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569|回复: 1

[【外语类】] 王克非老师《语料库翻译学探索》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2 09: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lockquote]很值得一看的语料库翻译学专著,涉及面比较广,对语料库翻译学的历史、现状、研究热点、研究趋势等有深入的理解。读书期间有缘得到王克非老师指点,谨表谢诚。



作  者:王克非 著
出 版 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2-1
版  次:1
页  数:249
字  数:309000
印刷时间:2012-2-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I S B N:9787313081032
包  装:平装

王克非先生的《语料库翻译学探索》共分4大部分。第1部分为概论,讲述了语料库翻译学的定义、基本理念、主要研究内容和基本途径,以及发展历程和研究范式。第2部分为语料库与翻译研究之间的关系,内容涉及语料库建设、翻译共性、语言特征宏观与微观描述、翻译文体等方面。第3部分为语料库与翻译教学,对与翻译教学相关的方面进行了描述。第4部分侧重于应用问题的研究,如计算语言学、辅助翻译功能、专门对应语料库等。
《语料库翻译学探索》适用于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及教师、研究生使用。

编辑推荐
王克非先生的《语料库翻译学探索》在系统地回顾语料库翻译研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语料库翻译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其理据、总体构架、研究范畴、研究方法及其有待解决的范式问题等学科定位因素进行了详尽的讨论。这本专著的特点可以用三个“兼顾”来概括:兼顾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兼顾理论探讨与实证案例,兼顾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这可以说是近年来语料库翻译研究中一部不可多得的里程碑式的力作。
目录
第1部分 概论
第1章 语料库翻译学概要
1.1 语料库翻译学的定义
1.2 语料库翻译学的基本理念
1.3 语料库翻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语料库翻译学的基本途径
1.5 小结
第2章 语料库驱动语言与翻译研究
2.1 Corpus的含义及语料库的发展
2.2 语料库的分类与应用
2.3 基于双语库的语言对比分析
2.4 基于双语库的翻译研究
2.5 研究方法的思考
第3章 语料库翻译学的发展历程
3.1 引言
3.2 语料库翻译学的主要成就
3.3 语料库翻译学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第4章 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范式
4.1 引言
4.2 语料库翻译学的范式理据
4.3 语料库翻译学的范式体系
4.4 语料库翻译学范式的当下问题
第2部分 语料库与翻译研究
第5章 语料库翻译学的研究课题
5.1 引言
5.2 国内双语语料库建设与研究
5.3 国际双语语料库建设与研究
5.4 理论层面的研究课题
5.5 应用层面的研究课题
5.6 小结
第6章 翻译共性研究及其反思
6.1 引言
6.2 翻译共性的概念
6.3 前语料库时期的翻译共性研究
6.4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
6.5 翻译共性研究存在的问题
6.6 对翻译共性研究的反思
6.7 翻译共性研究的未来构想
第7章 英译汉语言特征宏观描述
7.1 引言
7.2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语言特征研究
7.3 对英译汉语言特征的宏观描述
7.4 结构容量
7.5 小结
第8章 英译汉语言特征微观描述
8.1 引言
8.2 英译汉语言的词类分布
8.3 英译汉词语的组合方式
8.4 小结
第9章 翻译特征分析:显化与隐化
9.1 翻译的特征与共性
9.2 翻译中的显化现象
9.3 翻译中的显和隐
9.4 广义上的翻译显化现象
9.5 小结
第10章 翻译汉语的词汇简化与显化
10.1 翻译语言的特征与翻译共性
10.2 翻译汉语的词汇特征
10.3 小结
第11章 汉译文学作品的语法显化
11.1 翻译共性与语内显化
11.2 语料库与翻译小说的“形合度”
11.3 翻译小说中语法标记的显化
11.4 小结
第12章 英译汉文本中人称代词的显化特征
12.1 引言
12.2 英汉翻译中的人称代词
12.3 英汉翻译中人称代词主语转换的语料库考察
12.4 对翻译中显化的认识
12.5 小结
第13章 英译汉文学文本中人称代词的变异
13.1 引言
13.2 人称代词的显化
13.3 人称代词的变异:以“他”为例
13.4 小结
第14章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文体研究
14.1 引言
14.2 文体的定义及文体学的研究范围
14.3 翻译研究的文体学视角
14.4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文体学研究框架
14.5 小结
第3部分 语料库与翻译教学
第15章 语料库翻译教学的理论与原则
15.1 引言
15.2 对应语料库在翻译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15.3 汉英对应语料库与教学内容的设计
15.4 汉英对应语料库运用于课堂上的可能方式
15.5 语料库翻译课堂教学对资源的要求
15.6 小结
第16章 双语对应语料库与翻译教学
16.1 引言
16.2 双语对应语料库辅助翻译教学及其特点
16.3 双语对译检索用于翻译教学
16.4 小结
第17章 对应语料库翻译教学平台的应用
17.1 引言
17.2 研究内容
17.3 研究设计及步骤
17.4 结果与分析
17.5 小结
17.6 附录:受试报告的分类和统计
第18章 从语料库看翻译搭配及其教学
18.1 引言
18.2 汉译英的搭配问题
18.3 基于语料库的汉译英中的搭配教学
18.4 小结
第4部分 语料库翻译学及相关应用问题
第19章 计算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19.1 引言
19.2 计算语言学在翻译中的应用
19.3 小结
第20章 汉英对应语料句对检索
20.1 引言
20.2 语料库的数据库转化设计
20.3 用户查询检索接口设计
20.4 汉英翻译单位的对应检索
20.5 小结
第21章 语料库辅助翻译功能探讨
21.1 引言
21.2 机辅翻译工具的类型和特点
21.3 双语对应语料库辅助翻译
21.4 单语语料库辅助翻译
21.5 小结
第22章 专门对应语料库的研制
22.1 引言
22.2 现有旅游专门语料库
22.3 新型双语旅游语料库的设计思路和特点
22.4 小结
第23章 对应语料库的加工处理
23.1 引言
23.2 对应语料库
23.3 双语对应语料库平台的系统架构
23.4 语料对齐加工、校对及人库
23.5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blockquot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10: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本专著的特点可以用三个“兼顾”来概括:兼顾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兼顾理论探讨与实证案例,兼顾翻译研究与翻译教学。这可以说是近年来语料库翻译研究中一部不可多得的里程碑式的力作。
--肖忠华

对于语料库翻译学的发展来说,有两大关键点:一是双语库的研制,它是技术手段,是基础设施,也体现研制者的研究目的;其加工方式和程度直接影响研究课题的开展。二是研究切入点,即利用双语库能给翻译研究带来什么新发现、新解释,它关系到语料库翻译学如何解决翻译上的各种问题,或如何深化人们对翻译现象和活动的认识。

翻译研究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脱节,理论研究与语言转换的实践相脱节,缺乏客观的量化标准和评估模式。建立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新方法可以弥补上述不足。(13)

因此,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方法使翻译理论的模式更加科学和完善,这一方法的继承性集中体现在其与描述性翻译研究的共性方面:第一,注重从实证的角度对真实语料进行直接观察;第二, 语料库文本的选择并非基于某个固定的定义,而是建立在共识性标准和外部分类的基础上,必要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第三,两种方法都坚持认为从实证性研究中得出的一般性结论只有建立在对大量文本语料研究的基础之上才能保证其有效性,第四,适用于研究对象的各种原则都是经过大量系统的研究来发现,并以概率性规则作为表述形式。这样的研究方法具有三个优势:第一,建立不同语言之间在语义层次上的真实对应(这里的“对应”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第二,对先前的翻译理论和假设进行重新验证;第三,提出新的假设并加以验证。 14

尽管语料库的研究方法涉及大量的量化数据,但不应过分强调这一方法的“客观性”或“科学性”,因为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方法同样离不开主观的定性分析。 15

近年来对翻译共性的讨论包括显化(explicitation)、隐化(implicitation) 简化(simplification)、范化(normalization/ conventionalization)、集中化(convergence)、整齐化(levelling out)、非典型搭配(untypical collocations)、干扰(interference)、独特项(unique items)等,方法上则是从具体语言因素人手,采用语际、语内或两者结合的对比模式,以概率和统计为手段,尝试从语言之间相互作用在语言层面的表现探索翻译语言的规律性特征,并从语言内、外加以解释。 17

而汉译英文本中的情况可以分为汉语母语译者、汉英合作译者和英语母语译者三类,后两类所占比例较小,这也是影响语料平衡性的一个因素。18

语料库翻译学的基本特征是以同质翻译观为基本理念,以真实使用中的大规模翻译事实表现为研究对象,采用概率和统计手段对翻译事实进行分析。26

秦洪武认为,汉语翻译语言与汉语原创语言在语言运用的宏观特征有差异:翻译语在词汇密度上低于原创语,在句长上翻译语则高于原创语。这说明翻译语较原创文本在词语使用上不如汉语原创文本用词丰富,而且句子偏长。关键词对比显示,汉语翻译文本和汉语原创文本在名词使用上的差异最为明显。在介词、连词、代词和方位词使用上,汉语翻译文本在使用的数量和频率上都远远髙于汉语翻译文本,但在动词使用上两者没有明显差异。在句法组织方式方面,翻译语言与原创文本语言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动词和宾语之间的线性距离上,前者明显高于后者。35

各地学者纷纷建立各具特色的语料库,开展自己感兴趣的研究。37

Laviosa还曾在博士论文里详尽地论述了翻译普遍性问题,包括翻译中的简化(simplification)、显化(explicitation)、范化(normalization)等特征 37

Juliane House则探讨“翻译中的普遍性与文化特性”(Universality Versus
Cultural Specificity in Translation, in Riccardi 2002:92-110)。她回顾了翻译研究中语言学范式和文化范式的历史,尤其是对语言-文化相对论与翻译理论及实践之间的关系。她主张采用以语言学为主导、兼顾语用与跨文化的研究范式38

Baker(1993: 243-244)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普遍特征(universal features of translation)的假设,其中为学界讨论最多的是“显化”、“简化”和“范化”。39

Ebeiing比较了英语和挪威语在存现句使用上的特点;Maia以双语对应语料库观察英语和葡萄牙语在人称主语使用频率上的差异,等等(王克非2004b: 182-183)。39

黄立波(2007)重点探讨翻译中连接成分和人称代词主语的显化和隐化,区分出语际显化和语内显化的概念。前者以汉译英为代表,汉语原文中隐而不显的内在连接和人称代词,在翻译成英语时往往需要显化为外在的连接和人称,呈现跨语言R化,即语际显化;后者以英译汉为代表,英语原文中外显的连接成分和人称代词,在翻译成汉语时通常都会被照搬进译文,与汉语原创相比,这些成分的比重会超出很多,呈现出汉语译文和汉语原文的不同,即语内显化39


基于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呈现如下特点:1)多以共时语料为研究对象,主要依靠计算机技术分析数据,如平均句子长度、形符/类符比率、词汇密度等手段对词汇多样性、信息负载度等方面迸行考察;2 )以对普遍性的验证和描写为主,解释较少;3)理论阐述与实证研究相结合;4 )国外学者多以单语类比语料库为基础,探究相对于目标语原创文本而言的翻译文本特征。因此,翻译共性研究还有不少未能解决的问题,也尚未取得学界的共识。但基于语料库有助于宏观认识翻译是获得认可的。 39


从语料库角度探讨译者的文体特征,特别是从类符-形符比、平均句长及词项使用特点等方面加以分析。相关的涉及汉语的英译汉或汉译英的翻译文体还未得到研究,也是留待我国学界探讨的课题。40

提出对翻译共性的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翻译过程本身,还应当从具体语言对、翻译方向、译者因素、文体类型等多个视角进行。43

Baker首先提出了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普遍特征”的假设,包括六个方面:1)译文显化程度显著提高,.2 )消歧和简化;3)合乎语法性;4)避免重复;5)超额再现目标语语言特征;6)翻译过程往往会导致某些语言特征表现出特定的分布类型(1993:243-245)。在对假设进行验证和阐述的过程中,Baker的翻译普遍特征被归纳为简化(simplification)、显化(explicitation)和范化(normalization)三个方面。

Baker(1993)所倡导的类比语料库基础上翻译语言与原创语言的对比研究奠定了翻译共性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但在翻译研究中排除原语文本因素的做法本身就值得商榷 52

在方法论方面,单语类比语料库研究法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1)排除源语文本而孤立的讨论翻译问题; 2)目标语内翻译文本与原创文本可比性的缺乏;3) —定程度上忽略了对翻译方向、译者因素、文体类型等各种变量的控制,导致研究结果信度与效度的缺乏。52


根据Baker(1993,1998a),翻译语言可能存在下列共性:简化(词汇上的简化,即使用较少的词来进行翻译,尽量少用生僻的字眼,使用释义方式应对文化差异;句法上的简化,即复杂结构被简化;文体简化,即译文倾向于断开长句,减少或省略重复的冗余信息,减少词汇重复等)、显化(原文隐含的内容在译文中被明示出来,衔接手段显化)、规范化(译文尽量向目的语的某些典型样态靠拢,缺少目的语使用的多样性)。57

王克非、胡显耀(2008)依据双语对应语料库仔细探讨了翻译汉语的特征,指出:无论是文学还是非文学语料,翻译汉语与原创汉语相比,具有词语变化度偏低、词汇密度偏低、虚词显化、指代方式显化、常用词频率增加等特征57

与汉语原创文本相比,汉语翻译文本在词类分布和某些词(素)的组合能力上有差异;在词类分布方面,汉语翻译文本较汉语原创文本更多地使用虚词,较少使用实词;汉语翻译文本比汉语原创文本较少使用单音节词、较多使用双/多音节词,其介词、连词和代词的使用频率也高于汉语原创文本;在词汇组合方面,英译汉文本可能使用汉语原创文本不太常用的词或多词组合形式。这些特征大多为英译汉语言独有的特征,不能完全用翻译共性来解释,而应充分考虑英文源语对译文的影响。62

Hermans(2002: 11 )指出,译作当中译者异质声音的痕迹随处可循,译作绝非是对原作的透明再现,而是具有多重、分散、混杂和复调(polyphony)性质的双重文本,旁注、脚注、括号说明以及序言等准文本形式无不表明两种不协调的声音共存于译作中,因此以“透明”来评价译作有些过于简单。19

善于提出合理假设,才能开辟新研究课题。建立在直觉基础上的假设是系统研究的出发点。 21

基于汉英双向对应语料库从微观角度描写和分析英译汉语言的词汇特征。
研究发现:与汉语原创文本相比,汉语翻译文本在词类分布和某些词(素)的组合能力上有差异;在词类分布方面,汉语翻译文本较汉语原创文本更多地使用虚词,较少使用实词;汉语翻译文本比汉语原创文本较少使用单音节词、较多使用双/多音节词,其介词、连词和代词的使用频率也高于汉语原创文本;在词汇组合方面,英译汉文本可能使用汉语原创文本不太常用的词或多词组合形式。这些特征大多为英译汉语言独有的特征,不能完全用翻译共性来解释,而应充分考虑英文源语对译文的影响。 62

本章的统计和分析结果对翻译共性说构成质疑。首先,汉语翻译语言局部的显化与一些词项(如关系代词、逻辑连接词、代词等)的隐化并行。而且,显化是相对的,就英汉翻译而言,汉语翻译语言相对于汉语原创文本而言显化,相对于英文源语而言隐化。显化的方式和程度显然与源语和译语本身的性质有关,它是相对的,同时又具有局部特征。其次,汉语翻译语言的整体特征虽然与汉语原创语言一致,但前者结构容量扩增,句子偏长(见第7章),因此不完全支持规范化。再次,翻译语言用词也很丰富,特别是高频使用源自源语的一些表达方式,而且句段较原创语言长,也体现不出翻译共性里的简化特征。70

王克非(2003)曾举贾平凹一篇散文(节选)的英译文及该英译“回译”成汉语的例子。该例显示,因语言结构的需要,译文经显化而扩增,回译成汉语时,篇幅上已比贾平凹原文多出90字,增幅达57%。试分析该片断前头两句: 74

作为一种翻译现象,显化(以及隐化)不应只是狭义地指语言衔接形式上的变化,还应包括意义上的显化转换,即在译文中增添了有助于译文读者理解的显化表达,或者说将原文隐含的信息显化于译文中,使意思更明确,逻辑更清楚。这也是翻译特有的现象。77

文学语料与非文学语料的表现呈相反趋势— 汉语文学语料中翻译汉语的T T R和STTR小于原创汉语;而非文学语料库翻译汉语T T R与STTR大于原创汉语。这意味着:文学语料的词语变化趋势支持“简略化”的假设,即汉语文学翻译语料显示使用较少的词汇,而原创文学倾向于使用较多的词汇。词语变化特征表明:汉语文学翻译语料支持“简化”共性假设(Laviosa 1998,2002;胡显耀2007),而汉语非文学翻译语料似乎不支持这一假设82

从本研究来看,我们可以对翻译汉语的词汇特征进行如下概括:汉语文学翻译语料与文学原创汉语相比,表现出明显的简化、显化和范化特征— 1)类符形符比较低,说明文学翻译的词语变化度较低;2)词汇密度较低,表明文学翻译实词数量和频率较低,故实词数量和频率所反映的信息量大小和文本难度也就相应降低;3)文学翻译中,各种虚词形符频率和代词频率均高于原创汉语,即文学翻译出现了虚词和代词显化特征;4)文学翻译中常用词数量更少而频率更高,而非文学翻译语料与同类原创汉语语料相比,除类符形符比和高频词外,也出现了词汇密度降低和虚词代词显化特征。因此,我们至少可以把实词简略化和虚词、代词显化作为翻译汉语共同的词汇特征。 90

未来的实证研究应当解决如何对翻译文本中的问题模式加以分析,以及原作文体与以下因素的相互关系,这些因素包括:译者的个人偏好、两种语言的对比、目标语文学系统或特定群体或社会运动在诗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要求等,基于语料库的方法论在此领域大有所为128


后面几章暂时不太需要,走马观花看了看。有兴趣的可以根据1楼的目录选择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08:07 , Processed in 0.18703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