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85|回复: 1

[【社会视角】] 王保安:把握战略机遇期 扭住发展不动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9 07: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财政部副部长 王保安 
[align=justify]  把握战略机遇期,扭住发展不动摇,这既是过去10年我国取得辉煌成就的基本经验,也是未来10年应遵循的一个基本要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对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至关重要。[align=justify]  一、“战略机遇期”是体现发展规律与时代特征的科学论断[align=justify]  战略机遇期通常是指由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能够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和契机的,并对其国际地位、历史轨迹等产生长远和深刻影响的特定历史时期。一些国家正是站在战略高度,抓住发展机遇,成就了大国地位,从而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政治和经济版图。15—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家抓住地理大发现的时机,发挥航海优势,率先获得发展与崛起的机会。18世纪,英国以工业革命为契机,顺势而上,一跃成为世界强国。20世纪40年代,美国利用二战后的和平时期,借助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为标志的科技革命,树立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历史经验表明,能否抓住机遇,科学谋划并推进发展,是一个国家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align=justify]  进入21世纪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大变动、大重组,其中孕育着诸多机遇。站在新世纪之初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重申,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中央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高度,在全面深入分析国内外形势基础上做出的科学论断。[align=justify]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为我国集中精力搞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国际环境的基本态势仍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国际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全球各地的生产、金融、科技进一步融合,逐步形成完整而统一的世界市场,为我国和平发展带来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及利用境外资源和市场的新机遇。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促使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进入一个大调整、大变革时期,共同应对危机使合作成为新的时代潮流;发达国家影响力总体下降,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影响力总体有所上升,我国在多极化的国际分工中地位进一步提升。[align=justify]  国内发展条件十分有利,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从发展基础看,30多年的较快发展,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从发展要素看,21世纪前20年我国的“人口红利”由数量和价格优势向素质优势转化;储蓄率高,资本供给充足,能够支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需求角度看,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带动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化推进带动产业升级,城镇化推进带动基础设施升级,国内需求潜力巨大。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在短期内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但并没有改变我国发展的基本格局与大势;相反,应对危机促使我国物质、技术和体制基础更加改善,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进一步提高。[align=justify]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为我国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基础。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市场经济体制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的制度。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明显进展,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初步形成了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基础。[align=justify]  新科技革命正孕育突破,为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当前世界正处于新科技革命的前夜,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初见端倪。历史上,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各国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出台一系列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正在孕育。这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科技创新推动的跨越式发展,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提供了良好的机遇。[align=justify]  二、过去10年,我国把握“战略机遇期”取得了辉煌成就[align=justify]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崭新篇章。[align=justify]  从国内看,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03年至201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7%,高于同期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速6.8个百分点;经济总量从2002年的世界第6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2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公共财政收入由2002年的1.9万亿元增加到2011年10万亿元,为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奠定了坚实的财力基础。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跨越。政府调控与社会综合管理能力明显提高。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战胜了非典、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扎实推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积极成效。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各类各级教育快速发展,医药卫生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历史跨越,建立了政府投入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了惠及城乡困难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性安居工程大规模实施,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扶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提前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使绝对贫困人口和饥饿人口比例减半。[align=justify]  从国际看,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从2002年的4.4%提高到2011年的10%;对外贸易总量跻身世界前列,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涉外投资增长迅速,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直接投资居世界第五。参与国际财经交往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建设性作用。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果断出台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一揽子计划,使经济率先实现了回升向好,有力支持了世界经济的复苏;同时,我国积极参加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参与联合国改革、气候变化谈判、粮食和能源问题等重要国际议题磋商,成为二十国集团峰会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上的重要角色,在全球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align=justify]  过去的10年,我们胜利完成了“十五”、“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作出的各项重大决策是正确的。10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把握战略机遇期,扭住发展不动摇。[align=justify]  未来10年,我国处于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后半程。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从国内看,我国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物质、技术和体制基础更加牢固,企业竞争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明显提升,社会环境总体稳定,我国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仍然能够得到延续。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较为突出,面临着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align=justify]  从外部环境看,我国的快速崛起,已引起一些西方国家的不适和防范,今后的发展可能将面对更大的外部压力和更复杂的国际环境。政治上,“中国威胁论”再次升级,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将会在经济、政治及军事等领域加强对我国的战略遏制,影响和平、发展、合作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可能增多;“阿拉伯之春”引发的政治动荡还在蔓延,大选之年政权更替增添了各种不确定性,我国面临的国际政治环境趋于严峻。经济上,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加大,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少发达国家制定了“回归制造业”的规划,特别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掀起发展绿色能源科技和低碳经济的浪潮,使我国不仅传统产业竞争趋于激烈,新兴产业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国际事务上,“中国责任论”悄然兴起,国际社会在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要求中国承担更多“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发展的压力进一步加大。[align=justify]  从国内条件看,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基本条件开始发生变化,制约因素仍然较多。其一,市场经济体制亟待完善。行政性配置资源、价格管制、资源性产品定价机制等体制机制性问题突出。其二,生产要素总量约束正逐步显现。人口老龄化正在加剧,原有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退,主要依靠低要素成本参与国际竞争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难以为继。其三,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受到挑战。部分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主要依靠物质投入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与资源环境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其四,财富集中、贫富差距扩大等矛盾比较突出。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和期望也在增加,对社会公平和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收入分配不公有可能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新瓶颈。[align=justify]  三、继续把握好战略机遇期,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align=justify]  环顾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与面临的形势格局,可以判断我国依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为此,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住这一重要的机遇期,努力将我国发展推上一个新的台阶。[align=justify]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时完善经济发展战略。发展战略转型对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具有重要作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调整与主动完善经济发展战略。一是变赶超战略为要素禀赋优势发展战略。正确认识我国资源能源禀赋不足的客观现实,切实降低经济增长对环境资源等生产要素投入的过度依赖,走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二是变不平衡发展战略为和谐发展战略。要积极完善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创造形成新的增长极。三是变出口导向、投资导向型发展为消费主导型的发展战略。要把扩大消费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要坚持以促进消费增长为核心,转变思想观念,完善激励机制,从过去对投资、出口的政策激励逐步转向对消费的政策激励,从过去补贴出口转向补贴消费,建立鼓励消费与可持续消费并重的政策体系。[align=justify]  着力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发展要靠改革来推动,这是我国30多年来快速崛起的一个基本经验与法宝。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鼓励、支持和引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打破行业垄断,放宽市场准入,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格局。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落实好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深化资源配置方式改革,以价格改革为先导,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取消商品行政性定价机制,大力发展各类要素市场。三是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基础上,清晰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深化税制改革,全面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四是深入推进政府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加大政府向市场、社会转移现有职能的力度。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特别是简化投资项目审批和核准流程。五是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改善和提升发展动力。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功能作用,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实现科技创新、金融服务与产业的有机融合,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align=justify]  适应国际形势新变化,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把握好运用好战略机遇期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利用好外部发展环境,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在政治上,要加大对国家战略的研究,分析和化解各种“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努力营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政治环境。在经济上,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对外开放与转型升级相结合、“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优化进出口贸易结构;扩大对外投资规模,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全面提升对外经济交往水平。在国际事务上,要注重研究、充分应用国际规则,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承担国际责任,积极主动参与多边合作和全球治理,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align=justify]  不断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创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和谐稳定社会环境。坚持民生优先,完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及政策设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继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通过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尽快解决分配不公问题,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坚持教育优先,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4%的目标;继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努力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全覆盖;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着力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要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着力构建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事业发展的新格局,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会事业。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以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来源:《求是》2012年第15期
推荐理由:战略机遇任然存在,但是把握的难度很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0-9 08: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喊口号,你还会什么? 指望你们来转型发展,只怕会绝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8 04:41 , Processed in 0.13027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