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6-15 07: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8,河东河西看朝鲜
40年前我们看朝鲜如同40年后朝鲜看我们,40年前朝鲜看我们如同40年后我们看朝鲜。什么叫做风水轮流转,什么叫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丹东江边对比一下两岸景色,一目了然。
0年代,中国和朝鲜保持着比一般友好国家友好一些又不过分亲热的关系,交往比较正常,文化交往尤为密切,自身精神产业产出不足,朝鲜产品即成为替代品,因属于同一意识形态,如同转基因产品一样放心进口。那几年,朝鲜的电影、音乐、画报流行一时,对50年代后期出生的中学生们影响更甚。
1972年,朝鲜电影《卖花姑娘》上映,全国一片哭声。接着,《血海》、《看不见的战线》、《摘苹果的时候》、《鲜花盛开的村庄》、《南江村的妇女》、《一个护士的故事》、《金姬和银姬的命运》、《轧钢工人》、《永生的战士》等朝鲜电影陆续上映,用现在的眼光看,这些电影很一般,当时却觉得很有意思,至少和文革前的国产片同一水准。
几部当代题材的影片引起我们的注意,从画面上看,朝鲜人民生活得很好,城市整洁有序,马路宽广,建筑物高大漂亮。老百姓的房子独门独户,宽敞明亮。城里人西装笔挺,乡下人衣着也不土气。人人神采奕奕,精神焕发,绝无面黄肌瘦萎靡不振之相。至于吃的,我以前提过,《看不见的战线》有个场面,某个普通人家招待客人,随随便便杀了一条鱼,好大一条活鱼,看得我们眼睛都直了。在那个凭鱼票买小死鱼的年代,哪里见得到这么大一条活鱼!朝鲜人民的幸福生活让人羡慕得口水直流。时光流逝,如今我们这里鲜活的东西可不止大鱼哎。
朝鲜电影上映后,电影里的歌曲也随之流行,《卖花姑娘》、《摘苹果的时候》、《一个护士的故事》、《金姬和银姬的命运》的插曲尤其受到欢迎,中学生们把这些电影歌曲以及不知从哪里找来的朝鲜歌曲抄在笔记本上,当宝贝一样珍藏。那时候外文书店有原装进口的朝鲜密纹唱片,二哥下狠心卖了几张,一直到现在,搜集朝鲜音乐仍是他的业余嗜好。70年代前期,朝鲜文化产品替代了50-60年代的苏联,那一代中学生更熟悉和喜爱朝鲜,如同80年代中学生熟悉和喜爱港台产品一样。
70年代,南朝鲜在我们的视线之外,除了体育比赛会遇到他们,其它方面并不了解也不想了解。当年有一部朝鲜电影《金姬和银姬的命运》,代表了朝鲜官方的口径,也是我们对“朴正熙傀儡集团”统治的朝鲜南方地区的想象:政治独裁,经济凋敝,文化落后,到处都是贫民窟和妓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暗无天日之中。谁也想不到两国会有建交的一天,两国的经济联结会如此紧密。朝鲜半岛南北方同一民族同时起步,只隔了一道三八线,为何朝鲜没有三星那样的手机电视笔记本打进中国市场大赚银子?
基于对朝鲜文化的欣赏,那些年我们热衷研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朝鲜的近代史,甲午战争和日本吞并朝鲜的过程,金日成的个人史,朝鲜战争的内幕,抗美援朝的背景,金日成对中国的真实态度,朝鲜经济靠什么支撑,等等。那时缺乏资料,很多问题得不到答案,年纪轻轻的金日成怎么当上领导人的?朝鲜战争到底谁开的第一枪?朝鲜战争爆发前,中国领导人到底知不知情?金日成如果对中国友好,为什么把延安干部清理得一干二净?…… 后来读了相关书籍,这些问题才基本明了。我的看法,朝鲜战争是斯大林为苏联国家利益下的一招狠棋,把中国、美国、朝鲜南北方全算进去了,不费吹灰之力,一箭几雕,他一家独赢。我想这招棋要等参战各方全卷入之后才反应过来,可惜为时已晚,中苏后来闹翻,与这笔旧账不无关联。
当年我们关注朝鲜的时候,金正日尚未上位,金正恩还没出生。那时看着朝鲜人民现代化的生活,心里很不是滋味,潜意识里想象未来的中国应该像朝鲜那样光鲜亮丽。没想到过去这40年,中朝两国不同的发展路径,结果竟如此不同。朝鲜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状况完全出乎意料,让人难以接受,更难接受的是朝鲜这几代领导人处理中朝和朝美关系的手法,记得十几年前,看朝鲜上下全员出动欢迎美国国务卿的盛大场面,跌掉一地眼镜,如今朝鲜当局逆向操作半岛局势的负能量更让人捏一把冷汗。
过去这几百年,中国三次介入朝鲜危局,每次都影响到自身的国运,明朝万历年间两次援朝抗倭,倾举国之力惨胜,却种下祸根。清朝甲午之役惨败,奇耻大辱犹未雪。1950年抗美援朝,我军将士浴血奋战,方赢得今日的战略格局。朝鲜半岛当下的核热战会不会把中国再次拖入深渊?观察朝鲜当局在钢丝上玩火的兴致,什么事都可能发生。反过来想,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改变很可能出于一个偶然事件,或者领导人的一念之差。如果我们不努力,如今在我们河东看朝鲜,下一个40年也许朝鲜在河东看我们。
63年前鲜血凝成的交情尚有余温,希望烈士们的血没有白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