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超星 读书 找书
查看: 209|回复: 0

[【其它】] 器官捐献:坦承困境是为趟出新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7 20:3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3月22日,“全国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总结会”在杭州举行,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表示,希望在3-5年的时间内,器官捐献体系能迅速建成,改变过去主要依靠死囚来获得移植器官的畸形方式。

  3月22日,“全国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总结会”在杭州举行,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表示,希望在3-5年的时间内,器官捐献体系能迅速建成,改变过去主要依靠死囚来获得移植器官的畸形方式。

  这是继本月上旬全国“两会”之后,卫生部负责人再次直面这一话题,并作更进一步表态。3月7日,在全国政协小组讨论会上,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曾发言坦承,器官紧缺是我国器官移植发展的瓶颈,由于缺乏公民自愿捐献,死囚器官成了器官移植的主要来源。对比此前在该议题上的相关表述,权威官员以如此不绕弯的方式回应器官捐献问题,显然并不多见。而直面问题所在,可能会是给出解决思路、探索破局路径的关键一步,由此所展开的困境探讨与寻路尝试也更具有紧迫感和针对性。

  据《新京报》报道,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曾表示,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主要使用死囚器官作为尸体器官来源的国家,长期以来,超过90%的尸体器官源于死囚。而取消死囚器官捐献这一承诺,“代表了政府层面的决心”。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两会”期间亦曾在接受南都采访时表示,必须强调器官捐献的程序合法与自愿。实际上,在解决自愿这一基础性条件之后,器官捐献所面对的便应当是无差别的普通公民。

  人体器官的移植,人类从梦想走到现实,在跨越医学技术难题的一路上,始终伴随着包括伦理学在内的诸多底线纠结。而在相关纯技术难题被渐次攻下之后,人们也越发体会到,在那些讨论与实践中,有着更难解开的结。诸多外显为心结的难题,最直接投射于现实中的,便是数量有限的器官捐献。尤其是在对现有“畸形方式”的共识性认知前提之下,尽力求解普通公民的器官捐献难题便愈显迫切。

  本次“器官捐献试点工作总结会”透露的数据显示,启动两年的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全国完成器官捐献207例,共捐献大器官546个,挽救540余名垂危的生命。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每年约150万例器官移植需求,而每年能够顺利接受器官移植手术的数量则是1万人。器官捐献缘何稀少?这样的问题可能需要复杂的求解过程,但再难也已然容不得拖延与回避。

  数据显示,美国器官移植的等待者和器官捐献者之间的比例为5:1,英国为3:1,而中国高达150:1。有观点将这一悬殊数字比的解释,放在人们对器官捐献的心理认知上,认为中外在传统文化和理念上存在差异。虽然这一层面的考量确实存在,但器官捐献少,远非“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之类国人传统观念所能完全解释。有机构在12个试点省份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显示,72.4%的受访者填写了身后愿意捐献器官的内容。“潜在捐献者群体庞大”这一数据描述,与此前的传统观念因素显然存在较大分歧与不符之处。而在某门户网站对器官捐献问题所进行的问卷调查中,为数不少的被调查者对所捐献器官能否如期到达最需求的群体,能否实现公平、公开与透明的监督,抱有很大疑虑。甚至此种基于制度不健全而产生的不信任,比例还高于人们所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基于公民完全自愿前提之下的器官捐献,以无法强求作为起码的制度性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努力的无所作为。包括社会软环境培育和制度硬环境建设在内的各项进度,直接决定了中国器官捐献来源比例的可能变化。简单来说,要让越来越多的人明白,通过器官捐献所实现的生命延续,其所体现的人性伟大与温暖,并无丝毫对生命的不敬。而在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尤其是专业的承接与操作平台,全程透明的有效监督,让人们对“捐到真正需要的人身上”以及“断绝以此营利的可能”抱有信赖。

  世事从来无常,人与人自当守望相助。器官的捐献与移植所显现的人性伟力,亟须机制与制度的呵护,需要人性与人心的尺寸掘进。而这所有一切徐徐展开的前提,便源自对现状的不再回避,更彻底、更清醒的坦诚认知,以及戮力改变、趟出一条新路的决心。

http://gcontent.oeeee.com/1/d9/1 ... log/119/8e2491.html

如做到,需用器官之人有可用便行,因为捐献是一个无偿的伟大的行为,不应以营利为出发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网上读书园地

GMT+8, 2024-11-17 03:44 , Processed in 0.19649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