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709|回复: 14

[【原创】] 关于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2 19:2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几天前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影响》特别节目上看到郑哲敏、王小谟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颇有感慨。郑哲敏是钱学森的学生,也是中国爆炸力学奠基人和开拓者,今年89岁。王小谟是中国预警机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著名雷达专家,今年75岁。在网上查了一下,自从2000年设立这个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项到现在,获奖者平均年龄达到82岁,就是说像王小谟这样能够在75岁获得这个奖项已经算是年轻的了。和这个形成对应的是每年度的诺贝尔奖。在历年诺贝尔奖中,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55.4岁,物理学奖的平均获奖年龄为52.7岁,生理和医学奖的平均获奖年龄56.5岁。为什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如此“老迈”?

问题就出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所奖励的是个人而不是成果。因此,可能这样去理解这个奖项更合适:这是颁发给一生为中国科技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一个终生荣誉奖(或者说终生成就奖),而不是年度的最高科学技术奖。按照这个宗旨,年轻学者不会有机会获得该奖项。但曾有科学界人士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与诺贝尔奖相提并论,称之为中国的诺贝尔奖。事实上,两者是截然不同的,除非改变目前的评审规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 19:4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没有一个奖项大全列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 20:28:42 | 显示全部楼层
choumaobing书友,你这样灌水,就不怕被罚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 20: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诺贝尔的获奖者其研究成果也是问世若干年后,得到世界的普遍承认后,才会因此而获奖。不可能1、2年内的研究成果就会获奖,因为科学成果有着反复论证都要正确的必要性。国家大奖重点不在于奖励了什么,奖励了谁,关键是让科研工作者看到,真才实学还是受到这个社会的尊重的,是对科研工作者的一种激励,现在才十几年的时间,随着时间的延续,这个奖项会越来越合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 21:3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这个奖项更多算是一个项目实施鼓励奖项,不是单个科学家的成就单项考核因素,咱们一直在国防口实行就是这样的老带新的阶梯分布的项目计划,出来成果了就给项目带头人一个大奖,下面实施的负责人年资长了也会排到这个带头人的地位,这是老国企的一种分配机制,从项目周期来看,实施时间越长,成果会越多,项目的主力也会出现老中青的交接班制度,这对长期科研计划来说,这样的制度没有什么太多问题。

还有就是我们项目带头人年纪比较大的原因就是文革十年中国知识分子培养出现一个断层,正好就把建国初期海外留学归国的还有前苏联帮着我们培养的,还有我们建国初自己培养的这波人的后续给短少了一个将近10多年的空挡,这段空挡我们只有依靠前面这些老科学家来做带头人继续推进,这是历史形成的一个断层,我们只有继续发挥老科学家的优势来弥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09: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并没有说那些老科学家不应该获奖。事实上我很钦佩他们,因为我就是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我只是觉得这些奖项定位不清晰。我觉得应该单独设置一个“终生成就奖”,这个奖项在奥斯卡、NBA中都有的,专门用于颁发给终生为中国科研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老科学家。然后把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评奖机制调整为对各个领域最有价值科研成果进行评价。目前国家已经有了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但这些奖项是当年度一二三等奖的,并不是针对最有价值的。反观诺贝尔奖,是针对各个领域近年来最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所以在这方面的评价出现了空缺。或许相关人士认为国家自然科学奖的一等奖就代表了“最有价值的”?所以他们认为再专门设置针对各个领域近年来最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没有必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09: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一下历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奖者

历年获奖人物名单
2000年度 吴文俊(1919.5.12— ,世界著名数学家),袁隆平(1930.9.1— ,杂交水稻之父)
2001年度 王选(1937.2.5—2006.2.13,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黄昆(1919.9.2—2005.7.6,物理学家)
2002年度 金怡濂(1929.9— ,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
2003年度 刘东生(1917.11.24—2008.3.6 ,地球环境科学家),王永志(1932.11.17— ,航天技术专家)
2004年度 空缺
2005年度 叶笃正(1916.2.21— ,气象学家),吴孟超(1922.8.31— ,肝脏外科学家)
2006年度 李振声(1931.2.25— ,遗传学家,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
2007年度 闵恩泽(1924.2.8— ,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吴征镒(1919.6.13— ,植物学家)
2008年度 王忠诚(1925.12.20— ,神经外科专家),徐光宪(1920.11.7— ,化学家)
2009年度 谷超豪(1926.5.15—2012.6.24,数学家), 孙家栋(1929.4.8—,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
2010年度 师昌绪(1920.11.15—,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王振义(1924.11.30—,内科血液学专家)
2011年度 吴良镛(1922.5.7—,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谢家麟(1920.8.8—,加速器物理学家)
2012年度 郑哲敏(1924.10.2—,著名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王小谟(1938.11.11—,雷达工程专家)[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 11: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davies2000于2013-01-23 09:10发表的 :
我并没有说那些老科学家不应该获奖。事实上我很钦佩他们,因为我就是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我只是觉得这些奖项定位不清晰。我觉得应该单独设置一个“终生成就奖”,这个奖项在奥斯卡、NBA中都有的,专门用于颁发给终生为中国科研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老科学家。然后把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评奖机制调整为对各个领域最有价值科研成果进行评价。目前国家已经有了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但这些奖项是当年度一二三等奖的,并不是针对最有价值的。反观诺贝尔奖,是针对各个领域近年来最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所以在这方面的评价出现了空缺。或许相关人士认为国家自然科学奖的一等奖就代表了“最有价值的”?所以他们认为再专门设置针对各个领域近年来最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没有必要了?

看了一下您统计的获奖名单,不少都是原先归口国防科工委管理的方向,就是军民两用重大科研成果,这方面我猜这个奖项评委高校口的比例不多,应该更多的是应用单位和国防口的评委,换句话来说这个大奖不是撒胡椒面的,而是类似原先863计划的目标:


863计划的领域与主题

1.生物技术领域
优质、高产、抗逆的动植物新品种主题
基因工程药物、疫苗和基因治疗主题
蛋白质工程主题
2.航天技术领域
航天技术研究发展性能先进的大型运载火箭
3.信息技术领域
智能计算机系统主题
光电子器件和光电子、微电子系统集成技术主题
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主题
通信技术主题
4.激光技术领域
5.自动化技术领域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主题
智能机器人主题
6.能源技术领域
燃煤磁流体发电技术主题
先进核反应堆技术主题
7.新材料领域
高技术新材料和现代科学技术主题
8.海洋技术领域
海洋探测与监视技术主题
海洋生物技术主题
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主题
9.专项
水稻基因图谱
航空遥感实时传输系统
HJD-04E型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关键技术
超导技术
高技术新概念新构思探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11:4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7楼henry2000888于2013-01-23 11:15发表的 :


看了一下您统计的获奖名单,不少都是原先归口国防科工委管理的方向,就是军民两用重大科研成果,这方面我猜这个奖项评委高校口的比例不多,应该更多的是应用单位和国防口的评委,换句话来说这个大奖不是撒胡椒面的,而是类似原先863计划的目标:


.......

听您这么一说,我也注意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确实是完全侧重于要么军工、要么民生重大发展的。因而相关人士认为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相当于中国的诺贝尔奖”这个说法是不合适的。如果要与诺贝尔奖相类比,应当看看国家自然科学奖的一等奖。早期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奖者还是很多的,但自2000年后一等奖常常空缺。

来关注一下国家自然科学奖的一等奖:

1999年、2000年、2001年度:空缺
2002年
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的研究
完成人:蒋锡夔、计国桢等(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2002年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蒋锡夔(右二)以其在物理有机化学领域取得的国际领先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03年
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
完成人:陈均远(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侯先光(云南大学),舒德干(西北大学)
2004、2005年度:空缺
2006年
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
完成人:闵乃本、朱永元、祝世宁、陆亚林、陆延青(南京大学)
获奖人之一闵乃本1935年生,日本东北大学理学博士,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973计划顾问专家组材料领域召集人,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量子调控专家组组长,全国政协常委,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研究。
据悉,南京大学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自1999年国家奖励制度改革以来内地高校独立完成的第一个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项目。
据介绍,这一获奖成果从提出基本概念、建立基本理论、证实基本效应到最终研制成功全新的原型器件,历经19年,是一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
2007、2008年度:空缺
2009年
“《中国植物志》的编研
十位主要完成人:植物所:钱崇澍、王文采、陈艺林、陈心启、崔鸿宾;华南植物园:陈焕镛、胡启明;昆明植物所:吴征镒院士、李锡文;、中山大学:张宏达
《中国植物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种类最丰富的一部巨著,全书80卷126册,5000多万字,9000多幅图。记载了我国301科3408属31142种植物的科学名称、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地理分布、经济用途和物候期等。该书由全国60余家科研教学单位的312位作者(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0位)和164位绘图人员经80年的工作积累,45年艰辛编撰才得以最终完成。这一协作的规模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2010、2011年度:空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 14:3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 15: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9楼hsq2516941于2013-01-23 14:39发表的 :
抱歉,偶小女儿(3岁)不小心弄上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 15: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8楼davies2000于2013-01-23 11:49发表的 :


听您这么一说,我也注意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确实是完全侧重于要么军工、要么民生重大发展的。因而相关人士认为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相当于中国的诺贝尔奖”这个说法是不合适的。如果要与诺贝尔奖相类比,应当看看国家自然科学奖的一等奖。早期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奖者还是很多的,但自2000年后一等奖常常空缺。

来关注一下国家自然科学奖的一等奖:
.......

这个您统计的结果,我觉得对应就是所谓钱学森之问了,这也是我们的短板,这个空缺我感觉也是和文革有点关系,2000之后挑大梁的应该是60-70年代受高等教育的这批人了,可惜这批人才我们那段时间也是空档,都忙着运动了,呵呵

但是我相信最近几年情况应该好转起来,因为80-90年代受高等教育的这波人应该出头挑大梁了,这波人赶上了我们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高潮,跟国外也没有什么交流阻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 22: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十全十美,但是也做了充分的考虑, 很多事情是你自己分析的不够透彻,大家都有苦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4 19:3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同意,科技奖奖的是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后的成果,没有必要追求年轻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5 16:2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真有思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6 03:52 , Processed in 0.21119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