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262|回复: 34

[【原创】] 书店忆旧 [小连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23 05:2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写在前面】

    前几天收拾老书柜,意外发现一本搬家时未搬走的《刀锋》,上海译文1994版,小32开世界文学名著普及本。这本书肯定是在1996年之后在广州买的,具体什么时候,哪家书店,买书时的情形怎么样,怎么想都想不起来。

    在我这已经过去的大半生里,好多时间消磨在逛书店上,2008年之前,绝大部分藏书都是零敲碎打从书店或者旧书摊一本一本背回来的,每至一地总要找当地的书店逛逛,就算不买也是一种享受。以前年纪轻记性好,每本书的来历都能记得清楚。如今,老之将至,淘书的经历竟是模糊了大半,好多逛过的书店,连名字都记不起来了。

    趁着还有一点记忆,我决定赶紧回顾一下那些印象模糊的书店,写下来留个念想。本文是给我自己的备忘录,也提供给有共同经历的老读者,一起怀念那些金子般的淘书时光。

    (1):告别必得,期待红枫叶

    一个月前去广州购书中心闲逛,按习惯先去必得书店,电梯上六楼右转再右转,愕然发现,必得书店已经人去屋空。望着来过无数次,如今空空如也的那个角落,愣了几秒,怅然若失。

    跟旁边小店的店员打听,说必得撤退不做了。到底是搬家到别处还是彻底结束,不得而知,必得告别购书中心,确定无疑。

    广州的必得书店是我偏爱的三家书店之第一家,在我的购书记忆中占据着特别的位置。

    我这动荡不定的大半生有两个相对稳定的广州时期,第一个广州时期为1996年至2002年,第二个广州时期为2010年至今。1996年秋在广州安顿下来后,每周末逛购书中心成为例行活动。在购书中心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五楼的个体书店里转来转去,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行迹集中到必得书店和红枫叶书店。

    必得书店躲在五楼的一个角落里,一面靠墙,另一面大橱窗排列新书,外表看形状有点古怪。面积估计在4平米左右,略显狭窄,三四个读者在里面,就要互相让来让去,印象中似乎没见过很多读者同时店里拥挤的情形,如果看到人多,一般先去别的店里转转。

    必得的特色是杂志特别多,阅读、文学、电影、音乐、新闻、商业、地理、历史等等,品种齐全,好些品种应该从没在报摊上出现过。他们卖的杂志有一点挑剔,大多带一点小资气息,似乎没见过美人封面的时尚杂志。我在第一个广州时期热衷《新周刊》、《城市画报》,大部分都是在这里买的。其它如《读书》、《万象》、《书屋》、《书城》等,也都是在这里买的。

    跟楼下购书中心比起来,必得四周书架上的书要少得多,少却精致,品质并不差。店主显然很会挑书,而且很注意书评版的信息,上架的都是有品位有营养的书,按社科、文学、历史、古籍、电影、艺术等分类排列整齐,新书上架也很及时。

    我很享受在必得书店里浏览杂志和书籍,上班一星期的疲惫和烦躁,被店里的气氛化解了不少,有一种特别的舒适感,以致我离开广州七年,一直念念不忘。

    红枫叶是五楼另一家有吸引力的书店,出现的时间稍晚,位置在五楼中央,不靠墙,面积和必得差不多大。两家书店相比,红枫叶的杂志略少,书籍的营养度略高,偏重于学术书籍,大概仅这两点细微的区别。

    忘记哪一年,必得和红枫叶相继发行会员卡,我是首批领取会员卡的一员。2003年过完春节离开广州后,长达七年没有回来过,这七年一直留着这两张很有资历感的会员卡,总想着不一定什么时候能用上。

    2010年初重返广州,抵达的当天晚上即兴冲冲直奔购书中心五楼,远远望见仍在那个角落的必得书店,情绪开始激动起来,站在门口端详了一阵才进去。店里没有多大变化,店员仍是那位很亲切的中年师奶,在里面东翻西翻,最后挑了几本杂志,买单时店员告诉我,那张老卡已经过时,于是重新办了张新卡,又做了一次会员。

    红枫叶换到了靠墙的位置,长条形,中间是畅销书台,显得比必得还要狭窄,不大舒适。在店里转了一会,纪念性地挑了一本书,店员看到我那张卡,神情很怪异,说卡号太靠前了,从来没见过这种样式的卡。确实,七年了,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不管怎么样,我回来了。

    此后又像以前那样,经常去购书中心逛逛,每次都是直奔必得和红枫叶,在这期间,五楼的个体书店搬到了六楼,听说必得换了东家,特色没有换,还是像以前一样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冷门杂志,书架上琳琅满目的新书给我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必须承认,我在第二个广州时期里仍在必得和红枫叶购买杂志,却再也没买过书。原因很简单,在书价高企的今天,实体书店的优惠度和网店的促销度完全不是一个等级,我想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实体书店举步维艰,像必得这样深受广州读者推崇的明星书店也撑不下去。

    在我心目中,必得和红枫叶是广州乃至全国独立书店的两颗钻石,体积小却光芒四射,坚持了这么多年,难能可贵。如今,必得已经撤退,红枫叶仍在坚持,希望这最后的钻石能坚持得久一点。

    对已经远去的必得书店,我想说,你给了我很多难忘的时光,不管你以后怎么样,我都会怀着感激,惦记着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3 09: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确定的讲,现在书价偏高。随便一本书都是标价28以上的,页数一般还不会超过200页……
而且现在的书灌水,滥竽充数,东抄西摘,编著……
实体店也就八折顶天了,做不过网店的。
发行价给实体店与网店的差价,咱就不清楚了。
去图书馆,来回的车票够买几本了,而且未必图书馆有收藏。
无可奈何,咨询看书……
总体来说,得给超哥独秀发个教育成就奖啥的,虽然最近折腾得很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3 23: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2): 90年代的广州购书中心

    90年代中期,广州购书中心可谓巍然耸立,傲视全国同侪。 1996年夏第一次来到这里,打量着这座欧洲城堡式的建筑物,心动不已,这就是我理想中的书店。与现在遍布广州的新建筑相比,这个城堡现在看起来很小,不起眼,可当年在我眼中无比巍峨宏伟。

    在此之前,我去过不少大书店,北京王府井书店、上海南京东路书店、南京中山东路书店、成都人民广场书店,全国大城市都算上,没有一家书店可与之相提并论。

    在我印象中,那个时候的购书中心宽广、明亮,各类书籍齐全,新书上架快,一排排书架,整齐排列,看起来非常壮观。90年中期,80年代读书热的余韵犹在,每到周末,人头攒动,拥挤不堪,在人群中挤来挤去,烦躁之际亦别有一番乐趣。

    购书中心的文学类书籍特别丰富,中外小说既多又全,新出版的书都可以找得到。另一边社科类书籍也不错,记得那时候文史哲书籍占优,经管类不像现在这样泛滥,大厅里貌似没有播放经管大师叽叽呱呱的讲课录像。

    独立的三联书店位于购书中心三楼电梯口,如今买艺术类书籍的地方。那时候三联书店里有不少港版书籍,好像也有少许台版书籍。每次去购书中心都要去三联转半天,偶尔碰到打折处理旧书,即挑几本买下,印象最深的是在那里买了一本香港记者毛孟静写的小说,内容耸动,感觉非常奇特。

    2010年重返广州后,发现三联书店居然搬到了六楼,原来很热闹的地方变得门可罗雀,人烟稀少,书籍也不如以前有营养,只有数量不多的港版书做摆设,估计很难卖得出去,当时即感觉这家店撑不了多久,果然很快就撤离消失,令我等老读者倍感遗憾。

    五楼的个体书店除必得和红枫叶保持稳定外,其他店变动很快,一家消失,另一家再补上。这些店大多都有各自定位,市场区隔不同,五花八门卖什么的都有。记得有一阵,必得旁边开出一家旧书店,货色不够多,撑了不多久就没影了。

    购书中心东侧,隔了一条有味道的小水沟,有一小块空地,这里有一排两层建筑,开了一家小有名气的酒吧,叫做水边吧,当年城中文化界人士喜欢来这里消遣。这里还有一家小有名气的七星书屋,以文史哲类书籍为主,品种相当丰富。我曾经去过几次,最难忘的是在这里买到《晚清大变局中的思潮与人物》,这本书是1992年出的,《读书》杂志刊出过一篇精彩书评,不知为什么错过,一直惦记着,不想六七年后在这么一家小书店巧遇,惊喜莫名。

    那些年每次逛完购书中心,都要去斜对面的天河城,当年的天河城五楼有几家小书店,记得只有稍远的一家是独立的房间,其他两三家都是几排书架而已,这么多年过去,已经全然记不得这些店的名字。

    1996-2000年,书籍价格已经开始上扬,又没有折扣好打,经济上已感吃力。好在那几年工作比较稳定,收入也较稳定,基本保持了购书规模。我在广州语言不通,没多少朋友,生活略为乏味,每周末下午的购书中心-天河城之行既是消遣,也是心理安慰。2000年起开始收集外国电影DVD和古典音乐唱片,个人文化生活才宽泛一些。

    那一段时间是我这大半生最稳定的时期,前无忧后无虑,心情比较放松。在这个时期,广州购书中心在我生活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此离开后总是带着特别的感情怀念着。后来几年在北京、上海、成都、南京等地看到了更新更大的图书城,但总觉得,还是广州购书中心更令人舒畅,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亲切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4 00: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光合作用书店
北大资源楼的风入松书店
第三极书店
九章书店

现在有网友记得这些书店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4 00: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数帆老人真是好文笔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4 01:2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数帆老人于2013-12-23 23:19发表的 :
     在此之前,我去过不少大书店,北京王府井书店、上海南京东路书店、南京中山东路书店、成都人民广场书店.......
除了南京中山东路书店,其他都去过,天河购书中心也到过,在那个年代确实比较大。

2000年前,重庆解放碑新华书店也不错,北京诸多出版社的读者服务部也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4 06:32:27 | 显示全部楼层
(3):广州大学书店今昔

    1996年初读了陆键东先生《陈寅恪的最后20年》,激赏不已。那年夏末抵达广州的第二天下午,我与友人结伴前往中山大学,试图参观陈寅恪故居。进入中大后,本想着应该很容易找到,谁知连问数人,都不知陈寅恪故居为何物。我们在校园里转了半天,不得要领,看着天色将晚,只好怏怏离去。

    回去后心有不甘,上网找到中大简陋的BBS,发了一小段文字,诉说寻找陈寅恪故居不遇的经过,中大之宝无人知,很怀疑中大到底有没有保存陈寅恪的精气神儿。没想到这个小帖子发布后竟引起反响,好多人留言,互相争论,让我真切感受到互联网的威力。

    那一次是我第一次去中大,因时间关系没来得及逛中大西门附近的书店,后来专程去了几次,当时第一目标并非后来名气很大的学而优书店,而是另一家已经消失的树人书店。

    树人书店位于新港西路南侧,学而优的斜对面。这家店以经营文史哲类书籍为主,当时不仅名气大,口碑也好。我已经记不得在那里买了什么书,唯一记得的是买过《万象》杂志创刊号,后来树人书店消失了,《万象》杂志依然每期都买,直到今年年初也消失为止,全部收齐。据说《万象》将改版重出江湖,不知改成了什么样子。

    后来声誉鹊起的学而优书店,我的感觉很复杂。学而优兼营批发零售,一度做得很大,这几年大概因为网络书店的冲击,战线收缩了不少。学而优的优势在于学术书籍累积量大,且门类齐全,在那里可以找到印数很少的学术专著,也可以找到冷门的老版书籍,这一点胜于我很熟悉的上海季风书店和南京先锋书店,更远胜这两年崛起的广州方所书店,或许只有我没有见识过的北京万圣书园可以媲美。

    那几年因为没有地铁,公交塞车严重,如无特别兴致很少去中大学而优总店,常去的是东风东路羊城晚报社旁边的学而优分店,店面不大,所售书籍都是经过挑选的,相当精致。大概一年前经过那年,愕然发现那家小分店仍在那里坚持,进去看了一下,大众化的书很多,跟记忆中的精英范儿距离已相当遥远。

    2010年初重返广州不久,即专程前往中大西门重访学而优总店,不想一进门,一位男店员拦路,要求存包。我愣了一下,好吧,客随主便,存就存吧。

    今年夏天,去中大西门逛旧书店路过学而优,进去转了一下,发现他们不再要求顾客存包,这半年来去了好几次,上星期去买杂志,不想又被一个男店员拦路要求存包,让我哭笑不得。

    作为一个企业的旁观者,可以理解学而优管理上的困难,要求顾客存包或有其必要。但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学而优的做法似不可取。强迫顾客存包,意味着对顾客的不信任,是对顾客尊严的侵犯,给顾客带来严重的心理不适感。店家有困难,应该自己设法解决,不能转嫁到顾客身上,长远来看,这样做显然弊大于利。


    90年代后期,广州独立书店圈名声最响的是位于广州美院的博尔赫斯书店。因为不好找,一直没去,后来终于忍不住好奇慕名而去,东拐西拐,在一栋宿舍楼里找到了,店面不大,一个中年男店员在店里入神地读书。我的到来大概扰乱了阅读的连贯,这位先生面露不悦之色。我进去环顾了一下,似乎没有特别需要的书籍,于是转身离去。

    1996至1997年,这一年间往来最勤快的是华南理工大学门口的稻草人书店,店主是一位帅气的年轻人,姓张,喜欢村上春树、罗大佑、艺术电影,跟女朋友一起在广州打拼,不知为什么,选在理工科学校门口开店,主营文史哲类有价值的书籍。

    小张很和气,且好学,每次去都看见他阅读,阅读面相当广,一遍读书一边听很有品味的打口碟。小张自制了藏书票,异常精美,夹在售出的书里,给顾客特别的愉悦感。在他店里,经常看看三三两两的华工学生,生意好像还不错。

    我一度很羡慕小张的生活方式,一边读书,一边挣钱糊口,何其快活。这是我设想中的远景,开一个理想的独立书店,读自己想读的书,卖自己想卖的书。不料现实比较残酷,1997年夏,小张撑不下去,收店不做了,之后去体育西路开设麦田酒吧,一度是广州文艺青年的集散地。2003年春节,在岗顶天河商城四楼恰遇,当时他在那里开一个小店,之后就再也没有消息,不知现已人到中年的小张还好吗?

    小张的稻草人关闭之后,华工周边再无像样的书店。在大学区开书店,十几年前不容易,现在就更不容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4 17: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必得和红枫叶都是逛广州书城的必到点,10多年前就开始这两家店买书了。记得第一套《博尔赫斯全集》就是在红枫叶买的,回来后居然给朋友看中,强行霸占了去,结果又不得不再买了一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5 00:4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zheng6857148于2013-12-24 17:58发表的 :
必得和红枫叶都是逛广州书城的必到点,10多年前就开始这两家店买书了。记得第一套《博尔赫斯全集》就是在红枫叶买的,回来后居然给朋友看中,强行霸占了去,结果又不得不再买了一套。。

90年代是广东图书的一个黄金时代,同时广东的印刷行业也是当时全国比较发达的,大量的外资港资都最先在广东这边落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5 06: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4):在广州逛旧书店淘旧书

    记得1996年夏抵达广州不久,即找了个周末,前往北京路朝拜。北京路是广州的商业街,若干不同类型的书店错落其中,类似上海福州路,显出一派文化范儿。以当时的眼光看,这些书店已有破败之相,看得出经历几十年风吹雨打的沧桑。

    广州购书中心建成之前,新华书店北京路店是市民购书的中心,我在里面上上下下转了一圈,摇头不止。这里面积小,书也少,书的质量也不怎么样,与购书中心相比,完全不是一个档次,跟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等地的新华书店主店相比也不是一个档次,唯一的优势是借助商业街,人气够旺。

    在新华书店北京路店的旁边,有一家门面很小的古籍书店(现为音像中心)引起我的注意,这里的二楼有个不大的空间出手旧书,书多,有价值的书也多,价格可以接受。闹市区居然有这样一个世外桃源,让人流连忘返。惊喜之下,当即挑了几本,满载而归。

    此后几年,隔三差五地拜访这家店,每每都有收获。离开广州后一直惦记着,2010年初重访北京路,店还在,旧书不见了。问了下店员,告知搬到东川路东山书城三楼,刚好那一带是我平常活动的区域,赶紧去看了一下。

    搬家后的古旧书店,躲在东山书城三楼里面,不大容易被人发现。与七年前比较,面积比以前扩大许多,书多了许多,各个年代的旧书都有,少许50年代的外国文学书籍尤其珍贵,品相也不错,唯一问题是价格定的不合理,定价的人貌似不是很专业,不大懂得行情,以至于书籍流通很慢,几年过去了,据我目测,大部分书卖不出去,怪可惜的。

    90年代后期,另一家常去的旧书店位于中山图书馆侧楼地下室,当时所售书籍大部分是80年代的旧书,以及半新不旧的打折书,品种多,价格也算合理。几年间去过好多次,搜刮了不少有意思的旧书。去年12月8日中午(据微博记载),办事路过中山图书馆,忽起兴致重游故地,沿着熟悉的路找到地下室入口,没想到那家旧书店居然活着,只是所售书籍以及店里的环境比十几年差太多,感慨之余,拍了两张照片发到微博上,缅怀一番过去的好时光。

    2010年重返广州后,趁一段空闲时间上网查了广州老书店地图,做足功夫后,有一天专程前往新港西路中大西门和东门,拜访了小有名气的文津阁旧书店和小古堂旧书店。都两家店都不错,遗憾的是,两店虽在同一条路上,却有一段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路程,需要舍弃一个。比较而言,小古堂显得拥挤,文津阁宽敞明亮,书籍也够分量,很合我的口味,于是锁定文津阁,这几年去过好多次。

    文津阁即为所谓的二楼书店,第一次去有一点难找。楼上的店面颇大,前面的店面摆满打折的文史哲书籍,多是近十来年出版的。后面的店面出售真正的旧书,大多为1976年之后的文史哲书籍,外国文学部分尤其丰富,价格还算可以。

    今年五月底,我在撰写长文《荒凉的时代——回顾1976-1979年的阅读生活》时,特别前往文津阁转了转,没想到惊喜地发现1978年五月外国文学解禁之后再版的第一批外国文学作品:《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九三年》、《鲁滨孙漂流记》、《斯巴达克斯》、《艰难时世》、《易卜生戏剧四种》,兴之所至,把这七本书放在一起,拍了一张合影。这是我第一次在旧书店同时看到这批书,当年的狂欢雕刻在过来人的记忆深处,难以磨灭。一晃35年过去了,这些见证了历史的旧书仍在流传,令人欣慰。

    过去10年买旧书大部分通过孔夫子网,那里书多又便宜,想买什么书搜一下即可。尽管如此,我仍然保持逛旧书店的习惯,乐此不疲,每至一地都要去寻觅一番,理由无它,就是想体会种蓦然发现一本渴求之书,亲眼看到、亲手触摸的意外之喜,类似的经验已有多次,那种无上的快感是网络书店无法替代的。

    最后,给朋友们推荐一本旧书《逛旧书店淘旧书》(王晓建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这本旧书是从旧书店里淘来的,收集了众多文化名宿逛旧书店淘旧书的回忆文章,趣味盎然。

    (恭祝朋友们圣诞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5 09: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数帆老人于2013-12-23 23:19发表的 :
.......
    那些年每次逛完购书中心,都要去斜对面的天河城,当年的天河城五楼有几家小书店,记得只有稍远的一家是独立的房间,其他两三家都是几排书架而已,这么多年过去,已经全然记不得这些店的名字。
.......
其中有一家是必得书店
.......必得书店有两家,分别位于天河购书中心的四楼与天河城的五楼。......
http://www.people.com.cn/GB/14738/14755/22232/1912617.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5 23:03:35 | 显示全部楼层
(5):2010年后广州书店见闻

    离开一个久居的城市,最不舍的是那些逛惯了的书店,很长时间怅然若失,难以适应,这方面我有多次的经验,一言难尽。2010年初回到广州,重访记忆中的书店以及拜访新出现的书店,给我的观感却是失望多于欣喜。

    广州购书中心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样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记得当年购书中心的场地多用于卖书,现在可好,不仅有体育用品、文化用品、电子产品、眼镜,连化妆品也挤进来了,这是购书中心还是百货中心?其次,记得当年的购书中心采自然光,亮亮堂堂,现在可好,大白天开灯,光线又不好,阴森森的。再次,以前的书架排列井然有序,现在则是东一块西一块,歪歪斜斜,学术类古籍内书籍干脆挤到边墙上,书籍的种类和品质也难以和当年相比,总体的滑坡让人无语。

    实体书店面临困境可以理解,广州购书中心作为广州书业的旗舰,总应该守住底线,多在卖书上花些心思吧?

    重返北京路,刚到路口即一眼发现联合书店,好几层楼面,装饰颇为时尚,书籍也颇有档次,四楼或者五楼有一批打折书籍,貌似好几年都没卖完,后来去转过几次,买过《雷蒙阿隆回忆录》和夏伊勒《柏林日记》,都是值得一读的好书。前几天路过进去看了一眼,发现一楼已改为茶室,一群小男孩小女孩成双结对坐而论道,让人哭笑不得。

    2010年以后,大部分时间在烈士陵园周边活动,这一带的书店经常光顾,有几家店相当不错。

    烈士陵园地铁口的岭南美术城,三楼有几家颇有艺术味儿的小店,其中六月书店尤其另类,我刚去的时候,这家店还是面对面两个店面,稍大一间卖书,稍小一间买饰品,不久只剩下稍小一间,纯粹的斗室,两个人进去都挤不开。这里不仅有书,还有唱片和电影,日本老电影尤其丰富。所售书籍都是经过挑选的好书,其中有相当多诗集,可以看出店主的内功不俗。据说店主是一位女士,也不知是不是经常看店的那一位。据我观察,那里的客流量很小,这些年不知怎么坚持下来的。

    岭南美术城四楼有一家以撒书房,所售书籍均为基督教题材,或与基督教沾边的书籍,好些书在其他书店难以见到。这里还有一家方凯医学书店,面积颇大,医学专业书籍也相当丰富,给我的印象,这家店是学而优之外另一家强制顾客存包的书店。

    中华广场六楼有一家闲逸书店很有特色,这家店杂志颇多,杂志架摆在门口,品种相当丰富。小小的店面容纳了各层次的书籍,玄幻小说和严肃的社科类新书比邻而居,相安无事。更实惠的是,这家店不论是谁,全部八五折,八五折买书不划算,买杂志还是很划算的。由于地铁站里的日阅堂杂志日少,我有时专程来这里买杂志。中华广场客流量惊人,存活下去不成问题。

    天河方向,刚到广州时慕名去林乐路看了看小有名气的缺书店,这家店的装饰有小资味儿,与当年华工门口的稻草人神似,书不多,所售书籍显示出店主独特的品味,与我不是很合拍,据说不久即关闭不做了。另一家很有名气的唐宁书店,只去过中信后街那家分店,同样不大合我的口味。

    2011年底,方所书店在太古汇开张,两年下来,这家店取代了学而优,成为广州新的文化地标。

    方所刚开张,我在报上看到消息,即刻赶去参观,转了一圈后去收银台询问如何办会员卡,答曰一次性消费3800元,可获一张打折会员卡,八折还是七五折,记不清了。这个门槛让我咋舌,体会到像我这样的“穷人”可以来这里参观,不宜消费。此后,仅在这里买了几册10元左右的诗集,以及台湾作家林文月女士的签字本。

    刚看到方所,即为它的设计感所震慑,它的设计过于强悍,一家书店是否要装饰得如此前卫,当然是见仁见智的问题。单论书的品种,艺术类太多,文史哲类的上架累积量太少, 摆放位置的设计也不够合理。与国内几家著名独立书店相比,方所在新书品质的把握上貌似不够专业,推荐书台的挑选显得杂乱,品味不一。港台版的书籍本是独特卖点,可惜价格偏贵,令人却步。

    放言国内,很少有哪家独立书店具备方所这样的资金、渠道和人力资源优势,目前来看,方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来日方长,以方所现在的基础,未来比肩北京万圣、上海季风、南京先锋等名店应不是难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6 09: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家在一个小地方,没有书店。记得小时候,大概在88年左右,街头开始出现看书摊,一本书5分钱还是1毛钱,具体不清楚了,居然有那么多小人书、还有一些章回小说之类的,算是满足了一下小小的看书嗜好。自己还陆续买了一些小人书,有一小木箱,结果老妈不识字,上大学后,老妈全当废纸卖了,要是放到现在,估计也值不少钱了。最幸运的是,《三国演义》那套连环画还留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6 23: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6):北京淘书往事

    我读书始于1970年,从小人书扩展到小说,到一切有字的书。1970年之前去过几次北京,年纪太小,没有印象。整个70年代没去过北京,倒也没什么遗憾,因为那些年就算在北京也没什么书好买。

    80年代去北京四次,分别为1980年、1982年、1983年和1987年四个夏天,每次几天到几星期不等。所逛书店和所购书籍,都记不大清楚,只有几本特别的书和事,记忆犹新。

    1980年夏,为参加母亲一家的聚会,我们一家在北京过了一个夏天,那次是我第一次有自主意识地逛北京的书店。首先去新华书店王府井店,该店面积之大,书籍之多之全令我大开眼界,对我等外省读者来说,此店犹如天堂一般。

    1980年是80年代黄金十年的起始之年,新书之多,眼花缭乱。我们哥三个去王府井好几次,买了不少书,现在只记得几本:《神曲》、《苏军在日本登录》、《魔鬼三角与UFO》、《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易北河畔的魔窟》、《问题的核心》。

    有一套上下两册《罗斯福与霍普金斯》,因为读《战争与风云》的后遗症,很吸引我,去翻了两次,犹豫不定,一是有点小贵,二是内容略嫌枯燥,最后没有下手。离开北京后,即刻后悔,已来不及挽回,多年之后才在旧书店淘到一套品相不怎么好的。

    那一年的北京已有现代大都市的气象,前一年热闹的余温尚在,各种演出、展览及其他文化活动很多,有一次经过沙滩美术馆,里面正在举办第二届星星画展,在门口犹豫了一下,没进去,后来后悔坏了。那一次,转了一下美术馆门口小小的五四书店,感觉很不错。

    1982年夏去北京办事,住了几天,仅去王府井转了一圈,有两本书印象深刻:

    第一本为20世纪外国文学丛书中的《刀锋》(俗称版画版,封面别致),新华书店王府井店看到,前一年迷恋《战争风云》,书里有一处出现毛姆,绘声绘色,印象深刻。因此看到毛姆《刀锋》,翻了一翻,当即买下。80年代后期,这本《刀锋》不知被谁顺走,90年代在广州买了一本简装本,字体太小看不清楚,后来又买了一本精装本。前几年,在网店买了遗失的20世纪外国文学丛书版《刀锋》,留作纪念。《刀锋》是我珍爱的书,后来的反复阅读证明我的眼光还算准确,这部作品不仅是毛姆的最佳作品,在我喜欢的外国文学作品中也名列前茅。

    第二本书为《万历十五年》。1982年,我已经历练为成熟的读者,基本上可以瞬间鉴别一本书的好坏。那一天从新华书店王府井店出来后走了几步,在中华书局读者门市部发现刚出版的《万历十五年》,精装,非常考究漂亮,翻了一翻,当即买下,成为《万历十五年》在内地的第一批读者,过了差不多十年,这本书才大规模走红,一发不可收拾。

    中华书局读者门市部是个很小的门面,局促,光线阴暗,店里的书不算多,每一本都是精品好书。另有一家商务印书馆读者门市部也进去看过,这两家店是好像是邻居?记不清楚了。

    1983年夏,在北京呆了两个星期,因为事多且繁,不大记得买了什么书,仅记得买过两盒热销的录音带,一盒成方圆,一盒程琳。

    1987年夏,趁母亲在北京工作,我也去呆了三个星期,住在东四一个四合院里,距离王府井并不远。

    80年代后期,正是读书热的高潮,各种各样的经典作品纷纷出笼,佛洛依德热、尼采热、萨特热、海德格尔热,一热接一热。刚到北京,即看到震撼的一幕,在住处附近的大街上,一个青年推着板车买书,班车上清一色高端学术作品,厚厚一本《存在与虚无》特别显眼,围观者众,购买者众,把我看傻了,80年代的读书热,热到这种温度,现今很难想象。

    1987年那次北京行,我买了一旅行袋的书,现因客居异地,藏书不在手边,记不得具体书目,只想起来三种,一是在新华书店王府井店买到的上下两册《“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外国名作家论现代小说艺术》以及王拓著长篇小说《台北,台北》,二是在沙滩美术馆五四书店买到的《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

    80年代前期,因为交游广阔,我的藏书散失很严重,於梨华的《又见棕榈 又见棕榈》即是其中一种。该书由福建人民出版社于1980年出版,是我非常欣赏的中文小说。那个年代没有网络,遗失后找了好几年找不到,心里一直难受着,不想时隔七年居然在北京小书店里发现一本,十品,簇簇新,大喜过望,当即买下,珍藏至今。

    1987年之后,因为工作原因,12年未去北京,再一次进入北京已是1999年夏天,应朋友之邀进京玩了两个星期,逛过的国营书店有王府井图书大厦,西单图书大厦,中关村图书大厦(抑或海淀图书大厦?),沙滩三联书店。独立书店则拜访过北大的风入松书店,海淀图书城地下的国林风书店及其它小书店,还有一家忘记在哪里的广告人书店,名气最大、唯一存活的万圣书园因为偏僻不好找,没有去成,至今也没有去成,至为遗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7 23:54:24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店忆旧(7):上海旧书店散记

    晚清至民国,上海是中国的出版中心,书业之发达,其他城市难望其项背。后来主板也重心北移,上海书业的底色仍比北京之外的其他地方来的厚重,旧书的积累量尤其令人羡慕。

    80-90年代两个十年各去过上海几次,逛书店的详情已记不得,仅有两种记得清楚,一是黄保真等人著《中国文学理论史》,一套五册;二是徐敬亚编《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这两种记得都是90年代初购于上海图书馆展销厅,后一种较为少见。

    2002年之后有一段时间在上海常住,空闲时按照网上旧书店地图的指引,按图索骥,寻寻觅觅,后来形成习惯,有几家经常光顾。

    旧书店最多的地方首选福州路,民国时期这里就是书店一条街,几十年过去,依然有好多家书店云集于此。首先是西藏路口,莱福士大楼对面的一家店(店名一时想不起来),门面不大,进去之后拐两个弯即出现相当大的空间,这里有新书也有打折的旧书,数量和品质都不错。

    沿福州路向东走,上海书城旁边转入福建中路,在书城侧门斜对面,有一家小小门面的上海旧书店,面积虽很小,书籍的品质却很出色,经常看到珍贵的文革前老版书籍,2007年秋撰写长贴《伏尔加河上的灯火》时,在这家小店淘到不少有收藏价值的文革前版本苏联小说,感念至今。

    从福建中路转回福州路,向东走几步即为上海古籍书店,这家店应该是上海最具魅力的国营书店,一楼、二楼出售文史哲书籍以及古代典籍,所售书籍的质量都有保证,很少大路货。三楼为特价书店,多为90年代以后的书籍,上海版文史哲书籍尤多,品相稍差,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有一个角落曾是上海旧书店的分部,后消失不见。四楼一度云集十几家个体旧书店,每家都有令人心动的好书,惜标价太高,让人望而却步。

    沿福州路再向东走,会看到门面壮观的上海科技书店(上海图书公司?),记得这里的二楼经常有特价书市,每次去都是人头攒动,热闹的很。

    福州路之外,另有几家旧书店曾经专程拜访。第一家为黄陂南路地铁站附近,只去过一次,具体方位记不清楚,记得沿黄陂南路向南走一阵,位于一个十字路口。这家店好像也是上海旧书店的分店,与福建中路那一家类似。

    第二家为新文化服务社,位于瑞金二路某个弄堂里,这家店历史悠久,藏书相当可观。因其偏僻又不好找,仅去过一次,不知现在是否存活。

    虹口区的多伦路步行街有好几家旧书店,有一家位于拐角处,收藏许多80年代的文史哲书籍。有一位很和气的中年妇女看店,可以挑一堆书暂存她那里,逛完其它店再回来付钱。

    在上海淘旧书最令人兴奋的莫过于星期天去文庙书市,我去过不下十次,每次都是中午11时许抵达,下午2时许离开,每次去都有收获,拎着一包书找地方午餐,那种感觉很奇特,像过节一样。

    文庙的摊主素质不一,有一部分摊主识货,好书要高价;也有部分摊主不识货,很差的书要高价,或者很好的书要低价。作为识货的买家,最喜欢遇到最后一类,真让我碰上好几次。记得有一次看到苏联小说《勇敢》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精装,很厚一本,簇新,近乎十品。这么一本珍本书,摊主仅要价10元,我忍住内心的狂喜,试图还价成8元,摊主很生气,咬定10元不松口,我怕夜长梦多,赶紧付了钱走人,心说:老板哎,这个书您就算要价50元,也算很便宜很便宜。

    好几年没去文庙,据说已有没落相,不知真假。

    记不得哪一年,陕西南路地铁站大厅里出现一家旧书店,沿着栏杆围起来,类似于高级书摊。每次去季风书园,都要在这个店里逛半天,记得在这里买过秦牧文革前散文集《潮汐和船》,还买过一套《中国大百科全书 外国文学卷》,价格记不清楚,应该在50元以内。

    遗憾的是,这家地铁大厅里的旧书店,没过多久即消失无踪,很后悔没问清楚其来龙去脉,想找都不知道去哪里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8 23: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店忆旧(8):上海新书店散记

    前一节题目本为“上海书店散记”,不想写完旧书店即已超过字数,只好改为“上海旧书店散记”,本节相应题为“上海新书店散记”,略为拗口。

    说起买新书,80-90年代常去三个地方,一为南京西路上海图书馆新书展销厅,二为新华书店南京东路店,三为淮海中路三联书店。最喜欢的是上图展销厅,一个方方正正的大房间,很多新书,也有少见的绝版好书,每次去都能淘到心仪的书。后来路过几次没有见到,想已搬迁。

    新华书店南京东路店和淮海中路三联书店,以前经常专程去逛逛,后来福州路上海书城建成,即不再专程去这两家店,偶尔路过进去看一看,跟以前比都有一些变化,新华书店南京东路店似乎衰落地厉害,往日上海第一店的风采渐渐不再,很长时间不去,不知现在怎么样了。

    2002年后长住上海期间,由于去徐家汇比较方便,平日多在这一带活动,常去逛美罗城思考乐书店(现为大众书局)和新华书店港汇店。美罗城的IT功能更强,隔三差五就要去转一转,每次必去四楼的思考乐,约友人见面也常常约在这里。

    思考乐占据美罗城四楼大半个楼面,环境很有味道,光线虽较暗,倒也别致。该店的定位有些问题,这里的书门类过于齐全,各方面的书都有一些,又都不多,学术类书籍尤其少。读者服务也有些问题,我曾经办过一张会员卡,不久即无法使用,不知什么缘故。

    离开广州后,上海书城迅速取代了广州购书中心的位置,几年下来,不知去过多少次。这里的营业面积、藏书量都不比广州购书中心差,每次都要楼上楼下转半天,最喜欢二楼里间的传记、历史、地理、军事部分,传记部分尤其出色,强过我去过的任何一家店。

    那几年在上海购买的书有相当多来自书城,由于藏书不在手边,记不清楚具体的情节,唯有两次经历记忆犹新:

    一次是2007年初,在二楼外国文学某偏僻的柜台看到新版苏联小说《带星星的火车票》,夹在其他书中间,不留神即会错过。我拿出来左看右看,惊喜莫名。这本书初版于1963年,属于内部发行的著名皮书之一,说的是赫鲁晓夫时代苏联青少年的生活,参杂了很多那个年代的时尚元素。文革期间各省地下读书活动盛行,很少有人当真见过这本书。文革结束后,苏联小说大量出版,唯独这一本几十年不见踪影,在绝望的时候,竟蓦然发现,得来全不费功夫,颇有灯火阑珊处之感,确实是我淘书生涯奇妙的一瞬间。

    另一次是2008年夏某日下午,在二楼随意翻阅的时候,听到广播里说,稍后要在二楼举办渡边淳一散文集《钝感力》签售活动,每人限签两本,请读者有序排队云云。我那天没什么事,看看店里没几个人,就找到签售的地方参加排队,不多一会儿,身后即排了很多人。等了大概半小时,一大群人簇拥着渡边淳一来了,这位著名情色作家使用一支特制的签字毛笔,从上向下书写,占据了整个页面,那笔字当真潇洒得紧,助手盖上图章后,看上去像是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拿到两册签字本后,翻了翻书,没啥意思,仔细端详那笔字,着实欣赏,心说值了,不枉平生第一次排队买签字本。那两本书,送了一本给友人,另一本一直珍藏。

    上海书城的书籍谁浩繁,却缺乏很专业的人员在众多新书中挑选出最有营养的书推荐给读者,他们的新书推荐台显得凌乱不着调,这一点比季风书店差得太远。

    位于陕西南路地铁站的季风书店(季风书园)是我偏爱的三家书店之第二家, 该店最厉害的是对新书品质的敏感和精准的把握,在我逛过的书店中,没有哪一家可与季风相比。

    在季风的进门处,有几摞新书迎接顾客,每次去我都要站在门口,弯瑶一本一本拿起来翻阅,因为每一本都合我的口味。店中央有四张还是五张新书推荐台,分别摆放文学、工商、社科学术和历史、人物传记几个类别的新书,推荐台后面还有一个架子,摆放着店主认为应该推荐给顾客的好书,这一系列推荐手段,可以让顾客在很多的时间内收到有价值新书的信息。话说回来,季风出售的书,本本都有价值,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考验的是店主的眼界和鉴别的功夫。

    那几年每次去季风,都痛感自己囊中羞涩,即便如此,还是花了不少真金白银买季风的书。因为没有会员卡,每一本都是按标价码洋,一点折扣都没有,以致经常有犹豫、放弃、追悔不及的事例。

    2009年初开始,我的购书活动全部转到网店,那一年还是常去季风,书不买了,每次买几本书评类杂志和小报。2010年后,每年去一两次上海,每次都要抽时间专程去看看,不去一次心里不舒服。最近一次去上海是今年九月份,那时季风已搬到10号线上图站,时间来不及没去成,要等到下一次,看看有无时间专程拜访搬迁后的新季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9 23: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店忆旧(9): 南京书店行记

    南京是我另一个淘书要地,最近十余年主要在南京大学周边活动。近几年每年都要去一两次,每次都会发现变化。今年九月、十月去过两次,九月那次时间较紧,仅抽出晚上空挡去季风转了一下。10月那次有半天空闲,沿着惯常的路线:上海路、汉口西路十字路口转入陶谷新村,再转入青岛路,最后沿广州路到五台山,逛完先锋书店结束行程。

    一路走来,沿途所见几家熟悉的书店,有两家已经消失,留下来的几家也是一派冷清、惨淡的景象,颇有凄怆之感。

    陶谷新村那条小巷子里本来有五六家旧书店,至2012年夏,剩下三家毗邻而居,其中名气最大的是复兴书店。这是一家很有名堂的店,店主不知何方神圣,总有办法淘到冷门出版社处理的冷门书籍,多数是不常见的文史哲类和古籍,再以半折上下的低价出售,货品更新很快,源源不绝,每次去都有惊喜的发现。

    对我而言,复兴书店有两个特色很合胃口,一是成套的书和丛书较多,二是偏门的闲书较多。我在这家店买过不少书,记得最清楚的是一套8卷本的《肖洛霍夫文集》,还有一册超级闲书《美国连环漫画史》,精装16开,一千一百余页,价格都很低廉。

    这次抱着很大希望去复兴书店,进去一看,店里冷冷清清,一个顾客都没有。再看看书,时隔一年,看起来书变少了,还是那些几年没卖掉的老书,没什么有意思的新书。从顾客盈门到门庭冷落,不明其所以然,货源中断了吗?还是顾客不再买书?

    复兴不远处的另一家旧书店还在开着,我一直记不住这家店的名字,潇湘还是洞庭?这家店原本很兴旺,好书不少,顾客也不少,这次去一看,跟复兴一样,没有顾客,也没有可引起兴致的书,两家店都有一股陈旧、萧瑟的味道。

    稍远处的第三家旧书店唯楚干脆不见了,另一家碟店新浪潮也不见了,显示出这一年间,整个业界都在变迁之中。到底发生什么事了呢?在百思不得其解之间右转到青岛路,拜访南京独立书店的另一面旗帜万象书坊。

    站在万象门口,错愕了:怎么变成咖啡馆了?店里的服务员看我站在那里神色不对,赶紧说:有书,有书,楼上有书。绕过香气缭绕的桌椅板凳,上了二楼,狭窄的空间仍堆满了咖啡座,只有一张小桌子上有若干书,还有几个书架,看了看,没什么看头,摇头而去。

    万象刚搬到青岛路,我即办了一张78折的会员卡,差不多十年,在这里买了不少书,就算改成大规模网购,每次去也还是拎回几本,想不到一年不见,居然卖咖啡了。

    沿着青岛路向前走,原在不远处颇负盛名的学人旧书店,不见了。这一路迭受打击,至此已麻木,心说:好在还有先锋,先锋总还活着吧。

    到了五台山先锋书店,看到门口竖了个告示招牌,上面说,晚6点半举办《洛夫诗全集》首发式,洛夫到场,一群南京本地学人亦来捧场。兴之所至,拍了一张照片发到微博上。

    看微博显示的时间,到达先锋的时间是下午3点31分,走了一路很累,心情也不好,进店后先去茶座要了一杯茶,坐下来歇了一会儿,定了定神,方才起身,在一望无际的书海里逛来逛去,逛了两个钟头,浏览了好多本计划要买的书,最后挑了几本买单离去。

    离开时看到三三两两的学子已在店里聚集,等待稍后的洛夫诗集签售活动。看着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心里很感慨,我年轻时哪有福气在这么大、这么气派的书店里消磨时间,更何况,当年哪有这么多好书?现在的年轻人算是碰到最好的时候了。

    买单时,看到一摞《洛夫诗全集》很显眼,便问店员:这套书签字了吗?店员说没有签字,上下两册,定价120元,不打折,顾客需先付款买书,稍后请作者签字。因为晚上已有约,最好作罢。80年代早期曾经读过若干台湾诗人的诗,包括洛夫,如今只记得郑愁予的几句:”那该是万民憎恶而喜悦的葬礼啊”、“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其他人的诗句都不大记得。如果有签字本,花120元买一套留作纪念,未尝不可。

    从店里出来,天色已暗,回头望一望暮色中闪烁的“先锋书店”四个大字,心想这一面中国独立书店的旗帜,能飘扬多久呢?

    南京的先锋书店是我偏爱的三家书店之第三家,自1998年在南京大学南园门口第一次踏入这家不起眼的二楼书店开始,从远处,从近处,一直关注着她的成长,真心地希望这面旗帜在寒风中飘扬得更久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1 00: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店忆旧(10):先锋书店印象

   本节是计划外的一节,缘于昨晚发布前一节“南京书店行记”后,今晨居然引起@南京先锋书店 的关注,转了好几次,让这篇不引人注意的小连载增加了不少读者。既然如此,那就多写一节,说说我印象中的先锋书店。

   我知道先锋始于1997年,在媒体和朋友处听说南京开了一家叫先锋的高端书店,学术书籍很多,有独到之处,后来又听说搬到广州路南园门口。1998年夏去南京办事,安顿下来第一件事便是去广州路寻访,找到书店,四下打量了一下,以我逛书店二十年的眼力,这果然是一家理想中的书店。

   那一次在南京期间,去先锋三或四次,买了二十几本书,厚厚一摞,满载而归。其实这些书在广州有得卖,因为太欣赏先锋,故不远千里拎回广州去。2000年又去南京一星期,同样如是。记得那次去店面不大一样,似搬了家,面积大了一些。

   2002年之后,每年都去先锋若干次,看着它大开分店,又看着它收缩战线,如今实体书店寒风阵阵,所幸先锋五台山总店依然坚挺。2005年办了一张85折的兴业先锋卡,至2009年底,在先锋购书总有百本以上。2010年之后,每次去南京都要去先锋转一转,与去上海必去季风一样,不去逛一逛心里不舒服。

   这些年在媒体、网络上看到不少关于先锋的报道,钱晓华先生艰苦创业的故事多少了解一些,十七年来历经挫折困苦,一直坚持下来,着实令人敬佩。在我看来,每一个热爱阅读的人都有一个开书店的梦,钱先生实现了读者的梦,开出了一家读者想象中的理想书店,并如此完美,这一点尤其可贵。

   关于先锋的好处,坊间已有太多赞美的传说和评论,这里不再多说。作为一个略有一些阅历的读者和旁观者,我认为先锋还有提升的空间,在此略述几点,供钱晓华先生和先锋年轻的运营团队参考。

   首先,文史哲类学术书籍的寻求、积累和保有量似有不足,这是我比较了先锋和广州学而优后得出的结论,与学而优比较,先锋所售书籍的门类和品种上,差距比较明显。

   其次,港台版书籍和外文原版书籍貌似是先锋的短板,这方面可向广州方所书店取经,我想以今日先锋在业界的地位和知名度,拓宽这两类书籍的进货渠道应不是难事。

   再次,在新书销售被网店围困的今天,古旧书业务似可成为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每次去先锋,我首先去特价书和旧书的区域,盘桓很久,所购书籍也是以这一区域为主。可惜,这一区域太小,旧书的品种也太少。据我了解,孔夫子网站有很多便宜的旧书,可以收购来出售,利润空间很大。选择什么样的旧书来卖,需要一定的技能,需要培养有眼光、有鉴别能力、有目录学版本学知识的专门人才,目前来讲,可以把收银台里的千余本旧书整理一下,开个书目,去孔网按图索骥即可。我知道很多经历过80年代的老读者眼红那批旧书,这方面大有潜力可挖。

   最后,在我看来,先锋的推荐书台设置问题较大。读者进店之后,应该第一时间收到最有价值新书的信息,并在一个相对宽敞舒适的环境里浏览、选择这些新书,这是提高新书销售额的不二法门。目前来看,先锋门口的大厅太过拥挤,无价值的书太多,可以考虑重新安排一下,让这个空间更加合理、有序。这方面,以前上海季风书园陕西南路店的设置可供参考,选择什么样的新书推荐给读者,亦即如何提高对新书品质的敏感度,也可以向季风取经。

   昨天我说先锋书店是中国独立书店的一面旗帜,大抵是不差的。以我有限的观察,先锋的知名度、口碑、书籍品质、环境氛围、多元化经营、服务态度以及读者的支持度,都领先国内各大书店,不愧为南京的文化名片和地标。如今实体书店处境艰困,可谓寒风凛冽,希望先锋扛起旗帜,勇敢地走下去。

   南京先锋和广州必得、上海季风一样,在我的淘书记忆中占据了牢固的位置,每次去先锋,瞭望那长长的、一望无际的书籍海洋,总是心情舒畅。在我老去的余生里,会继续支持先锋,大家一起努力,让先锋的旗帜继续高高飘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1 15:3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北京琉璃厂中国书店及附近书店的旧书不少,中国书店以前一直有旧书专柜,
90年代曾买到影印版的绣像全图"西游记" 镜花缘" "聊斋" 每套大概三本,一套10元.
91年去上海, 福建中路附近的书店中旧书不少, 扫了一通,记得还买了好几本"西德尼.谢尔顿"的无版权中译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 06: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店忆旧(11):实体书店的未来

    过去30年初几次北京之行外,购书活动集中在广州、上海、南京,其他地方都是来去匆匆,偶尔逛一下书店,大多印象模糊,只有成都、重庆、长沙、深圳四个城市有一点片段记忆,过于琐碎,不提也罢。

    我的淘书与阅读生活发生改变始于2006年。

    2005年之前,我和大多数读者一样从实体书店买纸质书,不论国营书店还是个体书店都没有多少折扣,偶尔碰到个八折即很开心。那个时候的出版界遵守几十年的传统,从作者写书(译书)、编辑、印刷、发行、零售,有一套大体一致的流程和规则,整个产业链算是良性循环。稍微离谱的是书价上升太快,让一般读者感到经济压力。

    2006年初,我忽然注意到网络上的电子版图书越来越多,电子书有好几种形式,各有市场,其中扫描版电子书完整再现了原书的风貌,最合我的需求。在一个叫做“读书中文网”的网站,我找到了不少以前错过的书,还有不少半新不旧的书,一年间沉迷其中,乐不思蜀。2007年初,我开始在这个小社区撰写介绍性的文字,为年轻的电子书爱好者寻找80年代书籍提供帮助,第一篇为《私人的阅读史——说说八十年代的几套丛书》,第二篇为介绍苏联小说的长文《伏尔加河上的灯火》,因为工程太大,拖了一年多才完成。这篇长文把我写伤了,原计划的第三篇《黄金时代——回顾1980-1989年的阅读生活》无限期推迟。

    沉迷电子书和写作的那三年,购买纸质书的数量大幅下降。2009年初,忽然发现网络书店的好处,价格低于实体书店的最低折扣,方便又便宜。那一年主要在A店买书,购书量恢复并超过了2006年之前的水准。因为不喜A店物流时间太长,2010年初南下广州后,改为B店和C店,以B店为主,间或C店,谁便宜买谁。几家网店竞争惨烈,竞相搞优惠、满减活动,你来我往,此起彼伏。书价折算下来,便宜到不得不心动手痒。

    便宜到什么程度?前几天抽到一张B店200-100优惠券,下单买了12本书,码洋即书上标定的官方价格为347元,实洋即网店的折扣价格为201元,使用优惠券后实付101元,实际折扣为29折!这几年大规模买书,除少许急用的之外,很少超过50折,一般都在30-50折之间,这与个体书店的78-90折,国营书店的不打折形成天壤之别。

    价格差距如此之大,让我继续支持实体书店,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价格差距如此之大,读者拣了便宜,出版方链条中的一个或几个,必定受到损害。到底谁受害了呢?在我写这一节的时候,刚好看到@不加V 女士在微博抱怨出版方结算的版税不合理,我认为这是个经典案例,从中可以一窥出版界的现状。

    2011年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大规模普及,在移动设备上看电子书成为时尚,免费的电子书如txt之类尤其受到大众欢迎。至此,整个趋势已经明朗。

    有网友说,如今大家都不读书,造成实体书店的困境。我认为不完全是这样,不信你上下班的时候在公交地铁上注意一下,周围有多少人沉迷于手机电子书的阅读?不是大家不读书了,而是大家读书的形态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第一个变化的是媒介的变化——从纸质书转移到电子书。读惯免费电子书的普罗大众,不管网店多便宜,不大可能回头花钱买纸质书。

    另有一部分读者不喜欢电子书,仍坚守阅读纸质书的习惯,那他们也无法拒绝第二个变化——购买纸质书的途径从实体书店转移到网络书店。这种转移将是迅速的,彻底的,无法逆转的,直接后果是实体书店陷入困境,图书城、购书中心的售书面积越来越小,个体独立书店越来越少,沿街的小书店几乎找不着。

    实体书店在电子书和网店的双重打击下,未来会怎么样?我认为前景很不乐观,除非公权力介入,促使出版界各个环节的利益方重新订立游戏规则。以我的观察,这种可能性非常小。

    记得以前在微博上看到一个段子,说有个外国学者,在中国各大城市转了一圈,沿途所见都是洗澡的足疗的唱歌的吃饭的等等,看不到外国那种密集的书店。于是他回国后写书,就此现象发表观点,说在中国看不到书店,中国人没有长期的竞争力。

    真是这样吗?以我过去几个月的目击,广州必得告别购书中心,上海季风搬家,南京书店一条街的落寞……按现在的态势发展下去,再过几年也许真的见不到书店了,剩下几面旗帜还能打多久?

    我们拥有辉煌的文明,书香缭绕五千年,难道容不下几间书店?

    ——全文完。2014.1.1——

    (祝朋友们新年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6 11:03 , Processed in 0.252488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