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70|回复: 0

[【社会视角】] 红火铁锅渐失宠铁铸产品销海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12 07: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news.hexun.com/2012-11-12/147836117.html
传统的工艺以后肯定是大卖点。物流的方便是关键。



   如今佛山铸造的工艺品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手工雕刻技艺,半成品需要经过老艺人长时间的打磨。

  祖庙门前的雕塑“娶新抱”,成为游客的留影胜地。祖庙路上的城市雕塑都是驰名中外的佛山铸造业的标记。

  祖庙三门右侧的大铜钟,印证着佛山铸造工艺品的辉煌。

  寻找老字号

  冶铸篇

  文/图 记者廖银洁、李文慧、李春先

  家家户户风箱呼呼响,汗流浃背的汉子将红彤彤的铁水注入泥模,没多久一口铁锅、一个锄头就成型了……冶铸,曾经是最多佛山家庭掌握的老手艺。尽管这种景象已不复见,但在佛山,依然可以找到许多冶铸的标记。当你走进祖庙,走近生动传神的明代真武大帝铜像以及中国现存最大的古铜镜之前,便可窥探到佛山冶铸业高超的工艺技术水平,这一切,都是驰名中外的佛山铸造业的标记。除了工艺品出色,佛山的铁锅、铁钉等日用品,更是远销海内外。

  但是,在不断出现的新工艺材料和新营销方式的冲击下,佛山铁制的日用品渐渐没有了市场,本地的铸造厂目前都以制作机械铸件和大型青铜、黄铜工艺品为主,几乎不再生产日用品。令业内人士唯一稍感欣慰的是,佛山的铸造工艺品仍旧声名在外,只是,铸造所承载的内容越来越少,用业内人士的话说,就是:“曾经作为佛山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铸造业名气还在,只是影响力日渐下降。”

  记忆地图

  “泥模岗”记录冶铸业辉煌

  当你走在繁华的祖庙路上,一定会在祖庙的东侧留意到“泥模岗”,目前该处正进行景观提升改造。而在实施改造之前,这里早已成了老佛山们休闲娱乐的天地。每个清晨,在大榕树的树荫下,老人们悠然地下着象棋,粤曲爱好者们则在此谱曲连唱。

  据老人家回忆,上世纪50年代初,这里还是一个烂泥岗,上世纪90年代因城建部门在此建公园台阶,暴露出地层的铸铁泥模,现场采集出土遗物近2000件,根据清理发现明、清时期祖庙附近有许多铸造作坊,大量铸件脱模后的泥模被丢弃在这一带,慢慢就堆积成岗,故称“泥模岗”。由此可见,此处正是佛山辉煌冶铸业的见证,虽然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这里依然坚实如故,仿佛在向人们讲述佛山古代冶铁业的兴衰。

  旧时“满街都是打铁铺”

  记载铸造业辉煌的,又岂止泥模岗?记者从佛山市博物馆了解到,在旧时佛山镇三分之二的版图上,也都堆积着这样的泥模,范围包括祖庙东华里片区、佛山市政府、市委党校甚至大塘涌等地。在东华里改造片区,挖开地表的土层之后,就是厚达数米的铁锅泥模。

  根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佛山有铸锅行、铸造铁灶行、炒炼熟铁行、铁线行、铁锁行、农具杂器行、铁钉行等“炒铸七行”,产品包括铁锅、铁线、铁钉、铁锁、农具、杂器、钟、鼎和军器等。

  父亲是钢铁厂员工的孙远波,从小就接触冶铸行业,现任佛山市禅山铸造有限公司(原佛山市铸造厂)副总经理,他向记者讲述道,明清时期佛山的祖庙大街,冶铸行业的聚集效应就非常明显,当时整个街道都是铸造的作坊,而且多以家族经营为主。当时经营冶铁的家庭被称为“炉户”,炉户既是一个基本生产单位,同时也可以指炉主,一个炉户可以拥有若干个化铁炉。记者翻查资料发现,当时有一首诗就描写了众多炉户一起开炉时的繁忙景象:“铸犁烟接铸锅烟,村畔红光夜烛天”。据统计,在乾隆时,整个佛山冶铁工匠不下二三万人,佛山也成为广东最主要的冶铁基地,年产量达四千五百九十多万斤。

  高超工艺

  佛山铁锅不是“酥皮包”

  要说与市民生活最息息相关的铁制品,莫过于佛山铁锅了!孙远波介绍,佛山铁锅不易生锈,不吸油,光滑美观,深受人们喜爱。清代范端昂也在《粤中见闻》中这样感叹:“佛山俗善鼓铸……锅以薄而光滑为上,消炼既精,乃堪久用。”这些,都是对佛山铸造铁锅传统技艺的充分肯定。康熙 《南海志》卷七记载南海县物产时称:“多铁锅,出佛山。”铁锅在当时甚至作为佛山的土特产来出售。

  据介绍,佛山铁锅之所以质量上乘,第一道工序“制作泥模”是关键。而泥模铸造的关键技术是烘模,就是将泥范放入高温炉内加盖烘烧,高温使铸型脱水,强度增加,以达到铸件金属组织均匀和提高铸件表面光洁度的目的。正是这种烘范工艺,保证了佛山铁锅产品质量的优秀,为其远销海内外打下基础。

  孙远波介绍,佛山的制作铁锅技艺,由于在炽热的泥模中注入铁水,锅模内壁光滑,外壁松散通气性良好,其铸件很少有气孔、渣孔、浇不足、缩松等缺陷,铸成的铁锅金属结晶细密,结构均匀,质量很高,成品率也很高。“有些地方的铁锅铸起来不行,用久了就会一层一层地掉,像酥皮包一样,但是佛山的铁锅绝对不会,这就是冶炼技术的高超。”

  孙远波说,尽管现在也开始有人用不锈钢锅,但是老一代佛山人家里都还是保留着铁锅,因为铁锅蒸煮出来的米饭,饭焦香气逼人,坊间还流传着“吃铁锅煮出来的东西补铁”的说法。他说,对比不锈钢材质锅,铁锅更能带出食物的味道,不容易使食物变焦,而且不担心有色金属的危害。

  另一方面,随着耕作机械化,铁犁头已经逐渐淘汰,过去三斤半重的铁锄头,也被悄然改造成钢这种材质。

  老艺人看炉火可判断温度

  延续着质量好这个口碑,到上世纪50年代,普君墟一带依然密集着众多铸铁的小作坊,铁户凭借世代相传的技艺以冶铸家庭用品、农具为生,这当中包括广受街坊欢迎的铁锅、铁煲、犁头、锄头等。到了1958年,顺应时代的要求,这些兴旺的小作坊以及祖庙附近零星散布的打铁铺,重组为佛山铸铁厂,即现今佛山市禅山铸造有限公司的前身。

  “当时那些打铁的小作坊,连人带物都合并进了铸铁厂。”见证了那段历史的孙远波回忆道。“他们往往四五代人都从事铸造这个行业,有时候他们的判断比先进的机器还要管用。”孙远波评价道,在冶炼过程中温度的掌握尤其重要,但是工厂购置的红外线测温仪都存在30摄氏度的误差,然而老艺人一看炉火的颜色就能比较准确地判断出温度。

  现状分析

  工艺品铸造而今仍吃香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生活用品已经日渐消逝,但佛山铸造的工艺品依然长久流传。

  走进祖庙的中门,映入眼帘的便是特大的铁铸鼎炉,市民需要仰视才可以一窥它的全貌。该鼎炉铸于明代万历年间,业内人士介绍,该鼎炉的“高端”之处,在于由三段套合而成,但接口处却分毫不差,浑然一体。祖庙内,还有明代真武大帝铜像、中国现存最大的古铜镜以及三门右侧的大铜钟等,这些都是佛山铸造业的标记。

  佛山铸造工艺品,也深得各地的喜爱。比如1993年,佛山为番禺莲花山承造36.88米高的大型青铜立像“望海观音”,1997年承造一尊献给香港的回归礼物“九龙鼎”,之后又为信宜承造“鼓王”。

  “大件的工艺品其实区域性很强,因为运费太贵,有时候还需要人力搬运,但是如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地,需要铸造一些铜制品,都会找到佛山,因为他们觉得佛山的工艺最了得。”孙远波认为,这也是对佛山铸造业的肯定。

  没落原因

  历史、市场双重冲击铁锅“淡出”历史

  为何曾经一条街上全是打铁铺的兴盛景象,目前已经不复存在呢?撰写《佛山明清冶铸》一书的朱培建认为,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处于鸦片战争时期,大量的洋铁、洋钉、铁线涌入中国,这些都是西洋铁制品,均是机器批量生产,生产数量多且价格便宜,而当时佛山作坊生产的铁制品全是手工制作,比如一枚铁钉要经过铁匠们千锤万敲制作而成,其工艺水平、生产数量无法与洋铁制品竞争。因此,佛山铸造业逐渐没落。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佛山铸造厂的产品还是以日用为主,并且大量生产可供百人以上食用的大铁锅。此外还有本土西餐厅专门定做的牛扒碟、烤盘以及煎盘等。为何曾经辉煌的铁锅制品,而今却看不到“佛山制造”的强大魅力呢?“上世纪80年代后,生产的重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日用品的比重悄然下降。”孙远波介绍,主要是因为一直以来,佛山的铸造厂都只做产品,缺乏营销的手段,来到现在这个时代,讲名气已经没有用,主要突出的是性价比。“没有人去留意你做的牛扒碟有多么漂亮,技艺多么好,大家只关心它是否便宜。”孙远波说,随着许多日用品企业的发展,久而久之,佛山也就失去这方面的优势了。而今,只有铜制铸造工艺品,依然吸引着海内外地区。

  未来的发展如何,作为业内人士的他也没有办法预测。“从工艺品来看,只能说名气还是有的,但影响力却在日渐下降。”他说。

  讲古你听

  佛山铁锅曾跟着郑和下西洋

  殊不知,佛山铁锅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也有关系!根据史料记载,明成祖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开始,佛山铁锅还随着郑和船队七下西洋,驰骋于万顷波涛间,充任国家形象的“宣传大使”。当年的佛山是郑和船队重要的物资供应基地,远赴重洋的船队携带着大量佛山铁锅。“铁器出洋获利数倍”,佛山铁锅给郑和船队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同时也带给沿途居民崭新的生活乐趣。根据资料记载,船队所到之处的鸡肉蔬菜,经中国厨师用铁锅烹调,味道鲜美,不同往常,让当地的王公贵族和普通百姓大为惊奇,他们相信是中国铁锅带来了美味,于是中国铁锅成了他们厨房必备的炊具。可以想象,佛山铁锅带给他们的不仅是佳肴美味,还有美好的“中国印象”。从此佛山铁锅名播西洋。

  背后揭秘

  没有铁矿 为何佛山铁器能出名?

  佛山没有先天的铁矿资源优势,为何两广各地铁矿产的铁,都要运往佛山,甚至连清政府都钦点佛山为铁器铸造的唯一地方呢?

  不少史学专家都提到了地理地质。佛山史专家罗一星博士曾表示,佛山原是四面环河的沙洲,镇周围更是有十二条河涌曲折环绕。在以水路交通为主的古代,河涌环绕全镇、地扼西北两江之冲的佛山,交通极其便利,是外来铁原料以及炭材运输的先天优势。

  据孙远波回忆,各地的铁锅生产,质量均不及佛山,因此,不少老板均指定要“佛山制造”,这也使得铁原料源源不断输入佛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9-27 09:30 , Processed in 0.11659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