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159|回复: 0

[【社会视角】] 卫生部长称医改已下定决心:再深的水也要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13 10: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2年04月12日05:49      人民日报


编者按:自2月23日起,“人民观点”栏目推出了“深化改革认识论”系列评论,分别以《宁要微词 不要危机》、《不失时机 攻坚克难》、《重点领域 重点突破》、《立足国情 循序渐进》为题,对当前改革形势及任务进行阐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今天起,我们把视角对准部分改革的重点领域。这些领域的改革取得了哪些关键性进展,面临着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如何调动最大的力量攻坚克难……来自这些领域和地方的负责人,将结合具体的改革实践畅谈经验和体会。今天,我们邀请卫生部部长陈竺,一起走进医改前沿。

□ 新医改是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最为深刻的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前已进入“深水区”,正在“全面攻坚”

□ 医改之复杂,在于涉及了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需方与供方、医生与患者、改革与投入等多方利益关系

□ 再深的水也要趟。我们只有勇于首先改革自己,才能得到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理解

□ 改革需要与时间赛跑。改革越深入,越无法孤军奋战

“全面攻坚”更需“顶层设计”

本报评论部:在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中,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无疑最牵动人心。2009年深化医改全面启动,一个多月前,国务院又印发了《“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新一轮医改中,“顶层设计”的意识更为明确。这是为什么?

陈竺:这一轮医改是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最为深刻的一次。我们首次确立了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从2009年4月启动至今的3年来,参加基本医疗保障的人数已经超过13亿,占到了95%以上,特别是新农合制度让广大农村人口享受到了基本权利;基层综合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已建立了基本药物制度,70%以上的地区拥有了达标的县乡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老百姓得到了实惠,也表明了改革方向的正确性。

如今,医改已进入“深水区”,各种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躲不开、绕不过,处于“全面攻坚”阶段。我们有个强烈感受: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注重宏观指导、加强末端治理,是推进医改的战略性举措。

本报评论部:如何才能确保“顶层设计”的科学性、操作性、持续性和有效性呢?

陈竺:医改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顶层设计”就举步维艰。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在不断调整改革医保制度。我们的体会是,不管选用什么模式,都必须尊重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律,注意制定与本国国情匹配的改革目标和路径。

从路线设计上,3年来,医改大体沿着“局部试点——总结经验——更大范围试点——进一步总结”的路径推进。这样做,是希望把改革的风险降到最低。像公立医院改革,我们采取了“先易后难、先基层后中心、先农村后城市”的做法。为什么?因为县级医院担负着9亿中国人特别是农民的看病就医任务,是连接城乡卫生资源的枢纽,特别是近3年公共财政投入大,县级医院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且费用相对较低,因此改革成本也相对较低。从县级医院做起,可以实现居民看病就医90%不出县,有利于优化城乡医疗资源合理布局。

一个好的顶层设计,应该是在中央层面明确基本的理念、原则和基本路径,尊重地方的首创精神,还要注意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特别是将地方自主决策和加强顶层指导有机结合起来。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但一定要明确责任主体,这样才能增强改革动力,提高改革效率。

第二頁

以更大勇气和智慧破解“利益关系”

本报评论部:医改之所以复杂艰巨敏感,在于它是涉及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需方与供方、医生与患者、改革与投入等多个维度的世界性难题。怎么处理这些关系呢?

陈竺:医改之难,就难在如何处理好这些利益关系。坦率地说,看法不少,议论很多,有些还存有分歧。但这不要紧,改革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在探讨争论中凝聚和扩大社会共识的过程。

事实上,在一些关键问题上,我们取得了不少共识。比如,过度市场化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医疗卫生行业的基本属性,而过分强调政府“大包大揽”在现行经济条件下并不现实,也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律。再如,财政投入是重要保障,但是单纯的投入增加并不意味着服务效率的必然提高,还必须靠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匹配。又如,“保需方”需要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但确保群众受益,又要通过对公立医院基础设施投入和实行绩效工资改革等多种途径“保供方”。带着这些共识,我们会以更大的勇气,找到重点突破口,深化医改。

本报评论部:改革穿行在“两难”之中。不过,我们注意到,医改并没有畏难,恰恰在迎难而上。像公立医院这一群众关切、利益关系复杂的改革,已列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目前,有破题的方向了吗?

陈竺:公立医院的改革是块“硬骨头”,会对解决当前百姓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重要意义,但涉及的利益链条很长,不可避免地触及药品生产流通、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患者等不同领域和群体的切身利益。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卫生部下定决心:再深的水也要趟。我们只有勇于首先改革自己,才能得到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得到兄弟部门的支持。

有人担心,如果破除以药养医机制,但政府投入却不能到位,对医院的发展运行不利,最终还是会转嫁成老百姓的负担。

其实这种担心不必要。人们只看到政府直接拨款10%这个比例太小,却忘了,医保也是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而且是更主要的投入方式。事实上,现在多数县医院,50%左右的收入已经来自新农合。随着基本医保水平的提高,它会成为公立医院改革的最大动力和保障。更何况,去年全国门诊量达到了62.7亿人次。只要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提高医务人员的劳动报酬,取消以药养医不仅不会影响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还有利于从制度上化解当前的医患矛盾。

近来,陕西省加大财政投入,已在全部县级公立医院革除“以药养医”。去年底,浙江开始在6个县进行公立医院改革“以药养医”试点,通过调整价格、支付方式改革、加大财政投入等综合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受到地方、群众和医疗机构的欢迎,拟年内在全省推开。今年,这场改革将在全国300个试点县推开。

所以,深水区的改革虽然难度较大,但我有信心,只要认准方向,找准路径,敢于调整利益关系,一定会有所突破。

改革在与群众的期待赛跑

本报评论部: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有信心,也要有耐心。但往往百姓的期待和诉求非常急迫。对此,您是否有压力?

陈竺:必须承认,目前医改的进度效果与百姓的期待还有一定距离。改革需要与时间赛跑,同时,改革越深入,越无法孤军奋战。这既是压力,也是我们深化改革的动力,更需要顶层设计。
我们现在面临许多迫在眉睫的难题,包括各种利益关系能否协调处理好,医患关系如何正常,政策环境怎样完善,等等。而如果论“最大担心”,则是人才问题,尤其是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不夸张地说,它将关系医改的成败。

为什么这么说?从国际上看,医改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国民的健康长寿;从改革因素看,决定医改成败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而群众最强烈的呼声、最直接的评价,就是看能否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这一切,都指向了基层医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我国慢性病死亡人数已占因病死亡总人数的85%,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人需要的是日常社区诊疗和护理。而现状是什么呢?大医院的医生不愿到基层去,基层需要的大量全科医生十分紧缺。人力资源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政策支持不到位,这都是制约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障碍。

本报评论部: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基层人才队伍强不强,既是医改成功的“果”,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因”?

陈竺:对。人民群众得实惠是医改的最终目标,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医改措施能否全面落实,关键在于广大卫生人员能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医改。当然,基层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同样需要顶层设计。

总之,困难很多,我们也在积极努力用“中国式方法”破解这道难题。特别希望,在改革过程中,能得到全社会的关注、理解、包容和支持,为医改提供重要的力量支撑。

【背景链接】

新医改这样“设计”
核心理念: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向全民提供的公共产品;
基本原则: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
基本路径: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
重点内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公立医院改革。

“十二五”重要举措

重点突破: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统筹推进:继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快人才培养和信息化建设,加强药品生产流通和医药卫生监管体制改革。

加大投入:实现“十二五”期间医改投入力度和强度高于前三年的要求,切实落实“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入占经营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

采访整理

本报记者 白剑峰 李 强

(人民日报)

轉自
http://yiliao.qq.com/a/20120412/000693_1.htm

評論
醫改決心?這個口號喊了多久百姓已不記得了已麻木了,醫療高利益所牽涉的各個集團不是那麽好擺平的,改革者本身就牽涉其中,中國的國情是,不見棺材不落淚見了棺材也要死挺好一陣,等它們挺完了再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5 23:45 , Processed in 0.26901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