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40|回复: 1

[【社会视角】] 古城复建:文化幌子难掩功利底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0 19: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评论:中国的古城已经被破坏得差不多了。
http://zqb.cyol.com/html/2012-11 ... b_20121120_7-02.htm
古城复建:文化幌子难掩功利底色
汤嘉琛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1月20日  02 版)
  “拆旧”和“仿古”的大戏同时上演,正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道风景。最新一期《南方周末》援引北大教授吴必虎的统计称,目前全国有不少于30个城市欲斥巨资复建古城,动辄数十亿上百亿元的投入往往需要当地百姓世代还债。最新的案例是昆明市晋宁县。10月26日,总投资220亿元的“七彩云南古滇王国文化旅游名城”破土动工,昆明市宣称要用3年时间“再造一个古滇国”。检索媒体报道,类似的“穿越”剧情并不少见,山西大同已启动“回到明朝”古城修复工程,河南开封拟斥资千亿重造“汴京盛景”。

  在人类城市文明的历史链条里,古城或古城墙历来都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它们是索引城市发展脉络的文化符号,也是助力城市发展的文化资源。有时,一座古城或一段古城墙,就足以烘托出一座城市的厚重底蕴与特质,丽江古城和平遥古城就是最佳例证。在城市化建设高歌猛进的背景下,妥善保护和修缮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具有显著的历史和审美价值。

  古城复建工程,往往被寄予了修复残损和保存文明的殷殷期望,也被描绘为重建现代城市文明与城市历史记忆之间时空关联的一条捷径。然而,如今很多地方的古城复建的思路和模式已高度同质化——无非就是修复一些老古董老建筑,然后仿建几条古道几个古街区。更值得担忧的是,有些地方政府热衷于“回到过去”,名义上是要保护历史文化遗迹,或通过古城复建打造地方文化新名片,实质上却依然是打着“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功利算盘。

  作为古城复建工程的主导者,很多地方政府最看重的其实不是古城复建的历史文化价值,而是依附于古城复建的地方经济利益甚至个人利益考量。无论复建计划被渲染得如何冠冕堂皇,在动辄十亿百亿的“大手笔”中,我们总能看到土地财政和地产开发的幕后推手——大规模的建设投资,能直接转为可观的GDP数字;古城旅游资源配套开发,能让地方政府从旅游经济中分一杯羹;以文化品牌推高地产价格,更是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一场合谋。

  这种地方政府主导且投资巨大的古城复建浪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十几年前的主题公园热——当时,全国600余座城市突然冒出了2500多个主题公园,总耗资高达1500多亿元,但这种盲目跟风上马的工程好景不长,据媒体报道,现在这些公园有70%处于亏损状态,仅有10%左右的盈利。如今众多城市扎堆儿“复古”,完全有可能重蹈主题公园建设的覆辙。

  盲目跟风的古城复建热潮,常常与地方政府的“脑门热”有关。在经济利益和政绩冲动的双重裹挟下,很多地方的古城复建项目,上马前都缺乏科学规划和风险评估,也未充分征求民意。个别官员率然“豪赌”的结果是,可观的政绩报告和土地收入有了,开发商和旅游开发公司赚得盆满钵满,地方财政和当地百姓却早已不堪重负,由此衍生的拆迁纠纷更让百姓怨言颇多。原本贴着惠民标签的古城复建项目,反倒成了影响稳定和发展的“害民工程”。

  让文化界更为担心的是,这种“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古城复建,最终收获的往往是宏伟漂亮却缺乏文化意蕴的赝品,毕竟,真实性和完整性才是文物的生命所在。有不少专家学者都表示,随意斥巨资恢复古城文物原貌,或者是将毁坏的原物一砖一瓦的异地迁建,都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反倒可能让难以再生的文物资源遭受“保护性破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20 21: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城市的文明要看它的市民的日常行为和追求,看它的城市规划和便利条件,看它的整体风貌,不是靠复建古城就能提高的。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是靠积累的,要靠开放和自由的文化环境铸造的,不是靠单单建几个古代的建筑就可以体现的。一个城市的历史沉淀是看传承和创造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并存的。我们现在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文化这东西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以为建几个博物馆和古城,建几个大学和多出几本书多产些论文就可以建立起来的,以为文化是可以用金钱一夜之间建立的。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文化是日积月累,靠历史的传承和发展,而不是速成。他们以为自己书房里摆几本书,城市里多几个复古的建筑就能显示自己的文明,自己有文化。古迹是靠保护的,而不是靠重建的,重建的古迹永远都不会是古迹,重建的古城也永远成不了古城。如果能重建一个古城就可以恢复历史间的传承,那么希腊应该去重建希腊了。与其花这么多钱去重建一个消失了的古城,还不如去改善我们的城市便利,把我们的下水道好好改造一下吧,别一下个雨所有的城市都成立汪洋大海,我们的首都都避免不了,还谈什么文化历史底蕴之类的呢。多建几个免费图书馆、多建几个幼儿园,多培养点有修养的教师,多几个免费医疗机构,多几个养老院,那一样都比建一个消失的东西更能体现城市的人性化和文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5-1-3 04:21 , Processed in 0.147946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