚夫因直言逆景帝意,遭受无箸之辱,并在景帝心中留下嫌隙,过后不久,因购置甲盾葬器,廷尉吏趁火打劫,斥其为“君候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春秋晋大夫里克之语确实是真知卓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3 22: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帝从破布军还,病创,徐行至长安。燕王卢绾反,上使樊哙以相国将兵攻之。既行,人有短恶哙者。高帝怒曰:“哙见吾病,乃冀我死也。”用陈平谋而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二人既受诏,驰传未至军,行计之曰:“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弟吕媭之夫,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则恐後悔。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未至军,为坛,以节召樊哙。哙受诏,即反接载槛车,传诣长安,而令绛侯勃代将,将兵定燕反县。

   平行闻高帝崩,平恐吕太后及吕媭谗怒,乃驰传先去。逢使者诏平与灌婴屯於荥阳。平受诏,立复驰至宫,哭甚哀,因奏事丧前。吕太后哀之,曰:“君劳,出休矣。”平畏谗之就,因固请得宿卫中。太后乃以为郎中令,曰:“傅教孝惠。”是後吕媭谗乃不得行。樊哙至,则赦复爵邑

====================

世间的事态和形势总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这个事例给我们的启迪就是考虑问题要尽可能的周到,谋划要尽可能的深远,不要被眼前的事所迷惑,避开将要发生的灾祸,消除别人的忌恨,要做到未雨绸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4 09:51: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史记》,那是一种美与思的激情碰撞。希望楼主继续行走在这种阅读与现实的对话与反思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4 13:3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
1::忍一时风平浪静 退一步海阔天空
2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当一个人处境困难时,也正是最容易受到打击和欺侮的时候,此时,人的抗争力也处于低潮,可以借鉴上面两条自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4 15:4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败一相国,生死两妇人,可以说是韩信一生起伏的概括,韩信是否要阴谋叛反,从书中内容足以看出,当韩信破赵定齐,兵威大振,其势力接近刘邦项羽时,项羽派武涉来游说,韩信是不忘刘邦之情,态度是“生死不易”,谋士蒯通分析形势,引证历史经验,劝他三分天下,鼎足天下,韩信照旧不从,直到被骗入长乐宫,陷入吕后的埋伏时说“吾悔不听蒯通之言,乃为儿女子所诈”,这不正是韩信没有谋反之心的真实写照吗?虽然我们对韩信被诬族灭的结局感到同情,但韩信热衷于裂土封王,还公然与刘邦讨价还价,并坐视刘邦再次惨败于项羽,被降为淮阴候,仍旧矜材自负,不仅羞与绛灌为伍,甚至连刘邦也没放在眼里,估计这些也是韩信的取死之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4 15: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
太史公文笔了得,廖廖数语,人物跃然纸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5 09: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
非常之人,想非常想,做非常之事,非常之人必有非凡之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5 18:5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

===============

做人要心胸豁达,考虑问题要立足长远,以大局为重,切不可目光短浅,嫉贤妒能,萧何入关收取档案以及推荐韩信就是典型范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5 19:4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项羽本纪同样是史记的名篇之一,象“破釜沉舟,鸿门宴,坐壁上观,四面梦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霸王别姬等许多家喻户晓的成语和典故均出自于此,看完此篇,这位喑呜叱咤,千人皆废的盖世英雄在脑海中浮现,耳边不禁回荡起 南宋词人李清照所写《夏日绝句》一词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6 17: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商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名人,在中国,对他十分了解的人不多,但知道他的人确不少。太史公用了浓厚的笔墨对商鞅进行子细致的描写,商鞅在秦孝公面驳斥顽固派,其言辞锋芒毕露,掷地有声,展现出一个有远见,有胆识的改革家风采,变法是的,也是曲折的,商鞅以他自有的铁腕手段使变法获得很大的成功,使秦国迅速的富起来,但他的思想和实践过程还是有一些缺陷的,商鞅过于依靠秦孝公对他的支持,过于相信自己的实权,可一旦这些基本条件发生变化时,商鞅的地位和命运就要堪忧了,这不,秦孝公一死,反对派势力有所凭借,商鞅的厄运也就降临了。
商鞅的一生,可以说是以“变”结缘,他一生倡导变法,一生从事变法,他的精力和功业,基本上溶化在秦国的变法事业中,当然,他也有不变一面,那就是执着于变法的热情和目的,至死不渝,并为变法流尽最后一滴血,商鞅这种执着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6 17:2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商鞅变法之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
信就是信用,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说过“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道出了信的重要性,信就是国家的宝贝,人民的依靠。
尾生抱柱而亡,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都是古人守信的范例,但在现代社会,人们需要某种形式做为信的凭证时,信已经没有古人的原汁原味了,但总的讲,有信用要比没信用好的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6 17:5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叔座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後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
。。。。。。
魏惠王兵数破於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於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
======================================
   惠王不听公孙痤的话,失去 了世上一切珍宝中最贵重的无价之宝--人才,谁能否认商鞅不是那个时代的旷世奇材呢?
    古语云,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魏惠王之所以失公孙鞅,无非就是资历浅,地位低,年纪轻这几点,当然,没有认真听取公叔痤的意见也是重要原因。
    世间万物,最重要的是人,中国早就有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之言,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人才也是同样的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6 18: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鬥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
,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鬥,乡邑大治。

====================================
国家要强大,就得千千万万的人去参与,而人们要参与,就得要有相应的利益去驱动,商鞅算是把握住了这一脉膊,把泰国上下的功利欲望点燃了,在这种利益的驱使下,泰国人是军士死节,而民不偷,秦国怎么可能不崛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19:3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
人心的向背,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亡,决定着一个朝代的盛衰,得民心者得天下,就是这个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刘邦入关约法三章,注重民心取向,可以说是他走向成功的基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19:3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项羽使人还报怀王。怀王曰:“如约。”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後天下约。乃曰:“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
===================
反差,无信不立,失败的必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19:56: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史公以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述了项羽和刘邦从联合反秦到相互争夺王权的历史转折关头出现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智斗勇的场面,刘邦的机智权变,看风使舵,项羽的刚愎自用,有勇无谋,张良的从容应付,樊哙的忠勇果敢,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太史公笔法,果然了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7 20:48:19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6楼opvv于2015-04-27 19:56发表的 :
太史公以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述了项羽和刘邦从联合反秦到相互争夺王权的历史转折关头出现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智斗勇的场面,刘邦的机智权变,看风使舵,项羽的刚愎自用,有勇无谋,张良的从容应付,樊哙的忠勇果敢,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太史公笔法,果然了得。
兄台这个就不是称赞太史公,而是那个了,好比说太史公写得真好啊,情节复杂,高潮迭起,惊心动魄,人物生动形象,活灵活现,真是一篇好小说呀,厉害。

简言之,太史公不需要生花妙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22: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朋友指正的对。小弟水平有限,生花妙笔用词不当,这词带有演绎的色彩,确实诋毁了太史公。第一个系统系统评价司马迁的应该是汉朝的班固,他说”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状况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已成为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同时史记的文学价值极高,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个人认为是十分中肯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28 19: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桓公之立,发兵攻鲁,心欲杀管仲。鲍叔牙曰:“臣幸得从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於是桓公从之。乃详为召管仲欲甘心,实欲用之。管仲知之,故请往。鲍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而脱桎梏,斋祓而见桓公。桓公厚礼以为大夫,任政。

  桓公既得管仲,与鲍叔、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
========================
齐桓公得知管仲是个难得的人才,以国事为重,捐弃了自己与管种之间的个人怨仇,采纳了鲍叔牙的建议,设计迎管仲来齐,并且知人善用,委以国政,十分相信,拜其为相国,并全力支持管仲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这就体现齐
桓公用人唯贤的人材观及宽宏大量的胸怀,管仲能在齐国任政,能够大展宏图,能够使齐国富强起来并称霸诸候,固然是其好友鲍叔牙的极力推荐,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齐桓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5-10 09:42 , Processed in 0.482470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