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前,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将本年度的瑞典央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哈佛商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教授埃尔文-罗斯(Alvin E. Roth),以及美国经济学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劳埃德-沙普利(Lloyd S. Shapley),他们因“稳定匹配和市场设计实践理论” (for the theory of stable allocations and the practice of market design)而获奖。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关注经济学的一个中心问题:如何尽可能适当地匹配不同市场主体。获奖的两位学者分别从稳定匹配的抽象理论和市场制度的实际设计两个角度,对上述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沙普利使用合作博弈方法来研究和对比不同的匹配方法,其关键在于保证配对是稳定的。今年得奖者中的埃尔文·罗斯,更是利用博弈论中的匹配理论设计了肾脏捐赠匹配网络、纽约市高中入学系统,以及医学院毕业生住院培训分配系统,让相关人等切实享受到了好处。说起博弈论,会想起著名的囚徒困境,到底是坦白从宽还是抗拒从严,博弈论可以找出最佳解决方案。
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院长,经济学教授,世界银行经济顾问姚树洁表示,在中国,例如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行业差别,政府的功能等等,每一个都和资源配置,市场设计有密切关系。“稳定匹配和市场设计实践理论”对中国当前的结构调整非常有意义,它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调整,挑整的目的和手段。我们当且不以该理论及实践的结果,对宏观经济进行更深入地探讨,我们把目光关注于当前我国的整体农村金融体系资源的配置及具体农金机构实务操作层面的实践。
从“稳定”的角度分析来看,作为中国正在高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这种剧烈的变化中,稳定的因素对于金融体系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出适合的资源配置解决方案。我们理解的稳定包含两种因素,分别是“互利”及“可持续”。就“互利”而言,并不是简单的市场交易所带来的双方的价值获得,互利最终体现为至少两个层面的内容,分别是物质上的价值认同及精神感受上的“接受或满足”。在当前农村金融体系中,从监管当局、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以及市场的不可忽略的主体——农村中的各个要素来看,各种资源的配置如何达成各方的接受与满意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例如:历史因素导致的中国农村金融的生态环境相当复杂而多元,仅靠简单的政策及市场驱动,短期内是很难有明显的改观,同时,由于地区的巨大差异,几乎不可能用一套体系规范去配置相关资源,这也就出现了各种模式的实验,但这些实验阶段性的检验标准是什么?可能刚才说的“互利”因素占有主要的成分,而各种实践和借鉴,目的是达成一种各方都能接受的资源配置选择。
同时,在“稳定”方面,“可持续”的因素是最难做到的。我们发现此次诺奖不再把宏观经济和金融学领域的理论和成果摆上“座上宾”,反而更关注数理经济及经济工程领域,说明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真正在实操中得到成功地检验是很关键的。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各部分的着眼点不可能马上达成一致,因此只有更多地给出实验的机会和空间,才可以不断总结和校正,而这种校正过程就会不断完善整个体系中的不足。因此如果真正达成“稳定”的农村金融体系,也就是能够较好地配置资源,需要在审慎地监管指导下,创造更多的试验机会,当然同时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的做好可持续性规划。
在“市场设计”问题上,中国农村金融体系非常需要一个很好的市场设计策略的引入。市场设计的主体肯定是围绕着“人”去做的,农村金融体系的市场设计必然应该围绕着“三农”体系中的各个要素 。当前我国的“三农”的实质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格局中,需要找到一种处于计划、监督机制与市场发生机制中间状态的机制,来推动整个农村金融市场地良性发展。例如当前各地农金机构与当地政府、公司及农户正在形成部分的态的一种运作模式,正是这种机制的表现,但市场设计的成功与否,关键还是要看市场主体——“人”是否得到了促进和价值获得,这是最终核心的检验标准。
最后,谈谈农金机构实务操作层面的资源配置问题。当前涉农金融机构的层次还比较复杂,各方对于资源的掌握和组合方式都不相同。一方面,县域的农金机构凭借自身几十年的区域积累,可以做到当地的“老大”,而这种老大在野心蓬勃的时候,会希望跨出去,而自身的资源配置问题就会被忽略,得益于在当地的成功,“视线”尚可,但“视野”却很有限。另一方面,省市联社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考虑也各不相同,“做大作强”的冲动时有发生,其实在整个体系中,需要“各司其职”,在越来越淡化行政干预因素的背景下,需要调整和解放的是思想。同时,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更需要考虑在农金领域的资源配置问题,而考虑的依据应该更多审视整个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资源情况。
诚然,诺奖给出的一个信号是,我们不能再“大而化之”地宏观把握一个重要而庞大的体系,我们也不能主观地认为处处是机会,更不能在用一些常规的数据和比例说明我们所谓的成长和优势,我们需要向着“稳定的资源配置”体系的建设更坚定地迈进,而这种迈进不仅需要决心和经验,还需要更优化的技术支持。 http://www.financialnews.com.cn/ ... 20121018_18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