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41|回复: 0

[【社会视角】] 唐双宁:实现中国由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的转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3 07: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取得巨大进步,已成为金融大国;进步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尚未成为金融强国;需要通过培养一大批勇于担当的金融家,尽快实现由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的转变。
一、中国金融业取得巨大进步
中国金融业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取得了巨大进步,经历了四个阶段,跨上了三大台阶,建立了十大体系:
第一,铺垫阶段(1978 -1983 年)。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开始重视、发展、搞活金融,客观上为向市场经济转轨作出铺垫。如1978 年中国人民银行升格为国务院组成部门,1983 年实行流动资金“拨改贷”等等。
第二,起步阶段(1984 -1992 年)。金融业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起步,跨上第一个台阶。1984 年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分家,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1986年重新组建交通银行,同时开始组建全国性股份制金融机构;1990 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资本市场初步形成等等。
第三,攻坚阶段(1993 -2002 年)。金融业全面向市场经济转轨,跨上第二个台阶。1993 年12月,国务院作出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把人民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央银行,把国家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实行外汇体制改革和汇率并轨;完善证券市场;对违法违规金融机构及活动进行治理整顿。1994年,实行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成立三家政策性银行。1995 年,《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颁布实施,专业银行成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1996年,建成全国统一的货币市场。1997 年,深化金融改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1998 年,定向发行2700 亿元人民币特别国债,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1999年,成立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2001 年12月,加入WTO 并公布银行业对外开放时间表等等。
第四,确立阶段(2003 年至今)。金融业的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跨上第三个台阶。如成立银监会,正式形成“一行三会”体制;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启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综合改革,进行国有商业银行注资、财务重组、推动公开上市;启动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全面推动其他类金融机构改革;完善各类金融市场;2005年进一步实行汇率改革,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6年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2008 年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等等。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金融资产总额只有1100亿元人民币,2011年底,中国金融资产规模达156万亿元人民币,如果不考虑物价因素,增长1300多倍;中国经济货币化程度即M2/GDP为180%,相比1978年的16%提高了164个百分点,已高于世界大多数国家;2011年底,中国城乡金融网点突破20万个,相比1978年不到2万个,增长了10倍多;2011年底,中国金融从业人数约470万人,相比1978年的78万人,增长了5倍多;2011年,中国金融业增加值近2.4万亿元人民币,相比1978年的68亿元人民币,增长了350倍;2011年,中国外汇储备相比1978年的1.7亿美元,增长1.9万倍;此外,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2012年按一级资本最新排名,中国进入世界前1000家的银行已从2006年的25家增加到现在的110家,居世界第二位;中国股票市场从无到有,2011年,沪深两市股票市值已达21.5万亿元人民币。
同时,中国成功建立了十大金融体系,包括金融宏观调控体系、金融法律体系、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组织体系、金融业务体系、金融科技体系、金融开放体系、金融人才体系、金融理论体系。
二、重视金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中国金融业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需要正视发展中的问题,尤其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到一个关键时期,外需不振、内需乏力,经济进入下行轨道,更要高度关注以下十个方面的问题:
(一)不良贷款反弹问题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一直保持着比例与余额“双降”态势,但目前随着经济的下行,不良贷款余额开始出现反弹。2012年二季度末,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4564亿元,比一季度增加180亿元,已是连续第三个季度的上升。与此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也出现反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巨额不良贷款曾经严重影响我国银行业的稳健运行,并使得大部分机构处于“技术上破产”状态。近几年,在我国银行业技术上好转的同时,为抵御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增长,加大了信贷投放力度。在当前经济下行期,我们应对不良贷款反弹高度警惕,并采取必要的化解措施。
(二)民间融资与非法集资问题
当前由于银根偏紧,企业“钱荒”,致使民间金融活跃,私人借贷、信用互助会、私人钱庄等民间金融组织迅速蔓延,高利贷十分严重。民间金融活动游离于监管之外,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发生风险或者经济纠纷时难以找到法律依据和管理部门,一旦经济环境恶化,资金链断裂,风险将传导至信贷市场、证券市场和实体经济,引发更大风险。同时,在宏观经济形势趋紧的背景下,非法集资风险也急剧增加,并出现新的动向。有些创业投资公司、担保公司、保险代理机构等成为非法集资的载体,借贷型、投资型、虚拟产品营销型等各种非法集资形式层出不穷,打击非法集资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情况复杂,包括城投债(又称“准市政债券”)、平台公司直接贷款等多种形式。各地名目繁多的地方融资平台不仅存在于传统的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土地储备、国资经营等领域,有的还延伸到第三产业。从2009 年开始一些地方政府的负债已超过其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债务率整体已经超过100%,未来几年将迎来偿债高峰。与此同时,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部分地方政府又开始出台新的投资计划以刺激经济增长,地方债务的潜在风险存在进一步加大的趋势。
(四)网络金融发展背景下的系统性风险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在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网上银行、移动金融发展迅速。网上金融服务改变了传统的金融业务运作模式,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效率。但网络金融以具有开放性质的因特网为手段,其安全性一直受到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任何一种风险比操作系统运行停顿或崩溃带来的风险更为严重。中国网上银行业务近年已成为各家银行竞争的战略高地。我们在享受新技术带来的服务效率的同时,更要对系统的安全运行保持高度警惕。
(五)存款类机构的破产保护问题
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加速,中小存款类机构获得稳定资金来源的难度将日益增大,成本将不断上升,流动性风险管理将成为对中小存款类机构持续运行的重大挑战。中小存款类机构的平稳运行直接关系区域金融市场的安全。我国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应当尽快构建和完善符合国情的公共金融安全体系,有效保护存款人投资人利益,维护金融的平稳运行。
(六)金融业监管有效性问题
经过不断探索,我国金融业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格局,金融监管有效性不断加强,国际认可度不断提高,但随着金融服务多样化和服务质量要求的提升,金融服务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监管的真空地带和交叉地带不断出现。同时,地方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融资性担保公司以及融资租赁公司等准金融机构多由地方负责准入,监管薄弱,需要引起关注。
(七)金融发展不平衡问题
当前我国金融发展存在多方面的不平衡,包括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金融发展不平衡、直接金融间接金融发展不平衡、金融创新水平与经济发展要求不平衡等,其中以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最为突出。金融发展的不平衡如得不到有效解决,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八)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资本项目开放问题
资本项目开放程度标志着一国经济是否完全融入国际社会,是一个国家从封闭型经济最终完全走向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步骤,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资本项目开放是双刃剑,在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也将带来一系列金融问题,增加国家安全风险管理的难度。因此,资本项目开放进程必须与本国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在开放的速度上不能急于求成。开放资本账户后,资金流动频繁,冲击货币政策,刺激汇率波动,必须及早制定应对资本大进大出的措施,特别要吸取20世纪90年代拉美国家的教训,防止资本项目开放风险。
(九)外汇储备问题
我国的外汇储备由改革开放初期的数亿美元,1996年突破1000亿美元,2006年突破1万亿美元,截至2012年二季度达到3.24万亿美元,高居世界第一。适度的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可以增强宏观调控能力,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国际信誉,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升国家的经济与政治地位,但外汇储备超过实际经济需要,放大了真实国力,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我国的“超经济储备”在经济上得不偿失,在国际政治上陷入被动。近年来,一些国际利益集团和政客散布中国威胁论,屡逼中国承担责任,频压人民币升值,制造贸易事端,都与中国的外汇储备过高有关,需要高度关注和认真解决。
(十)外部风险对我国金融安全冲击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国家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一个国家的金融风险会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在国际间传染,而金融无度创新又使这种风险的频率不断加快。金融已经没有国界,不流血的金融战争对一国的掠夺有时已经超过流血的战争,这对未来中国金融安全是一个重大挑战。
三、培养勇于担当的金融家,建设金融强国
金融硬实力的平面扩张是金融大国的标志,金融软实力的立体提升是金融强国的标志。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的巨大成就,分析金融业面临的现实问题,中国金融业已经实现了硬实力的平面扩张,急需进行软实力的立体提升。在金融资产规模、经济货币化程度、经济金融化程度、股票市值、资本实力、金融机构数量、金融从业人数、外汇储备、市场规模、金融业增加值等方面,中国金融业实现了硬实力的平面扩张。然而,中国存在金融创新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需要,金融市场深度不够,金融企业治理机制不完善,金融法律环境、社会信用环境等金融发展环境需要改善,金融监管需要改进和完善,金融国际化程度需要提高,金融人才配置不平衡高级金融人才缺乏,金融文化建设滞后,金融理论建设滞后,金融国际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这是中国金融软实力方面的不足。
中国实现由金融硬实力平面扩张的金融大国向金融软实力立体提升的金融强国转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进一步加快创新,进一步加强管理。这些已经在业内形成共识,但当前更为急迫和更为不易的是,中国需要培育良好的金融文化,需要培养一批勇于担当的金融家,培养一批金融“真人”。
良好的金融文化可以概括为“利、法、信、义、道”。金融企业不讳言以盈利为目的,但“利”要以“法”为约束,要以“信”、“义”为前提,要以“道”为基础在目标上体现为“利”,在行为上体现为“法”,在他人体现为“信”,在社会体现为“义”,而在这一切之上,则体现为“道”。 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结合今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内外部环境,现阶段中国金融文化的具体内涵还可以表述为:“诚信为本、依法经营,科学管理、安全第一,改革发展、以信取利,服务社会、全员和谐,谋略通道、融入世界。”
培育良好的金融文化关键是需要培养一批勇于担当的金融家。真正的金融家不是唯利是图的“资本家”,不是单纯的技术专家,更不是“庞氏骗局”的发明家,而应当是在金融这个特定领域精通专业、兼通其他,能够把握行业规律、掌控发展方向、带领行业前进的实干家;应当是有思想而非空想,有信仰而非迷信,有理想而非理想“化”的思想家;应当是对社会负责、严于律己、勇于担当的政治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时代呼唤着这样一批勇于担当的金融家出现。中国金融业能否抓住机遇,继往开来,实现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的转变,关键在此。
来源:《行政管理改革》2012年第10期
推荐理由:中国目前已经具备了成为金融强国的条件,但是离金融强国的路很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5-1-10 22:23 , Processed in 0.247202 second(s), 4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