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252|回复: 3

[【读书沙龙】] 【人间四月天】古代博物学巨擘——我眼中的吴其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10 22:3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中国古代和近代过渡时期,河南固始出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吴其濬(1789—1847)。清嘉庆十五年(1810)顺天府乡试第31名举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会试第231名进士,殿试一甲一名,就是今天俗称的状元。以今天大考小考会考高考的经验推测,这是一个智商颇高的学子,然古今状元多多,据考证约有900余名,这样的介绍似乎平淡了些,所以接下来要说他还是河南有清一代唯一的文科状元。论坛河南的朋友或许小有微词,俺们河南状元可多了,历代状元总计49名,多分布在唐及北宋,那时节还不兴讲北人不逮南人,清代唯一不过体现俺们文化衰落中曾经辉煌的余绪罢了。看来还需要更具震撼力的推介:不要说河南籍的49位状元,放眼历代900多位状元,吴其濬也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英才,就是与王维、陈亮、张孝祥、文天祥、商辂、杨慎、毕沅、翁同龢等知名状元公相比也不遑多让。

  抛开状元身份不论,吴其濬也是目下学界公认的中国古代重要的“科学家”,在植物学、矿物学、水利等方面成就斐然。特别是植物学,凭借《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两书,被称为中国古代植物学集大成者,对后世中国植物学发展影响至深,《中国植物志》十余个科、几十个属的中文名即采自《图考》,即便在基因组、蛋白质组盛行的今天,《图考》仍是植物资源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我们不知道吴其濬是否受到了近现代植物学的影响,从其工作模式、手段和内容来看,仍属于近代之前的植物学。古时候的人从事“科学”研究,几乎都是业余性质的,投入时间不多,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吴其濬主业是国家公务员,植物也是业余爱好,但他这个爱好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则很少有人做到。

  道光元年,吴其濬父亲去世丁忧在家,接着道光五年母亲去世继续丁忧,在家赋闲近八年,这期间他“买田河东......种桃八百株,载柳三千株,以在余城居之东为小园曰东墅”,主要从事农艺和植物观察试验,包括首次在固始种植蜜桔成功,并总结说“淮河之滨不宜种桔,非不可能也,乃气候矣”,后来还培育出了“蟹爪兰”,他在《题蟹爪兰》中写到:“如今培育夺天工,欣看仙人掌吐红”。据南京植物所黄胜白推测,其重要著作《植物名实图考》初稿或许在此期间完成,笔者愚见,至少《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基础资料是此期间收集整理的。

  吴其濬早年即对植物产生兴趣,并将这种兴趣保持终身,服阙重新履职后,辗转鄂、湘、赣、闽、浙、滇、黔、晋等地任职,连同之前的粤省,号称“宦籍半天下”,每到一地,除传统的了解舆地民情,必走访农桑,访问植物,并与之前的物种详加对照,这正是其所载植物种类比《本草纲目》多40%,所绘图鉴远超同代及前代的原因。这也是笔者敢大胆推断“洋芋”进入中国的时间和途径的重要因素。(详见http://www.readfree.net/bbs/read.php?tid=4947306&fpage=0&toread=&page=4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学界对吴其濬的评价既不公允、也不准确。原因在于长时间积弱积贫,国人骨子里充盈着我们家曾经富过的自尊需求,于是李约瑟式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遂成范式,凡涉古代科学人物及成就评价,必得讲领先欧洲多少多少年,至少需要时间段相当但有特色。在这样的标准下,我们看到《南方草木状》、《救荒本草》评价很高,《本草纲目》也很受重视,因当时近现代植物学尚未发展,大家发展的模式和途径都差不多,此后的中国生物类著作就很少入李约瑟法眼了,国内研究者则大多语焉不详,盖因此后欧洲植物学已经蓬勃发展起来,到吴其濬的时代,中国已落后欧洲150年。但如我们考问此后中国植物学是否有所进步,则回答是肯定的,且进步还非常大。如果仅仅考察世界植物学史,忽略17世纪以后的中国元素自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如考察中国植物学史则应与重视,未能给与吴其濬为代表的植物学新进展适当的地位,正是不公允的遗憾所在,也是很多吴其濬已指出错误实践中未得到应用的遗憾所在。

  一些植物研究者从状元公的工作中得到了便利,或许也同样感受到了这种遗憾,他们愿意给状元公更多的赞美,可惜缺乏深入研究的基础,再加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传统,常常引用两个人的评价,一个是贝勒氏的《中国植物学文献评论》,一个是伊藤圭介重刊《植物名实图考》的序。贝勒氏指出,《图考》中图谱“刻绘尤极精审”,“其精确程度往往可资鉴定科目甚至种”。伊藤氏指出,《图考》“辩论精博,综古今异说,拆异同,纠纰缪,皆凿凿有据,图写亦甚备,至其疑似难辨者,尤极详细精密。”如果一切到此为止,那还在可信范围内,可惜为了突出吴其濬的重要和贡献,部分学人在引用之后添加了过度解读的溢美之词,他们说吴其濬对世界植物学界颇有影响,又说影响了《日本植物图鉴》的产生。

  事情果真如此吗?不必费心考证,我们不妨多引用一些出处相同的评价,贝勒氏在那句称赞之前说“书之一半为关于中国现知植物之记载,大部分颇紊乱混淆”,之后说“虽不无纰缪可指,然在中国植物学之著述中,当以此书为巨擘焉”。而伊藤氏在那段称许之后紧接着还有一句“从来本草书所未有也”。情况很清楚,尽管人家同意《图考》是当时中国最好的植物学著作,或者是最好的本草书,但仅此而已。这就好比现代的某植物学者发现了一本某地中草药册子,通常情况下会对了解该地植物区系有帮助,但不可能影响到学者的植物学理论和观点。

  解决的办法很简单,但实行起来可能不那么容易,那就是老老实实承认中国近代以来科学发展逐渐落后于世界,且差距越来越大。同时,不必把《图考》看作植物学著作,多从博物学的角度看问题,这样我们才能给与《图考》应有的地位,也才能正确认识从《本草纲目》到《图考》的巨大进步,从而更好地借鉴和利用《图考》中的真知灼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0 22: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不觉写了2200余字,深刻体会长文容易短文难呀,没有时间修改,将就吧。

附 参考文献:
《吴其濬研究》 河南省科学枝术协会编著;张履鹏,王星光主编
《植物名实图考校释》 (清)吴其濬著,张瑞贤等校
《植物名实图考长编》 (清)吴其濬著
《中国植物学文献评论》 (德)E.Bretschneider著;石声汉译;胡先驌校
《中国古代生物学》 汪子春著
《中国古代生物学史》 苟萃华等著
《中国科学技术史 人物卷》 卢嘉锡总主编;金秋鹏分卷主编
《中国科学技术史 生物学卷》 卢嘉锡总主编;罗桂环,汪子春分卷主编
《中国植物学史》 中国植物学会编
《中国植物分类学史》 陈德懋著
《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6卷 生物学及相关技术 第1分册 植物学》 (英)李约瑟
《清史列传 卷三十八》 (清)国史馆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0 22:4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文献中,有些对吴其濬生平介绍小有瑕疵,今依笔者愚见整理如次,供读者参考

嘉庆二十二年 一甲一名进士 授修撰

二十四年 充广东乡试正考官

道光元年 实录馆纂修 丁父忧

五年 丁母忧

八年 服阕

九年 充日讲起居注官

十一年 入直南书房

十二年 提督湖北学政

十四年九月 回京仍入直南书房

十二月 升洗马

十五年六月 擢鸿胪寺卿

闰六月 授通政司副使

十六年八月 超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十一月 充玉牒馆副总裁

十七年 充浙江乡试正考官

八月 授兵部左侍郎 提督江西学政

十二月 调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 留学政任

十九年九月 转左侍郎 仍留学政任

二十年十月 署湖广总督

十一月 授湖南巡抚

二十二年三月 以疾乞假修养

二十三年五月 调浙江巡抚

闰七月 调云南巡抚

二十四年八月 以捐输东河工赏加五级 寻署云贵总督

二十五年四月 调福建巡抚

八月 调山西巡抚 兼管盐政

二十六年十二月 以旧疾屡发陈请开缺 旋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0 23: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吴其濬的名字,网上常写为吴其浚,包括吵醒独秀摆渡皆如此,一般解释为濬这个字不好输入,代以同音字浚,笔者不认真时也这样,其实这是错误的,而且是很大的错误,也容易造成误解,因为河南固始吴家还真有一个叫吴其浚的人,他就是吴其濬的堂兄,嘉庆十三年进士,连同其父(吴其濬伯父)、其子、吴其濬长兄、吴其濬父亲、吴其濬堂弟、吴其濬祖父,号称一门八进士。

这样看来,清代固始吴家还真是书香门第,了不起,论坛上固始的朋友上来自豪一下,没有,河南的也行,鸿飞,你怎么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3 01:23 , Processed in 0.143988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