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10-18 13:35: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中国的传统教育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的。但在夏、商、西周之前,中国的传统教育尚处于雏形时期,难以形成系统的教育思想。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大变革和教育大发展的条件下,终于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此后历朗历代出现了大批杰出的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教育主张,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这些思想从本质上说,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但从内容上看,也有大量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成分,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转变,旧的教育体制开始崩溃,许多学者著书立说,大办私学,各种教育思想不断涌现,最终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和主导内容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体系。
儒家的教育思想以孔子的思想为最主要的代表。孔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是中国私人办学的先驱,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几乎涉及教育的所有方面,如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等。他的学说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基础。
1.关于教育作用
孔子认为教育有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提高两方面的作用。在他看来,治理国家离不开教育。教育也是政治,通过教育可以达到治国安民的目的,即所谓“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他还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性是大致相同的,后天的差别是教育与环境影响的结果。所以教育在升华人的个性方面有重要作用,这一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对教育严加控制的理论基础。
2.关于教育目的
孔子认为教育是要“修己”,即通过教育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而“修己”是为了更好地治理百姓,即所谓“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井提出“学也,禄在其中矣”。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走上仕达,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政治人才。这种主张否定了贵族世袭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另一方面,把教育的目的园于培养政治人才上,具有极大的片面性。这种主张被历代统治者奉为办学和选拔人才的宗旨,使中国教育走上了畸形发展的道路。
3.关于教育对象
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他认为所有的人本性都类似,都有向善的可能,因此应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予以教育。这一主张是对贵族垄断教育、学在官府的否定,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4.关于教育内容
孔子主张应包含两大部分,即品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并以前者为重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中“行、忠、信”都是品德教育的内容,这实际上就是贯彻他提出的修己治人的教育方针。具体的教学内容是“射、御、书、数、礼、乐”,合称为“六艺”。体现在教材上,则是他亲自整理的《诗》、《书》、《易》、肘L》、《乐》、《春秋)6部儒家典籍,即后世所称的“六经”。《乐经》后来散佚,“六经”变为“五经”。孔子忽视生产和科学技术教育,把数学之外的生产和科学技术内容统统损弃在教育之外,这种格局构成了两千年中国传统教育的内容主干。
5.关于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
关于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孔子从教与学两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主张。他强调学生要树立学习的志向,像他那样“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并通过不懈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学生应“吾日三省吾身”,通过自我反省和改过迁善,提高自己的素质。在学习过程中,要谦虚、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还要做到学与思并重,“学而不思则阁,思而不学则殆。”他主张教师要因材施教,《论语·为政》记载,孔子同孟筋子、孟武伯。子游、于夏四弟子讨论“孝”的含义,有“无违”、“父母唯其疾之忧”、养而敬、色顺几种不同答案,即因材施教之一例。他还主张教师要用启发式教学,明确提出:“不愤不启,不诽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师还应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今不从。”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教育影响很大。
战国时代,儒家的另两个代表人物孟子和苟子也提出许多重要的教育主张,丰富了儒家的教育思想。
孟子把教育人看作人生三大乐趣之一。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育”一词即源于此。他和孔于一样,强调教育对政治和个人发展的作用。他说:“善教民爱之”,“善教得民心”。就是通过好的教育,把统治阶级的政治信仰和道德规范灌输到人们的意识中去,以巩固政权。他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就是对后世有重要影响的所谓“五伦”。在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上,孟子也主张树立道德理想,即树立仁爱之心。为此,要寡欲养气,反求诸己,改过迁善,锻炼意志,“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他还提出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要循序渐进、教学手段多样化等具体主张,对后世的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苟于是儒家中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苟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假物为用”理论。他反对孔孟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在他看来,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假物为用”,通过礼仪制度、社会道德规范和环境的影响以及主观的不断努力,改造人的“恶”的本性,使之逐渐变善,达到“长迁而不反其初”、“积善而全尽”的境地。关于教育的内容,苟子继承了儒家传统,提倡以《诗》《书》、《礼》、《乐》、《春秋》为教材,但特别强调《礼》、《乐》的作用。认为如果礼乐教育大行其道,就能“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善美相乐。”为此,他非常强调教育对国家兴衰的重要性:“国将兴,必重师而贵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在孔子、孟子、苟子等一批儒学大师的努力下,儒家的教育思想形成了完整、精深的体系,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主体。
在先秦谙子百家中还有一些学派特别是墨家和法家的教育思想也值得一提。
墨家的代表是墨子。他从实现“兼爱”的政治理想出发,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言行一致、舍己为人高尚品质的“兼士”。要求学生有刻苦、耐心、服从、坚忍的精神。墨子也十分重视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强调教育改善人性的作用。墨家教育思想中弥足珍贵的一点是十分重视生产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以它为教育内容传授给他们的学生。可惜在儒家教育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中国传统教育中,这一思想遭到排斥,造成中国传统教育的重大缺倔。
法家的代表是韩非。他从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改变现实出发,主张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智术之士”或“能法之士”,即值得和坚决实行法治、积极执行“耕战”政策的战士。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法家教育方针:“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数;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就是要废除、清算旧的文化典籍和教育内容.特别是儒家所尊祟的“礼、乐、诗、书”和“仁、义、孝、梯”,以刑法教育代替其他教育,以官吏代替其他教师。他把儒家学子列为危害社会的“五赢”之首,主张坚决于以清除。这是一种极端的文化专制主义和虚无主义思想。从根本上说,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因此仅仅在短命的案朗推行一时,很快又被儒家学说所取代。不过,法家学说中的文化专制主义精神非常适合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所以被逐渐吸收到中国传统教育的体系之中,与儒家教育思想融为一体。
李惠民编著《中国历史文化基础教程 第2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7.08 , 第314—317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