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443|回复: 4

[【转贴】] 我们都有拖延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12 09: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都有拖延症

小如 发表于 2009-05-03 20:51

标签:原创, 拖延症


YY:瘦驼,我要写一篇关于拖延症的文章......(无意中说起)

瘦驼:太好了,你可以采访我,采!访!我!(踊跃地)

(一周后)

YY:瘦驼,你躲去哪里啦?差点耽误了采访!(气极败坏地)

瘦驼:嘘......没办法,欠稿太多,我隐身了......(看不见我看不见我~)

--------------------提示下面是正文的分割线-----------------------------------

拖延小组的成员纷纷跟帖,公布自己曾经因拖延付出的代价:有人错过了出书的机会,有人错过了高薪的工作机会,有人因为玩\"空当接龙\"游戏错过了对国足队员的采访,甚至有人因此失掉学业、丢掉文凭。

将近凌晨一点,26岁的小苏终于修改好了他的信用卡信息,包括账单地址和工作单位。打电话到人工服务台,几分钟就完成,他却足足拖了两个月。前一天是周日,他刚刚参加了医药代表的职业资格考试。事实上,他直到周五才开始温习。上学的时候他就习惯考前突击,幸运的是,成绩一直还过得去,于是习惯就此沿袭下来。

两个月前,他好奇自己有多少同道,键入关键词\"拖延症\",搜索到了豆瓣网小组\"我们都是拖延症\",毫不犹豫地加入了。

拖延和焦虑有关

\"明明知道那么多事情堆在眼前:摊开的文件、散乱的衣橱,或者只是一个该打的电话、一封该发出去的邮件,还有自己焦急不安的小心脏,我们还是边咬着手指甲,边也许只是发呆地说,再呆一会儿,就一下下……\"

这一段介绍是成员加入小组后首先看到的文字。2007年5月,在一家杂志负责市场工作的Fisher建立了小组,初衷源于她对自己的琐碎拖延产生的主观感受:\"天黑了又白了,心情愈加沮丧却伴随偷来欢愉般的戏谑。\"

个人生产力专家戴维·艾伦曾总结过工作生活中引起拖延的两种情形:一种是很多烦人的小任务,它们会中断生活,但影响不大,比如收拾一个乱七八糟的房间;另一种则属于超出能力的控制范围,甚至可能让人害怕、或对当事人生活影响非常大的任务--两种情形都和焦虑有关,而不是懒惰。

\"拖延症,好像就是在说我!\"每天平均有30人加入到这个小组。的确,在人们看来,拖延(Procrastination)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西南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郑涌则认为:\"现象具有普遍性,'症'则带有临床色彩,不具普遍性,并有相应的诊断标准。\"目前而言,\"拖延\"只是一种现象,还算不上\"病症\"。

根据美国芝加哥德保尔大学心理系副教授费拉里1996年发布的调查结果,有70%的大学生存在学业拖延的状况,正常成年人中也有多达20%的人每天出现拖延行为。

在1988年出版的《现在就做》一书中,心理学家尼尔·弗瓦尔说:\"人们拖沓的主要原因是恐惧。\"该书的副标题是\"克服拖延,享受无罪的玩乐\"。

Procrastination一词的拉丁原文procrastinatus,取意\"将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该词的最初亮相是在爱德华·霍尔出版于1542年的书里。几乎是相同的年代,正处于明清交替的中国,一位名叫钱鹤滩的学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圣经从希腊文翻译为英文的过程中,拖延更多被译成\"罪过(sin)\",直到工业革命后,拖延才逐渐具有了现在的含义,被视为\"以推迟的方式逃避执行任务或做决定的一种特质或行为倾向,是一种自我阻碍和功能紊乱行为\"。

在大多数心理学家看来,\"拖延\"这种推迟执行任务的行为是人们对抗焦虑的一种办法,而焦虑大多来自做出决定或开始、完成一项任务。个人的拖延行为往往缘于压力、犯罪感以及个人效率的降低--这些感觉综合起来,往往又加剧了拖延行为。一般来说,一定程度内的拖延行为都属正常,但长期的拖延则很可能是心理或者生理失调的一个表现。

拖延是与自我控制对立的冲动

初进小组的新鲜过后,小苏发现,组内的发言更多是个人经历的列举,没有太多专业人士的指导。一个月后,他决定求助心理诊所,并打算将全部治疗过程记录下来。他很认同心理医师的话:\"拖延就是缺乏对自我的管理,从情绪到时间。\"

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美国南康涅狄格州立大学的心理系教授詹姆斯·马则认为,拖延是\"与自我控制对立的冲动\"的特殊形式。他还发现,当需要在两个任务之间作选择,研究对象往往宁愿选择不太紧急的那一个--虽然那项任务更繁重,但拖延更有愉悦感。

\"外在的环境对我有一个要求,而我会有自己的想法,做事时会推迟。在成长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对拖延的愉悦感,到后来形成了习惯,若不拖延还会有焦躁等负面感受。\"跟随心理医师精神分析式的引导,小苏渐渐对自己的拖延有了这样的认识。

他原本在南京,读书,工作,上司是一位和蔼的老人,轻易不斥责下属。小苏渐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工作报告经常迟交,几天,一周,直到一个月,上司不再沉默了。加上在买房的事情上一直拖延,女友误会了他,两人分手,小苏在悔恨中离职。\"离职的时候,还有两万元的发票没有报销呢。\"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群男孩总是喜欢到某处草坪踢球,草坪的主人屡屡劝止无效,想出一个主意。他对男孩们说:\"如果你们每天来踢球,我愿意给每人每天一块钱。\"男孩们欣然同意。第二日,主人说:\"以后,我只能给你们五毛钱。\"男孩们勉强接受。第三天,主人不再发钱,男孩们忿忿离开:\"以后谁还愿来这儿踢球呢?\"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这则故事寓含了一种普遍现象:即使与之前的意愿相符,个体也会对强加的要求有逃避的倾向。为获得自主的控制感,对外来的任务采取拖延回避,不失为便捷的途径。

更何况,有时拖延甚至是被鼓励的。大部分拖延者在接受开放式访谈的过程中,都会提到相似的经历:拖延并不曾真正带来危害,赶在最后一刻抢闸完成了任务,同时满足了虚荣心--只用很短的时间却能取得不错、甚至比别人好的结果。无形中,\"自己最适合短期高压的工作状态\"的心理得到强化,并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暗示。如此周而复始,反复循环。

有时拖延是为了追求完美

在一篇人气很高的帖子中,拖延小组的成员纷纷跟帖,公布自己曾经因拖延付出的代价:有人错过了出书的机会,有人错过了高薪的工作机会,有人因为玩\"空当接龙\"游戏错过了对国足队员的采访,甚至有人因此失掉学业、丢掉文凭⋯⋯

按照安吉拉的理解,这些\"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情形\"属于消极的拖延。安吉拉是哥伦比亚大学组织心理学系的教授,在《对拖延的再思考:态度和行为中\"积极拖延\"的正面效果》一文中,她将拖延区分成两种状态:消极拖延和积极拖延,相比之下,后者往往更喜欢在压力下工作,这样他们可以做出更深思熟虑的决定,并更及时地实行。

\"时间紧迫往往逼得我才思泉涌\"。在去年12月的一篇博客中,知名写手柏邦妮记录了她的一次紧张经历:7小时的剧本会后,分秒必争地赶回家,编辑们全体在等她的封面文章,趴在电脑前一口气写了5000字才作罢。

除了焦虑和逃避控制,常与拖延联系起来的,还有完美主义。费拉里教授认为,某些拖延行为并非拖延者缺乏能力或不够努力,而是某种形式的完美主义或求全观念的反映,他们共同的心声是\"多给我一些时间,我可以做得更好\"。

拖延小组中,除了小苏,还有一位成员备受关注。在一篇《攻克拖延症》的热帖中,她记录了自己与心理医师交流,并根据医师的引导分析自身拖延的缘由、读心理学书籍的心得,甚至详尽到几点钟起床、几点钟到教室的日常规划。她的昵称是\"完美是个梦\",英文ID是\"perfectionism\"(完美主义)。

关于\"拖延\"的研究也处在\"拖延\"中。郑涌教授表示,国外对\"拖延\"的研究也只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国内则一直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关于\"拖延\"的界定,一直没有一个研究者普遍接受的定义,也从未形成一个全面的理论。但拖延无时不在。

关于拖延的生理学根源研究,目前大多围绕前额叶皮层的功能。这个脑区负责大脑的执行功能,比如计划、冲动的控制和注意力,还起到过滤器的作用,降低来自其他脑区分散注意力的刺激。前额叶皮层的损伤或者低活动性,会导致过滤杂扰刺激的能力降低,进而使处理任务的组织能力变差。

由于工作时间的安排,小苏原定为期六周的治疗才进行了不到三分之一,但他觉得效果还是挺明显。至少现在,他已经修改好了信用卡信息,并且整理好了发票预备明天报销,他决定,这一次无论如何不会再拖延了。

(编辑:姬十三。已刊于《瞭望东方周刊》。感谢西南大学郑涌教授、蒙茜对此文的帮助)



图片地址: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47014
文章地址:http://songshuhui.net/archives/13391


现在看来,“拖延症”的确是一种病,不得不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2 09:44:14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实是大部分人都有这个毛病。
事情总是要拖到无法再拖或者最后时刻才开始做。这样做不但结果不怎么好,而且还比较伤神。
如果早点做,也许做出来的东西质量会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2 11: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主要是工业化社会带来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2 12:0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啊,潜意识中,绝大部分人还有依赖的思想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2 16:2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懒惰是科技进步的源动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22 16:47 , Processed in 0.15650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