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时光之一:街机时代
从小,我就是一个“街机游戏迷”。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当时街上比较盛行街机的是一种有手柄、控制按钮和电视屏幕大小显示器的电子游戏机。每次游戏时,需要到老板那里花钱买一种类似表面镀铜的黄彤彤的游戏币。1元钱可以买2至5个不等。每年的不同时期,游戏币价格也有淡季和旺季的区分。一般到了春节大小朋友都能领到压岁钱时,游戏币价格是最贵的。寒假、暑假结束后新学期开始,游戏币价格又回落到最低点。
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父母亲订了给零花钱的规矩,倒垃圾1角钱、洗碗1角钱、拍死一只苍蝇5分钱……。于是,每天做完作业的空余时间,我的生活就有了努力的目标——做家务。通过一个星期的“辛勤”工作,到了周末,兜里总有2、3元不等的零花钱。那时还没有双休日,每周休息1天。好不容易熬到周日下午,所有作业全部做完,就是我到游戏机房的“放风”时间。也许是认为玩游戏没有耽误上课的正业,家里对我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每当看到有小孩被家里大人扯着耳朵拧回家时,我总会在旁边没来由地幸灾乐祸。
从家里出来,街对面就开有一家游戏机房。老板也是酷爱游戏的“玩友”。只是据邻居说玩得有点过头,初中毕业后就没有继续读书,东拼西凑借钱买了3、4台机器,游戏机房就开张了。我是当时最忠实的“粉丝”之一,每周省吃俭用存下来的零花钱,基本如数变成游戏机的磨损费、电费和人工维护费了。当时流行的什么变身忍者、龙将、恐龙、快打旋风、双截龙、街头霸王、雷电等等,都是我的“必修课”。
操练得多了,俨然成为周边朋友的技术专家。每次进机房,总有熟人、生人、半生不熟的人和我交流、切磋技术。记得当时,虽然游戏机房人来人往,但环境并没有多么复杂,经常在一起玩的都是一般大的同学、邻居,还有些刚参加工作、暂时没有培养起新的娱乐兴趣的一些小年轻。有无工作,这点在机房里很容易区分。一般有正当收入的玩家,每次总会买上10、20个游戏币,叠成一摞往机器上一拍,然后不紧不慢、慢条斯理地摆弄游戏机。而大部分像我这样的“业余选手”,总是将为数不多的几个游戏币紧紧捏在手里,忘我地盯着屏幕,投币、开始、噼噼啪啪按键、屏气、天人交战、game over、捶胸顿足,然后灰溜溜退到一旁继续旁观别人游戏。往往以一台游戏机的显示屏为中心,旁边总会围着半圈或大或小、或高或矮的半大小子。如果是一套新投放市场的游戏,这个人圈的半径还会以+N米的范围扩大。
等游戏失败的挫折感稍微减弱、或者旁观分析出失利经验后,又开始磨拳搽掌、重复一遍以上动作。随着经验逐步精尽,每个游戏币所能霸占游戏机的时间越来越长。在充分借鉴“机友”失利教训的基础上,我个人最长记录是一个币能将一款街头拳击游戏玩到40分钟以上,这项记录似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没有人打破。
现在回想起来,在70后孩子的眼里,一个小小显示屏,能承载如此多的让人内容丰富、情节跌宕的游戏世界,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更使人稍感意外的是,一个小小的游戏厅里,一批志同道合、为了共同目标而走到一起的少年,发挥集体的智慧,将多余的精力释放在对游戏规则的突破和钻研上,这无形中已经完成了少年们人际关系培养、组织沟通技巧、团队协作能力的首次培训。这也许是令众多视“游戏机猛如虎”的家长们没有料到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