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69|回复: 0

[【其它】] 工具理性与创意学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5 15:3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 李弘祺 最后更新:2012-05-04 07:56:27


真正有创意的学问只要纸和笔就可以了,而且只要你肯花时间,便可以读得懂

1979年,我有次在斯坦福大学休假,不意触及几何平均与算术平均的问题,虽然大概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但不能确定自己的了解无误,就去问我的一位数学家朋友,萧荫堂教授,他简单地确认我的了解还算正确,但是告诉我说,如果想进一步知道有关数学统计的问题,可以看某本波兰人写的书。萧荫堂教授随即就把那本书丢给了我。

我读了一大半天,经过一个多礼拜,连第二页都无法翻过去。整本书密密麻麻都是公式,所以只好掷笔三叹,承认隔行如隔山,回去跟萧荫堂教授讲,实在没有办法看得懂。他听了大笑,告诉我说,如果先看过另外一本书,那就看得懂了。于是我就跑去图书馆借那本书来看。果不其然,这本书仍然是天书,我只能仰天长叹,觉得自己天分何以这么有限。过了几天,我又去找萧荫堂教授说,实在看不懂。他又笑笑说,如果您看了一本统计学概论,而在那之前学过微积分,那么就看得懂了。我说这岂不是要花个两三年功夫,我才能真正知道“数学平均”的奥秘。他说看得懂那本波兰人写的数学统计的书,就有博士班学生的程度了,所以是要一些时间,但也不至于要那么多的功夫,大约一年多就够了。

这件事已经过了三十多年,我也一直不曾有计划或系统地读有关数学统计的东西。但是按照萧荫堂教授的说法,要看得懂数学的书,只需用一支笔、一块橡皮擦和一些纸,花一些时间,这就够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我觉得他的意思是更不需要什么仪器或工具。对他来说,这才是数学家的真正境界,简直就好像哲学家或艺术家一样。有些数学家用计算器来推算圆周率的数值,虽然可以推到小数点后的几百万位数,但在他看来,这不过是拿计算器这个工具反反复复的“机械”工作,完全没能达到创意的境界,不算是真正值得学的数学。

说起铅笔,说起仪器,这些都是工具。对什么是“工具”,我是一再地反复思考。显然,在萧荫堂教授看来,越不用工具,创造性才越是彰显;用了很多工具的,往往都只是替人家作注解。像爱因斯坦的理论,人家必须用复杂的天文工具来证实,但他可是在邮局做事时,用包装纸写出来的。如果用库恩(Thomas Kuhn)的话来说,爱因斯坦是创造典范的人,其他很多物理学家做的不过只是继续发展这个典范,是做“常态科学”(normal science)的事。后者便常常借用许多不同的工具,而不像前者只靠一支简单的笔。借用大量工具来做学问的人,工具一旦被控制、被剥夺,他就如同丧失了自己,变成了“我不在,故我不思”了。不思了,当然失去创造力。

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被迫和他的工具疏离,因为工具被资本家控制了。这就是有名的“疏离”的观念,是马克思年轻时就发展出来的,是非常深刻的分析。能控制工人维生的工具的,最主要是国家或是大资本家。无怪乎梭罗(Thoreau)反抗麻州政府的税制时,跑到波士顿城郊的瓦尔登湖,逃避缴税。他亲手造铅笔谋生,同时写作著名的《湖滨散记》。他依赖铅笔维生,带有充分的象征意义,对一个作家来说,铅笔是不可剥夺的重要工具。

人被迫和他的工具疏离,这是资本家控制“无产阶级”的方法。因为阶级的剥削,遂种下共产革命的种子。人很怕失去工具,不愿随便让人家控制工具。而资本家要控制人,他就必须先垄断他的工具。

数学家瞧不起工具性的研究,这是很值得重视的现象,这个现象或许不能从马克思的角度来论述,但是现代科学仰赖工具的情况日益严重,像原子加速器,或是纳米的实验室,这些都只能仰赖资本家或国家(或学阀)的力量才能建造,缺乏这样的“工具”,许多实验无法进行,对学术和社会的影响非常巨大。

许多学科必须通过仪器或机器的使用来进行,因此谁控制了“工具”,谁就控制了该学科的内容和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

我常常在想,仰赖仪器或工具的学科,真是与艺术、哲学或数学这些充满创意的学术有天壤之别。上面说,只要一个人循序自修,阅读教材,他不只可以完全了解哲学或艺术作品,而且甚至于可以达到数学研究生的程度。但是他如果想要了解高温物理,或是一般的工程知识,那么就必须有使用各种设施及仪器的机会,没有这样的机会,就无法真正了解教科书的内容。这就使得这些学科充满了工具性。这两样看来不同的学术,其差别竟然是在于工具的取得与否,好似没有本质上的差异。

科技知识与人文知识的差别大概在17世纪以后被凸显出来。因为笛卡儿的影响,我们往往以为科技知识一般人读不懂,而人文艺术的知识则是一般人所可以读得懂的。其实读得懂或读不懂主要在于工具的掌握,而不在于学问的本质。

资本家、大学或国家控制求知的工具,美其名为高等的知识,是一般人所读不懂的,甚至于说不经过他们指定的老师或专家来教便学不会。许多知识就这么被垄断了。具有创意的学科,反而常常被认为不是专业知识,人人都可以自由发挥,而只要花点时间都读得懂。

当然,知识的累积不能不循序渐进,仰赖工具的使用与发展。但另一方面,正如我的朋友所说的,真正有创意的学问只要纸和笔就可以了,而且只要你肯花时间,便可以读得懂。我做中国教育史,随手拈来便可以提到像“解额”、“南北榜”、“省试”或“蒙求”这些名词。它们看似高深莫测,但是只要花一些时间也就看得懂。然而,历史的知识毕竟还是必须通过掌握基本数据才能得到初步的认识。另一方面,只要借用工具书,却又很容易看得懂它们。工具的掌握的确很重要。但工具本身当然不算“学问”。

由此看来,定义学术的本质不应该以工具的使用为标准。一门好的学问应该是如何能在不受工具的限制之下,仍然发展合乎理性的思维,以让那些具有追求之心灵(inquisitive mind)的读书人容易了解,并且读起来有趣,一辈子都受益,不断地想再读它,而且会因年齿长大而了解益为深刻,这才是最有创意的学术。

也许可以这么说,天下的学问都是相同的,但必须对现有的成果尊重,并努力探索如何可以突破。只依赖垄断工具,不加思考地认为使用越复杂的工具的学问,才是真正高深的学术,这是资本家或政治机器控制人的创意和独立思考的托词。探索伟大的自然和其中的奥秘,人一定要仰赖工具,并不断改善它的使用,但是人的最大挑战就在于避免工具的被控制或垄断。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反省这些课题时,认为科技知识仰赖的不外是“工具理性”。虽然他说的和我这里讲的并不完全相同,但韦伯的用语却很有趣,非常生动地替科技知识作了贴切的描绘。

(作者为历史学教授)

http://www.infzm.com/content/74858

科学不等于真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08:38 , Processed in 0.12992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