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19|回复: 0

[【转贴】] 治湿六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8 10: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湿之为病,甚为广泛,症状也较复杂。病因有外湿和内湿之分,部位有在上、在中、在下之别;证候性质有寒化和热化之异;且常与其他病邪相兼为病,如与风相兼为风湿,与暑相兼为暑湿,所以治疗方法并不尽相同。又人体五脏唯脾主运化水湿,“喜燥恶湿”。如外湿束表,脾运被阻,机轴不利;或脾运不健,水湿潴留,湿从内生,故湿之为病,与脾脏关系最为密切。但湿邪具有流动之性,常可累及他脏而产生多种病证,又当随证施治。可归纳为以下六种治法。
一、芳香化湿法
  脾胃为脏腑气化升降之枢纽,脾气旺盛,运化正常,则湿无以生,若脾气不足,运化失司,则湿浊内盛而症见脘腹痞满、嗳气吞酸、食少体倦,呕吐泄泻、胸闷、口淡、苔腻等,常用芳香化湿之剂驱除秽恶湿邪,达到苏醒脾胃、振奋气化的目的。常用平胃散、众不换正气散、藿香正气散等。
二、甘淡渗湿法
  本法适用于水湿壅盛所致的水肿、呕吐、泄泻、癃闭、淋浊等,湿为阴邪,来源于水,通利小便可使湿邪外泄。故有“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说法,古人比诸为“犹如开沟渠以泄之”,常用五苓散调畅膀晓气化、利水渗湿。
三、清热燥湿法
  湿为有形之阴邪、重浊腻滞、不易骤化;热为无形之阳邪,传变最速,若“湿热合邪”犹如“油入面”胶结难解,结果形成“湿遏热伏”的病理特点。因此,在治疗时就不能单纯化湿或清热,必须兼而治之。在湿热初起时,用药常以化湿为主,使湿去热无所依附,同时佐以清热之品,务使湿热分解。用药常以三仁汤、甘露消毒丹等。
四、益气除湿法
  脾属湿土,喜燥恶湿,如脾失健运,气不化水,易致湿邪停留,可见脘腹痞胀、大便不实、眩晕、心悸、或浮肿、带下等。常用药物有黄茂、党参、白术、茯苓等益气健脾化湿。由于风能胜湿,在益气药中又常配伍防风、升麻等,疗效更佳。代表方剂有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如带下量多的可用完带汤治之。
五、温阳利湿法
  湿阻中焦,既可热化,又可寒化,主要取决于中气的盛衰,若素体中气虚弱、阳气不足,则湿从寒化,临床常见脘腹胀满、胸闷不舒、身重乏力、呕吐、腹鸣、便溏等症,在治疗上忌用寒凉渗利之品,应着重于温阳利湿,方用实脾饮等。所谓“低洼之处,必得烈日晒之,或以刚燥之土培之。“就是这个意思。
六、解毒祛湿法
  湿热酿毒,郁蒸三焦,或风湿挟毒郁于肌腠,症见小便混浊、短赤作痛、或带下粘稠猩臭、阴户痒痛、或皮肤起疱疹、渗水搔痒等。常选用苦寒燥湿和清热解毒药,如苦参、苍术、黄柏、土茯苓、白鲜皮、地肤子等治疗,并配合蛇床子、明矶、苦参、百部等煎汤外洗或熏蒸患部以燥湿解毒、祛风杀虫,这比单纯用内服药效果更好。
以上六法、虽各有不同,但山于病情有兼挟,故有时也可合并使用,如芳香和淡渗并用治疗中下焦湿邪为病,疗效颇佳。其人如兼风则宜祛风胜湿;挟痰者则宜化痰燥湿,均可随证选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5-1-6 05:24 , Processed in 0.169367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