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29|回复: 0

[【教育时事】] 魏延的尴尬和愤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14 01: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魏延的尴尬和愤懑

  论及魏延与诸葛亮两位历史人物的时候,大多数中国人的头脑中,都会闪现出两个截然对立却又栩栩如生的形象:前者是“食人之禄而杀其主,住人之地而献其城”的奸诈小人,其依据来自《反长沙》;后者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臣贤相,是万世楷模。前者浮躁贪功而常常造成重大失误;后者一生谨慎小心而终成大事。后者名垂千古并受百代敬仰;前者身首异处遭后世唾骂。

  其实,西蜀政权中的这两个重要人物,并不是小说或戏剧中的那两个人物。魏延的“那一个”形象,是《三国演义》和传统戏剧的艺术渲染与概括,同历史上的“这一个”魏延根本不同,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也相去甚远。“那一个”魏延首次亮相,就是杀韩玄、救黄忠、献长沙、投刘备,而又被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喝令斩首,可谓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人头虽然勉强保留于脖颈,也只是“权且寄放”,如以后再有过失,则要新账老账一齐算。魏延已被西蜀当权者目之为不忠不义的异己,仅有一点利用价值。

  历史上没有魏延反长沙一节。赤壁之战后,刘备南掠江南诸郡时,韩玄以太守之职留守长沙;黄忠以中郎将之职与刘表从子刘磐驻守在湖南攸县,二人在刘表病逝、刘琮降曹后,已经隶属于曹魏;魏延则是刘备的部曲。部曲者,忠实的私兵。由于地位低下,故此时名不见经传,其渐露头角始于跟随刘备进取四川的战争中。《三国志·魏延传》第一句即说:“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根据以上史料看,韩玄、黄忠、魏延三人互不隶属,且根本不在一地,《取长沙》这出戏不可能上演。历史事实是,从魏延、诸葛亮先后投奔刘备起,直到刘备白帝城病逝,这两个在西蜀政权诞生中分别建立了重大功勋的人物,共事于刘备的割据之业,却没有机会过从交往。

  诸葛亮公元207年投奔刘备,虽较魏延晚一些,但从“三顾茅庐”后,就成为刘备的股肱。魏延在公元219年以前,最高军衔是牙门将军。以魏延低微的身份,不可能同诸葛亮交往,甚至没有谋见一面的理由。刘备是出名的枭雄,自然十分警惕有人依样画葫芦孵化出枭鸟。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对刘备特性知之甚详,不会与外臣私交,不可能同一个牙门偏将存在来往。

  魏延因忠诚勇猛和刘备的识人之明,破格地脱颖而出。公元217年夏,蜀、魏定军山之战,以夏侯渊被斩、刘备全胜而落下帷幕。公元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并要返回成都经营后方。由于汉中军事、经济地位的显要,所以“当得重将以镇汉中”,“公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出乎众人之所料,“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任命一发,一军尽惊”。此前的魏延,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等高级将领比,在刘氏军事集团之地位相去殊远。关羽远在荆州,其他诸人均在刘备身边,刘备置张飞情绪和全军议论于不顾,而破格任用魏延,不仅反映了魏延杰出的军事才能,也反映了魏延深得刘备的信任。如果魏延“脑后生有反骨”,焉能受此重任!而又焉能不辱使命!第二年,蜀汉政权在成都建立,加拜魏延为镇北将军。一夜之间,魏延由牙门偏将成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雄踞一方的藩臣,其显赫地位,可与关羽比肩为贰。应该说,这是魏延人生中最为得意的时期,虽然在军事将领中排列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之后,但能获得刘备的信任和放手使用,则是作为下属的最大荣誉。

  刘备之后,西蜀进入诸葛亮时代。“建兴元年(公元223 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一句话,诸葛亮集军政财文大权于一身,刘禅已成为图章皇帝。这时的魏延,也进入人生的尴尬时期,一方面,他的职务爵位都在大踏步升迁,在诸葛亮封侯同时,魏延被封为“都亭侯”。公元227年,在任命马谡遭受街亭之败后。诸葛亮从第三次“北伐”开始,任命魏延督前部(前敌总指挥),领丞相司马(国防部长),凉州刺史。公元230年,魏延与曹魏名将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大战于阳溪,并获得全胜。军事胜利给魏延带来更多的荣誉,升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即持有皇帝符节,代皇帝出巡),进封南郑侯。

  请注意将军前边的一个“大”字,关羽最高的军衔是前将军;张飞是右将军迁车骑将军;马超是左将军迁骠骑将军;黄忠勉强是后将军;赵云最高军衔是镇东将军,后因箕谷之败贬为镇军将军。他们军衔上均没有“大”字。在爵位上,魏延的南郑侯属于县侯,高出诸葛亮武乡侯一个等级。关羽是汉寿亭侯,张飞是西乡侯,李严虽负白帝城托孤之重,也仅是都乡侯,黄忠虽立有诸多功勋,爵位仅是没有采邑之地的关内侯。截至诸葛亮病逝魏延出事止,在蜀军诸多将领中,授“征西大将军”军衔的,惟魏延一人;获得“假节”这一殊荣的,也只有张飞、诸葛亮、李严、魏延四人;惟关羽远在荆州,有着相对的独立性,因之“假节钺”(即拥有代皇帝巡察,可先斩后奏的权力)。魏延较之前四个,获得的荣誉为最高;同关羽相比,互有高低。在之后,蒋琬虽也有过“大将军”封号,但已是诸葛亮、魏延死后,不可以类比。

  然而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则是遭受打压与排挤。

  刘备时,诸葛亮仅为之赞画运筹,重大的政治、军事决策,都由刘备拍板定夺,参与决策的是庞统、法正。后刘备时期,政令军令皆决于诸葛亮一人,魏延一再升迁,与其说是诸葛亮对魏延功劳、才能、德操的肯定和褒奖,莫如说是对他以安抚手段加以排挤疏远。

  陈寿把魏延是作为“贰臣”立传的,与刘封、李严、杨仪诸人等量齐观,不存在为尊者讳嫌疑。即令如此,陈寿也未再举出与诸葛亮之间存在其他分歧的事例,更没有魏延贰臣作为的记载。

  诸葛亮出兵“北伐”时重用荆州籍,打压涿郡籍代表人物魏延比较明显。第一次出兵“北伐”,破格提拨马谡“督前部”,不用涿郡籍魏延、益州籍宿将吴壹就是一突出例证。打压排挤归打压排挤,魏延毕竟是不可多得的军事干才,要取得“北伐”的胜利,还得利用魏延“善待士卒,勇猛过人”的才具。与此同时,诸葛亮又十分器重先为参军后迁长史的绥军将军杨仪。

  杨仪何人?杨仪字公威,襄阳人,原是荆州刺史傅群主簿,背叛傅群投靠关羽,被刘备任命为左将军曹椽,后迁为尚书。因与尚书令董巴不和,被降职为没有封地的弘农太守虚悬起来。诸葛亮当政之后,因了襄阳籍贯,启用杨仪为参军,迁升为长史,加绥军将军,为诸葛亮“规画分部,筹度粮谷。”诸葛亮死后不久,又因同蒋琬争夺先后不果,后悔当初领军回汉中时,没有乘机领军投奔曹魏,被揭发出来在监狱自杀。

  魏延、杨仪关系十分紧张。“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闹到水火不能相融、冰炭不能共器的地步,以至要举刀杀人,也够激烈了。

  对此,诸葛亮持什么态度?诸葛亮只是恨恨连声,却又“不忍有所偏废”而保持中立。费祎深刻领会诸葛亮胸怀,居中充当润滑剂,经常调解劝说,以至召开会议时,要坐在两人中间,以防变故出于突然。

   在等级森严的专制社会,杂牌的绥军将军、相府长史与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凉州刺史的地位相去殊远,魏延没有理由同一个下级将领过不去,杨仪没有理由蔑视魏延,更没有胆量同魏延怒目相向。正常情况下,杨仪即令有不同意见,也只能委婉提出,或者私下讲给诸葛亮,何止于争论得魏延要拔刀杀人!杨仪敢以下犯上,当然是有恃无恐!恃什么?明眼人自然看得明白。作为三军主帅的诸葛亮,面临如此局面竟不置一词,真的无法解决么?

  别说是最高级别的军事会议,即令是芥菜般的小部门,两个部属不顾大局地闹纠纷,常常使会议炸场子,主持会议的主官绝不会漠然置之,他必须立即制止,私下谈话,评论是非,绝不许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如不能解决,会断然采取组织措施,太丢自己的脸面了!再想想刘琰同魏延不和时候,诸葛亮不仅严厉斥责了刘琰,刘琰还写出深刻检讨。即令这样,还是被诸葛亮赶回成都,这是多么的果断!

  杨仪的目无副帅,诸葛亮恨恨连声而不予解决,只能理解成诸葛亮是杨仪的幕后主使,有意唆使纵容杨仪牵制魏延。没有诸葛亮背后支持,杨仪不敢肆无忌惮。身处是非漩涡的魏延心知肚明,他的杀杨仪,就是要杀给诸葛亮看。将帅不和,勾心斗角到这个程度,还“北伐”什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d4e95401011nu7.html

魏延,悲剧人物;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平反。

诸葛亮,你敢直面魏延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21:40 , Processed in 0.17921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