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11|回复: 0

[【其它】] 让我们的人口政策回归理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5 22: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薄文军


  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专家葛延风、喻东、张冰子联合撰文提出,我国的人口红利加速消失、老龄化加速以及未来可能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将成为新的重大挑战。建议尽快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可考虑全面放开二胎。否则,越晚越被动。(2012年7月4日新华网)



  尽管近年来不断有专家学者对计划生育政策问题提出质疑,但像这次由体制内的官方专家公开提出放开二胎政策的建议,还是第一次,其社会影响力也可想而知。相关媒体以《国务院智囊建议全面放开二胎:越晚越被动》为题对此进行报道和转载,也足见其震撼力之一斑。
  我们的人口政策,主要是以“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实行了30多年。但是,这一政策到底取得了多大成果,带来了多少正面和负面的效应,却一直是本糊涂账。因为很显然,在计划生育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不仅普通国民难以了解全面准确的信息,就连是一些政府高官、资深专家,也未必了解更多真实的情况。
  葛延风等三位专家在文章中指出,“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我国的生育水平远低于1.8的官方公布水平。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按户籍人口计算则出现了低于1的超低水平。各方面的数据和信息均显示,我国生育水平已经明显低于2.1的更替水平。同时,按照国际经验,城市化、工业化和受教育水平提高等因素还会进一步加剧这一趋势。”这说明许多专家掌握的信息,与政府公布的信息之间存在差距。而这个差距很大程度上则是影响政策导向的关键所在,是“挺独派”专家赖以掌控政策主动权的基础。对此,我们不能不说,如果一项基本国策是建立在错误信息基础之上的,那将是我们的时代、社会和民族的悲哀。
  而即便是信息准确又能怎样呢?耳闻目睹的事实告诉我们,在人口和计划生育问题上,同样的论据可能在支撑着不同专家截然相反的观点。有人说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严重不足,需要延迟老年人退休时间。有人说未富先老,需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化养老的质量和水平。有人说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有人说把繁重的养老任务压给政府和社会不现实,需要老年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有人说我们的人口压力依旧很大,年轻人就业困难,需要巩固计划生育成果,长期维持低生育水平。有人说我们的劳动力补给严重不足,蓝领、农业无人去干,许多企业招工困难,需要放开计划生育政策,补充新鲜血液。
  种种迹象表明,在人口和计划生育问题上,我们又犯了“主题先行”、“逆锋起笔”的老毛病。先有论点,再去找论据,将原本还相对客观的一些问题改头换面,为我所用。挺贬双方最终找到的是同样的论据也全然不知。
  在我看来,我们长期奉行的“一胎化”确实减缓了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但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告诉我们,人口增长问题是受到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等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从全球情况分析,有的地方想发展人口却发展不起来,有的地方想控制人口却控制不下去。有的人没有受到限制他们也不想生孩子,有的人被管理部门追得满处跑却坚持要超生。欧洲的许多国家长期面临人口的负增长,中国的许多边远地区同样也是人口增长缓慢。这是地理因素和文化因素决定了的,而不是受强制政策制约的结果。从生态环境、自然条件分析,中国的绝大部分地区处在一个适宜人口增长的区域,你想不让它增长也难,“一刀切”的人口控制政策并不符合自然规律。
  有专家也指出,经济发展跟人口总量关系不大,起码不是成反比例关系。目前我国人口数量是有史以来最高的,经济实力也是有史以来最强的。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包括80年代,我国人口绝对比现在少,但经济发展却也绝对比现在差。日本、新加坡,以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的人口密度远远超过中国大陆,但其经济运行质量却远远好于中国大陆。有专家甚至拿中国和印度进行比较,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印度人口迟早要超过中国。但印度是不控制人口增长的,其老龄化程度也就比中国低,其未来一段时间的劳动力补给自然要好于中国。而与此同时,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都保持了较高、较快的人口增长速度。不管怎么说,一个自然状态的人口大国必然占有人口优势,而一个畸形的老龄化的人口大国就真的毫无人口优势可言了。
  在人口问题上,我们的许多专家只是简单的数学家,并不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他们掌握的运算方式只是“加减乘除”。其实,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是不能简单用加减乘除来计算的。中国公民目前实行的是以核心家庭为基本单位的收支核算方式,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三口人居住和四口人居住是没有多少区别的。三口之家需要一套家具、一组家电、一辆轿车……而一个四口之间却未必需要在此基础上增加三分之一数量的耐用品。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三口之家每月的食品、日用品等基本生活消费是1000元,四口之家也绝对不需要增加到1333元,因为其统筹程度、利用效率可能会更高些。作为玩具、童装、图书之类儿童用品,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来说,都是一次性消费品,而对于非独生子女家庭则可以接续使用,这一般也是不需要增加更多成本的。
  家庭内部开支如此,整个社会的支出同样如此。打破“一胎化”格局,国家在文化、教育、卫生、交通等方面的投入绝对不会按照人口增长比例简单增长。因为这里边同样有个资源统筹使用和充分利用的问题。说到“一胎化”时代的社会支出,有一点却是刚性的、纯增长的,那就是从上到下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机构、研究机构。从办公场所,到车辆、设施、人员工资、办公经费、研究经费、考察经费、会议经费,这些都是在计划生育政策下凭空产生的。没有人计算过,用这钱我们可以多养活和维持多少人口。
  “一胎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家长对孩子的心理预期,改变了家庭生活方式和理念,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发展轨迹。对于多子女家庭来说,有一个孩子成为公务员、事业编、白领员工也就足够了,甚至没有也无所谓,因为许多家庭都没有,因为这个家庭跟其他家庭在这方面的差距可能只是30%、50%或者60%。而对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孩子上不了大学、坐不了办公室,农村孩子进不了城市似乎是不能容忍的,因为这个家庭跟亲戚、朋友家庭的悬殊很可能是100%。“独生子女”家庭输不起,这一观念在多数家庭已经根深蒂固。
  值得一提的,尽管我们的人口政策叫得震天响,但当前我国农村家庭二胎率依然很高,三胎、甚至多胎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而在城市,一些企业精英、大老板、演艺界人士、个体户也在通过非常规方式突破计划生育政策。唯一真正受限制的只是机关单位的干部职工。因为工作关系、人员编制、工资待遇等既得利益,他们不敢碰计划生育的高压线。而这个群体恰恰是中国人口的高智商人群,也是最有能力抚养孩子的人群。我们不想把城里人与乡下人简单对立起来看问题,但我们不能不说,在智力和素质方面,中国的人口正在进行着恶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现在全面放开二胎,我们实行的依旧是计划生育。只是由刚性的“一胎化”,向相对人性化的“二胎化”转变。这应该是一种相对稳妥的过渡形式,而最终我们的人口政策应该回归理性——“生是一种权利,不生是一种自由”。可我们的现行人口政策昭示的,却是“生(二胎)是一种罪过,不生是一种义务”的古怪哲学。这些问题值得深思,尤其是那些自己不想再生就感觉放不放开无所谓的人们,应该对此有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20120704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80ecbb0102e3co.html?tj=1
是时侯考虑人口政策问题了,但应该仔细衡量然后再行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6 23:51 , Processed in 0.20539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