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87|回复: 0

[【社会视角】] 重阳节里思尽孝,您家的老人幸福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3 06: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的时候,人们登高远望,总难免发出如斯慨叹。原因无他。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纵使“天若有情天亦老”,却总是难以阻挡人生“几度夕阳红”。或正因为此,九九重阳,既以谐音上的“久久”意喻时光长久,也是以此寄望老人们能够在时光长廊中,活得更健康、长寿与幸福。

  若健康、长寿皆可用刚性的身体指标与时间长短去度量,那么,一位老人在情感上幸福与否,又该如何测知呢?问问身边的老人,那些真正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的,无非是物质上拥有无忧的给养,精神上能够得享安心的慰藉。说白了,只要儿女有孝,能够给予长辈物质扶助与精神安慰,老人多半就会觉得幸福。

中国有悠久的孝传统,作为一种家庭伦理观念,它既是家庭成员关系的重要粘合剂,更是老人情感上心之安处的寄托。古代宗法社会,孝是维系家庭伦理的基本法则,它不仅包括对在世长辈的敬、养、情感交流与陪伴护理,也包括对已故长辈的安葬、祭祀与怀念。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人与人之间的地理距离不断拉大,情感距离也往往成为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情境下,不说孝道完全沉沦了,至少年轻人对老年人表达孝心的那份情感,正在逐渐被淡化与撕裂。有报道说,各自分散的一大家子少有相聚,好不容易子女儿孙凑齐了相约去爷爷家吃饭,孩子们却只顾在饭桌上玩手机,惹得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的老人,最后只能怒而摔盘离席。

这是都市情感被科技绑架的一种侧证,更是当下中国孝文化缺乏的一面镜子。否则,“常回家看看”这种最基本的孝道伦理不会入法;“新24孝”标准中,“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这类寻常生活的家居之事,也不会贸然登上行动标准的大雅之堂。

南怀瑾就曾说过:“现在的人不懂孝,以为只要能够养活父母,有饭给他们吃,就是孝。殊不知,孝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与奉献,是一种回报的爱。”回到重阳节上来,央视《新闻联播》近日连续开播的“我的父亲母亲”、“发放帮助走失老人回家的黄手环”等迎接重阳、关爱老年人的节目,之所以被人们褒扬成向民生与民意的转身,其实就是因为,类似于“文氏四兄弟寻母”之类的故事,让人们重新找回了失落已久的百善之首的孝道。

对老人来说,尽孝其实很简单,陪他们吃一顿饭,打一个电话,就像歌里面唱的,“常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只需要生活上一点一滴的爱与付出,家庭成员间的情感,就能被润物细无声地滋养。无论是重阳节还是寻常日子,别让老人“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其实就是最大的孝道吧。

http://opinion.people.com.cn/n/2012/1023/c1003-19349121.html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7 00:30 , Processed in 0.20666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