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66|回复: 10

[【其它】] 从昭和到平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10 21: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本近代经历了昭和到平成时期,也许正是个中国发展道路的前瞻.中国和日本到底差距了多少年,差距是在扩大还是在缩小?


45年到55年是战后重建.

1955年开始,日本确立了经济发展为中心的道路,对应中国的78年.

1960年日本确立了\"收入倍增\" 计划,我国也有收入倍增计划,应该是最近几年吧,差40年

1964年,日本东京奥运会,对应中国的2008年奥运会,差40年

1970年,日本开始真正将环保纳入非常重要的发展方针,目前中国还没有真正去做...

1989年,日本改从昭和为平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0 22: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日在整体国民素质上看,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1 06: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差距当然是在扩大,楼主的结论显而易见:

第一中国的经济支柱还是房地产加劳动密集型产品,本质上还是廉价劳动力和炒作房地产为所谓核心优势

第二日本房地产泡沫已经破裂N年,保障房也供应相当充足

第三就看这次所谓抵制日货的几个小朋友的论坛说教套路来看,还是模仿百年前义和团和文革的做法,先要揪出本国的所谓汉奸,然后要惩治使用日货的中国人,还是先搞自己国人,果然是百年来进步很大,一直在赶义和团,一直无法超越义和团和文革红卫兵的水平。

所谓抵制日货,百年前日本制造以棉纺品等轻工制品为主,中国人也能做出类似东西,所以百年前和抗战时候抵制日货是有效的经济制裁手段,到了今天日本制造已经占领汽车电子等精密行业,成为全球关键零部件供应商,国内不少企业按照这些小朋友的逻辑其实就属于伪军,鬼子换个招牌弄个马甲供应关键部件,本质上来说日本制造做得更隐蔽了。

所以要说进步,我们进步的程度和自己比较是很大,和日本比较还差很大,我们现在算是工业化社会,日本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社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1 06:33:24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料供应:

在三井工作过的白益民的感悟:

三段资料摘录,详细的请大家移步链接文章看全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87b72901017qcc.html


 另外,我们老说日本“失去的十年”股市暴跌、房价暴跌。但是我们忽视了一点,就是日本房价跌了一半,股市跌一半多,但是它的日元升值了一倍多。如果用美元计算,它的房价没跌,它的股市也没跌。只不过用日元来计算的时候,看着是跌了,但实际上没跌。我们看到的很多数据并不真实,我们老是说日元升值对它打击,但是实际上只是短期对它的产业可能有影响,但是正是日元的升值促使了它的产业升级,把那些不赚钱或者低附加值的外移,集中精力做高精尖的东西。日元升值为它在海外收购企业降低了大量成本,实际它的钱一下子更“值钱”了,收购大量的矿山和在海外投资,实际上对它带来的益处远远超过所谓的日元升值带来的损失
  我们对日本的误读还一直在报道,并没有理解真正日本的实力,让中国老百姓有很多误解。这让我们看的问题并不是真实的,实际上,日本隐藏的经济实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

 白益民:我刚才说了,日本的家电或者相关产业是它的小玩闹,实际真正的产业已经过渡到资源,以及高精尖的零部件。为什么日本需要那么多稀土?因为它能点土成金。而这些稀土在中国人手里就是土,因为中国没有技术把它变成材料。这些材料技术都是用几十年的积累研究出来的,各种实验做出来的,并不是说一下子拍拍脑袋就能出来的。这些材料能做到纳米级,搁在手机芯片里面。这些都需要专门的机床设备,这些东西美国也没有,只有两个国家有,德国和日本。他们控制着这些东西,从材料到机床
  用品牌赚钱,对于他们来说,实际上早就过了,品牌是什么?只有搞组装的国家才强调品牌。日本六七十年代强调品牌,因为它当时是组装型产业的国家。再回过头来看,即使中国是有品牌的,我们看看这些品牌到底值多少钱?长虹,曾经高举“民族电视产业”的大旗,但是你知道长虹的第一条生产线是松下提供的生产线吗?从此以后,长虹就没有离开过日本,它们的领导人叫倪润峰,三天两头往日本跑,干吗?要去采购人家的零部件。所以说,实际上人家给你了生产线给你了零部件,你生产的长虹,只是个壳
  我们再看联想,联想到处炫耀它收购了IBM的PC部门,但是收购IBM的主意是谁出的?日本人告诉他的。为什么?因为收购完了以后,联想才发现,原来IBM是由日本生产的电脑,由大和实验室设计,从IBM的第一台笔记本电脑,就是大和实验室给它做的。大和实验室和联想是什么关系?联想thinkpad所有的产品其实都是大和实验室做的,只是贴了联想的牌。我们再看海尔,海尔做冰箱、洗衣机、空调做家电,但你到网上搜一下就会发现,空调还有冰箱,最重要的部件是压缩机,那么,是谁给海尔提供的呢?再搜一下大金,再搜搜包括美的在内的所有空调厂家,基本上全是日本提供。中国人做的是壳,做了一个品牌不过是一个壳


 我们的汽车产业也基本上都是外资品牌,只有奇瑞等几个是屈指可数的内资品牌,但是再看看奇瑞的发动机是谁的?三菱的。前一段时间,奇瑞还跟三菱谈合资,也就是说做到现在,我们国内的产业做来做去就是个壳,就是个组装,就是个品牌,我们的关键零部件全在别人手里。也就是说我们打起贸易战,我们认为不买别人的东西是一种制裁,你有没有想到,人家不卖你东西也是一种制裁?关键零部件我不给你,就像我们不给日本稀土一样,我们不卖它稀土对它是制裁吧,但是人家拿着关键的零部件不给你,我们就组装不起来东西,也是制裁。但是,包括佳能、松下在内的很多日资企业都在中国开了工厂,他们不但是卖到中国市场,还有很多是返销到日本市场,销售到东南亚、欧美市场,你让它的工厂倒闭,你有没有想到,我们在中国组装的这些东西也卖不到美国去了,也卖不到欧洲去了,卖不了日本。我们这块的损失有没有计算过?我们这块的失业有没有计算过?我说中国的损失要比日本大,因为中国现在的劳动力优势已经没了,土地优势没了,现在制造业已经开始往外转移,有些工厂已经考虑转移到菲律宾、印度其它地区,完全有替代我们的国家和地区,最后损失的也是我们,我们其实损失也很大
  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我们自己独立自主的产业体系没有做起来,如果我们有可替代的自主正好研发的核心零部件,才有底气。我们跟人家打经济贸易战的时候,先数数手里的牌,你自主的产业有没有做起来,没做起来,就不要做这种伤自己的事
========================================


  所以,我们看到丰田汽车2008年的全球利润151亿美元,但是福特和通用,拼到最后,亏损100亿美元,结果2009年倒闭,福特最后被美国政府接管。我们再看我们用的电脑,原来的IBM笔记本是日本大贺实验室生产的。再说IPAD,大家知道去年日本大地震的时候差点断货,为什么日本大地震IPAD断货?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实际上IPAD是什么东西?最近苹果跟三星打官司说三星盗取它的设计外观,为什么不说三星偷了里面的核心技术,就说了一个外观?因为IPAD里面所有的东西都不是它自己的,只有外观设计和软件可能还算是它自己,剩下的东西全不是它的,谁的?日本、韩国的零部件,还有富士康,富士康是在深圳的台湾企业,但是你去网上查查,富士康的设备是谁的,它的零部件从哪儿采购?日本。所以全球的产业链是什么分工?日本已经给做好,再由东亚各国整合,叫雁行模式。20年前,就有这个模式了,雁头是日本,第二级是韩国,第三级是台湾,第四级是东南亚,但是后来中国把东南亚给挤掉了,变成第四级了
  我们把IPAD拆开后,看看里面的零部件,数一数哪个不是日本的?所以没有美国货,但是日本货无所不在。你用的摄像机是日本的,你们手上拿的高级办公用纸是日本的,还有女士用的高端化妆品,到新世界柜台去看,我专门做过一个调查,我看了第一层都是高档化妆品,都是有名的牌子,应该有十几家,但是七八家仔细看说明书,写的是日本公司,上面是英文字。我们再看我们所用的尿不湿,还有高端的纸,很多高端一点的都是日本纸。日本不砍自己的森林怎么造出那么多的纸?在全球拿资源。加拿大、俄罗斯的树他去砍,中国的筷子他来进口,但是日本是世界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70%。中国有多少?10%几。但是用纸的纸浆,很多都在中国生产,我跟这些公司都打交道,王子制纸属于三井财团的,在南通投资28亿美元,因为有环保问题当地人反对。新闻炒得很热。你告诉我哪个东西不是日货
===========================================

日本依附美国,借着美国的保护全球布局,所以不少行业产业链上游日本布局时间长,而且非常隐蔽,这是日本积累多年的优势,不是我们这边喊几次口号游行几次就能完全解决的,为啥说超越日本需要长期的系统工作呢,因为日本最了解我们中国人,知道我们的长处和弱点,我们如果想超越日本,就必须花费长一些的时间来扎扎实实做好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1 08:2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经济高速发展的表象,掩盖了基础研究领域的巨大的差异,本质上,就是henry说的那样:我们的经济发展的数字,纯粹是靠廉价堆积起来的,要把基础夯实,得充分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创新机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1 09:5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比一下还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发展开始有环保意识,可以借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1 10:26:02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引用第5楼桃子于2012-10-11 09:52发表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1 10:5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陆获奖中的有两位,我们自己都羞于启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1 13: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5楼桃子于2012-10-11 09:52发表的 :
对比一下还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发展开始有环保意识,可以借鉴。


建议有时间有资料的朋友可以按照时间和行业体系整理,看看人家的版本演进和技术升级的台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1 13: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人女婿获诺贝尔化学奖

https://news.stanford.edu/news/2 ... ka-home-101012.html

Stanford Report, October 10, 2012
Nobel Prize winner Brian Kobilka and his wife, Tong Sun Kobilka, at their home this morning.

Nobel laureate Brian Kobilka possesses passion for science, shuns limelight and loves cinnamon toast

BY TRACIE WHITE

The shy son of a baker, Nobel prize winner Brian Kobilka, MD, grew up in a tiny Midwestern town eventually moving to the hallowed halls of Yale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 where he learned a deep passion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working in a lab.

"He doesn't like the limelight," said his wife, Tong Sun Kobilka, MD, a practicing physician and research scientist herself who helps run her husband's lab at Stanford. "He does science for the love of science."

A couple hours after her husband received news of his award, Tong Sun Kobilka described him as a "modest and humble" man. who shuns the limelight and generally likes to be left alone to work in the lab and teach young scientists. As phone calls came in this morning from well-wishers and reporters, he sat in his Palo Alto home at 6:30 a.m. munching on a favorite snack — cinnamon toast. (Tong Sun Kobilka noted that when they travel, she carries packets of sugar and cinnamon and mixes them so he can get his fix.)

"He's a great teacher, very patient — the students and postdocs will tell you," she said. "He has an open door for students and is on a first-name basis. He still does bench work, even the mundane stuff. That way he's familiar with the protocols, and when postdocs have problems he can help them trouble shoot."

Kobilka grew up in Little Falls, Minn., a town of 7,000, where his father owned a bakery.

"You grow up to be a doctor or a teacher there, it's a very Midwestern town," said Tong Sun Kobilka.

The couple met in 1973 while they were undergraduates at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Duluth. She was a biology major, he was pre-med. They married in 1978. Soon after he became a postdoctoral scholar at Duke University, and Tong Sun Kobilka began working with him in his lab, as they raised their two young children. Today, their son, Jason, 31, and Megan, 28, live nearby them in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

Tong Sun Kobilka recalled that her husband wanted to be a practicing physician as an undergraduate, but he had a research paper published early on that whet his appetite for pursuing a life in science. An emphasis on research at Yale, further increased that interest. "He loved pharmacology," she said. "He was very sharp in terms of drug kinetics. He's passionate about what he does. He never thinks of competition. If anyone gets the answer first, that's OK."

The couple moved to Stanford in 1989 when Kobilka was recruited by Richard (Dick) Tsien, PhD, founder and chair of the Department of Molecular and Cellular Physiology.

"We loved this area, but never thought we could afford it," she said.

Kobilka spends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time working to keep his lab financially afloat and applying for grants. "When his lab was in the red around 2003, 2004, those were hard times," Tong Sun Kobilka said. "He's constantly busy writing grants. I'd like to see him free to work, free from worrying about funding salaries and labs.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11 13: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第4楼heraldic于2012-10-11 08:25发表的 :
我们的经济高速发展的表象,掩盖了基础研究领域的巨大的差异,本质上,就是henry说的那样:我们的经济发展的数字,纯粹是靠廉价堆积起来的,要把基础夯实,得充分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创新机制!

富士康出口总额大概占中国出口的6-8%左右(这数字是我看徐明天的一篇文章的,请大家参考,统计口径和来源需要考证),这也是各省这几年为什么极力拉拢富士康到当地建厂生产的一个原因,大家盯着富士康的出口额,给了大量好政策,尤其是来料加工这块优惠不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09:03 , Processed in 0.28616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