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016|回复: 29

[【原创】] 中华民族各个族群源流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25 08: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08:44:11 | 显示全部楼层
牋牋看《中华民族演进史》第三章“匈奴”和第四章丁令中的“回纥”、“回鹘”等,现在的维吾尔族无论血脉还是历史源远是非常清晰的,相反维族历史上和三股势力为代表的东突势力是仇敌。
牋牋 哎,不明真想被极端宗教洗脑人,感觉有点认贼作父了。
牋牋 他们与突厥是敌人(是他们与唐代推翻突厥帝国),他们是突厥的属部,说突厥语,如此而已。
现在的维吾尔人是印欧人(吐火罗人,塞种)与汉人,契丹人,蒙古人与回鹘人溶入而成,回鹘
人是他们的头人,令他们突厥化,认为自己是回鹘人,因为有南疆土著是回鹘人的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09:3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最近极个别受极端宗教蛊惑而进行暴恐活动的人根本就是瞎起哄,不懂自己的历史瞎起哄,给别人当枪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09: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法多证明融合就多,就如山西在历史上是各民族不断融合的地方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09: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此匈奴、丁令、铁勒、回纥、回鹘等等之间的关系需要历史学家提供正确的解释,消除混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09:54:08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enwen.sogou.com/z/q75689977.htm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是今天汉文对“UYGHUR”一词的音译。

  在我国历史上,历代汉文献对维吾尔族的称谓,在书写上,不同时期有所不同。

  公元4世纪 《魏书高车传》中出现的“袁纥”一词,是至今所看到的对“维吾尔”的首次汉译写法,同时期还有写作“乌护”或“乌纥”的。

  到6-7世纪的隋、唐之际,汉文献多把“维吾尔”写作“韦纥”。对此,《新唐书回纥传》说:“袁纥者,亦曰乌护、曰乌纥,至隋曰韦纥”。唐朝中、后期,又写作“回纥”,据说是韦纥联合铁勒诸部中的仆固、同罗、拔野古等脱离突厥统治后给自己新组成的联合体所定的汉文名称。

  788年(唐朝德宗贞元四年)时,回纥统治者取汉文“捷鸷犹鹘然”之意,提出把“回纥”二字改写为“回鹘”,经唐王朝同意后正式 启用,从此一直到13世纪70年代(元朝初年),汉文史籍又写作“回鹘”。

  元、明时期,汉文史籍一般写作“畏兀儿”,有时也写作“畏吾儿”。

  17世纪中期清朝统治全国后,因为内地人把伊斯兰教称为“回教”,而维吾尔族这时已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因此汉文史籍中多把维吾尔族称为“回”、“回子”或“回民”。不过,为了与同期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相区别,有的文献中便根据维吾尔族宗教人士头上戴有用白布绕成的帽子这一特点,称为“缠回”。

  同时,又因为维吾尔族在清朝统治新疆前已经在天山南北生活,因此个别汉文献中也把维吾尔族写作“土回”,而把后来到新疆生活的内地回族称为“汉回” 或“客回”。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新疆省政府根据各族人士的意见,多次讨论,决定废除以前对维吾尔族的各种汉文写法,统一用“维吾尔”这一名称。关于“维吾尔”一名最初的由来和含义,中外史籍记载并不完全一致,但今天大多数专家学者、包括著名的维吾尔族专家学者,都认为“维吾尔”一词的含义应该是“联合”、“同盟”、“团结”,这比较符合维吾尔族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远在公元前的夏、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在东从大兴安岭、西到阿勒泰山的大漠南北广大地区,生活着众多的以游牧为主的人群。他们那时大部分还处在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阶段。对此,汉文史籍当时统称为“狄”或“北狄”有时也统称为“胡”。

  到公元前后的秦、汉时期,这些众多的氏族部落除部分为兴起的匈奴统治外,大部分仍生活在天山以北、阿勒泰山东西,到贝加尔湖周围的广大地区,这一时期的汉文史籍多称他们为“丁零”。

  在其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文史籍又多把他们称为“铁勒”、“敕勒”等。

  其实,“丁零”也好,“铁勒”、“敕勒”也好,都是“狄”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音译而已。还因为这些氏族部落的人多乘一种高大的两轮车,因此一些汉文史籍又形象地称他们为“高车”。

  这些众多的氏族部落中,许多就是后来形成回纥、回鹘、畏兀儿乃至维吾尔族的重要最初来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09: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纥——维吾尔族祖先[图]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 ... 50429/12279759.html

  回纥即今之维吾尔族祖先。隋末,药罗葛时健俟斤被回纥部众推为君长,时健死后,其子善萨继立。647年,唐朝以回纥部为瀚海都督府,委任回纥酋长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但吐迷度在部落联盟内部却称可汗,署官吏,建立起汗国来。后突厥汗国时,攻占了铁勒族的住地,回纥等部经唐朝允许,迁徙甘、凉间居住,受唐朝保护。后突厥政权衰落后,回纥首领骨力裴罗联合其他部落起兵反抗,摆脱了后突厥的控制,并在744年称可汗。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745年,怀仁可汗灭后突厥汗国,尽有突厥故地,成了漠北的强国。
 回纥的国家制度,兼采突厥和唐制。可汗的子弟称特勒,别部领兵者称设,大臣有叶护、俟利发、达干、吐屯等,这是突厥制度。它还设置内宰相三人,外宰相六人,又置都督、将军、司马等,这是唐制;回纥可汗在九姓铁勒等部设立都督,加以管理。回纥汗国初期是奴隶制国家,在唐朝的强大影响下,到8世纪时,它已明显地进入封建社会。
  
  回纥政权一直和唐朝保持着密切关系,每一任可汗都要经过唐朝的册封。安史之乱爆发后,回纥曾两次派兵帮助唐朝平定叛乱,加速了安史集团的灭亡。唐朝从757年(至德二年)起,每年送给回纥绢二万匹。回纥每年还要向唐朝运送几万匹马,以换取内地丝绢、茶叶等货物。回纥从唐朝得到的大量绢、茶等物品,除自用外,有很大一部分远销到中亚各地,这对其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安史之乱以后,吐蕃占据了西域和河西,唐朝和西域的经济交流遭到阻隔。由于回纥对唐友好,唐朝和西方商人多改道经回纥进行交易,因此,回纥一时成为陆上东西交通的枢纽。在这种情况下,回纥的商业呈现出空前的活跃,其商人到内地经商者常以千计,他们在内地置资产、店铺,有的和汉族通婚,久居不归。
  
  回纥汗国内部充满着矛盾。黠戛斯和回纥连续交战二十多年。9世纪30年代末,回纥地区连年发生疾疫,又大雪成灾,严重地破坏了其经济。同时,回纥统治阶级的内部又不断自相残杀。840年,回纥将军句录莫贺勾引黠戛斯十万骑入侵,破可汗城,回纥汗国灭亡。
  
  回纥汗国灭亡后,部众四散。一支迁移到河西走廊定居,一支进入吐鲁番,一支迁至天山北路及葱岭以西地区。后两支定居新疆的回纥,发展成今天的维吾尔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0: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薛延陀灭亡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 ... 50429/12279743.html

  突厥兴起后,居住在漠北的铁勒有薛延陀、回纥、都播、同罗等等部,都受突厥汗国的统治。
  
  其中,薛延陀和回纥在东突厥汗国瓦解后,相继在漠北建立了政权。 薛延陀是由薛、延陀两个部落合成的。突厥分裂后,铁勒诸族也大多一分为二,因此在东、西突厥汗国境内都有薛延陀部众。
  
  628年,薛延陀首领夷男率众击破东突厥的四部帅,被起义诸族共推为可汗。唐太宗为了拉拢夷男共同对付东突厥,册封他为真珠毗伽可汗。在东突厥灭亡后,薛延陀汗国的领土东接室韦(额尔古纳河一带),西至金山,南达漠南,北临瀚海,成为漠北的一大势力。645年,夷男死,其子多弥可汗立,暴虐无道,国内发生混乱。646年,回纥攻杀多弥,唐军乘机进兵,消灭了薛延陀的残余力量。
  
  薛延陀亡后,漠北的铁勒族回纥、同罗等十二姓纷纷归属唐朝。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于其地设六府七州,内附诸部推唐太宗为天可汗。唐朝的行政权扩展到整个漠北地区。
  
  转自:中华文化信息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0: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匈奴历史之初探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 ... 50425/12268955.html

  ■天心
  
  匈奴者,夏后也。夏桀败,其子熏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迁徙,中国谓之匈奴。作为一个骁勇善射的游牧民族,匈奴自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5世纪一直活跃在中国东北到西北的辽阔土地上,并对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中原王朝构成很大威胁。匈奴这一草原奴隶制帝国与中原农垦基础的封建帝国在几百年间或战或和,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就曾派兵北击匈奴并修筑万里长城。后来,随着与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原王朝的交往频繁,匈奴也逐渐演化,一部分与汉族等民族融合,一部分远走中亚与欧洲,在6世纪时渐渐消失。匈奴这一民族是否真正消失了呢?
  
  匈奴是约公元前3世纪时兴起的一个游牧部族,在不断吸纳或吞并周围部族的基础上迅速壮大,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游牧部族之一,建立了游牧民族的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并在秦汉之际使西域诸国多臣服于己。
  
  匈奴分为三大部,大单于居中,控制蒙古高原和大草原。左贤王居东,控制中国东北部、朝鲜半岛及西伯利亚。右贤王居西,控制新疆及西域。但随后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分裂,使匈奴内部分化愈来愈复杂,关于匈奴族的迁徙,中国史书除对其内迁和滞留草原有较详记载外,对匈奴的西迁语焉不详。
  
  • 匈奴民族的迁移
  
  公元前一世纪时汉武帝使匈奴遭受重创,部分匈奴或臣服或西迁西域,并终使匈奴后来分裂为南匈奴与北匈奴,公元5世纪时北匈奴阿提拉在欧洲建立起匈奴帝国,南匈奴几乎同时在中国建起帝国。自公元89年至91年时,北匈奴在南匈奴与汉朝军队的共同打击下接连大败,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纷纷乘机而起,北匈奴主力便远走伊犁河流域、中亚、顿河以东与伏尔加河等地。其后,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地,约五六十余万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都成了鲜卑人。
  
  西迁的匈奴人在公元374年击灭位于顿河以东的阿兰国后,便开始扮演着推动欧洲民族大迁徙的主要角色,同时也揭开了入侵欧洲的序幕。匈奴人不仅压迫着哥特人避入罗马帝国,甚至兵临罗马城下。此时,匈奴人不仅越过了多瑙河和莱茵河势力直达西欧,还于5世纪时在多瑙河畔建立了匈奴帝国— ‘阿提拉王国‘,对欧洲历史产生了很大影响。许多学者认为匈牙利人就是其后裔。匈牙利人与欧洲其他地方人的长相有明显区别,匈牙利民歌很多与陕北、内蒙古的民歌在调上是一样的,匈牙利人吹唢呐和剪纸的情形和中国陕北的一样,他们说话的尾音也与陕北口音很相似。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一首诗中曾经这样写道:"我们那遥远的祖先,你们是怎么从亚洲走过漫长的道路,来到多瑙河边建立起国家的?"
  
  • 匈奴文化的传承
  
  匈奴虽然作为一个民族消失了,但其文化习俗仍部分保留下来了。以现在主要流行于蒙古国、俄罗斯以及中国的内蒙古与新疆的"胡笳"为例,胡笳虽为匈奴乐器,但其传播、继承却早已超出了匈奴。
  
  民歌是民族的心声,游牧民歌更是研究游牧民族和游牧文明盛衰兴替的历史和心灵的天窗。史载匈奴民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为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就是在汉代大将霍去病率大军击败匈奴后,匈奴对失去阴山的无限怀恋。这一古老的民歌曲式、主题、情节和结构至今遗留在蒙古民族丰富的民歌曲式当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0: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域古族--乌孙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 ... 50425/12269271.html

  乌孙是汉代连接东西方草原交通的最重要民族之一。有关乌孙的材料散见于《史记·大宛传》,这段文字与《汉书·张骞传》大致相同,互为补充。此外乌孙在《汉书》中也有传。乌孙原先也游牧于敦煌、祁连之间,与月氏为邻。那时乌孙比较弱小,常受月氏的压迫。
  
  乌孙的首领称为“昆莫”或“昆弥”。现在所知道的最早的乌孙王称为“难兜靡”。据《汉书·张骞传》记载,约汉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乌孙被月氏击败,难兜靡被杀。乌孙战败后,难兜靡之子猎骄靡还是个婴儿,其傅父布就翎侯抱而出逃,为求食,将猎骄靡置于草中,归而见狼乳之,又见乌鸦衔肉于其侧,以为神异,持之归降匈奴,冒顿单于亦以为神异,收而养之。据冒顿单于遗汉书记载,匈奴收乌孙事在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
  
  猎骄靡长成后,单于把乌孙部民交还给他,猎骄靡后来成为昆莫。昆莫欲报父仇,因而与匈奴右贤王部相约合攻已经西迁伊犁河流域的月氏。月氏人不能抵敌,被迫继续西迁。乌孙在猎骄靡的领导下,迅速强大起来,有“控弦之士”数万。为求民族发展,乌孙占据了原为月氏人所有的今伊犁河、楚河地区,其时约为公元前125年。没有逃走的月氏人和原先臣服于月氏的塞人都成为乌孙的臣属。这时乌孙隔金山与匈奴为邻,其西北今塔拉斯河、锡尔河下游为康居,其西为大宛,以天山与塔里木盆地周围诸绿洲国家为界。乌孙在西域定居后,实力大为增强,不再臣服于匈奴。
  
  据史料记载,乌孙有户口12万;,人口63万,军队18万,都城在赤谷,后来汉朝使臣与西域都护常至此地。按《汉书·西域传》记载,赤谷城在温宿国之北305公里。温宿即今新疆南部阿克苏之西的乌什。赤谷城当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之伊塞克湖(热海)与纳仑河上游地区。这里土地莽平,多雨寒,山多松。乌孙人以游牧为业,随畜逐水草,兼营狩猎,不务农耕。住穹庐,食肉饮乳,与匈奴同俗。牲畜以马最为著名,富人畜马达四五千匹。汉使认为,他们民性刚恶,贪狠无信,多寇盗。
  
  乌孙的种属不清楚,提到乌孙种族形态学的资料很少。汉代文献《焦氏易林》中描写说“乌孙氏女,深目黑丑,嗜欲不同”,据此似可认为乌孙人是肤色黑暗的民族。而唐代颜师古对《汉书·西域传》作的一个注中提到“乌孙于西域诸戎,其形最异,今之胡人青眼赤须状类弥猴者,本其种也”。按此说法,乌孙人应为赤发碧眼、浅色素之欧洲人种。这两种说法虽然不同,但均认为乌孙与汉人种属不同。
  
  乌孙西迁前居于河西地区。迄今为止河西走廊地区出土的先秦时代人类学材料都无例外地显示出蒙古人种支系类型的特点。这说明乌孙人西迁之前.在河西地区居住的是蒙古人种集团,与史书所记乌孙人的人类学特征矛盾。与甘肃相邻的新疆东部如哈密地区发现有公元前10一公元前5世纪人类骸骨,经研究为欧洲人种。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乌孙人或许与新疆东部的古代欧洲人种有关,他们也许是从新疆进入河西的。
  
  中外学者比较了苏联中亚地区和我国天山以北地区乌孙时代的人类学材料,认为形成乌孙部落的人类学类型的大人种基础是欧洲人种,其中有轻度蒙古人种的混杂。人类学材料还说明,乌孙人有许多类型,乌孙与天山地区塞人似为同一种民族集团。魏晋以后,乌孙人融合在铁勒、突厥诸部中。今天山地区的游牧民族如哈萨克、吉尔吉斯(柯尔克孜)都包含了乌孙的血缘,所以乌孙不能简单地直接与今天哪个民族挂上钩。有些出版物说哈萨克族是乌孙的后裔,原因是哈萨克族中有一个“乌孙”部落。其实哈萨克人中的这个“乌孙”部落来自于蒙古许兀慎部(旭申),与乌孙并无关系。
  
  乌孙的人名留下来的很多,但至今能够复原的寥寥无几。其中值得注意的有:昆靡乌就屠之子、第二代小昆靡名“拊离”,这个名称与突厥语“狼”(bori)十分近似。唐代汉文史籍中有“附邻”可汗,或写作“步离”可汗,皆取狼之义。可汗侍卫之士也称为“附离”,华言亦狼也。乌孙的贵族常有翕侯的称号,与大月氏同。专家们认为,这个翕侯官称,与后来的突厥官号叶护(Yapshu)是同一个词。乌孙的王室后裔常在自己的名字后面加上一个词尾“靡”。伯希和等人认为,这个词与后来的突厥官号beg(匐、别乞、伯克)是同一个词。这应当是一个来自汉语的词,在汉语中作“伯”。后来在突厥语中变为Beg,在汉文史籍中转写为“匐”、“别乞”和“伯克”、“巴依”等。
  
  乌孙与大月氏原先共居于敦煌、祁连之间。祁连为突厥语“天”(tensri)的音译。同时猎骄靡幼时被置于草中,受狼哺育的传说,与后来《周书·突厥传》所记突厥祖先阿史那幼时被置于草中,有牝狼以肉饲之的记载有明显的传承关系。乌孙似为一种操突厥语的部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0:0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匈奴民族介绍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 ... 50425/12269355.html

   公元前三世纪前后,中国北方草原上匈奴族兴起,到秦汉之际,第一代单于(匈奴王)头曼单于建“头曼城”,以今内蒙古黄河河套及阴山为驻牧及统治中心,建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国家,是中国历史记载的第一个草原王国。所谓“草原王国”,即司马迁所记载的“逐水草而迁徙”的“行国”。匈奴以后一个个兴起的草原王国,族源都不单一,匈奴亦如以后的鲜卑、突厥等一样,融合了很多原来活动在大漠南北的民族,仅是匈奴一支较为先进,居于主导而已。
  
  早商时期他们南下来到阴山河套地区,开始成为经营畜牧业的游牧民族,即史籍上所泛称的土方、鬼方等。到西周时期称荤粥、猃狁,这些称呼也应是当时中原民族对内蒙古草原西部众多游牧部落的泛称。
  
  公元前133年至前119年(西汉武帝元光二年至元狩四年),汉武帝刘彻对匈奴大举反击,将匈奴逐出阴山、贺兰山、大兴安岭之北,匈奴损失惨重,势力大衰。此后匈奴归附汉朝,汉匈和亲近百年之久,所以有“昭君出塞”的著名历史故事。这里有“单于和亲”瓦当等与和亲有关的汉式出土文物为证。
  
  匈奴是一个以畜牧业为基础的民族,《史记·匈奴列传》说:“逐水草迁徙,毋城廓常处耕田之业”。凡有泉源、沟谷、湖泊,以及水草丰美的地方,便是其理想的牧场。牧畜是匈奴族最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源。《史记·匈奴列传》说:“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披旃裘”。食肉饮酪,是草原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东观汉记·窦固传》有记载匈奴接待贵宾吃烤肉的情况,“炙肉未熟,从从长跪,前割之,血流指间,进之于固(窦固)”。“炙肉”即烤肉。饮的是“酪”,或作“奶酪”,指羊奶、牛奶、马奶,及其奶制食品,包括马奶酒在内。
  
  草原民族基于防寒、防潮的需要,都嗜好饮酒。而敬酒,也是接待宾客的礼节。由于气候的寒冷,冬天长,夏天短,穿皮衣住穹庐最宜于保暖,也便于游牧迁移,更主要的是皮革而磨损,宜于马背上的生活,其坚实又适合骑兵行动敏捷的要求。匈奴武士骑在马背上,腰佩弯弓,手持青铜短剑,极其威武。而这种皮制衣服,即“胡服”,也对中原服饰的改革产生很深的影响。匈奴时骑马术已成为人尽熟知的技能,《史记·匈奴传》称其幼习鞍马,举族上下“尽为甲骑”,所以匈奴骑兵成为当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精良的军队。
  
  匈奴族日常生活的居室为“穹庐”,形同现在的蒙古包。匈奴单于也住穹庐,即帐篷宫殿,在此接见汉使。在其他生活方面,匈奴“以墨黥面”,即在面部纹刺花纹为装饰。妇女在脸部抹红,或擦口红,故匈奴单于的妻子称为“閼氏”,是“燕支”的同音异译。“燕支”今作“胭脂”,即口红。
  
  匈奴族的文化创造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最具代表性的是青铜及金银制作艺术,被称为“野兽风”艺术。
  
  匈奴既属游牧民族,活动范围广大,也有需要把牧畜和皮毛交换农业品和手工业品。匈奴贸易伙伴很多,最西端可达西域甚至里海之滨,而匈奴与汉族虽时有战争,但往来交流、与市通关也是最悠久和最频繁的,故相互的影响也最深。东汉初年匈奴再度强盛并纵兵南侵,稍后又一次分裂成南北两部,南匈奴内附东汉称臣,北匈奴在公元91年(汉和帝永元三年)被汉军击溃,匈奴政权全部瓦解。匈奴从兴起到衰落,在大漠草原活跃了约三百年,进入中原地区又活跃了约二百年,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世巨大的影响。
  
  转自:内蒙古博物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0: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匈奴的西迁与南匈奴的演变
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 ... 50425/12268895.html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罩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匈奴族的一首民歌,唱出了内蒙古河套及大青山一带的草原情怀。匈奴是由“戎”“狄”等中国古代多个少数民族融合而来。经过秦汉历史的演变,匈奴分为南北二部。南北匈奴分别聚居在大漠南北地区。后来北匈奴西迁到欧洲,南匈奴则归属汉朝。
  
  公元91年北匈奴被汉朝在金微山击破后,即向西逃至乌孙国,后又迁往哈萨克斯坦东南部的“康居”。但每到一处,都会遭到驱逐,于是北匈奴加紧了西进的步伐。
  
  公元1、2世纪的欧洲是东西罗马帝国的天下,诸如阿兰聊人、东西哥特人、法兰克人以及其他的部族都被视为蛮族。而他们不会想到,已经熟知中国兵法的匈奴人将在他们的土地上摧枯拉朽般地结束罗马人的时代。
  
  北匈奴在公元374年击灭了位于顿河以东的阿兰聊国,震动西方。许多阿兰人臣服于匈奴并追随匈奴西征,另一部分逃入高加索山中,还有一部分攻入东哥特国境。不久,北匈奴连续攻克东西哥特国,致使一部分残余势力逃至多瑙河北面的森林,另一部分渡过多瑙河进入罗马帝国。
  
  北匈奴的西迁直接导致了欧洲大陆的多数部族战争及其民族大迁移。
  
  面对匈奴人的进攻,西方人大为震惊,古罗马帝国的皇帝们惶恐的听说,有一种以前没有听说过的人,不知从地球的何处、如高山上的暴风骤雨般骤然来临,令人措手不及。
  
  北匈奴在首领阿提拉时期建立了“匈奴王国”,势力范围西起莱茵河以东,东至中央亚细亚,包括俄罗斯大草原的斯拉夫人和芬人。至此,北匈奴由奴隶游牧社会,正式跨入封建王朝,并且结束了罗马帝国在欧洲支手遮天的历史。于是,欧洲大陆上形成了东罗马、西罗马、匈奴王国三国鼎立的局面。“匈奴王国”的王庭大致设在今匈牙利境内,所以,如今多数匈牙利人称自己是匈奴人的后裔。
  
  公元448年,阿提拉要求西罗马皇帝将其公主嫁给他,由于西方人不习惯这种和亲方式,阿提拉遭拒绝。于是导致匈奴进攻法国和意大利。造成了欧洲多数部族脱离欧洲大陆而移居不列颠群岛。
  
  公元468年,阿提拉的后代进军东罗马遭到失败,再加上内部统治的离散性,短暂的“匈奴王国”宣告解体。虽然经过300多年洗礼的北匈奴在欧洲结束了自己的行踪,但是它改写了欧洲历史,也给后来的蒙古王朝征战欧洲、建立旷古霸业开辟了先河。
  
  南匈奴归属汉朝后,北边诸郡都布满了南匈奴人及北匈奴的新附之众。此后匈奴人不断内迁至凉州以东并州以西,后来集中到并州中部的汾水流域一带。
  
  和平、安定的环境有利于南匈奴社会生产的发展。同时,南匈奴人从入塞开始,不仅分布沿边诸郡,而且与汉族人错居。
  
  这种胡汉错居的方式,带来了文化上的融合,对于匈奴人由以生产组织和军事组织相结合的畜牧业经济转向农业经济提供了便利。
  
  公元187年,南匈奴发生内讧,此时正值黄巾军起义,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各地封建割据势力并起,汉朝无暇顾及匈奴。于是,南匈奴一部参加了农民军的打土豪活动,主要活动区域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北、山西省南部地区。公元195年,南匈奴参与了中原封建军阀的混战,沿黄河而下,东汉大学者蔡邕之女蔡文姬就是这一时期被掳掠去匈奴的。此时,南匈奴已经占据黄河流域诸多郡县。
  
  公元202年,南匈奴首领归附曹操。曹操为了北方的稳定,先后将南匈奴分为五部(注2)每部择立贵族为帅,另选汉人为司马对其进行监督。同时,曹操还把并州的中下层匈奴人编入汉族。这样,南匈奴上下完全编入曹魏政权,中国北方完成了实际的统一。
  
  但该措施让匈奴的很多下层人民沦为奴隶,因此魏晋时期,黄河流域出现了很多地区贩卖匈奴人和其他杂胡为奴隶的事。以至 “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后裔刘渊利用这些下层奴隶的反抗情绪,建立了“后汉政权”。但在西晋时期,各族人民往往打破民族的界限联合起来,共同反抗各族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
  
  约公元460年,匈奴贵族刘渊建立的“汉政权”覆灭,此时在欧洲曾经叱诧风云的北匈奴也解体,这个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活跃了500多年的大漠苍龙宣告退出历史舞台,消失在浩淼的历史长河中。大漠南北地区被继之而起的突厥和鲜卑族占有,他们继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草原神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0: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匈牙利民族和中华民族的关系也是血脉相连啊,呵呵~~
所以东突分子你们就别闹了,所以蛊惑你们的确实是邪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0: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鹘文
编辑[huí hú wén]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8KqS0ohoXZi29fCUQK1

回鹘文,是公元8至15世纪维吾尔族的文字,用以书写回鹘语。回鹘文为全音素文字,由18个辅音字母及5个元音字母来拼写字词。字母在词头、词中、词末会有不同形状。回鹘文由上至下拼写成列,列与列由左至右排。成吉思汗兴起后,曾以回鹘字母拼写蒙古语,成为回鹘式蒙古文,而满文则借自回鹘式蒙古文字母。
目录

  1总述

  2字母来源

  3回鹘文的影响

  4回鹘文的消亡

1总述编辑
回鹘文,又称畏兀儿文,是公元8至15世纪维吾尔族的文字,用以拼写自己的回鹘语。回鹘文是全音素文字,由18个辅音及5个元音字母来拼写字词。几个字串联写成一个字词,字词之间留空白以隔开不同字词。字母在词头、词中、词末会有不同形状。回鹘文由上至下拼写成列,列与列由左至右排。
自唐代至明代(8~15世纪)主要流行于今吐鲁番盆地和中亚楚河流域。这种文字的文献,近代发现于哈密、吐鲁番和甘肃地区。11世纪的《突厥语词典》、13世纪的《蒙鞑备录》都曾记述过这种文字。根据《九姓回鹘可汗碑》等文物推断,回鹘文是在叙利亚字母的基础上形成的。回鹘文从什么年代开始使用,目前尚无定论。10世纪后,今新疆南部维吾尔人虽已改用阿拉伯字母,但回鹘文并未完全停止使用。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重抄的《金光明经》回鹘文译本,证明这种文字一直到17世纪仍在使用。字母数目各个时期不尽相同,最少为18个,最多达23个。23个字母中有5个字母表示8个元音,18个字母表示22个辅音。在早期文献中有的字母表示两个以上的语音,在后期文献中才在相应字母左方或右方加一个点或两个点予以区别。字母分词首、词中、词末等形式。有句读符号。在摩尼教文献中还在句读符号上加红色圆圈。段落用对称方形的四个点隔开。有印刷体和书写体。书写体又分楷书、草书两种。楷书用于经典,草书用于一般文书。行款起初由右往左横写,后改为从左往右竖写。
现存回鹘文文献甚多,包括宗教(佛教、摩尼教、景教)经典、医学著作、文学作品、 公文、契约[1]、碑铭等。明代《高昌馆杂字》传到欧洲后,德国人J.克拉普罗特(1783~1835)进行研究,于1820年出版《回鹘语言文字考》。1870年,匈牙利人H.万伯里(1832~1913)发表《回鹘语文献与福乐智慧》。19世纪末,俄国人 B.B.拉德洛夫(1837~1918)翻译并出版了《福乐智慧》全文。随着20世纪中国西北考古工作的兴起,已出土大量文献,多存于欧洲。中国学者袁复礼(1893~1987)1930年在新疆发现的《回鹘文写本菩萨大唐三藏法师传》(残本),经历史学家冯家升(1904~1970)整理,于1951年影印出版。近年在新疆陆续发现新的文献新疆哈密县出土的回鹘文《弥勒会见记》。
2字母来源编辑
回鹘文字母、粟特文字母、摩尼文字母对照表

回鹘文字母、粟特文字母、摩尼文字母对照表
学界相信回鹘文是来自五世纪的粟特文。早在突厥汗国时代 (A.D. 552-299),粟特文已经被介绍入突厥人的世界。在蒙古国 (外蒙古) 杭爱省的 Chanuj 河流域布古特 (Bugut) 之地发现一块纪功碑。这块布古特碑一面为婆罗谜文、三面为粟特文。虽然此碑是纯粹的粟突文字语言,却是史上所见为时最早的突厥人的碑铭。天山以北、取代西突厥汗国的突骑施汗国(Turgis)发行了一种中原模式的方孔圆钱,其上有粟特文铭文,学界称为突骑施钱。不过,突厥汗国年代主要使用鲁尼文(突厥鲁尼文,Runic script)。到了回鹘汗国年代(744-840),回鹘汗国大量起用粟特商人作为生意伙伴,其后又皈依摩尼教,粟特人的势力大增。如九姓回鹘可汗碑等多块可汗纪功碑皆有使用粟特文;不过,回鹘汗国仍然主要使用突厥鲁尼文。
由于受粟特文薰陶,维吾尔人开始采用粟特字母来拼写自己的突厥语,渐渐演变为回鹘文。1950年代在蒙古国(外蒙古)乌布苏省图尔根苏木之地发现的一块乌兰浩木碑铭,是现时发现最早的回鹘文字录纪。到了西元840年回鹘汗国被黠戛斯人击溃,部分维吾尔人退到西域的高昌一带建立新国家,史称高昌回鹘,或称为西州回鹘、畏兀儿;另一部分流入甘肃的甘州、瓜州和沙州,史称甘州回鹘。此后维吾尔人大量使用回鹘文字。百多年来考古学界在甘肃敦煌及新疆吐鲁番一带出土了大量回鹘文字的佛经、契约文书等等。
3回鹘文的影响编辑
回鹘文取代了突厥鲁尼文的地位,被当时的突厥诸民族视为突厥人的文字。在和田、喀什一带出土了可汗王朝早期的契约文书,虽然日期采用了阿拉伯历法,但文字完全是回鹘文突厥语。彻底伊斯兰化的可汗王朝后期,即使采用了阿拉伯字母拼写突厥语,于西元1077年用阿拉伯字母突厥语所写成的《突厥语大词典》仍然在书中介绍了回鹘文字母,称之为突厥人的文字。
到成吉思汗兴起后,命令原乃蛮掌印官塔塔统阿以回鹘字母拼写蒙古语,成为回鹘式蒙古文。而满文则借自回鹘式蒙古文字母。尤其是在东亚大陆,回鹘文时常伴随着回鹘佛教而出现。元朝蒙古人信奉佛教,回鹘佛教就在元朝境内多次以回鹘佛教经文而出现。
全民族使用维吾尔语,该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历史上维吾尔族人民曾先后使用过古突厥文、回鹘文、古维吾尔文等。公元10世纪伊斯兰教传人后,逐步使用阿拉伯字母的维吾尔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经创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20世纪80年代初,又恢复使用阿拉伯字母的维吾尔文。13世纪至16世纪末期的蒙古字为回鹘体蒙古文。
回鹘文—历史中好几个民族文字由是回鹘文为基础创文的。到成吉思汗兴起后,命令原乃蛮掌印官塔塔统阿以回鹘字母拼写蒙古语,成为回鹘式蒙古文。而满文则借自回鹘式蒙古文字母。
13世纪至16世纪末期的蒙古字为回鹘体蒙古文,是回鹘文为基础的蒙古文。1204年蒙古灭乃蛮部,俘虏乃蛮国师,畏兀儿人塔塔统阿。因他深通回鹘文字,铁木真(成吉思汗)遂命令他创造蒙古文字。早期的蒙古文字与回鹘文非常相像,正字法中的部分原则也直接来自回鹘文,故现在学术界也常称之为“回鹘式蒙文”。16-17世纪这种文字经过改革,形成近代蒙古文,即今天通行的传统蒙文(胡都木蒙文)直接前身。
传统蒙古文字使用蒙古文字母书写,属拼音文字类型,脱胎自粟特-回鹘字母系统,初创于成吉思汗时代。中国的蒙古族使用的蒙古文有29个字母,在回鹘文字母基础上创制,蒙古文字母表示元音的5个,表示辅音的24个,拼写时以词为单位上下连书,行款从左向右。
传统蒙文文献丰富。现存最早的回鹘体蒙古文,见于约刻于成吉思汗二十年(1225年)的也松格碑()。
-成吉思汗石碑
据满洲实录,1599年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两人将蒙古文字借来创制满文。虽然两位顾问有反对。
努尔哈赤仍然继续把蒙古文改为无圈点文字,这种新文字通行当时的建州,为后金国的建立及满族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后来达海更增补了十二个字头,并于老满文字旁边加以圈点,使满文更加完善,这种新文字被称为“新满文”,并通行于后金
本来粟特文及其祖先的阿拉米文都是由右至左横写、行数从上至下。然而,回鹘文却转了逆时针90度,变成从上到下写直书、行数从左至右。其后的回鹘文、满文皆跟随回鹘文的书写方向。无法知道为何出现这种改变。但学者们推测这是受到直书的汉文影响。
4回鹘文的消亡编辑
由于擅长通商的维吾尔人通晓诸族语言,被元朝及四大汗国采用为书记官员,回鹘文在四大汗国变成紧次于蒙古文的官方语言。到了帖木儿兴起,回鹘文被上升为官方语言,大量伊斯兰化时代用阿拉伯字突厥语写成的著作被改为用回鹘文字母书写。然而,随着帖木儿汗国衰落,回鹘文在中亚渐渐衰落。
吐鲁番、哈密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维吾尔人继续使用回鹘文,继续信奉回鹘佛教。到16世纪东察合台汗国吞并了明朝保护的哈密卫,吐鲁番及哈密的佛教被消灭,只残存河西走廊一带裕固族先民仍然信奉回鹘佛教、使用回鹘文。
现存最后见到的回鹘文记录是1910年沙俄学者马洛夫(S. E. Malov)在甘肃酒泉文殊沟发现的一本回鹘文《金光明最胜王经》(金光明经)写本,共397页。此写本的跋文写着“大清康熙二十六年 ...”(Dai Ching Kang-si yigirmi altinc yil ...),即公元1687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0: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认为:回纥本来信仰萨满教和佛教,只不过后来因为战争维族一支迁入现在新疆境内,改信伊斯兰教成为现在的维族。另一支经过迁移到达现在的祁连山北麓,成为现在的裕固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0:3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匈牙利与中国联系的一些研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0:4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匈奴今何在
  匈奴是中国北方的一支古老民族,繁衍在河套地带,游牧于大漠南北。相传匈奴人是夏人的后代。商代甲骨文称其为"鬼 方",同代的诗集中又称其为 "熏粥。、"猃允",春秋战国时则称其为"狄"、"戎"或"胡人"。匈奴之名始见于秦汉。
匈奴在我国北方活跃了几百年,同中原王朝连年争战,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公元1世纪后,匈奴分为南北两支,南匈奴人居内地,后来逐渐和汉民族融合。北匈奴在汉武帝大规模进击之下,兵败西遁,但他们究竟逃往何处,是个长期不为人知的问题。
  大约过了近三百年,欧洲东部突然出现了一文强大的骑兵队伍,自称匈人。6世纪,匈人在匈牙利平原上建立了匈牙利国。
  这支震撼欧洲的匈人骑兵,与中国西逃的北匈奴有无渊源关系?这是中外学者都感兴趣的问题。
史学界不少学者认为欧洲匈人即匈奴。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法国学者德搂尼。后来,英国历史学家吉本、学者伯克、德国学者夏德都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了这一观点。中国许多著名学者也赞同这一观点。章太炎认为,"今之匈牙利即匈奴音转"。学者何震亚认为,匈牙利的"匈"为种族名,"牙利"为地名,匈牙利即"匈人住地"。
  人们还从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方面 进行了考察·发现欧洲匈人在祭祖天地鬼神、崇拜日月、献血为盟、脱帽致谢等方面与匈奴人非常相似。1907年。匈牙利探险家斯坦因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以东50公里处 发现了一处古墓群。最近,匈牙利的考古学家在重新分析研究这处古墓群的墓内陪葬品时,意外地发现这些陪葬品与9世纪、10 世纪的匈牙利国内墓群的陪葬品十分相似。
  此外,他们还在古墓群附近碰到一个少数民族群体乌戈尔人。乌戈尔人与当地的维吾尔人截然不同,人数仅9000人,能歌善舞,他们的民歌中有73首与匈牙利的五声音阶完全合拍。我国音乐学院的一位教师还发现匈牙利民歌中,有不少曲调和我国西北少数民族裕固族民歌极为相似,像是一首歌曲的不同变奏。其中裕固族的《催眠曲》和匈牙利的《摇篮曲》不仅曲调一致,而且专用衬?quot;坝哩"的发音也一模一样。西汉时裕固族曾在匈奴长期统治之下,因此裕固族民歌保留匈奴民歌的风格是很自然的。遥远的匈牙利也有和裕固族一样风格的民歌,说明北匈奴西迁到匈牙利后把他们的音乐也带到了那里。匈牙利文学家基
  塞里·伊什特万曾多次来中国,他也发现了这一情况。他还发现裕固族对有些名称的叫法和匈牙利人完全相同,如苹果都叫"奥尔莫",绿色都叫"凯克",妈妈都叫"奥尼奥"。他说匈牙利人和裕固人有"亲戚关系"。
  越来越多的发现证明,今日欧洲的匈牙利人很可能与中国古代的匈奴人存在渊源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0:5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匈牙利与中国墓葬的关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1: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b74a501008j5j.html
       匈牙利人并不是匈奴后裔

             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



过去有些学者主张现在的匈牙利人是“匈奴后裔”,依据主要是:“匈奴”跟“匈牙利 Hungary ”发音接近;他们对于《汉书》等历史记载作出如此解释,看来有一定理由,但恐出于附会,一直没有成为学术上的定论。然而,过去社会上普遍流传“匈牙利就是匈奴后裔”的说法。



那么究竟匈牙利人与匈奴有没有关系呢?



匈奴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期),衰落于公元1世纪(东汉时期),在历史上活跃了300年。它在古中国北方各族中,最早统一了大漠南北的全部地区,并建立起政权“匈奴单于国”。查《辞海》载:“匈奴,中国古族名,亦称胡。战国时活动于燕、赵、秦以北地区。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各部,势力强盛,统治了大漠南北广大地区。汉初,不断南下攻扰,汉朝基本上采取防御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转而采取攻势,多次进军漠北,匈奴受到很大的打击,势力渐衰。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呼韩邪单于附汉,次年来朝。其后六七十年间,汉朝与匈奴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分裂为二部:南下归附汉朝的称为南匈奴,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南匈奴屯居朔方、五原、云中(在今内蒙古境内)等郡,东汉末分为五部。西晋时,南匈奴曾先后建立赵、夏、北凉等国。北匈奴于汉和帝时被东汉与南匈奴所击败,部分西迁。”



北匈奴族“部分西迁”以后,是否成为了匈牙利人呢?

在史料上找不到明确的记载。



公元89至91年,北匈奴主力远走伊犁河流域、中亚、顿河以东与伏尔加河等地。其后,华北的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地,50万南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都成为鲜卑人而被融合。

西迁的北匈奴人在公元374年灭亡了顿河以东的阿兰国后,便扮演着推动欧洲民族大迁徙的主要角色,对欧洲历史产生很大影响。公元4至5世纪,匈奴铁骑一度占据过中欧喀尔巴阡盆地,匈奴王阿提拉被称为“上帝之鞭”。

如扫帚星(彗星)一现的匈奴王国不久便在欧洲历史上消失。此后几百年间,原来的匈奴人去向如何?不得而知。



在匈奴帝国解体后,日耳曼部落统治了这里将近100年,接踵而来的是阿瓦尔人,在他们近200年的统治下,斯拉夫民族开始渗入。

很多学者认为:匈牙利 Hungary 这个名字并不是由“匈奴”一脉传承的,而可能来源于后起的欧诺古尔(Onogur)人。

[注:匈牙利共和国的国名,英文写法为:The Republic of Hungary, 而 他们祖国自己的称呼为 “马扎儿共和国” Magyar Kztrsasg ]



在阿提拉之后500年,即公元9—10世纪,才诞生了匈牙利国家。

匈牙利人和芬兰人同源,但他们并不属于印欧血统。目前,匈牙利史学界有关匈牙利人(称为马扎尔人 Magyar 相应的国家名简称 Magyarország )的来源达成共识——



9世纪,一支来自乌拉尔山的游牧民族(即马扎尔人)长年向西跋涉,领袖阿尔帕德大公联合7个主要部落,在公元896年大举进入欧洲中部多瑙河中游(现匈牙利);公元1000年,阿尔帕德家族的后代圣·伊斯特万建立了匈牙利王国。为纪念开国功勋,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英雄广场上竖立了一座气势宏伟的纪念碑,7位古代骑士组成了精美的青铜群像。他们的装束与古代欧洲骑士的不同,但有乌拉尔游牧民族的特点。

那么,这一支来自乌拉尔山地的游牧民族是匈奴人后裔吗?

这个话题近来得到解决了。正确答案是否定的。



我查阅到的学术档案表明:“芬兰—乌拉尔”历史学派依据语言学研究成果,认定匈牙利语属芬兰—乌拉尔语系,由此确定匈牙利人(马扎尔族)的祖先同芬兰—乌拉尔民族较亲近,而跟“匈奴”(应该属于突厥语族)并没有关系。



现在,由匈牙利科学院支持的官方结论也认为,匈牙利人的祖先最早来自欧亚大陆交界地带乌拉尔山麓附近的一支游牧民族“芬兰—乌戈尔族”即马扎尔族,他们并不是匈奴人,血统上不是匈奴人的亲戚,语言上也没有什么关系。



今日一千万匈牙利居民以马扎尔人为主,实际上并没有“匈奴族”存在。匈牙利科学院认为今日匈牙利人并不是汉朝历史上的“匈奴”后裔(在文化、语言和宗教三方面,都缺乏有力的证据)。

匈牙利学者王俊逸(中文名)曾提交论文《匈牙利人如何看万里长城》,对“匈牙利人系匈奴后裔”的传说予以否定,证实今日匈牙利人与欧洲的“芬乌语系民族”有血缘关系。而此前一千多年以来的匈奴人,早已融合到所经各地的各民族之中,迄今不复单独存在。

  因此,过去传闻所谓“今日匈牙利人就是匈奴后裔”的误会说法,如今必须消除了!



[附录]

匈牙利和匈奴(小猫)

公元4世纪,匈人在匈牙利平原上建立了匈牙利国。匈人到底是不是匈奴人的后裔,这个问题几个世纪以来一直争论不休。
最初的欧洲人对匈人的来源茫无所知,直到18世纪后期,法国人冯秉正将朱熹的《通鉴纲目》翻译成法文《中国通史》后,西文中才有了较为详细的中国历史,法国人德.揆尼根据《通鉴纲目》等书,写成了《匈奴、突厥、蒙古及其西部鞑靼各族通史》,详细叙述了匈奴人早期的历史,并论证了欧洲的“匈人”即中国历史上的“匈奴”。著名的历史学家吉朋也同意匈人即匈奴说,只是吉朋觉得详细考证匈奴西迁的具体过程并不可能,由此引起了很多学者对匈人即匈奴说的怀疑。法国历史学家克拉普洛特认为匈人非匈奴人其理由与陈明远老师一致即认为匈奴人属于突厥语系,而匈人则属于白种人,这种说法支持的人很多,然而是错误的。据历史学家及人类学家的详细考证,欧洲的匈人是黄种人而并非白人。此外反对匈人即匈奴人的还有法国人米萨,德国人李特,英国拜占庭史学家伯利的早期著作是反对匈人即匈奴人一说的,直到后来经过对中国史及古罗马史的深入研究后,他才公开申明自己以前的著作站不住脚,匈人的祖先确系中国历史中匈奴人的后代。
近代坚持“匈人不是匈奴人”的著名学者是英国的汤谱生,他主张“匈人非匈奴”,“匈人的来源不可知”,并在1962版在《大英百科全书》写下了他的观点,汤谱生的说法遭了匈牙利历史学家哈玛塔教授的驳斥与嘲讽,哈玛塔教授认为汤谱生“只是根据古罗马遗留下来的一些残篇坠简来研究匈人的历史,从来不肯认真研究一下中国史书中关于匈奴、鲜卑,柔然、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的大量史料”。
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齐思和教授认为:“匈人非匈奴的说法是离奇而可笑的,这种说法实质上是割断历史,无法对匈奴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政治制度作出正确的说明!”

18世纪后期之前,西方人不知道匈人的来历,而中国学术界也长期以来不知匈奴人西迁后去了何方,直到清末元史学家洪钧于19世纪末出使俄国时浏览了大量的西方史籍,才详细向中国学术界介绍了匈奴人攻入欧洲的整个过程。匈奴人(即匈人)自公元374年出现在欧洲东境,先后征服了东哥特、西哥特与北边的日耳曼部落,占领了匈牙利平原,于是黑海、多瑙河以北的广大肥美之地全部落入了匈奴人之手,匈奴人(匈人)自5世纪开始对罗马帝国进行了有系统并有步骤的进攻与蚕食,公元435年迫使东罗马订立了马嘎斯条约,公元451年又开始了对西罗马的大举进攻,虽取得辉煌的战果,然终因西罗马联合当时的西方各大国如法兰克人,伯坎底人等进行了殊死的抵抗而战败,后又遇意大利粮食歉收无法给匈奴人大军提供必要的补给,匈人遂退军并逐步衰落了下来。公元453年匈奴王阿提拉暴卒,阿提拉的长子爱拉克阵亡,阿提拉的另外一个儿子逃到多瑙河下游,在匈牙利定居了下来。现代匈牙利国人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古匈人即匈奴人的后裔,然历经一千多年,这部分的匈奴人难以避免地要和其他欧洲及后来进入欧洲的亚洲各民族相互通婚和融合。
无可否人的是,现代匈牙利人有很大一部分具有马扎儿人的血统。马扎儿人原居西亚,系由公元9世纪进入欧洲,马扎儿的称谓最早见于《元史。速不台传》,但现代匈牙利人并非完全等同古代的马扎儿人,他们是马扎儿和其他各民族包括匈人混血的结果,将现代匈牙利人称之为马扎儿人的后裔无疑时正确的,但如果将现代匈牙利人称之为匈奴人的后代看来也无可厚非,因为他们身上所流淌着的除了马扎儿人的血之外,很多也同样流淌着匈奴人的血。断言“今日的匈牙利人不是匈奴人的后裔”看来过于武断!

()
“北匈奴族“部分西迁”以后,是否成为了匈牙利人呢?在史料上找不到明确的记载。”
“公元4至5世纪,匈奴铁骑一度占据过中欧喀尔巴阡盆地,匈奴王阿提拉被称为“上帝之鞭”。虽然如扫帚星(彗星)一现的匈奴王国不久以后便在欧洲消失了,但此后几百年间,许多匈奴人去向如何?不得而知。”



北匈奴西迁的第三站:顿河以东、里海以北
  大约在公元290年左右,北匈奴出现在顿河以东的阿兰国,这段历史在我国《北史.西域传》和罗马帝国的《历史》中,都有过记载。北匈奴杀死了阿兰国国王,彻底征服了阿兰国。 
  匈奴帝国的建立  
  在疆土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以匈牙利平原为统治中心的匈奴帝国,在奥克塔尔大单于时已基本建立起来,单于王庭稳定在今天匈牙利的布达佩斯附近,这个军事帝国成为东、西两个罗马帝国最严重的威胁。乌尔丁大单于死后,匈奴帝国沉寂了一段时间,而在奥克塔尔大单于率领下,匈奴帝国又开始兴盛起来,奥克塔尔死后,他的兄弟卢加继承了王位。卢加大单于在公元422年和426年两次蹂躏东罗马帝国的色雷斯和马其顿,逼迫东罗马帝国皇帝向匈奴帝国年贡350磅黄金,此后,东罗马帝国又被迫在边境向匈奴帝国开放互市,来确保边境的安宁,匈奴人的荣耀终于在西方找了回来。 
  阿提拉大单于统治的确立  
   434年,卢加单于去世,他的两个侄儿阿提拉和布列达共同继承王位,各掌管一部分领土。两位单于即位不久,便发动了对东罗马帝国的战争,要求东罗马皇帝交出匈奴的叛逆,还要年贡翻番,由350磅黄金上涨到700磅黄金,东罗马皇帝受武力胁迫,只得答应。445年,布列达单于神秘的遇刺身亡,阿提拉成为匈奴帝国唯一的大单于。阿提拉更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家伙,在他的率领下,整个欧洲都沉浸在对匈奴的恐惧之中,匈奴帝国的鼎盛时期来到了。

直到清末元史学家洪钧于19世纪末出使俄国时浏览了大量的西方史籍,才明白了西方历史上的匈人即中国历史上失踪的匈奴人,洪钧后来在他所著的《元史译文补正》中详细向中国学术界介绍了匈奴人攻入欧洲的整个过程。中国近代学者王先谦,梁启超,章太炎及齐思和也分别详证匈人即匈奴人。你所说的是发生在19世纪末叶之前的故事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5-25 11: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匈牙利总理期待李克强到访:我们相信自己是匈奴后代
http://v.ifeng.com/news/world/20 ... -27eecaae7b13.shtml
就在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访问匈牙利前夕,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表示,匈牙利民族本身就来自东方,期待中国副总理的来访促进传统友谊。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匈牙利民族来自东方,毫无疑问我们的祖先来自亚洲。欧洲人认为我们是匈奴的后代,虽然还没有确凿的史料证据,但我们相信这是真的。比如我们的家庭观念也非常浓重,我们姓氏也是姓在前名在后。

“我非常期待着这次访问。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国将在欧洲发挥重大作用,会为匈中和欧中的关系带来巨大益处。我们之间只有友好合作,从来没有相互伤害过对方。

“中国在最近几十年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摆脱贫困,迅速致富,给人民带来如此大的希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25 06:30 , Processed in 0.172578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