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43|回复: 0

[【其它】] 考试与亲情不该成“两难选择”(议言广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14 09: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8175406.html

考试与亲情的选择?你选哪个?

2012年06月14日05:4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湖南长沙一位母亲在陪送女儿参加高考的路上被车撞倒,在交警和路人劝说下,女儿含泪继续赴考,母亲经抢救后已脱离生命危险。惨烈的车祸,为何引来众议纷纭?考试与亲情的选择,为何成为道德难题?含泪赴考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社会心理基础?

  

  道德评价不能忽视具体情境

  北京读者 陈 恒

  女儿含泪赴考,被一些人解读为舍母赴考,进而上升到高考与母亲谁更重要的价值层面,对女孩进行道德批判。然而,道德评价不能忽视具体情境,对于具体情境下的个体选择,不宜上升到道德高度进行抽象评价。

  带着美好心愿送考的母亲,瞬间倒在血泊之中;考试时间分秒迫近,交警和路人纷纷劝说“你好好考试,母亲我们来照顾”……置身此情此境,大部分人恐怕都来不及对考或者不考进行理性权衡,更没有时间对“母亲和高考谁更重要”做出价值判断。选择陪在母亲身旁,给予精神支持,当然可以理解,但选择继续应考,不负母亲期望,同样也无可厚非。

  抽象的道德评价,在女孩面临的两难前,显得有点大而无当、苍白无力。这也提醒人们,抽象的道德原则必须与具体的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更多地考虑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和两难,才能真正彰显道德的导向意义和人文关怀。不论具体情境、不问青红皂白,占据道德高地、挥起道德大棒进行价值评判,容易把具体情境中的问题简单化、绝对化,也少了一份对当事人的理解和关怀。

  道德原则应该推崇,价值标准应该坚守,但抽象的道德原则和价值标准不能用来剪裁一切现实行为,尤其在这个日益复杂而深刻的时代。对含泪赴考的女孩与爱心拳拳的母亲,最好的关注或许应是无声的祝福。

  

  高考神话制造伦理困局

  湖北读者 晓 曦

  “母亲送考被撞,女儿含泪赴考”,为什么一个小姑娘的选择,会成为招来各方争议的价值命题?

  参加高考,还是陪护母亲?这两个选项并列,已经说明,在当前的社会认识中,高考的重要性,已经可以与亲情相较。也正因此,这才会成为一个怎么选都对、也怎么选都错的伦理困境。

  围绕高考的各种新闻,无不指向高考的重要性。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为避让高考推迟半小时召开,迟到3分钟不能进考场的考生自杀身亡,甚至有家长为了消声护考毒死小区的青蛙,像车祸中的母亲那样陪护送考更是天下父母的缩影……

  诚然,虽然高考已经不是从“草鞋”到“皮鞋”的唯一分水岭,却仍然是社会流动的重要渠道,文凭、学历的竞争也仍然是“拼爹”之外的主战场,这样一场考试中,仍然寄托了太多个人和家庭的期望。或许,女孩在考试和母亲间的艰难抉择,正提醒我们,社会上升的渠道还太窄,人才脱颖而出的方式也还太单一。只有淡化高考作为垂直流动独木桥的功能,才能让困扰的女孩选择亲情、让迟到的学子选择生命。

  充满期待的送考路突发车祸尽管是极端个案,却折射出潜藏在“高考热”深处的社会焦虑。如果能拓宽成材的渠道、增多上升的选择,对高考也就能多一份泰然处之。这是社会管理者对含泪赴考理应做出的回答。

  

  微博之论

  @方舟东江:从报道中看,母亲的伤势不会太重,否则交警和路人也不会劝说女儿离开去参加高考。但对女儿来说,面对陪护母亲还是参加高考这两个选择,孰轻孰重,自有她的考量,而这考量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社会的现实和道德判断。我赞成视情况而定,不宜一概而论。

  @我爱大海:类似情况让当事人不得不陷入情与理的两难选择。不管是家长还是考生作出任意一种选择,我们都应充分理解他们的善意和大爱,都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而不是肆意通过媒体放大他们的伤痛,让他们在哀痛的同时承受更多来自社会舆论的压力。

  @山东常睿:是否真正需要照顾陪护,应该看母亲伤情而定。如果需要陪护,就应该放弃考试,来年高考还有机会,毕竟亲情伤情如果失去机会,就无法弥补。假如母亲伤情不碍,含泪离去参加高考,转化为力量,未尝不可。

  @金阙前开:贫者通过高考可以富贵,微者通过高考可以显赫,社会和家庭把高考视为“鲤鱼跃龙门”的头等大事。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节点,过度地关注高考会夸大高考对于人生的意义。君不见每年高考时,社会总动员,不仅会增加考生的心理压力,也会带来社会拥堵等各种公共管理问题。

  @风吹柳花满店香:所幸,事情走向了好的方向。母亲脱离了危险,女儿也顺利参加高考,母亲和女儿都不必面临更多的压力。社会舆论不应该用严苛的道德标准对女孩的选择进行穷追猛打,让一个刚刚高中毕业的孩子,多受一次伤害。

  @银河倒挂:如果没有那么多父母陪护送考,可能就不会有这样的悲剧发生,这也说明,当前学生亟待提升自立、自理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一次高考,而是培养有健全身心素质、有独立处事能力的学生。

  (观点来源:人民微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6 13:30 , Processed in 0.09422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