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770|回复: 1

[【其它】] 清朝人怎样小本创富?商人用一两黄金赚数万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9 21:4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财富路途漫漫,因此,在一些草根投资人的眼中,只有以小搏大,具备杠杆效应的财富故事才具备传奇色彩,才能为他们所喜闻乐见。

  这种心态是否正常,值得商榷。

  但此类故事所透露出来的商业智慧,投资人心态以及对合法经营致富的赞许,倒是值得我们玩味的。

  且看一则故事,出自有关清朝的史料《清稗类钞》。

  创富环境:异乡遭劫 本金只有一两黄金

  这个故事可能已经为不少人所熟悉,它出自《清稗类钞》的“农商类”,我在这里重点分析它的经营模式。

  大概在清朝咸丰同治年间,浙江台州商人何心安去福建经商,乘舟至延平县,准备去福州。此人名为何心安,但清朝咸丰和同治年间的江湖实在难以让人心安,人在江湖漂,迟早要挨刀,何老板没有挨刀,却挨抢了,船在延平的一个小渔村遭劫,这是一次洗劫,还好,不是一次劫杀,抢劫过后,何老板的资产状况为:棉被一件,外衣夹袋里有小钱十余个。

  江湖是不能漂了,赶快找个安全的地方着陆,何老板在延平登陆,寄宿旅店。异乡遭劫,又碰上除夕,何心安,你到底心安与否?这是考验心理素质的时刻。事实证明,何老板对得起他父母给他取的名字。他碰到了也同样是遭劫的安徽商人范幼铭,共同的理想让人走到一块,共同的困境也会让人走到一块。

  范老板是个悲观派,他分析了当前的形势:举目无亲,不可能获得亲友的帮助;手头资金有限,只有一两金子,住在旅店得花费,用完这点资金,就等死吧,“此金尽者,即吾生之末日至矣。”

  财富战略:先杀开财路 再杀开生路

  何老板却是个乐观派,他认为当前的形势是积极可为的——

  第一,要放弃寻求亲友帮助的糊涂想法。就算此地有亲友,人家正准备欢度春节,我们此时上门只会让他们觉得晦气,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第二,不要把钱看成生存资本,而是要看成发展资金。如果看成生存资本,肯定坐吃山空,坐以待毙;如果看成发展资金,就会想法去盈利,去钱生钱,将钱变成活水。何老板的战略战术就是,靠着这一两金子可以杀开一条生路,杀开一条财路,其实是先杀开财路,然后才杀开生路, “欲即于此钱中辟一生路”。

  第三,要以乐观的心情对待困境。何老板说,他从来没有因为遭到抢劫而灰心丧气,更不会因此打乱他的创富计划,“不使遭难事久萦吾心,乱我计划。”

  从这一点来看,何心安这个名字果然名副其实。困境经商,淡定很重要。

  第一步经营计划:以儿童玩具业为突破口

  何老板是个乐天派,他买米买肉,先好好吃一顿,把心情伺候好了,生意才会好,再怎样的困境都不能亏待自己;接着,他买来廉价的竹片竹枝和彩纸。用来做玩具,因为这一天就是大年初一,玩具肯定受欢迎。两位小本创业者用竹子做成公鸡,糊上彩纸,然后在尾部粘上一根竹管,用嘴一吹,发出类似公鸡打鸣的声音。二人抱着三百多个玩具,分两个地点兜售,将竹管一吹,小朋友们都跑过来了,一售而空。在春节卖儿童玩具,可以说是在正确的时间,在正确的地点,销售正确的产品,虽然玩具制作有欠精良,但老百姓不在乎这种一次性玩具的性能,好玩就行。一天的销售下来,赚钱七千多个。

  当天下午,再用部分资金进原材料,两个老板把自己当成产业工人使,当旅店当成厂房,连夜赶制竹鸡玩具。大年初二再去前一天没有去过的地方兜售,又销售一空,盈利和前一天相当。

  盈利是本金的上百倍,这下算是挣足回家的旅费了,走吧?不行,现在不是回不回家的问题,而是守不守住市场的问题,只要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是家乡。何老板开始思虑如何才能挣更大的一桶金。

  第二步经营计划:将竹质玩具升级为公仔

  何老板用卖竹子玩具赚来的资金,去一些绸缎店收购被剪碎不用的绸缎布匹,再买进一批棉花,原材料都比较便宜,然后回来制作成人形,里面塞棉花,用针线缝制,制作成公仔。产品升级了,价格自然也往上走,因此价格是竹鸡玩具的三倍,销售十多天,又赚取银子百多两。

  在当时,玩具产业的特点在于它的低成本和低技术,进入门槛低,因此,落魄异乡的何老板选择了这个区域快速脱困。

  而玩具市场也具有口味多变的特点,何老板摸准了市民消费心理,当推出的第一类产品——竹鸡,在市场趋于饱和,消费者开始厌倦的时候,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推出新产品——公仔。公仔技术含量比竹鸡高,因此附加值也相对高一些,赚取的利润更大。

  第三步经营计划:从事洋货贸易

  大赚了,接下来做什么?两人认为,必须改变经营方向,提升商业层次,而要实现这些改变,首先得换地方。

  两位老板离开延平,来到沿海第一线城市:福州。专门卖洋货,先练地摊,两年下来,手头有了千两黄金,就开设对外商栈。他们直接跟洋人拿货;而且讲信用,进货款一定按期支付给洋人供货商,“其置货,自与西人接,约期归资,不稍爽”,因此洋人特别信任他们,每当海外有新货时,洋人供货商优先给他们供货,或者任由他们来取货,不作限制。

  在进货这个环节上,何老板与范老板优于其他贸易商,从而使他们商品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也优于其他贸易商。又两年下来,赚取黄金数万两。两人从此在福州安家,购置不动产,扩大商栈,将家人接过来安置,两家还成为姻亲。

  链接:

  清朝时广东的店铺

  早已运用超市模式

  还是《清稗类钞 农商类》的记载,至少在清朝时,广东的店铺,尤其是广州的店铺早已经采取超市的方式经营,此书赞叹粤商人说:“粤人之设肆贸易者,于营业之方法颇能讲究”。

  怎么个讲究呢?就是任凭市民进入市肆,随便参观,任意游览,老板的七大姑八大婆也好,跟老板八竿子都打不着的陌生人也好,或是本地市民,或是外地来客,无论贫富,莫管贵贱,在市肆的门口一律平等,抬腿就可以进去,“如国货、绸缎、洋货诸肆,均任人游览,不问为谁,皆可径入,肆人绝不加以白眼也。”

  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主要是因为广州市外国商品,舶来品的集散地,中国人对西方的“奇技淫巧”之物,也就是说新奇玩意,充满了好奇感,要勾起他们的新奇感和购买欲望,就得让他们看得到,摸得着,因此只有开放式的经营模式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必使人详观之,方足以引起其购买之兴趣”。

  如果捂在商店里舍不得让人看,不让人充分了解,就打不开市场,让人充分接触商品,购买欲在触手可及的感性认识中,肯定会更强烈。

  这样一来,最直观的效果就是上铺人流量增大,广州的洋货公司,从早到晚都是人群熙攘,“故著名之洋货公司,自晨至夜,终日喧阗,游人极多。”伴随人流量的增大,销售量也大增。

  《清稗类钞》对粤商的这种经营思想极为赞赏,所以这样感叹:“吾国侨商之旅外贸易者,以粤人为最多,势力亦以粤人为最盛。粤人之营业思想,固较胜于他省人也。”

http://www.huaxia.com/zhwh/gjzt/2012/10/3061814.html

希望大家都能发财致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31 23: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正确的时间,在正确的地点,销售正确的产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4 20:24 , Processed in 0.28057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