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事情听起来很熟悉?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会这样。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最近发布的报告,在美国,有大约4100万人——也就是现在成年劳动人口的近三分之一——每天睡眠时间为六小时或更少,这部分跟科技产品和它持续不断带来的铃声与震动有关。睡眠不足的问题已经成了各个行业人群共通的苦恼。在采矿业有大约42%的工人睡眠不足,而在金融或保险业里,也有约27%的职工遭受着同样的折磨。
在20世纪90年代初,第一次有人指出连续八小时睡眠是个过时的概念,提出这个想法的是弗吉尼亚理工学院(Virginia Tech)的历史学教授A·罗杰·埃克奇(A. Roger Ekirch),他花了大量时间翻查关于夜晚的史料,结果发现古人在谈到睡眠时会做出一些奇怪的表述。比方说,在《坎特伯雷故事集》(Canterbury Tales)里,当中的一个人物决定在睡了“第一觉”后回到床上再躺一下。而英国的一位医生写道,在“第一觉”和“第二觉”中间的这段时间,用于学习和思考再合适不过。还有一位16世纪的医生认为,做苦力的人之所以能多生几个孩子,是因为他们要等睡过了“第一觉”后再做爱。埃克奇教授很快发现,他不是唯一一个发现交替睡眠周期由来以久的人。当时在马里兰州贝塞斯达的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担任精神病学专家的托马斯·A·韦尔(Thomas A. Wehr)进行了一项实验,参与者不得使用人造光源。由于没有了电灯、电视或电脑这些产品的照明与干扰,参与试验的人只能在夜里呼呼大睡——至少一开始是这样的。但过了一阵子,到了午夜过后,韦尔发现参与者纷纷醒来,他们在床上醒着躺了几个钟头,然后重新睡去,这样断断续续的睡眠周期,与埃克奇教授从史料和早期文献中发现的例证是一样的。
那些兜售安眠药、呼吁人们要多休息的医生,或许在不经意间强调了这种想法,那就是断断续续的睡眠周期有问题,或者不健康。这往往会导致人们在睡眠问题上产生焦虑:我们知道自己应当在晚上好好睡一觉,但又担心如果我们在半夜醒来,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正是因为这种种顾虑令许多人真的患上了失眠症,不得不求助于安眠药或助眠药物,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用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M·韦格纳(Daniel M. Wegner)的话来说,这是“精神控制的讽刺的过程。”
当我们躺在床上,想着自己无法企及的睡眠时,我们已经断送了在这个宁静的夜晚尽情休息的机会。
而事实上,近来有不少研究都表明,任何深度睡眠——不论是连睡八小时,还是打半小时的盹——都能让我们的大脑以更高水平运转,让我们想出更好的主意,更迅速地解答谜题,更快认出图案,更准确地回想起各种信息。举例来说,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出资进行了一项研究,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大卫·F·丁格斯(David F. Dinges)教授带领一队研究者进行实验,结果发现让被试者小睡24分钟,就可以提高他们的认知表现。
而在另一项由英国林肯大学(University of Lincoln)的西蒙·杜兰特(Simon Durrant)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发现,受试者在小睡中深度睡眠的时间长度,将可以预示他们在之后回忆一小段旋律的能力。纽约城市大学(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的研究者也发现,小睡片刻的受试者比起一直清醒着的人,能够更准确地辨认物体间表面上和象征意义上的联系。
比方说,谷歌的员工现在就可以在工间小睡,因为这家公司相信这可能会提高员工的生产力。沃尔特·里德陆军研究院(Walter Reed Army Institute of Research)的行为生物学系主任托马斯·巴尔金(Thomas Balkin)设想,在不远的将来,军事指挥官可以通过手表大小的睡眠监控仪,掌握每个士兵在过去24小时里睡眠的总时长。在对比电脑模型,预知士兵的个人决策力是否已经因为疲劳而有明显下降后,指挥官可以下令士兵就地小睡,好为即将到来的任务养精蓄锐。睡一小觉,认知能力能因此在一到三小时内得到提升,具体时间长度取决于这个人在醒来之前处在什么样的睡眠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