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职语文课外活动对提高学生能力的研究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中强调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在此方针之下, 结合目前职高生的实际及就业情况,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大幅度的提升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实践活动”为提高职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提供了一个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具吸引力的平台。语文实践活动以各种活动形式加以体现,具体分为课内和课外,课内活动由于受课时和教师授课范围的限制,难免不能很充分的将一活动开展起来,并彻底作用在学生身上,课外活动则自由很多。应该说,课外活动是课内教学的延伸与发展。学习在课内,形成在课外;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语文课外活动的内容以直接经验为主,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主动发现和获取各种语文知识,并使听说读写等语文技能、能力、得到训练和培养。语文课外活动的过程也是语文学习体验感悟的过程。
一、大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在现阶段职高语文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1、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习惯。
学生也只有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才有可能有所创新。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不仅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更重要的在于进一步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活化课堂所学知识,并促使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全面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在抓紧课堂教学的同时,通过开展如征文、朗诵、演讲、辩论、读书活动、课本剧演出、人物采访、社会实践等一系列的语文课外活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得以激发。
2.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是是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语文课外活动除了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到的语文知识外,也可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照顾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由于语文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具有自主、自愿等特点,可以在传递知识上作补充,在能力培养上作补充,特别是组织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因而使学生在原来课堂教学中难以发挥的特长在课外活动中得到发展,能够培养各种兴趣爱好,以利于语文素质教育。
3、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有利于实现职教学科和专业特色的整和与渗透。
职业学校有着丰富的专业软硬件资源,这为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提供更多的便利。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下,职高语文课外活动早已走出自己的“阳春白雪”,越来越多的与学生专业技能、就业、职业素养相融合,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日益明显。比如,校《云帆》文学社社刊的编辑、出版,就要涉及到图像处理、平面设计等专业的老师;课本剧的演出,就要涉及到服装、电子等专业的老师。
4、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多重评价原则的实施。
职高学生语文水平参差不齐、语文能力各不相同的现状,使以突出各种语文能力训练为宗旨的语文课外活动得以充分的起到分层次教学的作用。课堂教学的一个明显的弊病就是不利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别情况进行教学。学生在个体上存在着差异,每个学生的兴趣所指向的对象是各不相同的,在语文活动课中,有的学生喜欢阅读艺术作品,有的喜欢看电影和戏剧,有的喜欢写诗歌散文,有的喜欢辩论、朗诵、演讲,当然也有兴趣基本比较平均,即表现不出任何突出兴趣倾向的学生,他们往往对活动类型抱有选择态度。而多样的语文活动课正可以提供给他们一个选择的机会,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教师也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以及知识能力缺陷有目的加以训练。有的学生可能在听说方面的能力较差,故在语文活动课中通过教师的诱导鼓励他参加演讲比赛;有的学生在写作方面不足,就动员他参加校园新闻写作报道组。使学生在语文的缺陷方面得到锻炼和补充。语文课外活动由于其周期和内容的多样,对学生的评价则重过程、重实践,这打破了课堂教学中重知识点的评价模式,以多元化评价代替单一性评价,对职高学生更应强调多元化评价。
5、开展语文课外活动符合职高学生轻思辩,重实践的行为特点。
职高生重实践的特点,为以课外活动为形式的语文能力训练,提供了重要的行为保证。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学生不喜欢上文化课,而对专业课,特别是需动手的专业课则上的津津有味。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学生被固定于一种格式中,学生的活动被严格限制,单调而缺乏新意,教学活动始终是以班级为单位整体进行的,语文课的内容又多以间接经验为主,固然授课教师,努力营造情景,设立兴趣切入点,想方设法吸引学生对教学的投入,但必须承认学生对专业操作课的兴趣更大。学生在教学中实践的机会较少,即便是再优秀的文章,在不愿去感悟、思考的学生面前也是苍白的。语文课外活动,首先强调参与,这就符合了职高生重实践的行为特点。
6、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语文课外活动强调协作和会话,而现在的学生渴望交流,又不懂交流,这恰恰为他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奋斗过程,因为这不利与对学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协作精神的培养,而应思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学习的作用。在语文课外活动课中首先使活动小组的学生之间获得了一种认同感,通过目标一致的努力和奋斗,使彼此之间感情融洽,心情舒畅,亲密合作,从而产生美好的心境。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协作产生了良好的学习情绪状态,在这种美好的氛围中,学生就不会把学习当成沉重的负担,也不会带来过重的焦虑,学习效率自会提高。如在校园课本剧的排练过程中,学生们自由组合,通过排练、对表演成败共同的关注,他们的创造力和探讨问题的精神在相互的协作中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如何与他人协作的非智力能力得到了提高,我们的企业在用工时,也急切的需要拥有这样素质的员工。在充满创新、友谊、合作、团队意识的集体中,实现语文实践能力的训练,这本身也具有职场训练的意味。
二、职高语文课外活动形式初想
1、多样性:组织文学社团、课外阅读、课外听说、课外写作、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
2、职业性:即语文课外活动要考虑到学生今后的就业,在活动中主动整合渗透专业技能及职场素养的训练。比如,旅游及会计专业学生在学习《城市的文物与文化》这篇课文后,组织他们开展设计“穿越岁月的轮,芜湖古城一日游”的旅游线路规划书。(旅游专业学生主要负责设计旅游线路的选择和编排;金融专业学生主要负责成本、利润核算。)
3、层次性:即语文课外活动针对不同层次语文素养的学生,依据活动内容、环节、自主性、空间等条件为为他们提供不同的活动形式。比如对大多数同学适用的演讲、出小报等等,而短剧演出、参与文学社团活动则需要学生拥有更多的语文综合素养。特别是文学社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非常好的形式,由于它有广阔的活动空间,丰富的活动内容,所以对学生来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对学生自主性要求也更高。
4、开放性:即语文课外活动目标不指向确定知识点,而具有多种可能性,活动本身又能激发学生提出新问题和新困惑。开放性意味着多种研究讨论的路线,目的在于引发讨论和新的问题,而非诱导学生得出教师预期的答案。它还意味着可以适应学生的多种学习风格和兴趣,从而得出教师无法预测的独答案与新颖方法。课标的基本精神就是创新,开放性的活动就是运用所学知识创新也允许失败。
语文教师要在活动中要善于发现、珍惜、培养学生的兴趣,并予以正确引导。现在的学生他们精力旺盛,自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凡新奇、有趣的事物,都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从而对这些事物产生广泛而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外活动,积极创设意境,调动学生思维,增加其兴趣的广度,增强其兴趣的持久性,努力发挥其有效兴趣,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语文课外活动的内容还会不断的丰富。
三、职高语文课外活动定位初想
1、课程化 语文课外活动的课程化具有两层含义:其一,有关语文课外活动的计划和内容逐渐被整合到语文课程之中。其二,课堂教学对课外活动的指导和辐射作用进一步强化。许多国家不仅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而具体地阐明了语文课外阅读、课外写作的目的、任务及学期活动安排方案,而且强调开展以消遣、娱乐和益智为主要特点的语文课外活动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语文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保持着有机的联系,语文课外活动与同一时期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并受课堂教学的指导
2、科际整合 语文课外活动的科际整合,是整个学术发展科际整合在语文课外活动中的反映,其他课程是能被整合到其中的。在语文课外活动开展中,学生绝不仅仅在学习语文知识,学生们也将学习到诸如美术、电子、礼貌礼仪等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
3、活动化 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的最大特征是活动化。语文课外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得到运用。语文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中,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及深入社会,在对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的体验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感,提升生活的质量。
4、校本化 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重要特色。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显然,它与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相对。它重要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充分发挥学校及社区的文化教育资源,从而加强课程的适应性。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学生的各种语文技能得以初步训练、能力得以锻炼、个性特长得以培养和发挥。“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课内课外相配合,相得益彰,知识的学习得益于课内,能力的形成得益于课外,课内与课外的关系恰如车之两轮,机之两翼,人之两足,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二者既不能相互代替,也不能相互分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