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579|回复: 6

[【读书沙龙】] 【冬天里的一把火】地球真变暖了么?——读《全球变暖否定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6 08:3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地球真变暖了么?——读《全球变暖否定者》



“全球变暖”现在几成定论,从政界要人、影视明星,到普通百姓,无不热切关注。各种表演纷纷上演,在“低碳生活”成为一种时髦的同时,与低碳相关的产业与研究也受到政府的严重资助,成果没多少但却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但是地球真的在变暖么?地球变暖真的有传说中的那么可怕么?
周二(12月4日)那天去图书馆,意外碰到了本《全球变暖否定者》,细读之下心中顿生一种暖意。在“全球变暖”理论大流行的当下,部分学者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不人云亦云,不曲学阿世,这是怎样的一种独立精神。有这样的学者在,我们才有凭据相信,这个世界会好起来……







以下为图书简介(来自网络)


  

《全球变暖否定者》

作者: 劳伦斯·所罗门
译者: 丁一
出版年: 2011-8
页数: 173
定价: 38.00元
ISBN: 9787511104267

内容简介 《全球变暖否定者》,本书主要讨论了当今世界最知名科学家针对全球变暖问题的不同观点。该书在北美出版之后引起广泛关注,书中内容也在很多国家引起了强烈争议。出版后的四个月内,该书一直名列加拿大和美国环境类书籍畅销书的第一名。



作者简介
               
劳伦斯·所罗门(Lawrence Solomon)是加拿大《国家邮报》(National Post)的专栏作者,著名的环保活动人士,曾致力于保护全球雨林及遏制核扩散。劳伦斯·所罗门曾出版《能源冲击》(Energy Shock)等多部著作。

            
本书目录
第一章 否定者
第二章 “消失的曲棍球杆”案例.
第三章 头版新闻
第四章 捏造的“共识”
第五章 全球变暖:真实的谎言?
第六章 寻找C02
第七章 冰芯理论和C02谎言
第八章 模式和可预测度的局限
第九章 午夜赤阳
第十章 SKY和CLOUD
第十一章 大周期与小周期
第十二章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第十三章 某些难以忽略的人士
第十四章 碳灾难
注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08: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讨论《全球变暖否定者》之前,先介绍一下,我在2008年写的关于地球温度变化的一篇文章。


5000年乍暖还寒

http://www.dlxww.com/gb/dalianda ... content_2233281.htm



5000年乍暖还寒


  
铁木真的崛起与公元1200年前后的那场干旱不无关联。

  据以往数据统计,冰间期通常为8000年到1.1万年左右。有学者认为现在距上一个冰川期大约有1万年,如电影《后天》一样的景象何时会到来,也许是明天,也许是一千年以后……前一段时间在我国南方发生的严重风雪灾害,让人们再次关注天气异常与气候变化。

  历史上的农牧社会更依赖于天气,因此气候变化常常会改变历史的进程。比如,公元300年发生在中亚和西亚的一次大旱,使当初被汉朝军队驱赶到此的匈奴人再次大规模西迁,当他们到达今天乌克兰境内的第聂伯河时,与罗马帝国的军队发生冲突,并最终战胜了罗马人,建立起统治着今天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的强大的匈奴帝国。与此相类似,在公元1200年前后,蒙古草原不再湿润多雨,而出现了长期低温干燥天气,草场面积减少,部落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战争。铁木真在战争中迅速崛起,并逐渐统一各部,于公元1206年建国,称“成吉思汗”。铁木真随后不断率兵出击,并建立起强大的蒙古帝国,他死后其子孙统治的地域横跨欧亚大陆,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国家。中国历史上因气候变化引发的社会变化不胜枚举,有学者甚至从中发现周期性规律。

  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于1972在《考古学报》上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他利用出土文物和长时期的历史记载,对我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迁进行讨论,并绘制出“近5000年来中国气温变迁图”。根据竺可桢的研究,近5000年的气候可以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从大约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为第一个温暖期,竺可桢推测这一时期“比现在年平均温度高2℃左右,正月份的温度高3 5℃。”(此处的“现在”,指1950年前后的数据,下同。2000年的平均气温比1950年约高0.5℃。)当时竹类植物分布在黄河流域。在这一温暖期,我国各地的新石器文化蓬勃发展起来。

  

1万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实线)和近5000年来中国气温(虚线)变迁图

  从大约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850前的西周前期是第一个短暂的寒冷期。

  从大约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的秦汉时期是第二个温暖期,这一时期的年平均气温大约比现在要高2℃,这一时期我国的文化十分繁荣。

  从大约公元初到公元600年的南北朝时期,进入第二个寒冷期,在这一寒冷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汉族政权不得不偏安于江南。

  从大约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的隋唐时期是第三个温暖期,此时长安(现在的西安)的冬天无冰无雪,而且还种有柑桔。汉民族在这个温暖期又一次达到了强盛的高峰。

  从大约公元1000年到公元1200年的两宋时期,进入第三个寒冷期,这一时期年平均温度比现在约低2℃。经过公元1200年到公元1300年短暂的第四个温暖期后,从公元1400年到现在,中国的气候又进入了一个较长的寒冷期。在最后一个寒冷期,从事农业的汉民族的发展走下坡路,而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

  竺可桢先生的文章已经发表30多年了,近年来最新的研究成果也部分印证了几个主要冷暖期的假设,同时也新识别出战国冷期和中唐冷期,竺可桢勾画的中国历史时期温度变化的基本轮廓从总体上看是正确的。虽然现在气候在变暖,却也不是有史以来最暖的时候。

  目前专家对此次南方的“大雪灾”的成因还不能给予充分解释,有外国专家倾向于认为是受“拉尼娜”效应影响,但表示这或许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气候异常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对复杂的问题不能强求有简单的答案。气候受很多因素影响,除了近年来常说的温室气体外,其受太阳黑子、地轴摆动等星体运行的影响可能更大。目前科学研究表明,太阳黑子活动与地球气候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络,并且具有周期性规律。有专家认为按着太阳黑子的活动规律推算,地球目前所经历的较为温暖的气候状况将于2010年前后结束,并且从2020年开始地球将进入低温期。如果我们把测量尺度放大一些,有理论认为我们正处于温暖的冰间期(即两个寒冷的冰川期之间),而据以往数据统计,冰间期通常为8000年到1.1万年左右。有学者认为现在距上一个冰川期大约有1万年,如电影《后天》一样的景象何时会到来,也许是明天,也许是一千年以后,虽自称科技昌明,但在自然面前人类仍是弱小无力,我们能做的还是尽自己的所能,善待我们这唯一的家园———地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09: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到2010年,我又把这篇老文章注了一下水,呵呵……





5000年乍暖还寒

  




  

  去年人们还在担心气候变暖,近日又有学者现身称近三十年全球气候将下降,并称全球各地气温变化不尽相同,有些地区在升温,有些地区在变冷。到底孰是孰非,大多数人还是一头雾水。那么我们到底要相信谁?我们应该怎么办?

  实则众多专家学者的观点也没能统一,我们的确高估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许多问题科学还无法清楚地解释,并且处于探索阶段。同时一些科学问题也有被泛政治化倾向,一些不同的观点被压制,而令大众无法获知某些与主流观点相左的研究成果。比如在宣传全球变温暖这一消息时,就很少有人提到我们现在并不是人类历史上最温暖的时代,也很少有人提到我们更应该担心的其实是全球变冷。

  据以往数据统计,冰间期(指两个冰川期之间)通常为8000年到1.1万年左右。有学者认为现在距上一个冰川期大约有1万年,如电影《后天》一样的景象何时会到来,也许是明天,也许是一千年以后……目前国内出现的一些异常天气,令人们再次关注全球是否会变冷。

  在古代气候变冷常意味着改朝换代

  历史上的农牧社会更依赖于天气,因此气候变化常常会改变历史的进程。比如,公元300年发生在中亚和西亚的一次大旱,使当初被汉朝军队驱赶到此的匈奴人再次大规模西迁,当他们到达今天乌克兰境内的第聂伯河时,与罗马帝国的军队发生冲突,并最终战胜了罗马人,建立起统治着今天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的强大的匈奴帝国。与此相类似,在公元1200年前后,蒙古草原不再湿润多雨,而出现了长期低温干燥天气,草场面积减少,部落之间发生了激烈的战争。铁木真在战争中迅速崛起,并逐渐统一各部,于公元1206年建国,称“成吉思汗”。铁木真随后不断率兵出击,并建立起强大的蒙古帝国,他死后其子孙统治的地域横跨欧亚大陆,是当时疆域最大的国家。

  又如明朝末年,中国气候出现过一次气温骤降,同时伴随着一些恶劣天气,导致粮食大面积减产,进而引发饥荒。农民起义因而接连不断,明朝的灭亡与当时的气候变冷有很大的关系。虽然没有具体气温的数据记录,据史料记载,清军攻入福建时,当地竟然出现降雪,可见当时气温远比现在要低。此外唐朝的衰落也与气候变冷相关,在唐中期曾经出现过一个冷期。

  现在并不是历史上最热

  中国历史上因气候变化引发的社会变化不胜枚举,有学者甚至从中发现周期性规律。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于1972在《考古学报》上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他利用出土文物和长时期的历史记载,对我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迁进行讨论,并绘制出“近5000年来中国气温变迁图”。根据竺可桢的研究,近5000年的气候可以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从大约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为第一个温暖期,竺可桢推测当时“比现在年平均温度高2℃左右,正月份的温度高3.5℃。”(此处的“现在”,指1950年前后的数据。2000年的平均气温比1950年约高0.5℃。)在这一温暖期,我国各地的新石器文化蓬勃发展起来。根据考古发现的证据,在我国黄河流域不断有大象的牙齿或骨骼被发现。早在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十分温暖湿润,气候适宜大象生活。由于当时的气候温暖,粮食产量相应较高,因此对中原地区的繁荣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从大约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850前的西周前期是第一个短暂的寒冷期;从大约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的秦汉时期是第二个温暖期,这一时期的年平均气温大约比现在要高2℃,这一时期我国的文化十分繁荣;从大约公元初到公元600年的南北朝时期,进入第二个寒冷期,在这一寒冷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汉族政权不得不偏安于江南;从大约公元600年到公元1000年的隋唐时期是第三个温暖期,此时长安(现在的西安)的冬天无冰无雪,而且还种有柑桔。汉民族在这个温暖期又一次达到了强盛的高峰。

  从大约公元1000年到公元1200年的两宋时期,进入第三个寒冷期,这一时期年平均温度比现在约低2℃。经过公元1200年到公元1300年短暂的第四个温暖期后,从公元1400年到现在,中国的气候又进入了较长的寒冷期。在最后一个寒冷期,从事农业的汉民族的发展走下坡路,而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

  竺可桢先生的文章已经发表30多年了,近年来最新的研究成果也部分印证了几个主要冷暖期的假设,同时也新识别出战国冷期和中唐冷期,竺可桢勾画的中国历史时期温度变化的基本轮廓从总体上看是正确的。虽然现在气候在变暖,却也不是有史以来最暖的时期。


  

  地球变冷更可怕

  如果把时间段再拉长一些,我们会发现地球曾经非常寒冷过,整个地球曾完全被冰雪覆盖,但也有学者主张当时寒冷的地球不是一个大雪球,而是一个冰凌球,还存在大约30%的洋面无冰,主要集中在赤道位置。现在的争论一直围绕着冰原的覆盖范围,但没有人对世界曾经出现过最严酷的冰期提出质疑。研究表明,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上,“雪球地球——温室地球”先后出现不止一次,也有科学家认为这种现象在这一时期出现过四次。对于地球为什么会出现冷暖交替,大部分学者认为与地球旋转时的地轴角度周期变化有关。地轴有时摇摆,就像一个玩具陀螺,当地轴角度发生变化时,地球接收太阳的辐射量就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地球的温度。

  在地球最后一次冰川期结束后,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小冰期是在大约1550年,当时北半球的平均气温降低了1℃,直到1860年才开始升温。这次小冰期的产生可能是太阳黑子活动变化引起的。地球小幅度变冷,可能会影响粮食作物的产量,而如果大幅度变冷可以令地球表面的绝大多数动植物灭绝。

  影响地球气温的因素很多

  气候异常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对复杂的问题不能强求有简单的答案。气候受很多因素影响,除了近年来常说的温室气体外,其受太阳黑子、地轴摆动等星体运行的影响可能更大。目前科学研究表明,太阳黑子活动与地球气候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络,并且具有周期性规律。有专家认为按着太阳黑子的活动规律推算,地球目前所经历的较为温暖的气候状况将于2010年前后结束,并且从2020年开始地球将进入低温期。如果我们把测量尺度放大一些,有理论认为我们正处于温暖的冰间期,而据以往数据统计,冰间期通常为8000年到1.1万年左右。有学者认为现在距上一个冰川期大约有1万年,如电影《后天》一样的景象何时会到来,也许是明天,也许是一千年以后。我们当然还可以一本正经地继续讨论全球变暖问题,但不能忘记地球还有可能变冷,而且变冷的后果更为可怖。目前已经有学者指出,现在确定全球是“变暖”或是“变冷”还为时尚早,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毁坏森林、排放污染物,地球正在严重地“被污染”。随着环境的恶化,包括洪涝、干旱、冰冻等极端气候事件正在增多,人类虽自称科技昌明,但在自然面前人类仍是弱小无力,我们能做的还是尽自己的所能,善待我们这唯一的家园——地球。






  

什么会使全球变冷?






  与全球变暖相比,全球变冷更为可怕,只是不太为人所知。而且导致全球变冷的因素,有天灾,也有人祸,人类大多无法控制,如果一旦发生,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人类文明能否延续,可能将取决于全球气候的变化情况。现仅就目前专家的研究成果,介绍几种会导致地球变冷因素。

  超级火山喷发

  火山少量的喷发,会增加温室气体。而火山的大型喷发,则会使地球温度迅速降低。

  近日,一个国际科学家研究小组声称,公元6世纪曾经发生过一次大型火山喷发,正是它引发了当时全球性的气候变冷,导致了饥荒、瘟疫及文化冲突。公元6世纪,西方处在拜占庭帝国时期,中国处于南北朝至隋朝时期。当时的很多历史记录都描述了昏暗的天空、变冷的气候及灾荒瘟疫。比如来自爱尔兰的资料显示,公元536年后数年“生计艰难”;而中国当时也有夏季飞雪的记录。树木年轮显示,当时的树木生长速度由于气候寒冷而变慢。科学家认为,大型火山爆发后,空气中会形成一层“尘罩”,导致气候变冷。

  与公元6世纪的那次火山喷发相比,在大约7.4万年前,位于苏门答腊岛的一座名为托巴的巨型火山喷发,可以称之为超级火山喷发。在托巴火山爆发过程中,它使全球气温迅速降低,从而导致了一场全球饥荒,人类险些因此而灭绝。火山在喷发时,尽管也会释放出温室气体,但同时还会喷出二氧化硫和大量尘埃。通过与水汽的结合,二氧化硫能够形成硫酸盐浮质。这种浮质能够在全球分散,加上大量的尘埃,进而遮挡太阳辐射,同时变为酸雨或雪也使空气冷却。据专家研究,托巴火山的大爆发在几年内使全球温度降低17摄氏度,而随后恢复到正常水平的时间可能需要数十年。当时生活在深海中的有孔虫类也没有逃脱这场全球性灾难。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的地表植被在极度严寒的环境中纷纷凋零、衰亡。由于食物链基本环节中断,人类和其他动物因为饥饿而大量死亡。冰雪覆盖下的地球陷入漫长而萧条的寂静期,当时全球人口减少到几千人。现代DNA研究表明,人类的基因差异如此微小,即便是一群黑猩猩的基因差异也比整个60亿人口的基因差异大。这说明在人类的某个时期能生育的女性数量很少,有人指出那个时期非常可能就是托巴火山喷发的时代,整个人类的女性数量可能曾减少到只有500人。两万年后,人口数量才恢复到托巴火山喷发之前的水平。

  在7.4万年前托巴火山喷发之后,地球上再也没有出现超级火山喷发,但这种超级火山却一直存在,至于什么时候会再次喷发,没人知道。

  小行星撞击地球

  现在恐龙是因为小行星撞击地球而灭绝,几成定论,其导致的灾难与超级火山喷发同样能导致全球迅速变冷。近日,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宣称据他们的研究表明,6500万年前的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从而引发全球变冷,最终导致了恐龙的灭绝。这颗小行星约有15公里宽,以大约每秒20公里的速度(这一速度相当于高速飞行的子弹的20倍),垂直撞击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奇克苏卢布。撞击后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波和热气,引发了大火以及超过里氏10级的地震,使得大陆板块出现移动,形成高达300米的海啸。同火山喷发一样,小行星撞击后从地球内部喷入大气层中大量的硫化物和粉尘。这些物质遮蔽了阳光,引发了全球性的酸雨,使得地球进入寒冷的冰河世纪,同时海洋和陆地的生态系统都遭到严重破坏,地球上近一半的物种无法适应这种地狱般的环境而灭绝,其中就包括当时地球上的霸主——恐龙。

  这种对地球构成威胁的小行星并不罕见,目前最著名的是一颗名叫“阿波菲斯”的小行星,它直径大约为270米,2004年首次被科学家发现。一些天文学家预测,“阿波菲斯”在2029年与地球相撞的几率高达三十七分之一,目前俄罗斯科学家正计划改变这颗小行星的轨道。

  核战争

  早在1983年就有专家指出核战争将导致“核冬天效应”。专家通过数学模型计算后,得出这样的推论:在一场50亿吨当量的核大战中,可将9.6亿吨微尘和2.25亿吨黑烟掀入空中,射向地球的阳光被这些黑烟的微粒吸收而变热,变热后的黑烟又产生一股上升气流,将黑色微粒子推向30公里高的同温层,使臭氧层遭到破坏。这样,整个地球就会变成暗无天日的灰色世界,厚厚的烟云遮盖着天空,终日不散,陆地再也见不到阳光,白天和夜晚难以区分,全球气温急剧下降,绿色植物枯死,海洋河流冰冻,地球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生存条件被毁于一旦。

  洋流变化

  对地球气候影响最明显的是大气环流与洋流的变化。地球两极水域,由于上下层海水存在温差,因此上层海水能够沉入海底,形成深海洋流,推动全球海水流转。近日有科学家指出,漂离的冰山可能会抑制底层水的形成,而底层水是推动海洋循环系统的重要因素。海洋洋流的些微变化都可能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巨型冰山也会阻隔海洋环流,届时气候会变得更加寒冷。

  高原隆起

  有一些科学家主张青藏高原等全球一些新生代隆起地区对当时全球变冷可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一方面由于青藏高原和北美西部高原上升会改变大气环流而导致北半球高纬地区的变冷,另一方面,还在于高原和山地的隆起会加强侵蚀,并由此促进化学风化,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吸收固定,通过沉积被埋入洋底。二氧化碳从大气中被吸收而降低浓度,导致一种与温室效应相反的过程,称之为冰室效应。

  大陆板块漂移

  地球在距今7.5亿年到5.8亿年间经历了数次极其严重而漫长的冰河时代,当时不仅陆地全部被冰川覆盖,而且海洋也被完全冻结,地球已经完全成为一个巨大的雪球。

  “雪球地球”的最初成因,有专家认为可能和当时的地球板块运动有关。在大约10亿年前,地球所有的陆地汇聚到一起,形成了一个超级大陆。这个超级大陆位于赤道地区,大陆的这种分布导致硅酸盐岩石风化加快,大量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成碳酸盐岩石。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减少降低了温室效应,导致气温下降。当形成“雪球地球”后,由于被大冰川覆盖大陆,硅酸盐岩石无法再风化,就无法再吸收二氧化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由于亿万年中火山喷发等因素的积累,重新达到一定的浓度,终于使温室效应重新发挥作用,地球得以解冻。而此时,超级大陆已经重新分裂成8块,并漂移开赤道。

  有研究认为,地球板块经过漂移后,会再次在赤道附近形成一个超级大陆,“雪球地球”也将再次出现,不过那将是数亿年后的事情了。

  地球轨道变化

  对于地球上冰川期出现,目前很多学者认同塞尔维亚天体物理学家米卢迁·米兰科维奇的理论,即冰川期是地球绕日轨道变化所造成的。米兰科维奇发现地球运转轨道几何形态的缓慢变化,使地球表面太阳辐射量的纬度与季节分布发生周期性变化,从而导致冰川期反复出现。

  米兰科维奇认为的地球轨道变化周期有三种:地球绕日轨道的形状可能改变;地球可能倾斜,改变倾角;地轴可能改变所指方向,就像旋转陀螺般摇摆。所有这些变化都会影响地球吸收阳光的多少。他研究了在过去60万年里气候变化与地球轨道循环变化的对应关系,发现与冰川期与地球轨道变化有着密切关联。

  太阳黑子活动

  有很多学者相信,太阳黑子活动会影响地球气候的变化,当太阳黑子多的时候,地球可能就暖一点。

  目前,太阳正处于黑子活动的低潮期,就像17世纪时产生的小冰期——“蒙德极小期”。据当时的观测,太阳北半球上几乎一个黑子也没有。小冰期造成当时的欧洲降温,英国伦敦的泰晤士河封冻,人们在冰面上办起了市场。而当时在中国正是明末清初,气温的降低对明朝的没落不无实质性的影响。近年来气温的降低,可能也与太阳黑子活动减少有关。















我们不知道的观点

  


  虽然人们在不断追求月球漫步,或是定居火星,但我们对地球了解的还是太少,或许会有人工增雨、人工驱雨,但在大自然面前,我们大多时候显得很无助,只能“听天由命”,近期在我国西南部发生的旱灾便是一例。正是由于科学的未臻完美,所以会有很多专家学者的观点相左,简单地对专家的迷信和盲从都是很危险的。

  仅举一例,关于南极臭氧空洞以前有许多报道,很多人对这一臭氧空洞的扩大一直很担心。最近媒体大都对此事缄口,因为根据英国利兹大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位于南极上空的这个臭氧层空洞目前已经完全稳定地闭合了。那么臭氧层空洞的闭合是否与人类的努力相关呢?科学家还拿不出什么证据,由此可知之前对臭氧层空洞产生原因的分析也不是十分可靠的。此外,参与研究的科学家还发现臭氧层空洞的修复实际上可能将使得南半球气温升高。虽然臭氧层空洞不能阻挡紫外线,但是却也帮助南极地区在过去二十多年里一直免受二氧化碳导致的变暖威胁,在臭氧空洞下方大气层里的强风使得该地区在夏季形成了非常明亮的云层,将太阳强有力的射线反射回太空。这一发现也令科学家感到意外。在下记者将列举几例与气候相关的,那些鲜为人知的研究成果与观点。

  1.地球变暖,海平面不会上升

  据说全球变暖后,许多沿海城市将被升高的海平面淹没,这种观点令许多人十分担心自己未来的命运。但是如果看看过去的历史记录以及一些专家对未来气候的预测,这种担心不过是杞人忧天罢了。

  有科学家提出地壳均衡理论,认为大量冰盖的消融并不会引发海平面的升高。因为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位于地幔上方。地幔是可流动的,像液体一样支撑着地壳的活动,所以大陆板块会发生漂移。当地壳的重量大时,其下沉也深,当地壳重量小时,其下沉将变浅。当覆盖在地壳上的冰盖融化以后,地壳也将变轻,地壳就会回弹上升,因此地壳的回升抵消了因冰盖融化而导致的海平面的上升。可能没有人能说得清海平面变化的范围究竟有多大,因为影响海平面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海水热膨胀、冰川和冰帽的融化、极冰的融化、永久冻土带的融化、陆地沉积等等。综合各种因素,有专家做出预测,100年后海平面的变化可能是两种结果:要么下降8厘米或者上升22厘米,变化实在是很小。

  2.极冰消融可能是因为洋流

  关于北极冰盖消融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而各类报道不断,早在2008年国内就有媒体报道北极冰在当年夏季就可能全部消融,并报道称美国国家冰雪数据研究中心的马克·塞雷兹博士说:“问题在于,北极如此大面积第一次覆盖在形成时间仅为1年的薄冰之下。北极冰有50%的可能性会完全融化……薄冰至少70%或全部今夏会消融。”但事实情况显然并非如报道声称的那样。实则早有学者指出北极冰消融并非是因为全球变暖引起,而是可能由于冰极冰盖下温暖的洋温流动速度加快造成的。此外近日有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最新研究结果提出一种新理论,认为近几年来造成北冰洋含冰量急速下滑的主要“罪魁祸首”不是全球变暖,而是强劲的北极风。科学家研究表明,自从1979年以来,北极地区的含冰量减少了1/3左右,其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强劲的北极风将这些冰从北极地区吹走所致。

  3.二氧化碳不是魔鬼

  在全球变暖的理论框架下,二氧化碳被妖魔化了,因为它被指责为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其实二氧化碳在地球生命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有科学家研究表明,正是由于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地球的温度才不至于太冷,才能令冰川期的冰雪消融,令地球呈现目前适于人类生存的状态。而且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也加快了森林的生长速度,促进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这对粮食生产都是十分有利的。二氧化碳也是植物光合作用不可或缺的材料,为了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园艺种植业普遍使用的做法就是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可以使一些植物生长得更茂盛强壮,比如谷物(不包括玉米)、根茎植物、卷心菜等叶类植物和水果等。

  曾有科学家表示人类将来可以征服火星,其依靠的就是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有学者表示,如果要“移民”火星,首先要想办法提升火星表面的大气温度,以释放在冰帽和土壤中富含的二氧化碳气体。而这可以通过制造温室气体、操控陨石撞击火星等方法实现。一旦温室效应开始显现,足够的二氧化碳气体使火星大气温度上升至冰点以上时,火星上将会出现降雨和河流,这将成为开始火星生活的第一步。

  4.温室气体对气温的影响有多大?

  气候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现象,而人类活动对影响却很小。比如从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聚集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但气温却仍然在下降,也许气温下降是大气反应有一定的滞后性造成的,或者是由于一些工厂没有安装减少空气污染的设备,导致气体颗料在空气中聚集的速度更快,当时没人知道究竟是因为什么。

  5.全球变暖有什么好处?

  全球的气候是在不断变化着的,现在并不是人类历史上最热的时期。历史上最后的冰川时代结束时,世界上大多数地区高出现在1℃到3℃。考古发现证明,早在8000年前,现在的撒哈拉沙漠曾是一片宜人的土地,那里雨水充沛、植物繁茂。但是随着气温降低,干旱把这一大片陆地变成了沙漠。仅就农业生产而言,全球变暖不见得是件坏事。有研究表明,只要温度上升的幅度不超过2℃就不会减少有效降雨量。如果有效降雨量不减少的话,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的不利影响非常小。温度上升使早霜和晚霜出现的几率大大降低,延长了农作物的生长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收获。此外还有一个好消息,如果全球变温暖,位于大陆中部的沙漠地带和半荒漠化的沙漠边缘地带的面积将缩小4%到20%。

  北大教授称

  全球在变冷

  对于北半球来说,这个漫长的冬天格外地冷,几乎所有中高纬度地区都受到罕见的寒潮和降雪袭击。就连孟加拉、印度、尼泊尔和巴基斯坦这些低纬度国家都受到了影响。据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初步统计,在这次寒潮中,欧洲至少有136人死亡,亚洲死亡377人,北美洲死亡21人。这种现象和一直以来人们习惯认定的地球在升温,全球在变暖的趋势正好相反。

  3月21日央视《面对面》栏目播出了《面对面:丁仲礼、钱维宏》,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在节目中对气候异常问题进行了讨论,他认为在2030年之前,地球将一直呈现一个降温的状态。以下为节目实录:

  记者:我们现在感到不光是今年在变冷,而且好像从2008年冰雪灾害开始起,感觉一年冬天都比一年冷,我们这种知觉准确吗?

  钱维宏:准确。老百姓说的准确,这几年来,是在一个波动的过程当中,一年比一年冷了。

  记者:一直在喊全球变暖,全球变暖,为什么会这几年冬天越来越冷呢?

  钱维宏:这就是我们下面要看的。你可以看到,在这一段时间里边,大概有20年暖冬,温度都很高,现在好像突然要往下掉了,你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暖的,现在我们把它叫什么呢,叫暖的平台,什么意思,已经到了一个温度比较高的顶点了,过了这个顶点那就有可能温度会有所下降了。 

  记者:您是说我们现在是在一个降温的边缘吗?

  钱维宏:对,已经到了一个降温的边缘,开始降温了。

  此外,在节目中钱维宏还提出二氧化碳排放与全球变暖的因果关系并不确定,但在近百年间气温确实是上升了,上升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钱维宏带领课题组对IPCC报告中公布的气温度序列又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得出结论,近20年间全球气候急剧增暖是由于太阳辐射以及海洋影响四波共振的结果。而这种现象非常罕见,钱维宏称为千年等一回,恰好就在近100年中出现了。

  据央视《面对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09:3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了,言归正传,现在来谈谈《全球变暖否定者》这本书。
我准备把该书中的持否定论者,一一整理一下,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一、对“曲棍球杆曲线”的否定

变暖者:Michael Mann  马萨诸塞大学 古气候学研究专家
变暖观点:“曲棍球杆曲线”。由其统计的曲线可以看出,20世纪的气温上升幅度“很可能高过近1000年来任何一个世纪”。这一论断,成为全球变暖理论支持者的头号证据。

否定者:Stephen McIntyre 采矿领域科学家、统计学家
观点:“曲棍球杆曲线”的出现,是因为研究者Mann的研究方法存在重大缺陷造成的。

否定者:爱德华·威格曼博士 统计学家
观点:证实了McLntyre对“曲棍球杆曲线”的批判,并指出Mann及其团队犯了一个“很可能被任何一个未经过统计学方法训练的人所忽略”的错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6 09:53: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对《斯特恩气候变化经济学报告》的否定


变暖者:Nicholas Stern 世界银行前总经济师
变暖观点:由英国政府出资研究的成果《斯特恩气候变化经济学报告》,该报告一经发布,当时的英国首相布莱尔立即下令,要求立即采取行动,遏制全球变暖。

否定者:Richard Tol  环境经济学家
否定观点:《斯特恩气候变化经济学报告》是“把低劣的数学、混乱的信仰以及发生概率被无限扩大混为一谈的可笑产物”。该报告歪曲了别人的研究成果,“刻意挑选了既有文献中最悲观的部分”,却忽略了那些指出气候变化只对未来产生有限影响的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6 16: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0 16: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南极冰川在融化么?


变暖观点:南极冰原,迅速融化,全球变暖殃及企鹅

否定者:Duncan Wingham

否定观点:根据卫星数据,南极冰川不但没有融化,反而在不断增厚。而且,他指出,本世纪内,南极对全球海平面最多也只会产生1到2毫米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3 01:48 , Processed in 0.123257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