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463|回复: 8

[【评论探讨】] 有关美欧“机器人革命”倒逼中国产业升级的小观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11 15: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网易放出中青报的重头文章:

美欧“机器人革命”倒逼中国产业升级

关键段落:

第一段:

《华盛顿邮报》评论说,机器人发展目前已进入多方面应用的阶段,包括运用在医疗手术和制造业,“由于机器人不用睡觉、休假、分心,也不会要求加薪,最终机器人将会比人力劳动成本便宜”。

他们进而预测,由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化制造促成的这场新型产业革命,让美国企业可制造业设立店家,创造各种产品,“美国的机器人不久就可以直接和中国劳工竞争”。

对于本来就陷入工资成本上升、原料价格上涨、出口订单萎缩的“低利润陷阱”的中国企业而言,这不是个好消息。人与人竞争,可以依靠吃苦耐劳、少挣多干;可人与机器竞争,这些优势恐怕就不复存在了。

第二段:

据分析,富士康目前使用的“低端机器人”——机械臂,每个成本在10万元人民币以上,这种机械臂能够24小时连续工作,工作时间是普通工人的三倍。按照富士康普通工人年薪约为3万~4万元算,机械臂的成本,相当于雇用三个普通工人一年的成本,这样一年就可以收回成本,之后就能创造利润。

业内人士称,中国劳动力工资不断上涨推高了“中国制造”的成本,而“机器人计划”如果实施成功,可能使富士康公司得以“突破对人工需求的天花板”,而实现“全球化战略”。富士康已明确在巴西投资120亿美元建厂,同时在越南和印度也已开始布局。

的确,对于组装加工苹果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而言,在抛光、打磨、镭射打标、焊接、喷涂等多个环节上,智能化的机器人能够干得比人类更出色,它们也更适合在易燃、易爆等危险环境中作业。

这应该是产业升级的大趋势。“中国要成为制造业王国,成败之举在于把人口红利变为头脑红利。”郭台铭公开表示,随着机器人的投产使用,人力将被转移到更高的附加值上,那些不喜欢枯燥劳作的80后、90后年轻员工,会去学习操控机器人软件、应用和维修,并变为机器人的应用工程师和软件工程师。

第三段:

任何形式的生产力进步都需要相应的消费力增加来支撑。当年美国的老亨利·福特创造了T型汽车的流水线生产,但如果他不付给工人双倍工资,就没有人能买得起他的汽车。这正是消费升级和本土市场的战略意义。

“金融危机前的全球化分工是畸形的,落实到中国就是,农村生产补贴城市,城市生产补贴老外”,李才元说,这使得中国市场看似很大,实际上老百姓收入过低,市场的真实需求严重不足,再加上市场开放过度,技术对外依赖,本土的产业价值链一直没办法形成。

如今,美欧的“再工业化”战略,本身就意味着要“关起门来扶植和培育自己的新兴产业”,各种类型的市场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发生是必然的,美欧的高科技很难换得来,中国对此应有清醒认识。

李才元认为,中国必须坚定地走“内生性循环”之路,做大本土市场,做强本土企业,向当年的美国一样,依靠中国国民收入倍增、消费升级,来培育和养活中国自己的高端制造产业链,这样中国经济才能循环向上、生生不息。

http://tech.163.com/12/0710/08/861ON3PN000915BD.html

大规模采用机器人来取代中国目前的劳动密集型出口的优势,这在去年美国的报道里面就屡屡出现,到了今年又有更多成型的概念报道,这说明美国的重返制造业已经不是什么遥远的口号,将要转化成一个技术升级的现实了。

我们目前的状况:

第一:机器人

看了一篇中国制造网站的机器人报告,中国国内目前机器人生产有这么几个短板:

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控制系统还需要进口引进,基本上还是属于来料组装的阶段
国内应用不大,而且企业没有主动改变的意愿,销量除了几个传统比如汽车外还是比较少

第二:劳动力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唯一一个老龄化人口过亿的国家,已经属于老龄化社会的前期,预计到2030年中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老年人口的保障还有很多问题,社保资金医保资金不断有消息报道问题。

第三:我们经济目前拉动两个主力:国家投资基建和出口

目前我们对外出口占据经济总量很大一块,主要出口产品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组装加工产品为主(其中富士康一家的电子组装出口就占我们出口数额的大概6%-7%,请看最近富士康郭台铭在网易有关出口的报道文章)

第四:我们的教育

首先全国基础教育投入不足,其次高等教育毕业后继续教育也不足,还有教育的质量也有很多需要讨论的地方。如何面对机器人的替代,这些方面我觉得还需要更多讨论和呼吁。

第五:产业上和行业的一点小观察:

我看到部分精密设备广东和江浙这边自2010年起有相当部分厂家开始为海外市场设计和生产带有自动推进设备的一些产品设计,但是还是离这种机器人的状态还有距离,部分民营企业因为人工问题开始大量引进海外的带有自动处理装置的大型设备,已经有初步采用自动机器替代人工的考虑,这两年这样考虑的民营企业会越来越多,因为人工费用上涨加剧这种转移。

面对海外的以美国为首的机器人革命,我们要首先问问自己做好准备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1 19: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机器人,降低人力成本。短期来看,投资不小,长远来看,势在必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20: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篇参考文章:

工业机器人发展问题多但前途无量

来源:中国工控网  

关键段落:

尽管如此,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却存在着巨大的问题。除了众多历史原因造成制造业水平低下的原因外,更多的是对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认识和定位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首先,我国基础零部件制造能力差。虽然我国在相关零部件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无论从质量、产品系列全面,还是批量化供给方面都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和精密减速器方面的差距尤其明显,因此造成关键零部件的进口,影响了我国机器人的价格竞争力。

  第二,中国的机器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虽然已经拥有一批企业从事机器人的开发,但是都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缺乏市场的品牌认知度,在机器人市场方面一直面临国外机器人品牌的打压。国外机器人作为成熟的产业采用整机降价,吸引国内企业购买,而在后续的维护备件费用很高的策略,逐步占领中国市场。

  第三,国家认识不到位,在鼓励工业机器人产品方面的政策少。工业机器人的制造及应用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我们必须从国家高度认识发展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重要性,这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未来几年,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发展,预计工业机器人的装配量将会稳固上升。同时,与国际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规律一致,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正逐渐向电子信息产业以及建筑、采矿等领域延伸,为工业机器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文章来源:

制造业经理人网

http://www.zhizaoye.net/news/hangye/jixie/2012-07-09/15239.html




工业机器人:见证制造业的转型

关键段落:

 上海海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黎介绍,上海日立电器现有员工五六千人左右,其中劳务工有四千多人。年轻的打工者群体中发生的变化,的确让企业越来越难招工。“我们尽管尚未遇到用工荒,但维持现状也不易。”他说,目前车间里一个新人月收入两千元左右,但工作辛苦,愿意做的人越来越少。“要帮助工人们在上海生存、体面工作,只有想办法提供更具有技能要求的岗位,实现更大的劳动价值。”

  从企业角度计算,考虑到“综保”并入“城保”及每年上涨的最低工资标准,一线员工的人工成本正在以每年14—16%的速度上升。此外,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今后五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要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如按现有人员计算,至2015年,公司一线人工成本将比2010年上升40%。

  但另一方面,随着国内需求的增大,机器人的采购价正以每年约5%的幅度下降。据记者了解,几年前机器人一台售价就要七八十万元,现在则降到了20多万元。而且一台机器人的使用年限在10年左右,折旧一年2万元。如果算上机器人经过调试后还能转岗,使用一台机器人的成本可能已低于使用一名工人。这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很有吸引力。

  同时,如果到2015年机器人数字达到180台后,就有望实现核心员工收入的增加,防止高技能员工流失。据测算,在机器人大规模应用、核心员工提升技能后,后者每月工资可比5年前增长33%。

====================================================

  曹伟强对此感触很深。原来,在气缸缸盖生产线上,一个缸盖通常有三四斤重。为完成作业,每次搬运缸盖都只能靠人完成。随着业务量的递增,这样简单又枯燥的动作,一个工人一天要重复成百上千次。但有了机器人之后,光搬运的动作,它一天就能准确无误地完成3000次左右,而且一台就能整合四道工序,三台就能组成生产线、直接生产成品。由此,这条生产线上的人工从最早的4人缩减至了2人。

  李海滨指出,通过实践,机器人最适合的岗位是那些需要重复多次的简单作业岗位、劳动强度大的岗位,以及作业环境较差的岗位。比如搬运压缩机。压缩机每台重量都在10—15公斤上下。人工平均9秒搬运一台,机器人则是7.5秒到8秒一台。“生产效率就是从这看似不起眼的一秒钟里提高的。”他说。

  平均来看,一台机器人的生产能力至少相当于三个人。以H4壳体生产线为例,改造前,每班10人,班产能2949台,人均产能295台,人均操作设备1.2台;改造后,每班只有3人,但班产能扩大到3392台,人均产能1131台,人均操作设备7.7台。

==============================================
 发那科拥有的机器人数量已达到了240种。在这么多的产品中,钱晖最欣赏的是一款“拳头机器人”。和平常那些高高大大的机器人不同,它是迷你型的,被誉为机器人世界中的“女孩子”。更特别的是,它的灵活程度不亚于人类的拳头,是全球速度最快的工业机器人。

  据悉,多数机器人“手臂”的各个关节是串联结构,工作范围大,在以它为中心的360度工作岛内发挥效率。而拳头机器人则是并联结构,在工作中不仅可以随意地变换物品的角度,更适用于整列、装配等多种作业,就好像一位稳稳坐在位子上的“女工”。

  技术的创新,还赋予了这款最新的机器人以“人”的特质。它有“视觉”,因为配套了一套视觉系统后,它可对放在传送带随意摆放的工件进行快速识别,并使用视觉跟踪系统进行引导,灵活抓取并摆放不同角度的工件。

  它还有“触觉”。在工作中若碰到人体或其他障碍物,系统就会自动停止命令,减少安全隐患。“人们常说机器人没有情感,其实电流就是它们的”情感“。”钱晖解释说,机器人在工作中的各种行为都能在电流的大小上反映出来,利用这,就能准确计算出它的“情感”,并制造出它的“触觉”。

  除了这些尖端技术,机器人一般按照应用进行类别划分。数量最多的是焊接机器人、喷涂机器人和搬运机器人。装配、码垛、切割、加机器人等等,也在工业中很常见。

 发那科拥有的机器人数量已达到了240种。在这么多的产品中,钱晖最欣赏的是一款“拳头机器人”。和平常那些高高大大的机器人不同,它是迷你型的,被誉为机器人世界中的“女孩子”。更特别的是,它的灵活程度不亚于人类的拳头,是全球速度最快的工业机器人。Fpf制造业经理人网

  据悉,多数机器人“手臂”的各个关节是串联结构,工作范围大,在以它为中心的360度工作岛内发挥效率。而拳头机器人则是并联结构,在工作中不仅可以随意地变换物品的角度,更适用于整列、装配等多种作业,就好像一位稳稳坐在位子上的“女工”。Fpf制造业经理人网

  技术的创新,还赋予了这款最新的机器人以“人”的特质。它有“视觉”,因为配套了一套视觉系统后,它可对放在传送带随意摆放的工件进行快速识别,并使用视觉跟踪系统进行引导,灵活抓取并摆放不同角度的工件。Fpf制造业经理人网

  它还有“触觉”。在工作中若碰到人体或其他障碍物,系统就会自动停止命令,减少安全隐患。“人们常说机器人没有情感,其实电流就是它们的”情感“。”钱晖解释说,机器人在工作中的各种行为都能在电流的大小上反映出来,利用这,就能准确计算出它的“情感”,并制造出它的“触觉”。Fpf制造业经理人网

  除了这些尖端技术,机器人一般按照应用进行类别划分。数量最多的是焊接机器人、喷涂机器人和搬运机器人。装配、码垛、切割、加机器人等等,也在工业中很常见。


文章来源:

制造业经理人网

http://www.zhizaoye.net/news/china1/2012-02-20/11599.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1 22:5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一轮“机器代替工人”的经济结构大调整是上世纪30-50年代,内燃机和小型电动机改变了当时的世界工厂美国,白领取代了体力工人。

这一次轮到中国了。说句套话,是挑战也是机遇。这种大变革时代的人生抉择、规划和实干非常重要。枯燥重复的工作我也不喜欢,这是人之常情。但是,这一代年轻人需要为未来做好准备――当旧工作方式消失、新工作方式出现的时候,你能胜任吗?

大环境很重要,人生中能自己掌控的部分也不少,就得靠自己了。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2 10:4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端制造”要由本土市场养活
 如果机器人替代了人,人往哪里去?事实上,三年来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对就业的改善并不明显。过去两年,即便企业利润的反弹很快,可失业率仍保持在9%,只比最糟糕的2009年下降了1%。

  美国研究者在一份《全球制造业向本土的回归:神话与现实》报告中称:即便“再工业化”快速推进,使得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迅速丧失,也不会给美国人带来更多就业,因为这些直接的生产岗位只需要机器人来完成。

  经济学家李才元认为,金融危机后各类新科技、新工艺的应用,短期看一定会淘汰部分旧工种、旧工作,但同时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

  “按价值链的倍乘效应,一个高端制造岗位,通常可以带动三个以上中低端岗位,比如围绕机器人生产,就会相应产生职业培训、人才培养、系统管理和生产服务等多个后续岗位”,他说,长期而言,新兴产业链的形成,并不会真正减少人的就业空间。

  比如,在互联网和信息化产业兴起之前,很难想象坐在家里就能在“淘宝”之类的网站上开店或购物,也很难想象快递物流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以说,工业化进程本身就是一个“机器替代人”的过程,当机器帮助人类完成了许多低端、笨重、重复性的乏味工作后,人类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学习、创新、研究、交流及艺术等活动。

  在李才元看来,人类由“体力时代”向“物力时代”、再向“智力时代”的进化,是不可逆的,而这正是文明不断升级的大趋势。

  眼下最应关注的是,美欧的发达国家经过三年调整,金融泡沫基本上挤干净了,正大力发展科技和新兴产业,一旦他们抢先一步将“新兴产业链”构建起来,“中国恐怕又要沦为人家的低端打工仔”。

  美欧“再工业化”以及智能机器人的应用,已经发出信号,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处于大爆发的前夜。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贾根良认为,这次科技革命带来的最明显的变化是,“直接的生产领域中几乎看不到人影了,它将基本上实行数字化自动生产,以加工和制造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有可能成为历史的遗迹。”

  在这一大转型的历史时刻,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如果赶不上,其经济崛起进程很可能被中断。占领了高技术和高端产业的“高工资国家”,仍会打败技术落后的“低工资国家”,就像当年英国人用纺织机打败中国、印度的手工织品一样。

  历史上,凡是依靠出口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国家,最后都不可能真正发展起来。贾根良认为,中国必须下定决心自主研发核心和关键性技术,不能寄希望于依靠别人,要利用好庞大的国内市场,让它成为中国自主技术和产业得以孵化的土壤。

  “19世纪末的美国为什么能超越英国?不是靠传统产业,也不是靠国外市场,而是靠当时的战略性新兴技术,靠严格保护国内市场和对国内市场的独占发展起来的。”

  他表示,“基于此,我们必须要摆脱目前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的控制,通过建立独立自主的产业链高端环节,打造国家产业价值链。”

  任何形式的生产力进步都需要相应的消费力增加来支撑。当年美国的老亨利·福特创造了T型汽车的流水线生产,但如果他不付给工人双倍工资,就没有人能买得起他的汽车。这正是消费升级和本土市场的战略意义。

  “金融危机前的全球化分工是畸形的,落实到中国就是,农村生产补贴城市,城市生产补贴老外”,李才元说,这使得中国市场看似很大,实际上老百姓收入过低,市场的真实需求严重不足,再加上市场开放过度,技术对外依赖,本土的产业价值链一直没办法形成。

  如今,美欧的“再工业化”战略,本身就意味着要“关起门来扶植和培育自己的新兴产业”,各种类型的市场壁垒和贸易保护主义发生是必然的,美欧的高科技很难换得来,中国对此应有清醒认识。

  李才元认为,中国必须坚定地走“内生性循环”之路,做大本土市场,做强本土企业,向当年的美国一样,依靠中国国民收入倍增、消费升级,来培育和养活中国自己的高端制造产业链,这样中国经济才能循环向上、生生不息。

  他承认,中国目前转型难度很大,“我们人口多、技术差、货币弱、泡沫大,不利因素很多,但动力也最足”,因为中国没人再愿意继续“拿8亿条裤子换飞机”了。

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2/0710/c1004-18480984-3.html
家家都有機器人
http://www.newsmth.net/pc/pccon.php?id=7845&nid=29566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3 09:34:5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人家美、日、欧等中小学生机器人大赛,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了,我们的近几年才开始啊,落后了许多,机器人大兴的时代就像PLC 变频器一样,绝大部分是外国品牌,国家应该从产业上扶植几家企业搞PLC 变频器 机器人,在某些行业以补贴的方式让其大量推广使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6 20: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机器人的优势在于能够耐疲劳的从事频率快的工作,在工厂的实际生产过程中上下工序的产能不均衡,很容易造成机器人的实际运行效率降低。建议企业在投资机器人的时候,根据实际情况而行,不要图时髦。最后让机器人带上"效率不高"的帽子,遮了投资调研不周的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8 12:03:2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将落伍?

我们如何才能不被第三次工业革命所终结呢?除了需要不断地在政治、社会与经济各层面上的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参与新工业革命所需的宽松发展环境之外,我认为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首先要抓教育。新的工业革命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当前以应试为主的教育方式不能适应这样的需求。当务之急是,如何才能改造出、创建出一批能够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具有全新机制的教育机构。

第二是要有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不断创新是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原动力。没有创业的创新是无本之木,只能是多几篇论文,多几个科技成果奖而已。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创业环境还较差。从对青年人的普及创业教育,到国家政策对创业的支持,以及社会对创业失败的宽容度都很不够。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产业投资在我国还远未成气候。鼓励更多人去创新创业,打造一个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理顺创业板市场,是我们能够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机遇的一个必要条件。

三是政府角色的变化。在新工业革命到来时,政府要及时转变角色。在工业革命中一大批传统的企业、传统的行业要被淘汰。有死才有生。政府有可能会去帮助那些落后国有企业和近期内能提供很多税收的旧行业,人为阻碍企业的更新和社会的进步。追求增长速度,热衷上规模的粗放式增长模式,正好与小型化、个体化、多样化的新工业趋势相悖。在以个性化、多样化为特征的新市场中,政府的运营机制很难适应瞬息多变的技术与市场。在新工业革命中,政府不转型,企业难转型。

http://www.cankaohome.com/hqsb/2012/7-17/1393.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01:4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外媒:中国经济的真正威胁是巨大的制造业泡沫

关键段落摘录:

中国经济真正的威胁更加巨大和持久:制造业泡沫。

通过提供补贴、廉价劳动力、宽松政策和操纵人民币,中国成功吸引了很多美国公司将其工厂迁至中国。但受不断攀升的劳动力成本、对政府支持窃取知识产权行为的担忧和生产时间滞后等因素的影响,陶氏化学、卡特彼勒、大众和福特等公司已决定将部分生产部门迁回美国本土。

但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政治压力不足以迅速带来改变,而一系列飞速发展并不断融合的技术将打破现状。

这些技术包括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AI)、3D打印和纳米科技。这些技术此前发展缓慢,但现在开始迅猛发展。

未来的十年,这些技术将会迎来进一步发展。制造业所用的材料和生产技术将跟现在中国和美国以生产线为基础的加工过程完全不同。

即便中国工厂配备了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和3D打印机,能实现自动化生产,将原材料大费周章地运到中国,在中国组装成品后再运回美国将不再是明智之举。制造业将会再一次回归本土,工厂将会建在靠近原材料或市场的地区。

所以中国需要担忧的理由很多。制造业回归美国是不容置疑的,不是这个十年。就是下个十年初。但美国失去的同类工作岗位并不会回归:未来这些岗位将不复存在。那么新的岗位会是什么呢?我们只能猜猜看。(维韦克·瓦德瓦)

http://finance.ifeng.com/news/macro/20120725/6818687.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2-22 22:37 , Processed in 0.161411 second(s), 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