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3458|回复: 20

[【读书沙龙】] 2014年末巨献《说说楚辞里的植物》,丰厚礼品等亲领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5 18: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楚辞》中植物构成一个个浑然天成、馥郁芬芳的意象,特别在读《离骚》时似乎沉浸在花草的海洋中,幽雅清淡的香气沁人心脾。我们在阅读《楚辞》中仿佛享受着一次文学的香薰spa。
   这次我们开展一个活动——《说说楚辞里的植物》。亲们,你可以选取《楚辞》中的具体诗篇,挑选一种或以上的植物,对其属科、形态特征、花期、功效、在其他文献中的“出镜率”等做一番普及性的介绍,必须提供相关的图片(最好是自己拍摄的),尽量做到科学性、趣味性、直观性。
   活动奖励:原创性的图文介绍可以得到10币奖励(字数应在300字以上,除了上述规定外,亲们也可增加一部分文字说明,务必使读者对该植物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其他视情况予以相应的奖励。如果有独立性的论文(包括已在报刊上发表过的也可采纳,但要注明出处),视情况给予威望奖励。

【附录楚辞诗篇】《离骚》《九歌》《天问》《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5 19: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5 00:02:06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存楚辞,为东汉王逸集注,是为《楚辞章句》,作者除屈原外,还有宋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刘向、王逸等人,时间跨度约500年(公元前340年到公元158年),地域涵盖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中下游。其间经历了几次较大的战乱和社会动荡,文化出现过几个断层,语言文字发生了深刻变化,后世之人循循相因,多寻章摘句,少条分缕析,仅凭文献,难于确定当时所言的植物为何。

相较而言,东方朔及之后的作者离后世更近,语言相通地方更多,比如双音节植物名更多,好些一直沿用到现在,因此,选取《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等篇章来叙述植物,可靠性更高一些,比如马兰、泽泻、匏瓜、甘棠、浮萍之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5 22: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杜衡”简介
  本人姓杜,就介绍一个本家香草“杜衡”,‘衡’一作‘蘅’,出自《离骚》:“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我在东北上学,这大冬天是没法找到这种植物拍照了,从网上搜了图片。《本草纲目·草三·杜若》﹝释名﹞引 苏颂曰:“此草一名杜衡,而草部中品自有杜衡条,即《尔雅》所谓土卤者也。杜若,即《广雅》所谓楚衡者也。其类自别,古人多相杂引用。故《九歌》云:‘采芳洲兮杜若。’《离骚》云:‘杂杜衡与芳芷。’ 王逸辈皆不分别,但云香草,故二名相混。”李时珍对杜衡的阐释已经非常清晰了,楚辞中多将杜衡比喻为君子、贤人,如《山鬼》:“被石蘭兮帶杜蘅,折芳馨兮遺所思。”《湘夫人》:“芷葺兮荷屋,繚之兮杜蘅。”这种香草美人意象,在屈宋之际广为使用。
  杜衡又叫杜若,《四库全书·史部·別史類·通志·卷七十五》载:“杜若:曰杜蘅;曰杜連;曰白蓮;曰白苓;曰若芝;曰楚衡。根葉似山薑,花似荳蔲,騷人多取喻焉。”
植物形态
  马兜铃科,又称为马蹄香、南细辛、马辛等。多年生草本。其茎下部生有多数黄白色须根,有香气。叶为宽心形至肾状心形,长、宽约3-8厘米,两面略有被毛,边缘及脉上密被有细柔毛;叶柄长7-15厘米。花单生于叶腋;花被呈筒钟状,顶端3裂,外面为淡棕紫色,有淡黄色显著陷入的网纹,内面为紫色,网状隆起;雄蕊12枚;子房下位,花柱6个。花期3-4月,果期5-6月。多生于山坡、林下阴湿处。在我国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江西较常见,通常在4-10月采收,洗净晒干做药用。
药材形态
  杜衡的干燥根茎呈不规则细柱形,长约2厘米,直径1-2厘米。气芳香、味辛。内含有挥发油,并有黄樟醚、丁香茼酚等化学成分。具有祛风散寒,止痛等功效。通常体虚多汗、咳嗽咯血及孕妇忌服。
药材选方
  瓜蒂二分,杜衡三分,人参一分。捣、筛,以汤服一钱,每日二、三服。主治呼吸喘息,膈中不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17 11: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说“李时珍对杜衡的阐释已经非常清晰了”,那到底杜衡、杜若是两种植物还是一种呢?

李时珍的意见是什么?楼上的意见又是什么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7 19: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z兄对于杜衡和杜若是一还是二,我想有这么几种说法。
1、杜衡即杜若。duyunwei1989兄所征引的四库说即持此说。
2、杜若非杜衡。有两说,据我所知。
(1) 杜若即鸭趾草科杜若,别名地藕、竹叶莲。
(2)杜若即姜科的高良姜。
杜衡据赵逵夫考证为马蹄香,属于马兜铃科常绿草本植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6 09: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楚辞·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
聂石樵注:“离,一本作蓠,香草名,生在江边,所以又叫江离,又名靡芜”。
案:
江离
科别:伞形花科
今名
芎藭(音兄穷);川芎
学名
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
图片




【小贴士】
  伞形花科的植物大多具有特殊香味,例如常见的蔬菜类:芹菜、香菜及当归等。芎䓖植物体含芳香的挥发油、生物硷以及多种酚类,自古即为重要的香科植物,“其叶香,或莳于园庭,则芬馨满径”。古人在农历四五月间发苗时,采叶煮羹或制成饮品,即宋代宋祈《川芎赞》所云:“柔叶美根冬不殒零,采而掇之,可糁于羹”。《楚辞》中则列为香草,用以比喻君子。
  芎䓖的产地很多,其中最有名且药效最好者产于四川,故又称“川芎”。其古名称法各异,有江离、糜芜、靡芜、芎等,例如古诗“上山采靡芜,下山逢故夫”。
  芎䓖除食用外,古人也常随身佩带,“靡芜香草,可藏衣中”,曹操(魏武帝)就常将芎䓖藏在衣袖中。此外,芎䓖也是重要药材,《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本草纲目》云:“人头芎窿䓖高,天之象也,此药上行专治头脑诸疾·固有窿䓖之名”其根研磨成粉末,可“煎汤沐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1-26 19: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楚辞·离骚》“夕揽洲之宿莽”。
聂石樵注:“宿莽,香草名,经冬不死”。

《离骚》“宿莽”辨疑

“夕揽洲之宿莽”中的“宿莽”究竟是何物?历来治《离骚》者众说纷纭,论之者多与其他植物相混。
举其要者如下:
(1)一种可以杀虫蠹的植物,叶含香气。楚人名草曰“莽”,此草过冬不死,故名。
(2)郭璞误解为是卷施草。《尔雅·释草》“卷施草拔心不死”;晋·郭璞注:“宿莽也。”;郝懿行义疏:“凡草通名莽,惟宿莽是卷施草之名也。”
(3)也有人将其视为“水莽草”,水莽草学名“雷公藤”(Triptery-gium),为人们熟知。
(4)潘富俊等著《楚辞植物图鉴》中认为是䒽草。
(5)或据《山海经》、《群芳谱》、《补笔谈》、《本草》等比附己说。
……
笔者以为,上述诸种疏证忽视千年来历史、人文、地理环境的变迁,是在用自己的所见附会《离骚》“宿莽”。甚至将《离骚》“宿莽”引向有毒的草木,与屈原的本意背道而驰。
必须尊重这样的事实,现在谁也拿不出确凿证据指认屈原所说的“宿莽”是何种植物,因此强加解释是徒劳的,此路是缘木求鱼。
但是,界定“宿莽”究竟是香草还是毒草倒是必要的,因为它有助于我们对《离骚》的理解。
附《离骚》部分原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该段落四句相承,表达作者一个完整的理想世界。参校各家的注释,还是王逸《楚辞章句》最为得体:『草冬生不死者,楚人名曰宿莽。言己旦起升山采木蘭,上事太陽,承天度也。夕入洲澤采取宿莽,下奉太陰,順地數也。動以神祇,自勑誨也。木蘭去皮不死,宿莽遇冬不枯。屈原以喻讒人雖欲困己,己受天性,終不可變易也。』
既确定 《离骚》“宿莽”是香草,那么一切指向“宿莽”为有毒的草木的论点都可摒弃。




【小贴士】
1,可参看《聊斋志异·水莽草》。
2,第13届中国戏剧节上,玉溪市滇剧院演出的大型滇剧《水莽草》囊括了此次戏剧节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表演奖,以及剧目奖多项大奖,获奖数量列全国前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ind888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5-1-9 07: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离骚》
江离
注:江离,疑指江蓠,一种香草。据辞书解释,苗似芎藭,叶似当归,香气似白芷,是一种香草。 北方沿海群众多称为“龙须菜”,福建称海面线、棕仔须,广东称粉菜、海菜、蛇菜、沙尾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ind888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5-1-9 07: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
木兰
注:木兰,落叶小乔木,高可达5米。木质有香气,小枝紫褐色,芽有细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ind888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5-1-9 14: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离骚》
申椒
注:申椒,大椒也。(《汉书·扬雄传上》)。《尔雅·释木》:“檓,大椒。” 郝懿行 义疏:“《尔雅》之檓大椒,即秦椒矣。秦椒,今之花椒。”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ind888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5-1-9 14: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离骚》
秋菊
注:菊花,在古神话传说中菊花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 有清净、高洁、真情、令人怀恋、品格高尚的意思。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9 18: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杜衡、江离、木兰、申椒、秋菊,整理楼上的帖子,书友已对五种植物做了详尽的考释。希望卯足这股劲,再接再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ind888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5-1-11 07:5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离骚》
薜荔
注:薜荔俗称凉粉果、木馒头。为桑科常绿攀援或匍匐灌木植物,含乳汁。攀援或匍匐灌木,叶两型,不结果枝节上生不定根,叶卵状心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2 10: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白芷】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节录《离骚》
辟芷:白芷
白芷(拉丁文名: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Benth. et Hook. f. ex Franch. et Sav),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2.5米,根圆柱形,茎基部径2-5厘米,基生叶一回羽状分裂,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果实长圆形至卵圆形。
以根入药,有祛病除湿、排脓生肌、活血止痛等功能。主治风寒感冒、头痛、鼻炎、牙痛。赤白带下、痛疖肿毒等症,亦可作香料。北方的一些省区有栽培,多自产自销,少数调省外。一般生于林下、林缘、溪旁、灌丛和山谷草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0 14: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策:蓍草,“植物名,别称"蓍草"、“锯齿草”、“蚰蜒草” 菊科,古代常以其茎用作占卜
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0 21:53:09 | 显示全部楼层
15楼手绘图是蓍属植物高山蓍,其余照片大约是蒿属植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22 10: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16楼zs2k于2015-04-20 21:53发表的 :
15楼手绘图是蓍属植物高山蓍,其余照片大约是蒿属植物。
修改了,謝謝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7-21 00: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楚辞·七谏·怨思》 江离弃于穷巷兮,蒺藜蔓乎东厢
蒺藜,蒺藜科,蔓状草本,生于荒地。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楚辞》称之为“恶木”,用以喻小人。

  蒺藜的叶子似乎会害羞,贴地生长,成熟之后像土地的颜色,难以辨别。蒺藜果实的形象,也是传说中的江湖暗器“蒺藜子”的来源。

  种桃李者得其实,种蒺藜者得其刺,这多是已走入局中的人自责的叹息。


【英文名】 Fructus Tribuli

【别名】硬蒺藜、蒺骨子、刺蒺藜

    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茎自基部呈辐射状分枝,平铺地面,长达1m左右,被绢状柔毛。叶为偶数羽状复叶,小叶片对生,长圆形,基部稍偏斜。花小,黄色,单生于叶腋。果由5个分果瓣组成,每果瓣具棘刺各一对。花果期5~9月。
分布: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世界温带地区也有。
生境:多生于荒丘、田边及路旁。
  
【小贴士】

毒性:全草有毒,马食嫩茎会中毒,羊食后引起头、耳肿胀,与继发性光敏毒素金丝桃素(hypericin)所引起的症状相似,称“头黄肿病”,俗称“大头病”[20]。植物中并含有毒剂量的亚硝酸钾,可引起窒息,水提取物有轻度降压作用;醇提取物对麻醉狗有兴奋呼吸的作用,大鼠腹腔注射LD50为56.4mg/kg,症状有兴奋不安、竖毛、震颤等,然后深度抑制而死[21]。刺果可引起机械性损伤。入内服白蒺藜粉出现腥红热样药疹[22]。
化学成分:光敏性毒性成分不明。果、叶含黄酮甙刺蒺藜甙(tribuloside)、紫云英甙(astragalin)、山柰素—3—芸香糖甙(kaempferol—3—rutinoside)及山柰素,种子含微量生物碱哈尔满碱和去氢骆驼蓬碱,根、花、种子含甾醇及黄酮类化合物[23-26]。全草并含皂甙,皂甙元为薯蓣皂甙元(diosgenin)、芰脱皂甙元(gitogenin)、绿莲皂甙元(chlorogenin)[27]、鲁斯可皂甙元(ruscogcnin)[28]、海柯皂甙元(hecogenin)[29]以及呋喃甾醇双葡糖甙(furostanol-bioglycosidc)[30]。地上部分含二个新甾体甙:新海柯皂甙(ncohccogeninglucoside)(97—10)与刺蒺藜素(tribulosin)[31]。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暗双魂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6-1-11 09:47: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文转自天涯社区文章(http://m.tianya.cn/bbs/art.jsp?item=no16&id=1598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4-29 11:24 , Processed in 0.422597 second(s), 6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