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80|回复: 0

[【教育时事】] 孔子学院:中国文化拥抱世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13 09:2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孔子学院:中国文化拥抱世界
2012-09-13 吴兢 人民日报 点击: 2


  假如一个外国人来到中国,向你介绍他的国家和文化,什么样的方式你更能接受?

  8年前,当中国国家汉办酝酿成立孔子学院时,首先要破解这道最大的难题。

  8年后,孔子学院以前所未有的模式,被许多外国政要评价为:迄今为止中国最好最妙的一个出口产品。

  中国在这里拥抱世界,世界在这里读懂中国。截至2012年7月底,387所孔子学院、509所中小学孔子课堂,8年间如雨后春笋;还有62个国家的160多所大学排队申请开办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用什么敲开文化传播的世界之门?

  “孔夫子”越洋而来

  ●仅用短短几年,走完了英法德西等国语言推广机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路,和中国经济发展一样,堪称世界奇迹。

  ——英国文化委员会首席执行官马丁

  6年前,时任德国驻华大使史坦泽到同济大学作报告。

  有学生提问:今天您用德语作报告,在座的同学大多能听懂。如果中国的大使在德国用汉语作报告,有多少德国人能听懂?

  史坦泽回答:因为我们有歌德学院!我们一直在努力,向全世界传播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请问你们国家为此做了什么?

  这一幕,深深刺痛了在场的同济大学副教授胡春春。“作为中国人,没有理由不推广我们的语言和文化!办孔子学院,不是浪费钱,是百年大计!”

  2007年,一腔热血的胡春春走马上任,出任德国汉诺威孔子学院首任中方院长,一干6年,3次延任。

  汉诺威孔子学院,已是在德国建立的第七所孔子学院。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揭牌。如今,387所孔子学院和509所中小学孔子课堂,覆盖108个国家和地区;仅2011年,就开设各种层次汉语课程2.4万班次、注册学员达50万人,逾700万人参加上万场次文化交流活动……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孔子学院以独一无二的中外合作新模式,成为中华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一条捷径。

  “所有孔子学院都应外方强烈要求而开办”。

  在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看来,孔子学院由中外合作出资开办,跳出了传统对外汉语教学的圈子。这种中外自愿合作、互利双赢的新模式,使作为非营利性教育机构的孔子学院,一头“扎进外国主流”,成为广受欢迎的当代“文化使者”。

  “中国的名牌”,匈牙利人力资源部副部长霍夫曼这样形容孔子学院。

  她认为,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大国,去国外推广自己的文化理所当然。孔子学院的文化推广,不强迫,不勉强,而是平等推广,让双方变成多元化朋友,对双方都有利。

  汉诺威市副市长汉斯的熟人圈里,很多孩子都开始学汉语。他说,“文化交流增多对双方都有好处,孔子学院对中德交往有积极意义。”

  英国文化委员会首席执行官马丁、歌德学院主席雷曼等外国政要评价:“孔子学院模式”仅用短短几年,走完了英法德西等国语言推广机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路,和中国经济发展一样,堪称世界奇迹。

  “孔子学院打开一个‘中国窗口’,大大推动了中外交流,拉近了中外民众感情。”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高建表示。

  “孔夫子”越洋而来,大大推动汉语热,全球学汉语人数逾5000万;40个国家和地区颁布政令,将汉语教学纳入本国国民教育体系。

  青年是世界的未来。从“喜爱中国的文化”到“影响未来的语言”,更多外国年轻人走进孔子学院:

  22岁的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汉学系二年级学生罗迪,母子两代都学汉语,热切期盼能去中国工作;

  三姐妹都学汉语的15岁匈牙利布达佩斯女孩安琪,笑言“汉语很美”,正积极备战汉语水平考试;

  15岁的意大利威尼斯彼格菲塔高中学生白华力,不仅是汉语迷、功夫迷,还是中国流行乐迷……

  “汉语难学,但汉语热已不是‘一阵风’。”开设孔子课堂的彼格菲塔高中汉语老师胡春爽,给出颇有说服力的数据:

  学校允许选修汉语的同学试读一年。在她任教的近80名学生中,只有2名放弃。

  “这些同学对中国不再只是好奇,而是长久的兴趣,坚信学汉语很有前途。”

  在歌德学院的家乡德国,汉堡市已有4所中学、1所小学提供汉语课,孔子学院和当地合作的中德双语幼儿园也即将成立。

  市长朔尔茨告诉记者:“孔子学院得到广大市民的支持。我们对歌德学院很自豪,对孔子学院落户汉堡也很自豪。”

  “直通车”拉近中国

  ●不管是国会还是奥地利政府及部门,都认为孔子学院是一个重要桥梁,在两国交往中扮演了“顾问”角色。

  ——奥地利国会议员彻尔吉茨

  新生事物的成长,难免有磕磕碰碰。

  2010年,汉诺威孔子学院联合其他9所德国孔子学院,组织100多名德国中学生到中国参加夏令营。

  胡春春清楚记得:临行前,一名德国老师召集学生开会,禁止同学单独进入中国家庭。问他为什么,回答说“害怕”;问他怕什么,回答说“不知道”。

  因不了解而误读,担忧,正是孔子学院成立之初无法回避的现实。

  对很多德国民众来说,中国越来越令人感兴趣,但形象却一直“模糊,不可捉摸”。

  如何突破阻碍?

  连续四届德国中学生赴华夏令营,已有400余名德国中学生来华交流,和中国普通民众面对面。

  胡春春说,很多学生回来作文都有同感:去中国前,本以为中国到处都是问题,但后来发现,虽然中国并不完美,却也并非想象的那样糟糕。他们的热情和好客甚至超过了德国人……

  “心态平和、目光平视,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传递完整的中国形象,用事实说话。”胡春春说,“这一点,孔子学院准备好了!”

  在另一方土地上,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市民,无论是孔子学院工作人员还是不同层次学生,都异口同声:孔子学院就像一把打开中国的“钥匙”。

  这把“钥匙”,通过汉语教学、特色教育、学术研讨、文化活动等综合文化交流,打开了一个多元化中国,让外国人“零距离感知”。

  一见面,1.9米大个的奥地利国防大学语言中心主任瓦尔特准将,递过一本小册子——《常用汉语会话及军事词汇手册》,由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为他们量身定做。

  国防大学有25名学外语的高级军官,3名正在学汉语。瓦尔特说:“中国在世界平台的重要性越来越大,我们要为未来做准备。”

  2月14日,意大利罗马人民广场,罗马大学孔子学院举办迎春联欢活动,上演10万人狂欢。

  数据报上去,总部第一时间打电话核实:这么多?!

  中方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文铮说:“精彩的文化活动,让意大利公众看到一个立体、丰富的中国,更加喜欢中国文化,更加希望与中国亲密接触,谋求共同发展。”

  感受从冷到热的变化,匈牙利罗兰大学孔子学院匈方院长郝清新只用了不到5年。

  5年前学院成立时,他主动去其他学校联系开汉语课,四处碰壁。“如今,不用跑来跑去,等着他们上门!我们既教汉语又搞活动,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今天的中国,而不仅仅是拥有悠久文化历史的中国。”

  在另一方土地上,孔子学院还开通了外方高层了解中国的“直通车”,成为当地政府和部门的“涉华顾问”。

  2010年,奥地利总统访华,孔子学院是正式成员;2011年,汉堡市长组团访华,孔子学院也是正式成员;不久前,匈牙利经济部成立推动匈中关系发展顾问团,孔子学院匈方院长郝清新榜上有名;奥地利政府许多部门遇到涉华事务,就会咨询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奥方院长李夏德……

  大约1年前,奥地利国会议员、国民议会社会民主党议会党团副主席彻尔吉茨女士成了一名“孔院学生”。“你好”、“不成敬意”等常用语,她说得像模像样。

  彻尔吉茨说:“不管是国会还是奥地利政府及部门,都认为孔子学院是一个重要桥梁,在两国交往中扮演了‘顾问’角色,通过孔子学院人们可以了解汉语和中国文化。”

  立足前沿、着眼高端,孔子学院独具一格的文化交流,让更多外国人摘下“有色眼镜”,没有偏见、没有敌意地看待中国。

  30多年前,意大利罗马大学副校长、孔子学院意方院长马西尼当学生学汉语时,罗马几乎没有中国人,只能去中国大使馆附近“感知中国”。如今的罗马,大街上不时能碰到中国人。

  马西尼认为,孔子学院的意义,在于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多样性,了解中国存在各种各样复杂的情况、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更多的了解,可以消除误会、避免分歧”。

  和而不同的魅力

  ●非零和、非排他、非竞争、非暴力,孔子学院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互惠双赢的语言文化推广模式。

  ——日本北陆大学理事长北元喜朗

  在维也纳市中心“寸土寸金”的1区,维也纳大学将半层教学楼交给孔子学院使用。

  李夏德说,架设中奥友好桥梁,是孔子学院合作双方的共同理想。具体合作上,我们做到通畅交流、清楚办事。

  比如经费投入,中奥双方大体持平。教室、办公室、语音设备等硬件设施及外方教职员工费用等由奥方提供,活动项目经费及中方教师工资、志愿者津贴等由中方负担。

  比如财务管理。总部拨款,划到合作外方大学孔子学院专用账户,专款专用,严格管理。就连最基本的资料印刷,也必须公开招标。

  “一角钱都不可能瞎花!”李夏德坦言。

  中外合作,孔子学院的管理须遵守“国际标准”,规范而精细。

  “‘跨两边’的模式!”马西尼认为,正是中外合作办学,让决策和管理都更符合实际、更有实效。

  组图“和谐”,挂在汉堡大学孔子学院白墙上,令人瞩目。

  一组三联画,两边是中国竹子,中间是德文书写的橡树,自成一体又风格迥异,成了“和谐中的不和谐”;一张印象画,将三联画中的中德符号解构,融为一体又别具风味,成为“不和谐中的和谐”。

  指着组图,德方院长康易清解释,这形象地展示了孔子学院的理念:尊重文化差异,尊重中外方不同,搭建中外方桥梁。

  他的搭档、来自复旦大学的中方院长耿宝生说:“孔子学院不是中国人自己的卡拉OK、自娱自乐,而是中外携手合作,得到越来越多的主流认可。”

  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的精髓,也成为孔子学院的“金字招牌”。

  和而不同、合作共赢,在合作模式上,孔子学院以“和”取胜;和而不同、平等沟通,在传播过程中,孔子学院同样注重以“和”感人,不说教、不灌输,开放、耐心、真诚地和外国人沟通。

  从单纯的汉语教学平台到综合的文化交流平台,从单向的文化传播到双向、多向的跨文化交流,孔子学院跨越文化边界,寻找交叉点、共鸣点、融合点,寻求交流的“最大公约数”。

  解决本文开头那道难题的,正是孔子学院的“和字经”。

  “非零和、非排他、非竞争、非暴力”,日本北陆大学理事长、孔子学院理事长北元喜朗评价:孔子学院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互惠双赢的语言文化推广模式,也是首个发展中国家利用有限的资金推广本国语言文化的先驱性实践。

  这颗和平、友善的种子,在世界扎根、开花、结果,悄然影响着世界文化生态。

  “只要沟通和交流,不同文明之间都会有启发。”

  在意大利米兰国立大学孔子学院意方院长兰珊德看来,孔子学院是意大利人了解中国的一个中心,为双方提供客观、平等的交流平台。

  一个有趣的现象,引起匈牙利罗兰大学副校长佐尔坦关注:西方政治家通常有不同的政治观点,不支持对方看法,但在对中关系上却是例外。他们共同出席孔子学院的活动,把它当作了一个新的交流平台。

  每年12月,全球各地孔子学院的合作大学校长和中外方院长,齐聚北京,交流研讨,带来不同国度的文化视角。由此,李夏德视孔子学院为“国际型桥梁”——不只是中国与某个国家的桥梁,而成为世界文化的桥梁。

  突破“成长的烦恼”

  ●孔子学院还很年轻,要有耐心,让它在风雨中成长。

  ——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

  面对如雨后春笋的孔子学院,有人质疑:是否海外“文化大跃进”?

  匈牙利罗兰大学孔子学院成立5年发展迅速,罗兰大学愿意无偿提供一幢更大的教学楼,希望中方承担一定装修费用;爱尔兰政府计划为都柏林大学提供250万欧元用于孔子学院教学楼建设,外方希望国家汉办支持相应资金。由于国家汉办没有相关经费,这两个项目不得不搁浅。

  事实上,像这样不被批准的项目不少。因经费所限,中方对每所孔子学院每年投入不超过20万美元。目前,62个国家的160多所大学正在申请开办孔子学院。

  许琳认为,尽管孔子学院发展迅速,但和我国推广文化的需要相比、和其他国家推广文化的成果相比,仍是“拓荒者”,仍是“童子军”。

  8年高成长,年轻的“文化使者”也面临“成长的烦恼”。

  首先是师资之困。

  歌德学院中国总院前院长阿克曼说,歌德学院之所以成功就是一开始就重视建立职业化队伍,现有专职人员3000人;英国文化委员会7000多人;法语联盟2万人。

  孔子学院呢?

  每一年,孔子学院总部都要外派中方院长、汉语教师、志愿者等非专职人员近万人,至今仍在“抓壮丁”。

  25岁的北京志愿者王悦,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匈中双语学校”孔子课堂教汉语。“孩子们很喜欢中国老师!近年来因为报名入学的匈籍学生越来越多,教课压力越来越大。公派教师和志愿者,不是专职人员,缺乏稳定性、连续性,不利于孩子们学汉语。”

  零的突破,将在2012年实现。

  孔子学院总部准备在今年建立300人的专职师资队伍。尽管一些专家认为“步伐太小”,但毕竟,这是“零的突破”。

  其次是教材之急。

  两年前,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威尼斯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饶勤首次参观彼格菲塔高中,差点落泪。

  “这家正式教汉语课的学校,当时还未设孔子课堂,几乎没有汉语教材,连一本汉语字典也没有……”

  去年,孔子学院在该校开设孔子课堂,提供了1000本书籍,除了教材,还有中国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著作。喜爱中国的孩子们终于“有书可读”。

  学生增长太快,许多孔子学院都得复印教材。这几年,总部积极支持孔子学院编写本土化教材。尽管如此,适应各国文化背景和不同层次需要的教材依旧缺乏,亟待解决。

  “成长的烦恼”,靠成长解决。

  “孔子学院还很年轻,要有耐心,让它在风雨中成长。”许琳衷心希望。这一点,也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

  到2015年,孔子学院预计将达500所。

  中国文化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中国形象从遥远的神秘到零距离的亲切,中国认知从经济发展到文化认可,孔子学院为不同肤色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互鉴、合作的新平台。

  “互相取长补短,用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

  300多年前,德国先哲莱布尼茨对中西方文明这样期待。

  令德国下萨克森州议会前议长维恩施德特遗憾的是:中国与西方、欧洲的对话早已开始,但主要在经济方面,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尚未被充分发掘。

  “对于文明的交流,孔子学院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有了这个平台,我们便可深入交往而避免争吵。”


http://news.guoxue.com/article.php?articleid=31777

孔子学院,中华文化外传的堡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0 16:41 , Processed in 0.22656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