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777|回复: 5

[【原创】] 清代的政变与外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19 19: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

    前几天写了篇微博体朝鲜王国两个废君,意犹未尽,今晚再用微博体说说清代的政变和外戚。微博体写起来很痛快,连起来版面视觉也舒服,读起来却感觉别扭,只能偶尔为之,以图自娱。
    所谓政变,指的是政局突然的剧烈的变动,通常发生在老君驾崩新君即位的关头,各利益集团重新洗牌,伴随着流血和人事的大翻转,以及平反冤案,清算政敌等等。所谓外戚指的是皇位候选人母亲、妻子一方的亲戚,外公舅舅、老丈人小舅子之类涉入夺位核心较常见。 驸马尤其老驸马干政极少见,杀也杀不到驸马。
    满清入主中原前,内部利益集团林立,两次皇位换班时政局相对稳定。皇太极上台小政变干掉了大妃阿巴亥,大概是害怕阿巴亥依靠多尔衮三兄弟坐大形成威胁。奇怪的是,皇太极之后栽培三兄弟,却没有在自己亲子中扶持一个足以和三兄弟抗衡的接班人,虽说后来皇位仍在皇太极后裔手中,传承过程却是惊险万分。
    皇太极驾崩时,长子豪格势弱,多尔衮三兄弟实力虽强,无法突围夺得皇位,在各利益集团差点刺刀见红的讨价还价中,皇太极小儿子福临即位,军政大权归于多尔衮。多尔衮看准时机,带着福临入主中原成功,期间运筹帷幄,收降纳叛,几年间以人数不占优的偏师横扫天下,整个过程几无败笔,确实是厉害角色。
    多尔衮功高盖世,派头也大,作威作福,没把福临放在眼里。顺治七年,多尔衮去世,13岁的顺治皇帝稳住阵脚开始清算多尔衮,鞭尸鞭得一无是处。如无多尔衮的雄才大略,满清也就是有空时进关骚扰抢些财物,打下中原天下几无可能。顺治鞭尸多尔衮类似万历鞭尸张居正,少年皇帝大权旁落心灵受创并发症发作。
    顺治驾崩(一说出家),8岁的康熙即位,朝政大权归于辅政的顾命四大臣,野心勃勃的鳌拜独揽大权。据金庸《鹿鼎记》记载,康熙在隐忍了一段时间后,忍无可忍,指使亲信太监小桂子组建小太监摔跤队,用不甚体面的方式一举擒拿了鳌拜,这是一次极其典型的宫廷政变,此后在同样的地方,类似政变屡屡发生。
    少年新君上台后铲除权臣收权立威是封建社会常见戏码,不过据金庸先生考证,康熙联合小桂子擒下鳌拜后,并未即刻犬决这奸臣,只是找个地方关押起来,小桂子还曾代表康熙前往探视慰问,这是康熙仁义治国的开端,鳌拜这等外姓旁人都不杀,如果鳌拜换做康熙亲戚,比如前朝驸马之类,肯定更不会下手杀之。
    康熙一朝61年,前半程还算平静,后半程随着诸皇子成年,皇位之争浮上台面,皇子背后的外戚权臣深陷局中,皇长子背后的明珠,皇二子即太子背后的索额图,代表不同的外戚利益集团,明争暗斗,互不相让,以致两败俱伤。再加上虎视眈眈的皇四子集团皇八子集团,九王夺嫡,血雨腥风,让康熙后半生不堪其扰。
    康熙朝九王夺嫡,显示外戚集团深度介入朝局,与历朝历代并无两样。皇位之争,成王败寇,局外人很难体会其利害,各个利益集团面对巨大利益,当真不惜代价不择手段,什么父子之情兄弟之义,全是扯淡。皇帝不愁养老,愁的是儿子们可能出手杀老子,生那么多儿子干嘛呀,我想这是康熙晚年内心最受折磨之处。
    康熙晚年两废太子,可视为非常时期两次微型政变,经过两次折腾,索额图-太子胤礽集团骨干被铲除干净,退出历史舞台。最后在舅舅隆科多协助下,雍正帝登上皇位,在位十三年,前几年动荡不定,九王夺嫡余韵未了,接着铲除皇八子集团、隆科多、年羹尧,都是皇胄外戚,年羹尧作为庶出大舅子也是外戚一枚。
    雍正的名声一直不怎么好,主要是他这皇位得来太辛苦,后遗症太大。参加竞逐的都不是善茬,个个都有诡诈机心见不得人之处,失败者不甘心肯定散播流言,诋毁新君也是不择手段。有趣的是,九王夺嫡指的是康熙大、二、三、四、八、九、十、十三、十四这九个儿子,没听说乾隆姑父们掺和,姑父根本掺和不上。
    雍正后期力捧四皇子弘历,据说老三弘时有意入局,估计也是茶壶里的风暴,未起波澜。雍正乾隆交接得比较顺利,整个乾隆朝,政局都很平稳,外戚不敢乱来,布置接班人井然有序,不像康熙、雍正那般血光四射,单看这一点,乾隆这个人无疑是一位有本事会做事的英主,就算晚年放纵和珅,最后和珅的财产还不是儿子的。
    乾隆驾崩,嘉庆做了真皇帝,首先要了和珅的小命,吃了个饱,和珅靠前朝皇帝攒的钱财一夕间归了后朝皇帝,白忙乎一场,逃不出皇帝的手掌心。接下来,嘉庆、道光、咸丰三朝由盛转衰,内忧外患愈演愈烈,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局面乱到不可收拾,所幸统治集团内部大体稳定,皇位传承没出乱子,外戚也没怎么捣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9 23: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下)


    咸丰同治交替为清室第三次幼主登基,前两次顺治、康熙时代,顾命老臣多尔衮、鳌拜下场都不怎么样,奇怪的是,第三次幼主顾命大臣的核心肃顺居然没有吸取前两次教训,刚上台即揽权,和两位年轻的太后慈安、慈禧发生剧烈的权力冲突,慈安为人忠厚被欺负倒也罢了,那慈禧是个厉害角色,绝对咽不下窝囊气。
    肃顺出自郑亲王济尔哈朗一系,与其兄端华虽为亲贵,距离皇位相当遥远。咸丰罢黜恭亲王后,肃顺受到宠信,为咸丰定下重用湘军平定太平天国的大计,一举扭转战局,算是一号人物。可惜,肃顺系统虽得咸丰信任拿到顾命名分,内与两位太后交恶,外有强大的恭亲王集团窥伺,又没有军方支持,注定以败局收场。
    通常先帝驾崩新帝即位的瞬间,是最容易发生政变的关键时刻。各利益集团重新洗牌的时机,掌握先机的新班子若无法以霹雳手段一举搞定先帝遗孀,就得等着被先帝遗孀搞定。万历帝即位高拱倒台即是例证。肃顺一伙得罪了两位太后,内廷只需和掌控近卫部队的恭亲王集团通上气,搞定无军方支持的肃顺太容易了。
    两宫太后和恭亲王谈妥利益交换后,密切配合,瞬间完成震惊中外的辛酉政变。本已边缘化的恭亲王集团重返中枢执政,先帝咸丰青睐的肃顺集团全军覆没,载垣、瑞华赐死,千古逆贼肃顺绑赴菜市口问斩。可怜端华、肃顺哥俩,先祖舒尔哈齐父子被努尔哈赤父子干掉,存活的后人仍重复悲剧,冥冥中莫非有天意耶?
    其余五位顾命大臣均被革职,穆荫、杜翰遭流放。有趣的是,在顾命大臣中排名第三的景寿驸马爷,各方均网开一面,不仅没杀头,数月后即被启用。揣测原因:1,景寿挂名顾命,非肃顺集团核心。2,驸马身份对皇位无威胁。3,就算景寿依附肃顺,怎么着都是新帝嫡亲姑父,杀姑父不祥,姑父犯大罪也杀不得啊!
    杀姑父不吉利!在这一点上,慈安、慈禧、恭亲王迅速取得一致,可见这拨不满三十岁的帝国顶层青年,有决断力,脑筋也清楚。政变之后,两宫垂帘,恭亲王主持中枢日常工作,平定太平天国捻军,任用曾李左等搞洋务运动,开启同治复兴。对大清帝国来说,恭亲王是个不可或缺的人物,秉政二十三年,政绩不俗。
    在辛酉政变中,率领卫队擒拿肃顺本人的是时年21岁的七皇子奕譞,后封醇亲王。此人是晚清政局的要角,眼界、魄力、智慧、办事能力比他哥恭亲王差远了,可谓庸碌不堪,就这号俗人物,后代中居然出了两个皇帝,之所以如此邪门,是因为他拥有另一个显赫身份:慈禧太后的妹夫!皇子兼外戚,天下仅此一号。
    1875年初,同治帝驾崩,慈禧太后做主,两宫太后一言议决,醇亲王之子载湉入承大统。光绪即位后,醇亲王身为帝父,为避嫌辞去本兼各职,回家赋闲养望。醇亲王对此心有不甘,当年擒拿肃顺自认功力非凡,看着六哥恭亲王掌权眼热,野心勃勃也想干点事业。慈禧太后亦有扶持之意,外人恭亲王哪有亲妹夫好用?
    1884年,中法战争第一阶段失利,慈禧太后借机无预警发动第二次政变,罢黜恭亲王领衔的全部军机大臣,换上一帮醇亲王人马,遇事向醇亲王请教。醇亲王虽无军机大臣之名,却有太上军机之实。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醇亲王受命总理海军衙门,掌握了组建海军大权,此后几年是醇亲王的巅峰时刻,风头一时无两。
    俗话说,看人挑担子不嫌累。以醇亲王才具,顶多做个侍卫首领,要他挑担子治国既害他也害国。本来恭亲王秉政二十三年,弊端丛生,换人做做并无不可,继任者至少应该以国事为重,不能以公器谋私利,以公帑媚私戚。醇亲王干的最恶心事莫过于挪用海军衙门经费并以海军购舰名义募巨款兴建慈禧私用的颐和园。
    据说醇亲王以海军购舰名义向各督抚募集的费用达两百余万两,这笔巨款可为北洋水师添置一艘定远级战列舰还富余,虽说最后仍可能战败,多少可增加一点变数。醇亲王为讨好慈禧公器私用,牺牲的是国家的千秋之利。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国家本来就是他们父子姨甥家的,就算败光了国家,天下臣民又能怎么样。
    古语云: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醇亲王刚好相反:不在其位谋其政,在其位不谋其政。这种有野心没本事,靠大姨子赏差使的纨绔子弟,就算谋到了某个位置,也没能耐把那个位置的事情做好,不仅做不好,还添乱。晚清盛产这类皇贵子弟,昏庸无能,搜刮无度,不把祖宗江山败光都不好意思出来见人。
    1891年,醇亲王去世,享年51岁,未及看到甲午战败、戊戌变法、庚子之乱、爱子被害、辛亥革命等大事件,另一位候任外戚荣禄取代了他的位置,荣禄帮助慈禧发动了第三次流血政变,彻底收拾了醇亲王爱子光绪,慈禧给荣禄的酬劳是把光绪的弟弟载沣赏给其女,老一代外戚醇亲王和新一代外戚荣禄组成亲家战队。
    荣禄是一名能吏,早年以纳贿遭遣,居然有本事东山再起,在关键时刻帮了慈禧大忙,慈禧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发动了任内第四次政变,把皇位留给了醇亲王的孙子、荣禄的外孙溥仪,此时的江山已被慈禧率领的皇胄外戚们折腾得满目疮痍,几次坐失良机,回天乏术,只能等别人政变他们,再也轮不到他们去政变别人。
    总结清代政局,慈禧之前无宦官干政,康熙、雍正年间,外戚参与皇位争夺,局面较乱。乾隆到咸丰末,统治集团内部基本上守住了祖宗成法。到了慈禧执政的四十七年,宦官、外戚、政变,什么烂事都来了,还不止一次,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终于丢了江山社稷。如此教训,喜欢杀亲戚的青年君主应该三思而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0 09: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文章放到茶社可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0 17:4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水中央于2013-12-20 09:05发表的 :
这文章放到茶社可惜了。
是好文章!茶社人多,正合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2 16:3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朝崛起和土耳其的崛起有点类似的地方,就是都靠着一个成熟的走向衰落的古老文明,都模仿这个古老文明
搞宫廷斗争,满清学的比较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3 13:5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2楼水中央于2013-12-20 09:05发表的 :
这文章放到茶社可惜了。

放到其他板块,估计也没有多少人去讨论的,茶社浏览次数目前来说比较多的。

清代的案例其实很有讨论价值,不单是满族这个边疆少数民族两次入主中原,还有很多值得考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6 10:40 , Processed in 0.251392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